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考察报告武夷山手记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09-13

《武夷山志》载:彭祖二子,一名武,一名夷,隐居此山,故名。

——题记

我凝视地图。一张十万分之一的中国地图;其中山脉纵横,江河横溢。

我的目光停滞在那横亘东南的著名山脉上,久久盘桓不去。我希望找到一个小小的村落,那将是我的灵魂要寄宿的地方。在我为尘俗所苦而不能脱身之前,它已像候鸟一样地先期到达。他将要离开这里,这是显而易见的事;从此,我只能从地图上注视他。那是一块巨大的沉寂,蕴含着神秘和未知;它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是什么勾起了他这种不可思议的念头?我只听到一个巨大的声音在说:“我曾花费25年的时间,去倾听一个世界的噪音,所得的智慧,只不过使我明白了究竟值不值得委身于它……”这是谁说的?我吗?我并没有说,但我却分明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他说了很多,但最终都雷一样的在空洞中消散,而我,现在竟打算幽梦重温。

下去,再下去,一直沉到最底层,像鱼一样的,在海藻的根部栖息、觅食、繁衍、涅槃。在那块地方,你的灵魂可以轮回,而在城市里却不行。你死了,或者失踪,不到一个星期,别人就会把你忘记;他们永远只对眼前正在发生的故事有兴趣。而大山——哦,大山,你知道的,那可不同;大山是包容一切的,数百年前的东西,在那里也是新发于硎,光泽可鉴。甚至远古时代的船棺,那百越文化的瑰宝,那高悬于万丈悬崖上的、令人心惊魄悸的神秘物件,也决不至风化殆尽;而那可是历经了上千年、上万年无情的风雨剥蚀啊。一个声音说:“中国,真正的中国,只在这地方!”难道真的让他不幸而言中?落日坠进丛山,薄云被锋利的山崖划得破碎而缕乱;一只苍鹰俯冲又跃起,黑匕首一样地接连刺进暮色的腹部……这就是武夷山!这就是“百越聚居”的武夷山啊;而今我灵魂中的那个偶像,那个一身胆气的年轻人,将要像苍鹰一样的刺进去,带着黑色的英俊,令人目不暇接而又肃然起敬。他离去,带着傲然,并非为了逃避;他觅到生命的另一方天地,于是翩若惊鸿,不屑于我的流连辗转,卑微琐屑。但我还是凄然。我知道,从此,我们再不能一如既往地常相聚首,不能一起扯淡,一起喝白葡萄酒,一起散步,以及蹉跎光阴……当一个朋友离开你时,你会觉得像寒冬腊月里被扒掉了全身衣裳——不,你简直觉得,被人猛地劈下一半,只剩另一半白骨在寒风中瑟索不止。你欲哭无泪,无力回天,肠断魂销又泣诉无门……

但我还是替他祝福。就像路德教徒祝祷天主,纵然教义已改,而对于永恒之神的敬畏依然如初。我设想他若干年后,会成为新的百越之王,以他的睿智和德行,补偿山中文化因历史的断裂而造成的大片空白。他无疑会在这里获得成功。他可以乘坚策肥,有一大群黧黑的随从,像非洲河口的一个酋长,头插雕翎,身披孔雀衫,指挥着人民上山伐木,下水捕鱼。他们在春天烧去一大片丛林,在雨后的灰烬上播撒金黄的苞谷;他们在夏天的树荫下歇凉,向山神作揖,以求取甘凉的泉水解渴;他们的秋天很饱满,很沉实,丰收的喜悦,洒遍了祭祀天地神灵的庙堂。他们过着温暖的冬天,火盆里燃着茶籽壳,煮一壶米酒,面山而坐,对水长吟……

几年后,我到了青藏高原和天山南麓,第一次接触到大西北的空旷、蛮荒、博大而深沉,我感动得几乎落下泪来。我看到了真正的中国气魄和中国风格;是的,正是那沉寂和蛮荒,孕育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血肉和骨骼。我沿河西走廊一直西行,喝一口黄河水,呛一口黄沙风;我又忆起那弃我而去的,远在闽越的老朋友。设若他也能随我在大漠黄沙中走一遭,是否会对人生有另一种意义上的诠释?中国啊,古老的、落后的、然而,又是新生的中国!我追忆五千年文明史册,近代的堕落和抗争,含辛茹苦而又永不绝望,我似乎看到了远祖们开辟乾坤的雄伟身姿。我匍匐在黄沙上,任狂风吹乱我一头黑发,任黄沙塞满我龋齿的缝隙;手击沙地,昂首远眺,默默无言而又热泪盈眶……

走过青海湖,甜润的歌声,带来牧羊女忠贞不渝的爱情:“上去高山还有个山呢,泉眼儿淌着水呢;尕妹的身子像花枝呢,弯眉毛下眼睛像星星闪呢……”这令人思心欲碎的《青海花儿》,唱得人柔肠寸断,神思飘飘。它触动了我心中最敏感的一根神经,不由我不怆然涕下。天涯万里,伤心人别有怀抱,可我又向谁去倾诉?母亲纵然教会了我们走出第一步路,而第一步之后,全是我们自己去走啊……

我们这一代人,此生注定只能生存在城市和乡村的夹缝中。我们无法摆脱死亡的巨大阴影,也无法抗拒新生的强烈诱惑。我们要生活,而生活总带着伤痕;历史必然向前发展,发展却无一不以摧毁腐朽作为代价。这正像人的一生中,迟早必须过一次“天花”;不经过这番磨难,生命的基础不能算稳固——历史也是这样,它的每一步前进,都要经过一次这种巩固生命基础的劫难;不可避免,似乎也不必避免……

于是,为了寻找我心中失落的那个图腾,那个使得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命要素,在1989年秋末冬初的一天,我离开杭州,只身前往武夷山从事民俗考察。南下的列车每前行一步,便可以听到现代文明对于传统文化撞击地振聋发聩的巨大回声;我的手伸出窗外,指尖似乎可以触摸到遮覆着千年武夷的神奇面纱……

共 201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清道光年间的《武夷山志》载:彭祖“商贤大夫,即所谓老彭,隐居是山,善养生术,寿七百七十岁。子二,曰武,曰夷,同居于此。或曰:山因是得名。”彭祖是黄帝第六代孙陆终之第三子,也被公认为中华民族上古贤哲、养生大家、烹饪祖师爷、气功大师、“老寿星”光辉象征。可以说,彭祖文化是黄帝文化的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彭祖又是武夷山的开山鼻祖,因而彭祖文化可说是武夷山源头文化。语言流畅,文学性强的考察报告,推荐共赏。【:湖北武戈】

1楼文友: 10:15: 7 文学意味很浓的民俗考察报告,欣赏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楼文友: 1 : 7:28 叶子落了,还有树在;燕子离开,还有巢在;天气凉了,还有家在;心里伤秋了,还有爱心在。拜读学习,欣赏佳作,创作愉快。祝书友爱心和好运一直都在! 老土祝您写作愉快!

楼文友: 2 :02:04 感谢湖北武戈君与老土君的鼓励。谢谢!

弥勒灯盏花基地

弥勒灯盏花药业简介

灯盏花药业骨干企业

薏芽健脾凝胶的功效
小儿肠痉挛腹痛表现有什么
5岁小孩不爱吃饭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