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留住文化的根散文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1-26

摘要:文章抒写了品读地方文化的感受,阐释了留住地方文化的根,传承并发扬地方优秀文化的重要性。 当山川在沧海桑田的时光变迁中改变了模样,壮家古朴温馨的木楼、吊脚楼,土墙瓦板的彝家山寨逐渐被僵硬的钢筋水泥楼房取代;苗家裙摆飘飘的裙子、彝家色彩鲜明的围腰已逐渐换成追求性感时尚的瑞丽时装、韩版服饰;苗家悠扬的芦笙、彝家节奏分明的弦子声被满大街传唱的流行歌曲声掩盖……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惋惜,我们无奈,隐约闻见地方文化的馨香在时光的流逝中渐行渐远;仿佛看见历史文化在社会的变迁中伸出手来,祈盼我们抓住它的手;依稀听见民族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低声哀鸣,呼唤我们留住它们的根。

承担着采撷历史文化的珍珠,描摹民族文化的光华,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的重任,《文化文山》应运而生。以“滇桂走廊,福地七乡”为文化定位的《文化文山·砚山》一书,让砚山这个边疆小县,闪耀出文化的光华而摇曳生姿。

《沧海桑田印辙痕》,记载着砚山历史的朴实与厚重:具有1 8年历史的护城河;伴随着诸葛山、砚山、墨山和笔山的灵秀之气而成长,胸怀革新救国之志的杨必昌;在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英勇善战战功卓著的陆春、李应珍,使郊址这个砚山县城城郊名不见经传的村子,成了一部读不厌的史书。法国传教士建于1908年的阿舍鲁都克教堂,使当年传教士的行为是单纯的传教还是另有所图成了一个待解的历史之谜。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德语系为了救国救民而戎马生涯, 5岁就英年早逝的平远镇红果树村村民王有德,使北京大学不再是边疆人民心里遥不可及的神话。兔董、地都、阿猛镇小学、稼依烈士宫,是砚山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红色记忆。

《流过心间现云海》,描述了砚山独特的风景:平远莲花塘的崖画,赤红的颜色,奔马的图腾,点燃砚山人奋进的热情。站在辽远空阔的南国草原黑巴的山巅,面对草原的空阔辽远,背后是千山如镞的秀丽壮观。俊秀的尖山、散发着文化气息的墨山,澄澈明净的听湖,幽深浓密的八嘎大箐,是砚山苍翠的背景。在偏远的西南边陲建起的飞机场,是这幅背景里灵动的点缀。

《山风迎面吹拂》里,苗山里传来的芦笙声,彝家山寨里弹奏起的弦子声,合奏着古朴和谐的民族之歌,壮家,彝家,苗家的山歌里传递了人们亘古不变的爱情。阿舍地区彝家小伙吹响响蔑和巴乌,爬羊厩去寻求爱情的古老风俗,披着神奇的面纱。白石岩满山盛开的茶花和缀满枝头的杨梅,是这个彝家山寨里独特的风情。苗族同胞的“采花山”,彝族同胞的“火把节”,壮族同胞的“三月三”,使砚山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壮族“三月三”祭竜节,竜树下摆着的“花糯米”“绿粑粑”“凉米粉”,彝家“火把节”跳起的弦子舞,苗族“采花山”举行的斗鸡、斗牛比赛,清真寺里传来的穆斯林同胞虔诚的礼拜声,是砚山这个貌不惊人的地方迷人的民族风采。

《临风把酒话传奇》,金凤传七的故事让砚山这块热土焕发出诱人的气息,三七这株南国神草,400年前就被驯化而乖巧地在三七园里成长。20世纪60年代就种植出的重9 6.69克的“三七王”,见证着砚山人辉煌的三七种植历史。三七花茶,三七酒,三七鸡蛋,三七汽锅鸡,三七根等三七系列产品,散发着苦涩的清香,带着它们珍贵的药用价值走向世界各地。砚山,这边陲小县的名字,也随之向四方传唱。

走进《文化文山·砚山》里,饱览砚山秀丽的山川风光,品读砚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色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在心底油然而生并欣然弥散。砚山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翩翩起舞,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根深才能叶茂,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根基。留住文化的根,让绚烂的民族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色彩各异的地方文化在无声的时光变迁中,在激烈的社会变化里,闪耀着永不褪色的光芒,鲜艳夺目,摇曳生姿。铭记地方历史文化的辉煌,传承并发展地方优秀的文化。让优秀文化的馨香,散入老百姓的心间,滋养民众的心灵,让民众的心灵澄澈明净。让优秀文化的源泉,润泽老百姓的品质,让民众的品质高贵典雅。

《论语》中这样一段记载:孔子与弟子问答,问起个人的志向,其他人都在说治理国家管理地方的抱负,弟子曾参却回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参的理想就是:在天气开始暖和的时候,换上舒适的春装,和几个朋友,带上几个童子,一起到沂河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没想到孔子却叹息说,你说的正和我想的一样啊。曾参的回答为什么会得到孔子的赞同呢,因为他的回答与孔子建设大同盛世的政治理想是相同的: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上,让人们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读书修身,提高品德修养,亲近自然,然后追求心灵和精神的自由与快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上,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老百姓精神愉悦了,就会化浮躁为淡定平和,把对物质金钱的单一追求变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把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提升为以天下为公,对文明和美德的敬仰,就会在悄无声息中构建,在一代一代人中辈辈传承。

社会就处在生活水平与道德水平同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齐飞的和谐幸福里。

共 200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留住文化的根】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正在逐渐的中西化。文章围绕《文化文山·砚山》一书,从《沧海桑田印辙痕》、《山风迎面吹拂》、《临风把酒话传奇》几个篇章入手,以砚山的人文地理,独特风景,砚山的特产以及砚山的几个特别的节日为主线,阐释了留住地方文化的根,传承并发扬地方优秀文化的重要性。作者通过描写品读地方文化的感受,引经据典说明了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因此留住文化的根,便留住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笔细腻,语言流畅,给人以启迪的美文。欣赏推荐!问好作者!【山水神韵:贤子】

1楼文友:201 - 14:14:1 很高兴又看到如水姐姐的新作了,编按不足之处还请姐姐见谅,祝姐姐编创愉快!

2楼文友:201 - 20: 5:4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市人民的精神家园。

楼文友:201 - 11:08: 9 贤子辛苦了,谢谢你精准的点评。

维生素D3青岛双鲸

乳腺癌的症状有那些

维生素D滴剂吃多了

儿童病毒性感冒的治疗
女性长期便秘治疗方法
小孩挑食厌食什么原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