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清明扫墓忆母亲散文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2-30
摘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当即清明,春雨纷纷,仿佛忧弹着一只凄婉的思念之曲,声声如泣如诉,悲愁千丝万缕,思念缕缕成行,凝结成眼泪滴滴含情。 1.忆母触怀
清晨一阵阵急急的春雨降临,心中不由得埋怨起天公不作美。昨天还是艳阳天,今天天气急剧变化,天气微凉,春雨纷扬,声如抽泣,哀婉、凄凉。想起母亲生前常常说的话,清明时节皇帝老子下雨洗路,是为了我们的先祖开道领冥钱,洗净尘埃之路,还祖宗一片清净之地。不觉得时间飞转如梭,转眼十二年。母亲的话犹在耳边,句句入耳,母亲却不在了,与我们阴阳相隔,隔着千重山,万重水,从此只有神灵相通,不能彼此肌肤相触,闲聊谈心。十二年年年清明,岁岁依旧念你如初。
十二年前母亲不忍疾病缠身,痛苦不堪决然而去,留给我们竟是永恒的疼与痛、遗憾与后悔。那一份无法割舍的母子情,不会因时间而停滞,深深的埋进心海,恒古永恒。母亲的音容笑貌宛然如昨,清晰分明,离我竟是咫尺之近,仿佛我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母亲温暖的手,我一声低低的呼喊就可以让她欣喜回应。然而母亲是永远的去了,无论如何我也是无法与她亲密接触,感受她朴素的母爱。那些念想的幻觉,紧紧地缠绕着我,令我心生无限幽怨和绵长的念想,之情之心,触动着恋母之情之心,喉咙里一时梗塞,眼泪溢满了盈眶,像泛滥的春雨淅淅沥沥,绵绵不绝。
可怜母亲一辈子劳累辛苦,疾病缠身十几年,痛不如生。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人活着便有希望,便有一切希翼的美好。可是,你却匆匆的走了,来不迟与我们最后说一句话。你是原谅我们,还是幽怨我们的无能,清贫,不愿加重我们的负担。你走得那么的匆忙,走得那么的不可思议,当我接到你的死讯,我眼前一黑,脑海一片空白,思想凝固成冰,眼泪奔涌而出,你的死讯是我无法接受的事实。我不相信你走了,我曾以为我们的生命是永恒的,你不会离开我们,永永远远都不会。那一刻,六月的娇阳也失去了光辉。我的世界突然沦陷进无尽黑暗的深渊,我与老公带着孩子一路跌跌撞撞的回到娘家,一二十分钟的路途我不知道怎么走回家,扑到在你渐渐冰冷的身体上,看着前一天还与我闲话家常的你,你紧闭着双眼,大声的呼喊,你沉默无语,无动于衷。尖烈哭声撕裂了六月的苍穹,令无数的村人掩鼻而泣。他们搀扶着我,好心的劝慰。眼泪模糊了双眼,那声声呼唤悲戚,苍凉,划破长空,惊飞起苍鹰悲鸣。我记得小时候,只要你睡了,我一定要挨着你,感觉肌肤的依赖。你是我生命的依赖,精神的支柱。有你,我觉人生才有生机,才有突破人生残缺的勇气和奋发的动力。村人无不为你的离世扼腕叹息,赞叹你是个重情重义的好人,善良、为人善和。
母亲离世时年仅五十五岁,容颜并未很苍老,皱纹并不很多,家里儿女还未全周旋。我们三个女儿在家为大,过早离家结婚,家里两兄弟年岁不高,还未自立成家立业。大弟奔北海打渔挣钱,小弟刚刚高中毕业接到财政大学入学通知书。家里经济困难,你忧心如焚,寝食难安。我们也心知肚明,为了你,为了至亲至爱,你也清楚,哪怕咬着牙,勒着裤腰,我们都会全力以赴,尽心尽力。我们从小是你----母亲的循循教导,使我们每个做儿女的懂得如何回报生养之恩,懂得孝道之意;也是你无私的爱潜隐默化,熏染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成为村人赞叹和效仿的榜样。我们虽然清贫、经济拮据,但心地善良,孝心父母。我也是白手起家,但我坚信我有能力维持自己的生计,也有办法为家里分担忧愁和负担。我们曾也是你的欣喜,你说我们方圆十里八里的人家儿女,即使有钱有势,父母并未得到宽慰和孝心。你的要求并未高,只要我们健康平安就满足了。母亲,你怎么可以决然而去,难道你不相信我们了?对我们失去了信心?
母亲生前做人以善良为原则,教育我们“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直奉行“借牛还马”的为人标准。当年母亲与父亲白手起家,养育五个儿女,一针一线得靠自己。母亲年轻时,我还是幼年。那些时期的夜晚我常常睡醒了一觉,还看见母亲对着煤油灯穿针走线,昏黄的煤油灯下映出母亲孤单的身影,心有一种无以言说的感动和无法替代的疼痛。每每想起此情此景,触动我想念母亲的情弦,韵律轻盈哀婉,萦绕不绝。母亲勤劳持家,勤俭朴素,无怨无悔为我们操劳一生,足以让我们铭记入心,永生不忘。
2.母亲心善助人
记得80年代初,我们村里一位嫁二婚到我们村的妇女,带着几个孩子嫁进我们村,家里缺吃少粮。她又生得牛高马大,吃得又多,一餐三大海碗米饭还不足以解饥。没几年又生了两个孩子,家里人口多,粮食少,不够吃,还有好吃懒做的习性。她时常从村西借到村东,还不能填饱家庭人员的肚子,哪有东西可还?村里人怕了她,都躲着她,不愿意借吃的东西给她。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正是国家粮食缺乏的年代,家庭宽裕的极少。八十年代家家缺粮断烟时有出现,日子板着指头数着过。一年一般过了秋天,到了冬天一日三餐常以红薯粗粮替代。白花花的大米村民视若珍宝,只有留着春耕农忙的时候吃,增强体力,好有力气干活。
再说借给她有借无还,谁见了她像见了马窝蜂躲避?母亲则不然。一次那女人刚生了孩子不久,是个春天,正是春耕农忙时节,她饿得发慌,光着一双大脚丫子跑到我们家门口叫“嫂子借两斤米给我,我几餐没吃饭了!”
母亲看着湿漉漉的地上那双光脚丫子,无限怜悯升腾,借了两斤米给她。母亲明知道有借不还,她还是借了给她,怕饿坏了她。母亲可怜一个女人生了孩子不仅吃不饱,还光着脚丫出来借填肚子的粮食,可见那时候人有多穷,女人更苦。女人的苦,只有女人才懂,只有女人才会领悟到女人的疼痛和无奈。母亲深知村里多少女人生了孩子还得下地干活,缺吃饿肚,苦苦的支撑着人生,养育着儿女,做着人世间的人情往来,做女人难。母亲坐月时忙里忙外,没有闲着,身体累坏了,因而潜伏着许多疾病隐患,为她以后的身体健康埋下伏笔,导致她以后疾病缠身。
八几年的一个春天,安徽一带被大水淹了,南奔乞讨的队伍浩浩荡荡走进南方每一个村庄。村里一天早中晚乞讨的人都有,母亲从来未给人脸色看,拒人之门外,总是给一些大米或者自己做的粑粑,尽自己绵薄之力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
一次一位二十岁左右的男孩子,穿着一件蓝色灰旧、破烂的中山装,个字高挑,脸黑黑的,但五官端正,媚眼俊秀。他背着一大袋乞讨而来的粑粑和大米站在我们家门口,用带着浓厚的家乡普通话喊着“阿姨!”母亲正忙着掏猪淆喂猪,手挽得高高的,看到乞讨的年轻人,赶忙洗手到房间的米缸舀了两三两米给他。年轻人看母亲面目慈善,就请求母亲帮忙,把乞讨来的东西存放到我们家里。母亲欣然答允,只要年轻人放心,完全可以。年轻人提着空袋子沿着马路再去乞讨,过了好几天才回到我们家,看到他的东西原封未动,安然无恙,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他从乞讨的口袋拿出一叠粑粑执意要母亲收下。母亲没有接受,最后又舀一瓢米给年轻人才罢休。年轻人感动得不住说着感激的话,鞠着躬,说母亲是个好人,他永世难忘,今生刻记。乞讨者说着说着,眼里一瞬间闪动着晶莹的泪光。那些感动和感激,母亲从来未放到身上,认为人善良是一个人的本能驱使,不足挂齿。
还清楚记得那个寒冷的冬天,天阴沉,北风呼呼地吹着,我们一家人坐在堂屋里烤着煤炉。一个勾着身子,拄着拐棍,穿着破烂便衣的老婆婆,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大门口,说请给她烤烤火。我抬头看到她满头蓬乱白头发斑驳着参错的青发,映衬着一张皱巴巴、枯干无色的脸,深陷的眼睛边还躺着一坨脏污的眼屎。一个可怜、污秽的老婆婆,我心想。
母亲不存一点讨厌,热情招呼老婆婆落坐烤火。不一会,老婆婆颤巍巍的手从怀里摸出一个干硬粑粑,嘴里不住地说她三天都没吃东西了,伸着颤巍巍的手把粑粑放到炉火边。看着老婆婆,我去也觉得很可怜。母亲与老婆婆闲聊,关心的问长问短。才知道老婆婆有四个儿子都成家立业,每个儿子都不愿意奉养年迈的母亲。老婆婆说着说着,悲苦的眼泪流了出来,用她干瘪如柴的手抹眼泪。
母亲离开堂屋,到火笼里燃起柴火,煮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给老婆婆吃。老婆望着母亲,连声说:“大妹子,你怎么这么好!”说着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流。她说她的儿媳有母亲半点好,她死也瞑目了。母亲觉得给人一粥一饭也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原则。
母亲的过往一一映现在我脑海里,一幕幕令人敬重,令人怀念。我书写着一个普通的不再普通的母亲,用浅薄的文字祭奠着母亲的魂灵。她那些平凡而又足让我就觉得感动的点滴事迹,无时不激扬着我,如何宽容待人,善良为人。
.母亲关爱
母亲在我、以及我的兄弟姊妹眼里,虽然没文化,但关心我们,用她的爱心浇灌着我们的心田,用她的爱温暖爱护着我们。诸多往事点滴,难以点点滴滴付诸书面。
母亲的一次为我问医求药令我难忘,记忆犹新。
那年夏天,我住校读书,得了严重的痢疾,在学校买了很多药吃都没有效果,常常上着课难受得老请假跑厕所,一搞一个星期未见一点好的起色,最后借钱打了一针也未见好转。也许拖得太久,病情严重不能快速医治。老师看我消瘦如柴,有气无力地神态,让我回家治疗。
回到家里,母亲带我打针拿药,也毫无效果。我一天几十趟的跑厕所,身子骨瘦弱的风也吹得到。母亲看着我一天天的消瘦,眼泪扑簌簌的流,不知道怎样才好。母亲听说痢疾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搞得久了还会拉出状骨头(屁股里拖出肠子。)。母亲记得村里一个小孩子五六岁也得了我这样的病,治疗未好夭折了。母亲想到严重的后果,引不住焦急,害怕,不知道怎样才可以治好我的病。
母亲觉得西医无效,就到处询问土方子。村里村外不辞辛苦的询问、寻找,希望尽快治疗好我的病。好几天过去了,母亲未得到一个土方子。母亲每天忙里忙外,忙得四脚无空,还为我操心操力,我心感内疚、不安。母亲心急如焚,见人就打听询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母亲终于问到了一个方子,把一种绕着树身生长的藤蔓植物扎成水,直接喝下,一两天就会完全好。母亲高兴地告诉,有好法子了。母亲不几天累得消瘦,眼眶深陷,更让我感动满怀。
那是我们村里走亲戚回家的一个帕帕(比奶奶高一倍称呼)到我家串门,看到我的神态,问母亲我得了什么病告知的药方。母亲一五一十的告知,帕帕说治疗这病很简单,山里的树上就有这种药,一服药下去,药到病除,还不要浪费钱。
母亲惊喜不已,感激淋涕,不顾劳累跑进后背山里割了好多药草回家,赶紧洗干净炸出汁水。母亲把炸好的青绿色药汁端给我,迫我喝下,说这下好了,来了救星。我凝视着青绿色的药汁,发出一种生涩难闻的味道,不肯喝。母亲伸手摸着我的脊梁骨,说我全是一把骨头,这病再不好连命都要搭上了,心疼的声音都在颤抖,还说很多人得了痢疾都是这药治好了,而且效果特好。母亲说尽好话,劝慰我喝药汁,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我半信半疑,最后终于闭着眼睛一口气喝下了,仰着头久久不敢低下,生怕一不小心吐了出来。不到两天,我的病得到控制,不再跑厕所了,面色也跟着好了起来。
4.母亲疾病缠身
母亲的人生,辛苦艰难。辛辛苦苦谋生存,日日夜夜忙操心。累坏了身子,苦着了母亲。
当年父亲常年在外搞副业,母亲独自支撑着家,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一次上楼吊谷子,不小心闪了腰,从楼山摔了下来,尾椎骨受伤未能及时得到治疗,导致错位而挤压到神经,疼痛相随十几年。我与父亲要求母亲开刀移位,母亲死命不愿意,只得拿些针药回家治疗。
俗话说“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富贵而是身体健康。”当面对着母亲终日被病魔缠身,痛苦难受。我深悟了其中的哲理,一个人健康比什么都好,可以好好的生活,可以快乐享受人生、体验人生的多姿多彩,就是清贫也没关系。
母亲被病痛折磨了十几年,家里经济日益困难。我们做女儿的常常接济家里,母亲心有不安,常常叨念,心思纷乱。正当小弟考取大学之时,母亲愁思百结,压抑忧郁,精神崩溃。她终于狠心离世,给与我们无尽的遗憾和痛悔。
那时父亲估计母亲精神有了问题,我与父亲陪着母亲到医院咨询,还强迫母亲到几百里以外做精神治疗,陪着她看医生。母亲在医生面前说话清晰,条理分明,苦苦请求医生不要让她住院,泪流满面,她要给医生下跪。医生见这个情神,犹豫不决,叫我们出去与母亲再冷静谈一下,看我们的意见。
我们走出来,那天的太阳很炙热,我们几个站在大树下好言与母亲说,母亲张着无助的眼睛盯着我,我怯弱的不敢说话,眼睛里溢满泪水。姨娘坚持要母亲住院治疗,使劲各种方法。母亲突然跪在我的面前,哭着求我,张着一双迷茫的眼睛。我一下镇住了,眼泪簌簌掉落,慌忙拉着母亲拥抱在一起,哭成一团。
共 65 6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散文共分五个段落,作者从清明前下雨感想到母亲生前说过的话写起,回忆母亲一生的人格魅力。文章如泣如诉,娓娓道来,让人有一种亲近感。第二段,着重回忆母亲乐善好施,在那少吃缺穿的年月里,尽管明知村里的一个女人借粮从不还,但母亲却因其坐月子,还是将粮食借给她。一个乞丐老婆婆冻,想烤火,谁见了这样的老婆婆都会嫌弃她的脏,但母亲还是允许她留在家里享受温暖,并给她吃的。等等事例,把母亲的人格品德烘托得淋漓尽致。文中第三段,着重描写母亲为儿女的辛劳,为了儿女,母亲甘愿承受一切辛苦和委屈,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文中第四段,写母亲煎熬着病痛的折磨。尽管身体受病痛的折磨,但母亲为了省钱,宁愿忍受一切痛苦,也不愿花钱求医,只是简单的吃几服药,一切都是为了儿女能够有个好的归宿。此段,再此把母爱的伟大烘托出来。文章最后一段,写儿女们从小接受母亲行为思想的熏陶和感染,个个都走上了成才之路,各得其所。在清明节祭奠母亲时,他们感想母亲的人格魅力和一生的辛劳,人人伤感满怀。文章首尾照应,一篇相当好的散文,。【:了缘无尘】【江山部精品推荐0140 0206】
1楼文友: -01 18:00:2 非常不错的一篇散文,欣赏拜读啦。由于长时间没有,今天突然,阅读如此生动感人的散文,一时按不知如何下手,写得很不到位,望作者见谅。问候作者,创作辛苦啦。 处处与人为善,时时修身养性,伸手相助需助之人,不逞强,莫逞一时口舌之快。
回复1楼文友: -01 20:12:4 谢谢无尘,辛苦了,问候祝福你。
2楼文友: -01 18:5 :46 欣赏佳作,索华老师真是勤奋呀,佩服。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2楼文友: -01 20:1 :48 谢谢你猜点评,勤劳不敢当,问候祝福春安。
楼文友: -02 10: 6:58 我半信半疑,最后终于闭着眼睛一口气喝下了,仰着头久久不敢低下,生怕一不小心吐了出来。不到两天,我的病得到控制,不再跑厕所了,面色也跟着好了起来。问候作者!
4楼文友: -02 10:42:45 不错的散文,祝贺加精! 我手写我心! 航帐文友群:2 ,欢迎参与交流!
回复4楼文友: -02 1 :55:16 谢谢社长祝福,问好祝福。
如何处理宝宝流感
孩子怎样缓解流感症状
孩子感冒鼻塞怎么办
云南道地药材灯盏花好用吗宝宝积食该吃什么药
汉森四磨汤不适用人群
上一篇:天涯那一轮圆圆的明月散文
上一篇:201最新谐音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