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图源网络br1体系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3-06
吴苾雯
吴苾雯新书的封面。
阅读提示
研究生质量缩水,校园官本位,学术造假,老师无心教,学生无心学。
中国红十字总会报刊社社长吴苾雯今年1月出版的新作《对中国大学说不》痛陈中国高校目前存在的六大怪现状,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举全社会的力量来为大学治“病”。
关注教育二十年,一年成稿
吴苾雯,祖籍湖北黄梅县,中国作协会员,曾在中国青年报任职多年,长期关注教育问题,作品包括《是谁“杀”了》(毁了孩子一生的一件小事)、《高三家长》、《“逃离”大学》,内容涉及家庭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NextPage]
昨日接受采访时,吴苾雯说,从动笔到出版,不到一年时间,因为有长达20余年对教育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可追溯至1989年前。”那一年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她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提问:邓小平同志曾谈过,中国改革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请问政府将会采取什么措施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
1990年,吴苾雯开始用电脑写稿,她将平时采访资料、教育政策等分门别类整理,积累了200万字的资料。去年,钱学森之问促发了她的写作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创新型人才?这么多大学生难就业,又是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个书名是《对中国大学生说不》,想从大学生成长反推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与各方讨论,定为《向中国大学说不》。”
老师成了老板,大学“病”了
吴苾雯称,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大学成了“名利场”和“就业培训中心”。其实,从小学乃至幼儿园,中国教育就只有一条路:考试,从小学开始接受的就是“扼杀个性的教育”,一直考进大学,选专业又盯着“易就业”、“挣大钱”,学校也趁机大开所谓“热门专业”,大楼有了,大师没了;老师不叫老师,改叫老板了。“教育已被异化,充满了商业气味。”
明知“症结”,家长还是妥协了
吴苾雯表示,中国虽进行了很多教育改革,但只是在现有框架内“修修补补”,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必须回到教育本质上,即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其健全人格。
吴苾雯笑称,其实,许多人看到了“症结”,很多家长也试图改变,但最终都屈从了现状,“应试教育好比急速行进的列车,一旦上去就难下来,家长和孩子被‘绑着’一起冲向终点。”
“用‘说不’这种决绝方式,期望引起社会对弊端的关注,进行改革,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吴苾雯同时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无论是从北大自主招生给校长以推荐权的招生改革尝试,还是目前部分高校中实行的转专业政策,都传达出“纠偏”信号,但真正完善尚有待时日。
《对中国大学说不》摘录
说怪不怪的大学教育六大怪
1.博士不多 博士帽很多
中国内地有获准授予学士学位高校700余所,美国有1000余所,但美国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只有25 所,而我国却超过 10所——博士教育已成“饭碗教育”。
吴苾雯在书中介绍,博士教育旨在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但调查显示,近半数博士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做学问的”约20%;超过四成读博者是因找工作不顺利,另有近四成是为获得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敲门砖”。在职官员或商界老板甚至能不亲自考试或写论文就获得博士学位。中国不是博士多了,而是博士帽多了。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我国博士生招生数,1982年为 02人,2007年达到58002人,增加了192倍。与此同时,博士生导师数量远不能满足,人均带博士研究生数量为5.77人,高于国外人均2~ 人。[NextPage]
著名学者熊丙奇称,正是对“博士头衔”的畸形需要,导致博士大扩招,而培养质量急剧下降。
2.校长当官 级别不低
“现在许多大学校长已经官员化,行政级别都不低。大多校长为‘副部级’,一般省属高校校长是‘正厅级’,高职院校校长达到‘副厅级’;而一定级别的官员也顺利成为高校‘博导’、‘硕导’。”
吴苾雯称,随意走进一所重点高校,许多处长名片上,有着“教授”、“研究员”头衔,此谓“学而优则仕”;而一些国家部委,博士比例占到总数一半左右;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校集中省份,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攻读博士已成潮流,此谓“仕而优则学”。
于是,博导与官员结成“师生关系”达到“合作共赢”,官员顺利获得博士帽,有利于仕途进步;导师顺利拿到科研项目,获得可观经济利益。企业老板们也以交纳巨额学费跻身博士行列,通过投放科研经费、校企合作方式,戴上“教授”头衔。
.英语挡路 难树人才
2005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丹青向校方提交辞职报告,作为艺术类博导,他四年未能招到一名硕士生,原因为“考生政治、英语”未过关,一位考生两次均以专业最高分入围,最终因政治或英语差一分被卡在门外。
不仅招生如此,毕业亦如此,英语不达到某个级别,不能顺利毕业,是各高校的“潜规则”。许多学生被逼在大学期间,将英语视为最重要课程,而大学语文则成为最先被抛弃的课程。
陈丹青愤然指出,自己辞的不是职,而是体制。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认为,改变中国大学现状,首先要重建中国大学精神,就是“教育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
4.论文造假 越来越“牛”
2008年至今,全国各高校不断曝出“论文造假”事件,主人公也由“研究生”升为“教授”、“博导”、“大学校长”乃至“院士”。抄袭方式由“最牛”变为“更牛”。如湖北工业大学老师胡某的硕士论文,除“致谢辞”外,与被抄袭论文竟一字不差,而且顺利通过审查,获得华中师大自考硕士学位。
调查显示,对于以上“学术不端行为”,竟有近四成博士认为“值得同情”,2 %的博士认为“可以原谅”。
专家认为,论文抄袭源于当前教育体制缺陷:学生为毕业抄论文,教师为职称、经费抄论文。华中师大原校长章开沅教授指出,学术道德丧失、学术规范缺失,与量化的职称评审制度和学术评价标准有关。一些高校为追求所谓“一流”制定极高的文章发表等指标,一些学术期刊为赢利,只要给钱就发论文。
5.教材老旧 催生“逃课”
对部分大学生,“中国退学网”并不陌生,创办者是位25岁的年轻人,2004年从一所名校退学。退学网统计显示,退学者中,不乏北大、清华、浙大、武大等名校的学生。[NextPage]
专家称,计划教育无视学生兴趣,衙门化管理剥夺老师权利,垄断体制影响社会办学积极性。改革开放 0年,仍然用统一招生、统一考试、统一大纲、统一教材。
关于校园逃课调查显示,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在20%左右,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逃课率在50%以上。多数学生抱怨老师上课内容、形式太死板。大学课本太旧,如现行《古代汉语》是1981年4月第二版,计算机教材远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被学生戏称,20年前教材,10年前教法,当代的学生。
学生感叹:大学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目前大学成了“教育工厂”,学生则是流水线上千人一面的产品。
6.填报专业 糊里糊涂
学者估计,在校大学生中,近四成学生学非所好,原因只是报考大学时糊里糊涂填的志愿。
读书的学生,填志愿的权力却并不在他们手上,有的是满足家长心愿;更多考生,并不了解所谓“专业”,只根据考分填报;还有部分考生因经济原因,按学费高低选专业。“上大学是人生一次重大选择,当事人却没有选择能力,或是轻易放弃选择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另一方面,进入高校后,学生不能自由转专业,即使让5%的学生转专业,但相对40%的需求群体而言,该比例显然太小。
可喜的是,我省高校早给学生了机会,武大上世纪80年代已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进入21世纪,在汉七所部属高校实行“七校联合办学模式”、部省高校共建、华师等15所含师范专业的高校联合办学等,给学生选择心仪学校和专业提供了机会。
吴苾雯女儿
“快活读书”夭折记
受访时,吴苾雯透露,当年她也只让女儿读了八年“快活”书,“从小学至初二,女儿没上过任何培优班,想么样学就么样学,自由成长。”
初一下学期,女儿和三个女同学鼓捣起拍“武侠片”,自编自导自演,那段时间非常快乐。初二,班主任找到吴苾雯谈话:“要以学习为主。”于是,吴苾雯站在了老师的一边,最后女儿以优异成绩考到市六中。那年暑期,女儿还将剧本改编成中篇小说,起名《锦之蝶》,公开发表了。
进入高一首次考试,女儿排到 0多名。“把我给吓坏了。”吴苾雯说,从此,她开始逼女儿放下一切活动,专注学习,“每次考试,对排名都高度紧张,进几名退几名都是大事。高考结束,女儿积累的试卷有一米多高。”
“女儿后来在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读书时,写的文章四平八稳,远不如初中时有灵气。她说:自己不会想象了。’”吴苾雯说,“还好毕业后,她重新寻找灵气,现在已是网上小有名气的剧评人,希望下一代人能将‘快活读书’进行到底。” [NextPage]
相关
(教育部2008年统计数据)
1.全国共有226 所高校,其中大学、专门学院1079所;专科学校1184所(其中高职10 6所)。
2.在校本专科生总数为20210249人,其中本科生11042207人,专科生9168042人。
.科研机构和高校共有全日制研究生128 146人,其中博士生2 6617人;另有在职研究生 9 816人,其中博士生9941人。共有博士生导师1 76人,同时指导博士和硕士生导师 8772人,硕士生导师171796人。
(编辑:李明达)
乌鲁木齐妇科医院咋样冠心病的饮食护理脑梗塞呛
如何解决用鼠标手疼哪些治风湿骨痛中药
风疹块能吃什么食物
上一篇:不知要感染多少人的心灵体系
上一篇:清朝同光年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