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征文散文寂寞与温暖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0-11

静静地翻过一页书,明媚的阳光落在上面,原以为文字都是安静的,像我现在读书的样子,可安静的文字也会跳跃,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走出,只能在某一段落或两页纸间强迫自己停下来。

我与书的主人相识在十几年前,他是我的老师,一位沉默到骨髓里的教师。他留给我唯一的印象就是整堂课给我们背影以及下课时那并不华丽的转身。那时我们总在猜测他是否失恋或是什么事永远让他不开心。虽然这样,对语文的痴迷还是让我非常喜爱这位沉默的老师。事隔多年,他虽然离开了讲台,依然有一种教师的气息,让我敬畏亦让我崇拜。

一丝偶然的牵引,没有准备的相逢,他很惊讶、我很兴奋,他惊异于我能和他一样,都把文字当成了情人并惺惺相惜;我兴奋于这位十多年前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的老师竟然在上与我知已似的谈心。

他的书名字很古,《独坐残阳》,像迟暮人的回忆录,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最初是用学习的态度来进行的,他的文字像他的人,不会一见面就和你称兄道弟,立即成为朋友,得细嚼慢咽,才能感觉到它的不俗和厚重。

在读《夜行记》时,觉得他像一只奔跑的狐,在黑夜,在雪地里一路追逐自己的梦,留下成行或轻松或沉重或笔直的脚印,读《当时少年白发多》,又觉得他像一只翩翩翔舞的蝴蝶,飞到每一处细微的情节里,那么痴情的去爱。

许多寂寞和孤独来自他的《当时年少白发多》,他把世态炎凉,把美丽的悲情故事,都演绎得百转柔肠,让人难忘。当多彩的梦幻被生活无情地切割粉碎后,他释然:当时年少多白发,过的是患得患失、惆怅郁离、呕心沥血的日子,是命运在教育我领悟生命的真谛吧。

轻笑过后,挥一挥衣袖,我想,那样的转身一定是华丽的,不但留住了他的自尊和潇洒,还为自己留住了一颗完整的心。而《小花》、《大英子的美丽人生》、《我永远的朋友郑怀仁》,《适者生存》,则是他对普通人复杂的情感历程的铺陈,他把当代社会价值的失落和人性的堕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其目的,无非是想引起读者的警醒,在这样的一个物质膨胀而精神匮乏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安放自己的青春。

故事始终是惨淡的,但他手下却没有鄙薄,且能从人物身上发现一些美好的,善意的品行。如他故事中的郑怀仁,小花。那个写《废都》的作家曾经说过:“中国文学最动人的是有人情之美,在当下这个人性充分显示的年代,去叙写人与人的温暖,去叙写人心柔软的部分,应是我们文学的基本。”这一点,在他的《适者生存》中,得以充分的展现,“他踟蹰在满世界的白眼中,一个人身无分文,孤单无靠,在妻子的家乡,栽倒在蚊虫狂舞的玉米地里迷离之际,他会怎样的懊悔,怎样的愤恨,怎样的挣扎啊。无边无际的玉米地绿叶披拂,随风作响,那盈耳的沙沙声,是多少人肯听,多少人听得懂的,挽歌哀哀”让我们每一位读者看了,无法不动容,也无法不挑起内心深处那根柔软的弦。

他对童年的怀念,又让人温暖的不行,关于葱叶的盗窃事件,关于那条叫“总统”的牛,关于那年的月光及月光下追逐的童年,那些虽贫苦却无比充实的岁月,让人读过后,都有一种心有灵犀的感慨——这不是我们共有的童年么?走过童年,他说:“远离生命的天堂,走过努力和奋斗,难道人追求的,就是锦衣玉食,就是高堂华厦,就是囤积冰冷的物质财富,就是攫取炙手可热的权位吗?”句句指向人的心灵深处,只可惜,也许懂他的,都是不怎么富有的人。

让我扎在那些文字堆里不愿醒来的原因,还有他的语言,汪曾祺说:“语言本身是艺术,不只是工具。”而他的语言,让我欣赏到了真正的艺术。和他的文字交流很少,也很怯,他看了我几篇文章,挑出的语法错误不下十处,在他眼里,我的那些自认为窈窕的文字都变成了残疾,我说活跃在儿女们的眉间心上,他说“眉间”指的是表情,不是视野,应改成“眼前”。我说那淡而远去的生日,他说,仔细想想,生日就在当下,怎么能“远去”?我说,芬芳了新房子的每一道墙缝,他说既是新房,哪来的缝?我觉得这句可以据理力争,便分辩:比如窗、门,不都有缝吗?他答,那我下班回家就从墙缝钻进去。

尝试着在他的文章中挑一些类似的毛病,结果灰头土脸的出来了,他的语言严实得像鱼鳞,一片一片紧紧包裹着他的作品,每个词语之间,都有鱼儿的轻歌曼舞,每个汉字的缝隙里,都洒着清新的月光。你只会看到一条条自由自在的鱼儿在有月光的池塘里嬉戏,神往于鱼儿帅气的泳姿,完全忘记了还有哪一片鱼鳞沾了泥。

他喜欢田震,便说:“喜欢田震,和田震有关,却也无关,因为这一份喜爱本身,就已经是最终目的”;他喜爱儿子,便说:“父子关系,是命运安排的一场团聚”;他说:“注定短暂的幸福经历,对有的人是毁灭。太美好太遥远的向往,对有的人是煎熬。沉浸在没有认识到是苦难的苦难里,未尝不会没有幸福的感觉”;他说:“山花插满头,忘机何言愁,相携花间笑,天地任遨游。脱下一身束缚,背上爱情的行囊,去见你的爱人吧,即使要走千山万水,即使那里只有清风明月,趁着你的心,还能够砰砰悸动。”这样的文字,不喜欢都不行。

也许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就象有的人在得意时一定要喝酒,有的人在失意时一定要醉酒,有的人压抑时一定要裸奔一样,他是用文字把生活的片段截取下来,让我们能够清晰的观察到生命的年轮,这样的角度,也许更具有艺术的美感。

在我眼里,他是极少数“面向文学,背向文坛”的作者,也许在他眼里,已经不把写作当做一种攻坚,是纯粹的心灵思想的随心所欲。“夫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者”,他始终如一片茶叶,静坐在杯底,用了然的目光把一切看得仔细。

徜徉在他寂寞温暖的文字里,我仿佛看到他把年幼的儿子高举在头顶嬉戏,孩子胖胖的小手拂在他曾经年经的脸上,像拂过前尘往事和些许伤怀,而我在文字的另一面,祝福着我的老师,幸福、平安。

共 2 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循着文字的足迹,在百度输入《独坐残阳》,搜索到了作者笔下的“老师”所著散文集。品读这些寂寞而温暖的文字,体会着本文的作者对所要表达的心情,与老师在十几年后于络于文字中相遇的那种感动,欣赏“老师”意蕴深邃的作品和非凡的文学功力,感觉到阅读“老师”的散文有时会觉得“他像一只奔跑的狐,在黑夜,在雪地里一路追逐自己的梦,留下成行或轻松或沉重或笔直的脚印”;也觉得“他像一只翩翩翔舞的蝴蝶,飞到每一处细微的情节里,痴情地去爱,那些寂寞和孤独呈现在他的文字里,他把世态炎凉,把美丽的悲情故事,都演绎得百转柔肠,让人难忘。”一篇值得品味的散文,推荐赏阅。【:纷飞的雪】

1楼文友: 15:49: 1 循着文字的足迹,在百度输入《独坐残阳》,搜索到了作者笔下的 老师 所著散文集。

品读这些寂寞而温暖的文字,体会着本文的作者对所要表达的心情,与老师在十几年后于络于文字中相遇的那种感动,欣赏 老师 意蕴深邃的作品和非凡的文学功力,感觉到阅读 老师 的散文有时会觉得 他像一只奔跑的狐,在黑夜,在雪地里一路追逐自己的梦,留下成行或轻松或沉重或笔直的脚印 ;也觉得 他像一只翩翩翔舞的蝴蝶,飞到每一处细微的情节里,痴情地去爱,那些寂寞和孤独呈现在他的文字里,他把世态炎凉,把美丽的悲情故事,都演绎得百转柔肠,让人难忘。

一篇值得品味的散文,推荐赏阅。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血糖高吃什么水果好

二型糖尿病吃什么

二型糖尿病能吃什么

小孩不吃饭怎么调理
宝宝发烧39度怎么办
痔疮栓哪个好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