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文化的困惑随笔外一篇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1-11
【文化的困惑】
我们的文化,由于在“全球化”和与世界“接轨”观念、口号、利益的冲击下,仿佛变成一锅日渐被煮沸的粥……
这些我们熟悉,或说与我们同根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失去了它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包括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等因素,置身于苦恼和困惑之中。
曾几何时,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其磅礴的进程中,以宽广的胸怀,容纳百川,不拒涓埃,不仅以一种意识形态,而且还以一种自然形态存在,发展。
对于“全球化”,我的理解可能狭隘了一些。所谓全球化,其实质就是西方推动经济一体化,追求开放的世界市场,推销他们的政治和文化价值观的普遍化。简单地说,可能就是我们的“青年在穿着牛仔裤,嚼着口香糖,喝着可口可乐,看着好莱坞电影,做着移民的梦”,而忘记“我是谁”!
有人告诉我,这也许是文化殖民化,但愿这只是危言耸听。
也有人在书里用黑体字写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
关于文化的民族性,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她的《城市文化》一文中如此诠释:
“它是一种知己知彼。知己,所以要决定什么是自己的安身立命、生死不渝的价值。知彼,所以有能力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文字、讲得通的逻辑词汇,去呈现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典音礼乐。它不是把我变得跟别人一样,而是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我的不一样。所以国际化是要找到那个别人能理解的方式,是手段,不是目的。”
民族性的文化,使一切文化的脊梁、灵魂和价值所在!任何形式和内容的文化和文化的创造,唯有体现民族性,才会具有生命力,具有历史感、人民性,以及时代性。也就具备了自己的独特个性,成为名副其实的“这一个”。
对于这一点,早在上个世纪前期,鲁迅先生就中肯地指出“人立而后凡事兴”。并真心希望这个“人”,有“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死的力量”。这也许是鲁迅先生给我们文化遭受“围剿”时留下的“锦囊妙计”,不啻是一味中药,适合我们的肠胃。
是啊,我们无法不与世界“接轨”,拒绝“全球化”。我们唯一的“妙方”就是在机械复制、文化泛滥成灾的时代,拒绝思想的流水线,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才能“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
不料,一不小心,我们的文化又遭受“文化产业化”的围剿,客观地讲,是磨擦。文化产业化,说白了,就是“产业”要靠“文化”来赚钱;利润,要靠“文化”来实现。其实,这是多年前的“经济文化”的翻版,玩的是文字游戏。如是一辙,是否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老了?缺少创造力,或说太功利了?而“奥运之父”皮埃尔?顾拜旦曾说“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集中了一个民族的思想传统、情感,及其审美的载体。如传统文化中的乡风民俗,它就是一个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社会生活和共同心理的人文共同体。内隶属于意识形态,外在又化成一种道德规范机制。
在传统文化中,像这些民间文化,还有很多。如格言和俗语,是群众的智慧、人生经验的总结;家训、诫律,是长者的教诲、行为的规范;乡规、民约,是文明的启蒙、教化的基础……
就是那些凝固的音符—民间建筑,也以蕴含民俗心理,而彰显民族风格。如徽州民居的村落建筑空间遵从“启—承—转—合”的章法,有序而又灵活多变,但却完美地融合与青山绿水之间。宏村的“牛”形布局,激励人们发扬牛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西递村的“船”形布局,蕴含着扬帆远航、一帆风顺的寓意。
这些传统风俗有的具有道德的约束作用,有的具有情感的凝聚作用,也有的具有同民族、同区域的同根同源的认同作用。它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会自觉消失,有些风俗的模式、程序会发生变化,有些风俗则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外来的力量猝然去改变它,只会牺牲一代“被牺牲的人”。
历史已经证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社会的融合、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我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会以自己的方式突围,因为,它的基因决定了它不会消亡,最多有时被迫消失……
【文化在当代的范式】
当下文化热,热得人们头昏脑涨,不知什么是文化,所以“文化”泛滥成灾,我们深受其害。
把脉问诊,原因何在?病根在哪?
是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出了岔,发生病变。仔细问诊,是由一元型、多元型和主导型这三种文化交相辉映而让文化迷离斑驳,一时难分良莠所致。
所谓一元型是指在我们的生活中,排斥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类型。
虽然如此,但主导者也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就炮制出“软”“硬”之说。软的文化观在理论上排斥价值观不同的文化,在实践上则认可它们的存在,硬的文化观不仅在理论上排斥,在实践中也排斥其他文化的生存。我们也许记忆犹新的是“四人帮”时代主导的一元文化大搞文化专制和滥觞,使整个民族的文化事业一度陷入百花凋零之状,社会生活陷入沼淖之中。这种排斥多元文化的一元模式,逐渐为“多元型”的文化模式淘汰,取代。这是历史使然,人心使然,社会使然。诚如孙文先生所言: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多元文化模式,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顿时有了活力,人心顿时活跃,社会顿时繁华。
但好景不长,好花开不常,人们就发现,这种模式下的文化作品和文化见解,以及人们的文化视觉,都出现了问题。“独大”思想成为主角,容不得别人发声,容不下别人批评,“闻过则怒”,是主症。犹如民间语:一盘散沙。我记得在一次各界知识分子座谈会上,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甚至动粗。最后主持者发声:社会的发展,不在于有多少不同的意见,而在于有多少相同的意见。是啊,一批评就跳,一闻过就变脸,于是乎,严肃的批评让位于庸俗的恭维,粗制滥造的文化品被视为“精品”,抄袭者大谈文化的异同,剪贴者装模作样在报纸上电视上装腔作势大谈文化的地域性,仿佛“一家言”就是高尚,就是经典。社会顿时失去道德的标准,文化顿时失去评判的准绳,人顿时失去廉耻之心……
这种容不得批评的多元文化模式是否符合社会发展之要求?是否符合文化内在的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们对文化的审美需求?一个大大的“?”。
这种容不得批评容不得他种想法的多元型文化模式,实质是一元文化的变种,有集体的一元索求变为个人的一元表达,往往比前者更可怕。
胡适先生言:“宽容比自由更重要”。看来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一再告诫我们:没有严肃的负的文化批评,文化事业就是肥皂泡,文化繁荣就是一句空话,桌面上的话。
文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到底在哪?
自醒式的理性批评是一妙方。
打棍子式的,糖衣炮弹式的,哄孩子式的,都是失效的“良药”,只会致人死亡,不会救人活。
理性的批评,是活跃文化发展的氛围,是增强人们对文化的鉴赏能力,是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通过这种有序的、良性的批评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符合历史潮流的、适合文化发展的文化模式,我们姑且称之为“主导型”文化模式。
其涵义当是既承认多元文化价值的存在和发展,有积极的、理性的批评意识,并通过这种批评来完善一种主导的文化价值,但这种文化价值不是主观的、人为的,它是适应时代的本质发展需求的客观的价值导向。它不排斥多元文化价值也包容一元文化价值的存在,从共识中领悟发展趋向,不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功能,而不孤芳自赏,独自凋零……
共 295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化的困惑】世界是多样的,它的文化也应该是多彩的,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只被一种外来的文化所殖民,那么这种文化就是一种喧闹的噪音。区别一个民族的标志,最重要不在于他的血缘,而在于文化。若要慎终追远,若不想让这个世界单调乏味,若要使本民族屹立不倒,我们就要有意识地保护和发扬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否则数百年后,民族必亡于文化的消失。【文化在当代的范式】中国的文化兴盛缘起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而后尽管独尊儒术,但各种文化学说依然并行于世。文化要多元,没有哪种学说天生就应该有一种优越感而凌驾于其它学说之上。至于说主流文化取向,也不应该以文化压制而强制推行,它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而做出的自然选择。包容,是我们民族应有的文化心态,不能相攻讦,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和道理。编者读了这两篇文章,深以为然,这是一个学者的认知,更是一个学者的良知,当今社会,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呐喊。问好佛家语先生,推荐赏阅。【:鸿渐于陵】
1楼文友: 12:2 :20 您的文,是当今时代的文化再觉醒,鸿渐敬仰。 我没有个性,所以不签名。
肠胃敏感喜欢坏肚子怎么办
肠胃敏感一吃火锅就拉肚子
女性长期便秘治疗方法
维生素D3滴剂的作用夜尿增多怎么处理
小便发黄怎么调理
上一篇:开学
上一篇:江南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