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颋安静的力量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09-17

201 - 湖南作家 

邓湘子的儿童小说《像风一样奔跑》,是进入湖南儿童文学研究的非常典型的一个文本。地缘文化的影响,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最近,《文艺报》正在做一个选题,即新世纪儿童文学地形图,这一期做的就是湖南儿童文学。其中有两个关键词,其中一个是“厌声华”。“质朴”和“厌声华”在邓湘子的小说中表现得相当充分。换言之,就是不讨喜、不讨巧。而不讨喜、不讨巧,是湖南儿童文学作家的一种坚持,一个贡献,也是现在从市场的角度困扰湖南儿童文学的一个瓶颈。但是,如果作家们纷纷冲出这个瓶颈,从本质上对儿童文学的长远发展来说,不是一件好事。邓湘子的小说,不讨巧,不讨喜,是青菜和米饭。从文学出发,从心出发,而不是从市场出发,是他最可贵的坚持。其实从文学出发从心出发和从市场出发,这两者原本并不构成对立。但是在目前现有的语境之下,有一些人为的原因让它们对立了。所以我们只能重申从文学出发、从心出发的可贵之处。

具体说到邓湘子的小说,我用三个词来说:成熟、节制、安静。

先说成熟。首先表现在结构上。《像风一样奔跑》共有十章。这十章布局匀称,篇章的剪裁安排,讲究而不露痕迹。以“蓝布包”起,以“新米节”终。“蓝”是干净而忧郁的色彩,带出了菊朵接下来一段悲喜交加的生活。而以“白豆腐”和“新米节”终,在“白”的悲伤和“新”的希望中,让小说、让主人公、让希望继续。如此的谋篇布局,是不露痕迹中的深思熟虑。

第二,表现在语言上。邓湘子喜欢沈从文,虽没有刻意学,但他受沈从文的影响明显,他的语言是非常纯熟的汉语文学语言。我们现在说文学说语言都说中国话,但是非常纯正的汉语文学语言正在迷失。在他的这部作品中,遣词造句以白描居多,语言的姿态是非常诚恳的。生活化的描写和叙述,让生活细节和场景、让人物言行、心理都呈现出本真的面目。他不煽情,他的语言与他的为人一样非常低调。

第三,表现在叙事节奏的控制上。他对作品的主次、轻重都拿捏得非常好。其中有这样几个小故事,比如说挖蕨根、砍枫树、请戴医生,尤其是请戴医生,在小说中时时刻刻出现。但每次就那么几笔。可就是那么几笔,他就把戴医生那样一个赤脚医生的形象写得非常鲜活。菊朵每一次请戴医生时的几句对话,包括在不同的场景请戴医生,戴医生当时表现得或不耐烦,或装作不耐烦,或有一种无可奈何,就是寥寥几笔,这个形象已是入木三分了,非常的鲜活。他的文字他的语言安排都是非常讲究的。还有菊朵陪外婆去县城看病,包括芹香妈妈的死和下葬,就像这些事情,邓湘子在展现这些场景时,他是让事件本身流淌在他的白描的有节制的文字中说话,让事件呈现自身本身的多重意义。

第四,表现作品的主旨上。我非常欣赏邓湘子的一句话:我是根据自己的“喜欢”与“发现”来写小说的。小说写了菊朵在外婆家经历的一段包含生老病死人生百况的生活,这中间让我看到的是作家呈现出的非常态的历史语境中的常态人生。1974年那一段历史,在中国当代史上,是一段非常态的历史。小说里的日子在今天看来,是贫穷的,困苦的,但个中人物身上的生命力却都是纯真而强大的,哀乐被纯真而强大的生命力所净化、包容,呈现出了超越历史语境局限的生命的恒常状态。

第二个词:节制。第一点,在语言和情感上的节制。“白豆腐”这一节最见作家功力。菊朵刚从县城给芹香带了一块她梦寐以求的小圆镜,正高兴万分,突然被告知她妈妈被神仙土埋了,死了。这种极度悲喜的转换,本来是可以大做特做文章的,但邓湘子仅以两段就交待完了。邓湘子有这样两句描写:“菊朵在火光里看到芹香靠着自家的墙角躺下,人已经昏过去了,谁也顾不上她。”“几个女人走来,给芹香和卫红戴上用粗糙的家织布缝制的白帽子,还在她们腰上系上稻草绳子,那是让她们给母亲戴孝。”这个里面,留给我们无限大的想象空间,让你用非常复杂的情感去填空。这是一个成熟作家的功力所在。在这样一个悲伤的氛围中,邓湘子还有两句描写,也就是在悲伤的情绪都布满大人脸上的时候,“孩子们感到惊恐不安,想着能够好好地吃上一顿,这又让他们暗暗兴奋。”这是何其冷酷,又是何其真实。但是细细一想,其实又是真实的。还有一句话,就是在晚上人们张罗丧事的时候,爆竹声炸响的时候,锣鼓声敲响的时候,“悲伤而恐怖的夜色里,顿时充满了异样的热闹气氛。”邓湘子用节制的文字把1974年中国湖南一个乡村里的画面非常真实地呈现出来了。这样一种对语言的情感上的把握和处理,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生活的多义、多面,生命的多义、多面,也被很好地呈现出来。

第二,细节和场景处理上的节制。比如作品中写到耘夫的日记本。耘夫的日记本只是几句话,出现过几次,可是这个日记本始终是一条线索。关于这个小男孩,他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为什么他的日记本那么神秘,那么让人牵挂,而且他又那么看重他的日记本?当耘夫死后,大家才发现,他的日记本只是记载了别人给他们的每一点一滴的小小的恩惠,他以后要去报恩。这其中交待了耘夫晾晒的金银花的事。他晾晒金银花,是为了把金银花卖了,用这个钱去还借同学的半瓶墨水和半支铅笔。邓湘子非常节制的对这些细节进行了处理,放大了文学的穿透力。

第三个词:安静。我认为,好的文学作品是能让人感动、痛苦、激动、沉思的,好的作品更是让人的心灵安静下来的。但是现在的很多作品,除了热闹之外,除了像吃了麦丹劳一样刺激一下大脑,得到一点快感之外,没有别的力量。但是邓湘子的小说就具有安静下来的力量,这与时下热闹、喧嚣、讨喜、讨巧的大潮流相对应,是对当下潮流的反动,也是一种对文学根本的坚守,也是来自文学、来自心灵的呼唤。有一句话说,我们已经走得太快,等等灵魂。我想这也是邓湘子通过这本小说向所有人说的。(作者系中国作家主编、《文艺报》评论部主任)



 (本文由向迅根据录音整理)

小孩子缺钙要吃什么

腰疼后背疼是什么原因

预防老年痴呆吃什么食物

宝宝早上起床咳嗽什么原因
消化不良喝汉森四磨汤
小儿优卡丹可以吃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