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韵格调情调欢悦与忧伤散文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2-09

我写过沈从文,也写过张爱玲。他们都属于既有格调,又有情调的人。当然沈从文的情调远比不上张爱玲的情调,倒不是说沈从文天生不赋情调,而是他后天不足使然。沈从文湘西丘八也,张爱玲上海名媛也。但在某些时候,一旦这位湘西丘八拽起情调来,一点也不输给别人,包括张爱玲。我非常非常(记住,这里我用了两个“非常”)欣赏沈从文给夫人张兆和的情书,至今我都百读不厌。他写到: 一个白日带走了一点青春,

日子虽不能毁坏我印象里你所给我的光明,

却慢慢的使我不同了。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

永远不会老去,

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我想到这些,

我十分犹豫了。

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

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

用对自然倾心的眼,

反观人生。

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

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

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

我也安慰自己过,

我说: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第一次读老沈的这首情诗(情书),就深深的被其中蕴含的“文化味儿”所折服。花前月下,儿女情长只是浮在表面的点缀,而那句“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每每读的我“心酸不已”,为什么?因为我恐怕一辈子也写不出如此唯美唯情的诗语了。还有“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那种隐藏于朴实中的奢华,真是“富可敌国”。什么前程似锦,什么美女如云,什么高官厚禄,什么红颜知己,哪比得了这“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而且这一爱就是一辈子。如此奢华的人生情遇,老沈恐怕偷着乐了一辈子吧。但是,生活总是有不如意的时候,而且还是常常偏多。沈从文与张兆和的情感在后半生出现了危机,以至于两人多年分居,这不能不是让人很痛心的遗憾。直到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在整理丈夫的遗作时,才深深的感到“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过去不知道的,如今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如今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我想老沈九泉之下听到妻子对自己的这番评价,应该可以得到些许的安慰了。

当然张爱玲在情感世界里也绝非等闲之辈,撇开她自己不说,就拿胡兰成给她写的情书来说,也算是上乘“作品”了。他开篇写到:

“我坐在忘川里的湖边,看微风拂过,湖面浮着枯黄的柳叶,柳枝垂落水面,等待着风给予的飘落,那是种凋零的美。风的苍凉里,我听到了那款款袭来的秋的脚步正透过水面五彩的色调,荡漾而来。湖水的深色给人油画的厚重感,那天边的夕阳,是你爱看的。不知道你经常仰望天空的那个窗台,如今是何模样,如今是谁倚在窗边唱歌……我常以为,天空是湖泊和大海的镜子,所以才会如此湛蓝。我坐在这儿,静静地等你,我的爱。而你,此刻在哪里呢,真的永不相见了么?”

什么叫情调?看了胡兰成这情诗之开篇,就一目了然了。情调,真真是“拽”出来的。

由此我想到,情调也,小感情。格调也,大感情。所以,写情书情诗的人,往往都是在小感情里打转转,轻易不会上升到格调即大感情上去。因为,格调包含了风度、品格、气质、仪表等,是人的内外特性的综合表现。而情调则不然,情调只注重情愫里的调调,是一种类似于感情上的芭蕾,爱情里独具的味道儿,尽量不牵扯到别的因素,是唯爱唯美的“小感情”世界,而非唯是唯非的“大感情”的境界。因而,在读人类感情故事的时候,不管他们是圣贤名媛,还是平头百姓,都首先从“小”出发,决不要从“大”着眼。

再联系到上面两个男人的“情”文字,我的感受是:老沈发乎于心的淳朴至真,吞吐的是一世芳华;老胡倾注于纸的华丽婉约,撩骚的是一瞬惊艳。老沈的情调敦厚可爱,老胡的情调缱绻可羡。还可以这样理解,老沈对夫人情有独钟,彼此是要跟随一辈子的。老胡对爱玲情不可谓不深,但要说唯一之爱或一生相随,那只是老胡意念里的幻觉而已。有过,但不真实,因为老胡生活中从来不缺女人的身影。

再看看梁实秋老先生,当他在71岁时,邂逅4 岁的韩菁清的时候,便陷入一见钟情的苦恼。1 年的苦恋密爱,演绎了一场倾世之恋、逆俗之恋。铺天盖地的反对讨伐,没能阻挡老梁追爱的脚步,虽然这脚步有点蹒跚,但坚定不移的决心不亚于任何热恋中的小伙子。我给老梁八个字:来之不易,隽永一世。那本《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想必很多朋友读过或听说过,什么叫情深,什么叫意笃,读了老梁的这本情书,一切都释然了。比如,老梁在诠释自己对韩菁清的爱情时,是这样下的注解:“凡是真正的纯洁的爱,绝大多数是一见倾心的,请注意这个‘见’字。谁说爱情是盲目的,一点也不盲目。爱是由眼睛看,然后传入心窝,然后爱苗滋长,然后茁壮,以至于不可收拾。否则怎么能有‘自投落’,‘自讨苦吃’的情势发生?莎士比亚有一短歌,大意是说‘爱从哪里生长?从眼睛里~~’我起先不以为然,如今懂了。”从老梁的这番话里,我们是不是感觉到有点情调加格调的意思呢?老梁在得到韩菁清的爱情后,在给韩菁清的一封情书中写道“小儿睡在母亲的怀里,是一幅纯洁而幸福的图画,我昨晚有类似的感觉。”看似轻描淡写的描述,实则蕴藏着一个阅历深厚男人内心密处的最“震撼”的爱情感言。家常话,真情调,也只有老梁这样的大贤者,才能将深情融化于平常进而升华为爱之大美、爱之大境界!

我读到情书之类的文字,是我在查阅人物资料时,经常会遇到的,也最珍贵文字,它是最能体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最强音符号。我的经验是,要想了解历史,首先要了解哪些曾经活跃在历史中的人。而要了解历史中的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感情世界。情书、情信、情诗、情话等,这些东西可以使你以最捷径的方式到达你所需要的地方。我读过不少类似情书的文字,回想看,最具文学韵味要数英国诗人雪莱写给情人的一封情书了。

雪莱是我中学时代就非常喜欢的一位诗人,也是我最早接触到的西方诗人。记得当时得到了一个小册子,比一般书小一半,是那种细长条的书,白色封底,黑色书名《雪莱诗选》。这个小册子,我保存了很久,好像我大学毕业时它还在,可惜现在踪迹无寻,消失在岁月里,沉淀在记忆中,润泽灵魂一世。这位只活到 0岁的天才诗人,给我的韶华时代平添了无限的浪漫与柔情,让我少年的心灵感知了文字之美是那样的无与伦比,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不拜在文字的魅力之下。所以,我坚信,会写字的人,是人之上品;会写字的将军,是武之上品;会写字的老板,是商之上品;会写字的政客,是官之上品,;会写字的耕者,是农之上品,等等,以此类推,文化与人首先体现在文字上,然后才是什么琴棋书画之类。

雪莱写给伊丽莎白?西琴勒的这封情书,翻译的不算完美,其英文应更完美,否则不会被各类教学列为英文阅读的范文而广为应用。他写到:

“我从不认为我们之间的交往会永远终止,您与我的交往给我带来了生命的曙光,是洒在我冰凉而漫长的人生旅途上的期待的温暖阳光。偏见可能要求人们以牺牲为代价,那只不过是幽灵,您我都不会向这个幽灵屈服。世俗可能要我们做出牺牲,舆论也会提出要求;但遥望飘过远方山岭的云彩,不是也乐在其中……即使时光把我们列入告别的名单中,毫无疑问,我们这般友情在天国中也一样相聚。”

其实,雪莱所写的一切诗句的意义,都涵盖在那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深刻寓意里了。这句诗既是对生活的激励,也是对爱情的预言。一切美好的事物总会如春天般如期而至,即便是现实结局惨淡,也会犹如“时光把我们列入告别的名单中,毫无疑问,我们这般友情在天国也一样相聚”。爱情不一定是朝朝暮暮的缠绵,那“遥望飘过远方山岭的云彩,不是也乐在其中吗?”我欣赏雪莱把爱情比喻为曙光和阳光,因为爱情永远不属于日落后的黑夜。爱如夜,情何堪?春天与阳光,是雪莱笔下的诗魂。我总想,如果命运惠顾,雪莱再多活几十年,雪莱的诗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精神享受和人生启迪呢?

我读当代人的情书不多,因为不想读那些太矫情或太直白的东西。但还是遇到了两段文字,并迫不及待的读了。先说是活人写给死人的第一段文字,是 米在她的自传《让“死”活下去》中思念丈夫史铁生的一段话,述说了两人超越生死的爱恋,感人至深。感觉到了生死的悲美凄美,丝毫没有哀怨颓废的情绪。她写到:

“那一天是最后一天,是2010年的最后一天。你不再管我,自己走了。你在哪儿?我们说过无数次的死终于来了,我终于走进了你死了的日子。”

“选骨灰盒,他们七嘴八舌的,有很多建议。我不认真听,扭头就要问你,才知道,已经与你无关。你死了,是真的。”

“从此我将一个人,一个人决定一切,一个人做一切。你即使看见、听见,也绝不会说一个字。你死了,就是决定永远袖手旁观。到底发生了什么?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死?死了都是这样?每个人都必将离开自己所爱的人?彻底离开,永远离开?你们死去的人,会看见我们在世上的身影吗?会知道我们想念你们吗?会和我们联络吗?你说过,你要给我发信号的,会尽一切力量去做,让我感知。可是我没有收到任何信息!”

史铁生和 米都是残疾人,史铁生双腿瘫痪, 米一条腿有残疾,两口子是中国近代文坛上少有的“双残”夫妇。上面 米的话,是在史铁生逝世两周年时写的,也就是在那本书里。当我读到“我终于走进了你死了的日子”这句话时,我真正的被震撼到了。双飞双栖的伴侣,终有单飞单宿的时候。百转千回、跌跌撞撞、搀携跋涉、志同道合一辈子,临了,还要经受生离死别,人生真是太不易了。我总觉得,人生最后的悲剧一定是黄昏美好的缺失。黄昏虽是暮年,但人生最美莫过黄昏,因为人生旅途历经悲欢曲折才能到达黄昏。那时候的人都是沧桑过后渐入佳境的静美禅定,是人生美好之终极。可是,天意不悯人意,在我们最美好的时候,我们最爱的人却不在我们身边,所谓,永失我爱,世间大悲。

史铁生生前也曾给爱人 米写过情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希米,希米,我怕我是走错了地方,谁想却碰上了你……是谁让你来找我的,谁跟你说我在这里……见你就像见到家乡,所有神情我都熟悉……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把爱人比喻为“家乡”,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真是神来之笔!家乡,多么亲切,多么深沉,多么隽永,多么煽情的字眼。用在爱人的身上,又是,那么的贴切,那么的准确,那么的浪漫,那么的富有诗意!写到这儿,我建议朋友们可以读读史铁生的名作《我与地坛》,那是一篇绝佳的文章,近代少见,其中第一节、第二节和第六节均被选入高中教材。

第二段读的是王小波和李银河夫妇的情话。王小波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特立独行的重要作家,在某种意义上说,王小波“斗士”味儿极浓的写作风格,以及讽刺批判精神,都是近代中国文坛不多见的,这也是他生前身后赢得许多读者喜欢甚至崇拜的原因。著名作家王蒙说王小波是“难得明白”,说他“能用书本上的知识廓清实际生活中的太多的糊涂,明白真实的而不是臆想的人生世界”,又说“他争的是个明白,争的是一个不要犯傻不要愚昧不要自欺欺人的问题”。以致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曾流行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其实大学生的这种审美取向,不单单是欣赏王小波的文字风格,更重要的是除了对他讥诮反讽社会愚态媚象的共鸣,还有对他天马行空的不羁, 浪漫的肆意,特立独行的向往,崇尚自由的追求等等,最重要的是他对追求自由的理解和实践。正如李银河所说,人们喜欢王小波,首先是喜欢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自由是一个最美好的词,一个最美好的价值”。我给王小波下了一个定义:为了自由而自由写字的人。

共 6 69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在世人的眼中,情调似乎总是被归纳在一种小资浪漫的范畴之内,甚至有些人认为情调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产物,因为情调是内心深处的积蓄,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是一种类似于感情上的芭蕾,爱情里独具的味道儿。而格调却是外向可视的,似乎境界更高远,更辽阔。作者一篇以情调与格调为主线的文字,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详细剖析了情调与格调的自然与必然,赖以滋生的土壤和本质上的区别,还有他们之间非常微妙的关系。文中采用了大量的名人轶事、生活琐事,还有那些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内心深处情感的解剖,名人经典爱情绝句的点缀,更增强了文章的内涵和可读性。情调,小感情中彰显人间无疆大爱;格调,大感情中折射人性之美、艺术之美,情调与格调,只有相辅相成,才能日臻完美。当情调与格调在文字中并驾齐驱之时,所叠现的是一种爱之大美,更是一种爱之大境界。也诚如作者所言:会写字的人,是人之上品;会写字的将军,是武之上品;会写字的老板,是商之上品;会写字的政客,是官之上品,;会写字的耕者,是农之上品……一篇立意独特,见解独到,剖析深刻,寓意丰含的文字,值得一读。名人佳句的巧妙穿插,使得文字活色生香、精彩纷呈,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底蕴由此可见一斑!感谢赐稿雅韵文学!佳作推荐共赏!问好作者!期望拜读更多精彩!【:幽兰萦梦】【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1:29:27 一篇立意独特,见解独到,剖析深刻,寓意丰含的文字,值得一读。名人佳句的巧妙穿插,使得文字活色生香、精彩纷呈,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底蕴由此可见一斑!拜赏朋友意蕴深邃的佳作!问好!遥祝朋友雅韵写作愉快! 人品若山崇俊杰 情怀如水共清幽

2楼文友: 17:19:14 每每品读兄长的文字,不得不反复咀嚼,惟愿自己能多学一点,多吸取一点。今天是教师节,祝福兄长节日快乐! 记住美好,忘掉烦忧,开心快乐每一天!

楼文友: 21:27:0 用心品读,用心思考,才知道情调是如此优雅而感人。好文,赞一个!祝老师雅韵写作快乐! 崇尚自然,任其自然,顺其自然,乐得自然。

宝宝钙吸收不好怎么办

孕妇大腿根疼是怎么回事

青少年长高吃什么钙片

有老年痴呆前兆怎么办
宝宝积食了吃什么药好
丁桂薏芽健脾凝胶能治腹泻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