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茶色时光倾听自然纯净的呼吸读书札记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0-31

一、倾听自然纯净的呼吸

——再读普里什文《林中水滴》

身处充满喧嚣的城市,心情在世俗的困扰中往往浮燥。待到夜半时分,能使灵魂歇息的“清凉剂”,往往是入睡前的枕边书——普里什文的《林中水滴》。这本书能够带给大自然最为纯净而清新的呼吸、律动和情感,让我日益被城市繁华所掩饰下的虚伪乃至尔虞我诈,钢筋水泥所割裂开冷冰冰的壁垒森严和隔膜的心,能够得到一份滋润而不至于过早地粗糙老化。

没有比幽静的大自然更能让我们心灵悸动的事物了——在傍晚常有管风琴游走的俄罗斯,在朴素的叶列茨大片平坦的原野上,蓝得似乎让人感觉深秋般凉爽的溪流,几乎静止地滋润着黑油油的沼泽地。潮湿的秋雾游走之后,白杨,椴树,桦树,榛林,簇簇高大的乔木林和遍野低矮的灌木丛,都变幻出水印木刻一样的清晰色彩。而在已曾过去的春天夏天,从第一滴映着薄薄阳光的水珠自小叶毛芽落进叶列茨、蜉蝣渐渐摆动虚化的尾巴、苔藓逐渐湿润的那天开始,自然复苏的根须就密密麻麻地传遍冰渣零乱的土墩。悠闲的猎人渔人们,看见黑水鸡飞来了,红隼飞来了,野鸭飞来了;夜莺,杜鹃,黄鹂,白眉鸫,雨燕也飞来了;老狗鱼,鲈鱼,梭鱼在镜子似的湖泊里游动起来;熊,松鼠,胡獾,雪兔,睁开了清澈的眼睛打量新的世界。蓬勃的野樱,含蓄的夜美女,蜿蜒的蛇麻草,淌汁的白桦,开花的肺草,成丛的羊肚菌,优雅的黑麦,油画般的芦苇,地毯似的紫云英,漂移的萍蓬,婀娜的水草,构成原野四季生动的水墨画……这,就是原苏联散文大师普里什文《林中水滴》的景象。

普里什文给予了我们那片土地无以言说的自然画幅;而滴水的声音,更是普里什文用心灵触摸、又用心灵传达给世界的脉动。作为谙熟农艺的普里什文,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大自然之后,他就小心翼翼地踩着涅尔河岸边潮湿的泥土,贴近那些朴素的植物、动物以及大自然所有的奥秘群落之中。在他周围这些平实的生命群落里,自己更是做了众多普通而微小生命中的一员。他和蔼地认识它们,透彻地观察它们,细微地聆听它们,亲切地感受它们——“第一只虾从一个洞中探出头来,微微动了一下触须。”这是那篇不到五十字的著名笔记《第一只虾》的结尾。那微动的触须,正是普里什文感受到的生命灵魂的震颤,如一滴雨经营的雨水打在夜美女花瓣上的灵敏感应。

生命正是如此地难以想象地灵敏:伸出游丝般的触须来,就能感受到周围是寒冷还是温暖,就能探知是危险还是安全,是丑恶还是善良。在叶列茨几乎没有失去童贞的宽舒怀抱,白云蓝天下的所有林木,所有花草,所有藻藓,所有动物,都滴淌着生命粘稠的汁液;就连那仅仅靠着一片树皮连接的小桦树,也在回春季节继续返青发芽,留恋这朴素的人间呢?

书中对天籁的细致入微的感受,让人叹为观止。在雪后静谧的森林里,看到带雪的树木姿态万千,神情飞动,却默默地立在那里,作者忍不住问:“你们为什么互不说话,难道见我怕羞吗?雪花落下来了,才仿佛听见簌簌声,似乎那奇异的身影在喁喁私语。”无处不在的生命动感,总让我们在普里什文的笔下无言地感动。

如叶列茨的沃土和《林中水滴》这书名一样,普里什文对自然的描述,几乎是没有色彩的;又如那只雨后虾的反应,普里什文的目光都是细致的。细致的感受却又不是细腻的描述、抒情则不见抒情文字的笔法,都让我们在真切的描述中领略着自然与生命的真实。令前苏联人民自课本开始而终生百读不厌的《林中水滴》,的确验证着以《金蔷薇》名世的前苏联评论大师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曾经断言:“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

传自普里什文笔下的林中天籁,似大自然亘古的呼吸,就在我们耳边旋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被我们反复地倾听。那清凉的水滴,就这样悄悄浸润着我们内心深处曾被沙化的那部分“硬土”,直到长出灵魂的新芽。

二、重返大自然的心灵之湖

——读《瓦尔登湖》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已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生存制造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的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与奴役自然,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轻轻地从正面翻转到了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笑傲称霸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会遭受这些戏剧性的嘲弄与惩罚呢?有一句公益广告词说:保护绿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我在想,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 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中的第一本,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给“我”什么真理?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共 280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倾听自然纯净的呼吸】作者再读普里什文《林中水滴》有感,作者先深情形象地地为我们描述了原苏联散文大师普里什文《林中水滴》的美丽景象,让读者犹如亲临其境,领悟那林中天籁,那清凉的水滴,细细品味,能悄悄浸润我们心灵,进行心灵按摩,醒悟,如心灵长出新芽般。【重返大自然的心灵之湖】通过读《瓦尔登湖》,感悟大自然的美丽,作者说,《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是的,这样的美,谁不愿她永恒呢?可是,现代人们无节制的索取,已经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正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读完我们不难与作者一样悟出真理: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创造美好生活!文字语言富有特色,细腻情深形象有趣,佳作,荐阅!谢谢赐稿流年,【:山地7 】

1楼文友:201 - 18:09:09 谢谢作者!佳作总是让人开卷有益。顺祝新年快乐!

女性晚上多尿怎么回事

如何改善晚上尿多

肾炎晚上尿多吗

小儿积食发热消化不良怎么办
新生儿咳嗽
孕妇血糖标准值对照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