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读乌镇散文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0-31

摘要: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乌镇,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一径弯弯的水道,带些淡淡的流水,水声缠绵。“乌墙下波影,水阁下流年”的水乡古镇,不光拥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有的风情,那多有徽派建筑的江南民居,更是令人流连忘返。错落有致的翘角飞檐,浸蚀风雨斑驳的白墙青瓦,勾勒出粗粗的线条,透过这线条就仿佛在阅读古镇几百乃至千年发黄的书卷,领略她千古的文化底蕴。

对乌镇的相识,是缘于一部叫做《似水年华》的电影。

早就听说江南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烟雨、传说、爱情,是江南诗句里最为绚烂的点睛之处,杜牧诗中的“鸳鸯相对浴红衣”的意境,令多少人至今还念念不忘。

千年前,西施在河边浣纱,不经意间遇见了范蠡。千年之后,黄磊在水墨般的景致里遇见了刘若英,那缠绵柔美的爱情故事,那镜头里烟雨江南的千年古镇,那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飞檐翘角的古民居,以及里弄幽静的青石板小巷,那一幕幕闪现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有那身着蓝底碎花轻摇柔橹的船娘……无不在我的心里魂牵梦绕,又挥之不去。

时值四月天,人间好时节,春风拂煦,绿草茵茵,我带着日夜思念的心情来到了水乡乌镇。此时的乌镇,正细雨濛濛,但无须撑伞,可以尽情地享受唐诗宋词里那份烟雨的雅致。粉白的墙,黛青的瓦,在针尖似的细雨中显得洁净、隽秀。一条长长的河道蜿蜒着,岸边垂柳依依,若帘,在蒙蒙的雨雾中越发曼妙婉约,又仿佛是刚出浴的美人在梳理着清顺的秀发,确显飘逸之美。

河面上水绿如蓝,背倚河道的临水房屋,几乎是家家都建有石阶码头,备有小船便于通行、取水、浣洗之用。后门的庭院里,桃红、柳绿、青藤、盆景,似乎多少年来不染尘世,所到之处满目葱茏,藏不住的是掩映在水岸边的繁花点点,姹紫嫣红。斑驳的古老墙面上,紧紧抓着的爬墙虎,碧绿油亮,让人不得不产生遐想,感悟到生命竟然有如此蓬勃的力量。走进乌镇,就犹如走进了一幅水墨画中,让我的目光所及之处,尽是几番惊喜。

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乌镇,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一径弯弯的水道,带些淡淡的流水,水声缠绵。“乌墙下波影,水阁下流年”的水乡古镇,不光拥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特有风情,那带有徽派建筑特色的江南民居,更是令人流连忘返。错落有致的翘角飞檐,风雨斑驳的白墙青瓦,勾勒出粗粗的线条,透过这些线条,就仿佛在阅读古镇几百乃至千年发黄的书卷,可以领略出她那千古的文化底蕴。

至今保存完好的乌镇,古风犹存。东西南北四条老街交叉其中,构成了双棋盘式的河与街平行相傍,水陆相邻,体现出以水建居、临河筑屋的格局。河道上桨声哗哗,岸边上酒旗飘飘,家家面水,户户枕河,是江南民居的典范。“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是乌镇的一个特点,邻水而居的“水阁”,是用木桩和长长的青石垂直打入河床,继而架上粗木横梁,铺上经过油漆漆过且不易腐烂的木板,形成了前门临街、后院面水的水居房屋,可谓是独具匠心。这些顺水而建的古民居和河上的石桥,共同构成了江南特色的古镇风韵——小桥、流水、人家、古宅。古建筑上的梁、柱、门,以及窗上的木雕和门墩上的石刻,工艺精湛,做工细腻,让你不得不折服先人的聪明才智。也因为此,乌镇有着“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和“大家闺秀”的美誉。

听着导游深情并茂的讲解,情不自禁地要为这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而叹为观止。乌镇,历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如梁昭明太子及其老师沈约,一代丞相裴休,更有藏书家鲍延博,清朝光绪帝的老师夏同善。历史上,这个小镇曾出过六十四位进士,一百六十一位举人,近代文学家茅盾先生也出生在这里。沈泽民(茅盾的弟弟)、严辰、孔另境等,曾游学寓居于此。正是他们这些文人墨客,才奠定了乌镇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才在江南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并且名列中国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也是乌镇人引以为荣的地方。

依河而建的长廊,是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乌镇典型的别致的建筑。砖木结构,墨瓦盖顶,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极富水乡韵味。漫步其中,一种思古之情悠然而生。廊棚临水的那一排美人靠,古色古香,栗壳色的油漆,尽管看上去斑驳老旧,有的地方已经露出了木板的底色,但丝毫不影响她的风雅。她是水乡之胜,尽显岁月古老之美,是历史文化浓郁的再现,让我们在欣赏之余,给人以遐思,回味无穷。

穿越悠远的岁月,我仿佛看见一风尘婉约的女子,侧身坐在雅致的廊棚、凉亭的美人靠上,手执一把绢丝团扇,发簪低垂,面若羞花。妩媚的风姿让人无限怜爱,但似乎又流露出绵绵的相思,对着静静的河面惆怅顾盼,像是蕴藏着多少离愁别恨,让人怜悯!或而一阵铿锵的锣鼓声传入我的耳膜,打断了我的沉思,寻声而去,原来不远处的水上戏台正在上演古装戏。走近细看,大都是四、五十多岁的、穿着华丽戏服的中老年人聚集于此,各自演奏着越胡、响锣、快板等乐器,还有一位脑后扎着一束马尾辫的老人,看来是一位业余的艺人,他怀抱一把大提琴,腰杆挺直地坐在那,显得风度翩翩,潇洒雅致。大提琴那浑厚低沉的声音,不时地阵阵飘来,琴声里夹杂着江南那特殊的吴侬软糯的唱词,尽显柔婉清丽,侧耳细听,难免要让你陶醉不已。即使不看戏,就是单听这绵柔的口音,就足以让你迷恋。吹拉弹唱,相得益彰,台上,不论年龄老幼,都能唱上一段,或悲伤,或喜悦,或铿锵有力,或昂扬顿挫。古镇这些草根艺人,就如同古镇斑驳的建筑,为富含深蕴的古镇天天上演着最为质朴而又真实的印象。他们在台上唱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唱不尽的,则是对于幸福的冀盼和渴望。

前面说过,乌镇的居家是后门面水,前门临街。街巷狭窄而又蜿蜒悠长,乍看,一眼望不到尽头。一块块长条青石铺地,小小的窗户紧对街面,门内的人对着窗户就能与对面的生意人街对街地聊天。门板都是经过桐油油过的,一块一块地组合成为木门,厚重而结实。原汁原味的水乡居住环境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让你抛弃一切烦恼,有向往融入其中的冲动。顺沿窄长的小巷一直往前,块块青石板已被朦胧的细雨浸湿,显得滑漉漉的。碧绿的青苔镶嵌在青石板的缝隙间,湿湿的。梧桐新绿的叶片经朦胧细雨的润泽,格外地显得青翠欲滴,给人以春光明媚之感。

行走在小巷深处,踩在条条青石上,就像穿越在时光的隧道,走进了一段尘封的往事中。忽然,小巷那端,迎面走来一位撑着一把红底碎花伞的青春靓丽的女孩,戴望舒笔下的《雨巷》顷刻间浮现在我的脑海,竟然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此情此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这古韵,这风雅,让你领略到水乡古镇朴实而亲切的乡情,像是喝了封存多年的甘醇,沉醉!她让你领略风尘岁月的沧桑和厚重,犹如翻开书的扉页一般,指尖轻拈,从今天翻到了远古的年代,令人瞬间有一种沉静凝重之感。

不知什么时辰,蒙蒙烟雨停住,天空陡然放晴,脚步也不知不觉地来到了观前街19号,那是古镇人的骄子——茅盾的故居。先生的故居大约600平米,青砖小瓦,木制框架,淡红色的窗棂略显斑驳,是一栋清代的徽派建筑,它分为东西两个单元,前后两进,中间各有两个石板天井小院。前面是三间临街的平房,那是先生的卧室、书房和会客的地方。紧靠这平房的屋边,有一庭院,先生亲手栽下的棕榈和南天竺,此时枝繁叶茂,绿意葱浓,还有一些扁柏和紫藤。先生的书房看上去虽然面对热闹的街巷,却是一个闹中取静地方,一个环境优雅的地方。轻轻地走进后面静静的两层小楼,那是厨房和饭厅,楼上是茅盾先生的父母房间。楼房后面还有一小园,占地约有半亩,园中有平房三间,是日本风格的建筑格调,据说,那是茅盾先生用自己写《子夜》所得的稿酬翻新建造的,并亲手设计为书斋,板条平顶,玻璃窗棂,房间内是木质地板,显得优雅而有深蕴。

与“茅盾故居”一墙之隔,是先生童年读书的地方,现在是“茅盾先生陈列馆”。进入过道,跨进天井,迎面有四米多高的封火墙,正门的上方有“立志书院”四个字的砖雕,茅盾先生幼时曾在此就读。我们在这古老简朴的院宅里慢慢地观看,从先生的生平事迹到陈列的作品,还有先生写《子夜》修改的手稿,一一细瞅,生怕遗漏,静静地一间间走过,不觉产生出敬仰之情,并溢情于表。尤其是先生1 岁时就读于此,那两本类似于宣纸写就的作文本,约有几十篇文章、两万字之多。字迹清秀遒劲,行文流畅,作文簿上那当初老师的批语还清晰可见,称赞他“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限,言论有识”,显示了少年茅盾的非凡的才华和学识。

站在先生陈列馆的一方天井里,遐思万缕,先生笔下的《可爱的故乡》,虽已经过岁月更迭,显得斑驳点点,但故人遥远的身影在这沧桑古朴中时隐时现,而日子就像古镇这绵绵流淌的河水一天天而过。当我们转过头再看的时候,不觉过去了百年千年,而古镇人一代又一代,就如这一拨又一拨的过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但古镇一直在那。

出了先生的故居,走进街巷,无意间抬眼一看,正对茅盾先生故居的斜对面,“林家铺子”几个字赫然映入眼帘,这倒使我想起中学时学过的、茅盾先生写就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小说的具体内容我已不大记清,但小说对小商业经营的林老板的描述,还记忆犹新。林老板虽然是一位头脑灵活聪慧、精于从事商业经营的生意人,但却在风雨飘摇的社会动荡中难逃破产的厄运。透过先生的文字,反映了我国三十年代城镇小商业经营者以及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控诉!如今的“林家铺子”还是在营业,只是小本买卖,出售本土特产蓝印花布、包包、饰品小挂件等等。我在“林家铺子”门前驻足良久,穿过岁月的风尘,透过那扇厚重的门壁,我仿佛看到了身穿藏青色长马褂、头戴一顶瓜皮帽、一副金丝眼镜挂在鼻梁上的林老板,正正襟危坐在柜台前,噼里啪啦地正打着算盘……

听人说:去了乌镇,不能不去逢源双桥(江南水乡多以石筑桥,厚重结实,保存年代久远),亦如登泰山不去观日出一样,是一件憾事。位于东栅景区的逢源双桥,造型别致,与其他双桥不同是,因其上面有一廊棚,为此被称为廊桥。讲到廊桥,我倒记起曾经阅读过的一部小说《廊桥遗梦》,书里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故事,再现了一段真挚的情感纠葛,是一部社会爱情观的力作!此时,看到这廊桥,心里像是有一股浪漫之情沉醉其中,想象着一对对情侣手牵着手,走过双桥时,那种婉约绵柔的甜蜜,该是多么的幸福!双桥,清一色石板铺就,远远地欣赏,仿佛就是我原先描述过的美人靠的长廊,待走近才让人惊呼,原来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双胞胎石板桥。如果要说周庄的双桥小巧玲珑,犹如小家碧玉,那乌镇这逢源双桥就委婉柔美,仿佛是待嫁的大家闺秀,雅致里不乏显得大气。夕阳余晖下,这双桥像似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彩虹之下又流淌着岁月。

站在逢源双桥上,眺望乌镇的美景,那财神弯的景色尽收眼底。河流南岸垂柳摇曳,风摆柳枝轻拂水面,别有一番情致。北岸水阁逶迤,河水清澈见底。枕河的民居,鱼鳞状的小瓦铺在低矮屋顶上,另有一番景象,一间间伸向河水的房屋,一端结实的木桩固定在水底,顶起矮矮的屋顶,一端连接着自己的小二层,远远望去,仿若一间间抗震时搭起的防震棚,参差错落。木制的小窗口由一根木棍支撑,显得简朴,淡泊而宁静。岸边石阶上,几位少妇或蹲或站、手搓脚踩地浣洗着衣衫,不时飘来阵阵吴侬软语的说笑声,犹如这日日流经的河水,温婉恬适。

我走下码头,尽兴登上一艘乌篷小船,沿着曲折蜿蜒的河道而去。满眼:春风拂拂,水暖融融,旖旎的水面,丝丝的柳枝,淙淙闪亮的河水,玲珑剔透的亭阁。绯红的晚霞给她们涂上了一抹淡淡的胭脂红,显得分外妖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情此景,不正是大诗人王安石的经典绝句的写照!只不过缺少了明月的相伴。

画船游舫,穿梭来往,擦船而过。小船荡开一条清幽幽的水波纹,令人心旷神怡。立于船头的船娘早已憋不住自己的歌喉,亮开清脆婉约的嗓子,唱起了古镇民间小调。虽然听得不是太懂,但那柔美甜糯的嗓音已足够让你陶醉!小船弯入窄道,沿着水岸迂回,只见一支嫣红的桃枝探出院外,做着迎接的姿态,立刻让我想起南北朝诗人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句,我想探春也不过如此。我伸手轻轻划过桃枝,轻触那朵朵粉色的花瓣,桃叶微微颤动,倒影在水面上,船桨荡起圈圈涟漪,致使桃枝飘渺游动,微微地起伏着,就像是对我这远道的来客点头示意,原来春天的气息在这开满桃花的枝桠上满溢。

晚上,夜宿在西栅,枕水江南。主人好客,泡一壶江南春绿茶,阵阵氤氲的茶香扑鼻而来。品茗香茶的同时,主人又端上几碟江南本土风味的家常菜,一盘乌镇有名的荷叶粉蒸肉,一小盘水煮毛豆角,再来一小盏地方手工酱,点上几只又咸又甜的姑嫂饼,这古镇休闲和美味就算齐全了,难免要大快朵颐。

坐在面水的小楼上,推开窗户,就听到那静静的流水,再步入小院凭栏眺望,灯火璀璨,耀眼夺目,灯光水面连成一体,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西栅夜景图。那一条条灯光闪烁的乌篷船,远看就像鲁迅笔下的星星渔火,只看见点点光亮的霓虹,不见船的踪影。抬头望天,蓝色的苍穹闪着星光,一弯新月静悬夜空,如烟如水的清辉如帘如幕地飘洒下来。河面澄静,群星簇拥,天地相接,那清新柔美的自然境界充溢着无限的情致。“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让人沉醉在春水花月夜的境界,更是给这美好的夜晚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再看,那木柱青瓦的楼阁房舍,镂空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体现着乌镇文化的精深和古朴。如此的黄昏,如此的夜色,如此的明月高悬,又如此的宁静,这番情境,恍若置身在人间仙境,不觉令人陶醉!

楼阁旁,长廊畔,悠悠岁月;古镇里,深巷内,寂静悠长。纵然时光交错,依旧似锦繁华,读不完的是古镇这部厚重的书,千古沧桑,流水落花……

共 5297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提起江南,人们自然会想起那古香古色的民居、青石板的小巷、小桥流水人家,提起江南,自然会提起乌镇,这个江南的六大名镇。随着作者妙曼的笔墨。带我们近距离走进了乌镇的小街小巷,居民家中,感受这个古老名镇带给人们艺术魅力。首先,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乌镇的文化和乌镇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独特建筑,街巷,具有徽派建筑的江南民居,翘角飞檐,白墙青瓦,东西南北四条老街交叉其中,构成了双棋盘式的河街平行水陆相邻,“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顺水而建的古民居和河上的石桥,共同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古建筑上的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门墩上的石刻,工艺精湛做工细腻,乌镇的名人更是层出不尽,茅盾、沈泽民、严辰、孔另境等,这是乌镇人引以为荣的。依河而建的长长廊棚,是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砖木结构,墨瓦盖顶,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极富水乡韵味。在茅盾故居,有茅盾先生亲手栽下的棕榈和南天竺,枝繁叶茂绿意葱浓,在茅盾先生就读的“立志书院”,观看茅盾先生平生事迹和陈列的作品,《子夜》手稿,从中看出茅盾先生卓越的才华。从“林家铺子”中想到茅盾先生书中描绘的人物形象,逢源双桥造型别致,上面有一廊棚,让人想起小说《廊桥遗梦》中的浪漫故事,站在逢源双桥上,眺望乌镇的美景,一幅江南优美的水墨画卷呈现在眼前,晚上夜宿在西栅,喝着阵阵扑鼻的茶香氤氲。品茗香茶的同时,主人端上几碟江南本土风味的家常菜,坐在面水的小楼上,推开窗户,就听到那静静的流水,再步入小院凭栏眺望,一幅美轮美奂的西栅夜景图。再看那木柱青瓦的楼阁房舍,镂空精美的栏杆窗棂,恍若置身在人间仙境,不觉令人陶醉!散文通过妙曼的文笔,精彩的描述,给我们展示出江南名镇---乌镇的妩媚魅力,作者用色彩浓丽的词语为我们描绘出绚烂的乌镇古朴美景,它宛如世外桃源般,神仙境界,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水乡古香古色水墨画卷呈现在眼前。散文语言精工优美,景中含情,情溢画面,由眼前景色折入昔日回忆,描写中回首历史,时空跳跃,缅怀昔日乌镇风流人物,感情跌宕,虚实相生,转折过渡伏应,充满诗情画意,超凡脱俗而又赏心悦目,感染读者,给人美的享受!欣赏,问候作者!【:刘柳琴】【江山部·精品推荐】 【江山部·绝品推荐141115第256号】

1楼文友: 15:08:07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秋日快乐! 刘柳琴,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文学,笔耕不辍,全国第二届职工文学创作班学员。2012年荣登草根名博文化新人榜。已在多家站发表作品近百万字。

回复1楼文友: 20:29:44 感谢柳琴社长辛苦!敬上香茶略表心意!

2楼文友: 15:1 :50 一幅秀美的江南水乡水墨画卷,令人流连忘返,赏心悦目! 刘柳琴,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文学,笔耕不辍,全国第二届职工文学创作班学员。2012年荣登草根名博文化新人榜。已在多家站发表作品近百万字。

回复2楼文友: 20: 1:04 精彩唯美的按语,让我感动!握手!再谢!

楼文友: 15:14:57 祝作者创作丰收,佳作不断,江山红火! 刘柳琴,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文学,笔耕不辍,全国第二届职工文学创作班学员。2012年荣登草根名博文化新人榜。已在多家站发表作品近百万字。

回复 楼文友: 20: 1:48 遥祝您佳作连连,精彩纷呈!

4楼文友: 09:49:50 同样是游记,这篇游记语言凝练精致,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场景描写很到位,读来身临其境。这样的美文摘取精品,实至名归,祝贺!!!

回复4楼文友: 20: :46 多谢百老师雅评和鼓励!今后更要努力学习才是!雪梅给您敬上好茶!

5楼文友: 17: 6:56 感谢赐稿心灵!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回复5楼文友: 20: 4:55 多谢社长鼓励!

6楼文友: 19:22:0 审查绝品,我已经告知有错误,写文章发表,得了精品,都应该自己再看一遍,不能有太重要的错误,硬伤。但是早上到现在没有修改,特在此说一下,治学严谨,没别的意思。

请通知修改错别字和标点,比如有的地方茅盾的茅错为矛

正襟危坐的襟错位三点水偏旁凚

或蹲或站的蹲错为蹬

欣雨文萃() 07:54:

分号前后的标点不规范有逗点,有顿号

书画大家唐宰相裴休,竟然错写成裴林

唱南曲不用二胡,那是京剧。应改为南胡;房屋水下木质材料不是油漆才不烂,是刷上桐油

向往融入的向错为想

头脑灵活聪慧精于的生意人 是精于什么还是精什么,总之不通

做学问还是要严于自己,绝主通知了我的上述意见,社团不修改是不对的。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回复6楼文友: 22:56:06 多谢欣雨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今后我一定要注意这些,在写文时多看多修改,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文学抒写文字,以此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雪梅在此给老师敬上香茶,以表谢意!

7楼文友: 07:42:14 谢谢理解.我写文章也有看不出来错误,呵呵,总觉得自己的 孩子 没瑕疵,但人家指出我总是谢谢 一字师 。很感知你的心态,这是进步的催化剂。我曾写过一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站在 文坛门口 听老作家评说我们年轻人作品的文章,总记得广众之下我的作品被分析得脸红心跳的情景, 脸红才进步 , 好文章是改出来了的 ,老作家名言一直牢记心中。送给你和有志于文学创作的新人。再次谢谢你的理解。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回复7楼文友: 18:25:55 如果欣雨老师不给我指出文章存在的某些问题的所在,我还一直蒙在鼓里,总认为自己的文章没有瑕疵,这样久而久之,总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又怎么谈得上在文学道路上获得进步?!雪梅再谢欣雨老师!

8楼文友: 10:2 :0 作者用稍显稚嫩却是独特、纯净的笔触描述着乌镇的小桥流水人家,吸取着古往今来的文化精华,文字细腻中透露出情感,敏锐中发现着美好,于静态中聆听心曲,于动态中飞舞清雅,我爱江南的山和水,能不忆江南。值得一提的是,此篇文字经过了评委老师和社团及作者认真修改,润色,实实在在地获得了评委的认同,来之不易,祝贺获绝。

回复8楼文友: 18: : 6 感谢绝品组的各位老师们!您们对这篇文章的辛苦付出,雪梅在此深谢!向您们致敬!

9楼文友: 10: 9: 8 与社团和作者一道,再次感谢文萃老师百忙之中对文章的指正和教诲,这是对我们的鞭策也是作者提高的动力。问安。

回复9楼文友: 18: 7:51 多谢聆听花香主编的关注和鼓励!我将以此作为动力,继续努力!雪梅给主编敬茶一杯,略表谢意!

回复9楼文友: 19:4 :48 雪梅再谢聆听花香主编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辛苦付出!遥祝老师愉快永随!

10楼文友: 14:17: 1 派辞遣字娴熟,尽显出 这一个 的独特。许多游记散文,只顾了寻找词语典故,忘记了那所到之地的特点特色,没深刻地体会那里的风情,因而,看似华丽或而婉约,但是仔细一琢磨,那些词句用在哪里都一样。本文是在作者细细品味了乌镇, 读 出了味道,落笔成文,因此,是呼之欲出的文字,必然笔走留恋,一气呵成,具有韵味了。欣赏 ,拜读。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回复10楼文友: 18:42:16 再谢欣雨老师留墨雅赞鼓励!我把您的鼓励当作鞭策我的动力,去努力!加油!遥祝老师初冬安好笔健!

厌食症的症状表现

调理便秘的方法

拉肚子的饮食注意什么

糖尿病胃轻瘫消化不好如何改善
宝宝咳嗽流鼻涕喉咙痛原因
男人晚上夜尿多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