论语与人性恶的发现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0-10

摘要:论语对人性恶的总结与运用,在当今社会仍有现实意义,感叹人性恶的一面进化何其缓慢。 青年时对“子曰”不感兴趣。似我辈出身平常,在孔子提倡的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里只有当草民和顺民的份,似这个酸儒理他做甚。奈何经历人生挫折后,有一天翻阅《论语》,竟发现历经千年后《论语》仍处处照应现实,不得不感叹人性进化之缓慢。

《论语》对人性总结鞭辟入里的例子俯拾即是。外行的瞎指挥为何让内行的人不得不服从?明朝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为何没人敢弹劾天子令其下课?为什么单位里官僚风气十足,习惯了称颂取得的成绩是在“领导的指导下取得的”,错误是临时工犯的?其实孔子早就关注到这种社会现象,所以子曰:下焉者,虽善不尊。意思是社会地位低的人,虽然善良但百姓不会尊重、信任你。针对这种现状,子曰:名不正、言不顺。社会地位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畏大人是中国人这种群居动物共同的社会特征。由此看来,涧底青松多半要被坡上青草踩到服气为止。

法律滋彰,而盗贼多有,这是何故?再好的法律也是靠人制订并实施的,实则人治高于法治。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执政者必须率先垂范,维护社会正义,否则民风不以违法为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这不是孔子的治国理想。想想毛老人家去世以来,社会主义价值观被“一切向钱看”冲击得七零八落,不由不让人感叹“人亡政息”啊。

我曾经尊重每一个人,连守门的大爷也是礼节到位,可是却不为每一个人所尊重,这是何故?自小老师不是教导我们说人与人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吗?实际上教科书明显不谈自私自利、趋炎附势是人的本性,能压在别人头上寻找一点优越感是多数人最乐而忘返的事,当下“看人下菜碟”那是普遍现象。看什么呢?无非是看你的家底、社会地位和人脉关系。如果占有的各种资源比你多,哪怕蠢如猪头,也敢要求你对他要唯唯诺诺。反之,无论你对错,总有阶层地位比你低的人奉承巴结你。所以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长期利益、利他主义说给下愚的人听未必有用,人人为我可以,我为人人做不到,估计孔子也被这种人性气结吧,叹息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那么还和中人以下争什么呢?争论真理就很可笑了。这个中人以下,分明我看到有愚蠢傲慢的富豪和当权者,也有鲁迅笔下的阿Q和祥林嫂,还有马克思形容的被简单重复又繁重的劳动剥夺掉思考能力的麻木工人……

《论语》的现实意义在两千多年后仍然适用,这说明当今中国人性恶的一面并没有明显改良,岂不悲哉、痛哉,要将国民性改造成社会主义新人何其困难。怨不得老子日:大道废仁义出,六亲不和有孝慈,看来《论语》是老子智慧的另一种延续呀。

食草动物于2015年4月

共 104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学术界或论坛上对《论语》的解读很多,大多是抓住孔老夫子“仁”呀“义”什么的内容进行诠释和发挥。作者这儿把它与人性恶的一面联系起来进行解读,不过多延伸开来,仅对人的尊严、社会地位和法与理等问题进行对比论述,小范围展示了自己读《论语》独到的思考和心得,则可谓有些另类的味道。值得一读。【:红尘无泥】

1楼文友:- 0 19: 7:42 文中没有提及怎样对国民性改造的事项,或许包涵在主题之中吧,有了 发现 就会找到改造的办法。

回复1楼文友: 10: 0:10 也许文革就是一次国民性的改造,可惜失败了

2楼文友:- 0 19: 8:15 欢迎您来到江山文学!期待更多美文!

云南道地药材灯盏花好用吗

生物谷灯盏花品质

云南生物谷发展历程

心绞痛能治疗好吗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
预防心绞痛的药有哪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