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法师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kisi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7-25

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后来又迷恋上女房东Charlotte Haze的12岁女儿洛丽塔(Lolita),称呼她为小妖精……由于儿时的阴影,亨伯特对洛丽塔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娶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

说起弗拉基米尔,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出身于战斗民族,就连名字读起来都有少许强硬的感觉。

同样,在大洋彼岸,另一个也叫弗拉基米尔的男人却鲜有人知,秃头、猥琐、痴汉大叔,提起他的成名作《洛丽塔》,许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十足的娈童癖爱好者。

他一生痴迷于蝴蝶研究, 他曾说:“文学灵感的快乐和慰藉同发现蝴蝶的一个器官或在伊朗或秘鲁山腰上发现一个未被描述过的蝶类的乐趣相比就不算什么了。”

纳博科夫画的蝴蝶

纳博科夫喜欢在自己书的扉页画蝴蝶,这些书通常作为送给自己妻子薇拉的礼物。

他还说:“ 似乎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对于我会更加甜蜜,胜过能够凭着一次好运,给早经别人命名的凤蛾的漫长名单增加某些值得注意的新种类。假如俄国不发生革命,也许我会把全部生命献给蝶类学,根本就不会写什么小说。”

2016年8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一场关于博物学新书《纳博科夫的蝴蝶》的研讨会。这部人物传记讲述纳博科夫对眼灰蝶的探索,被归入“博物学文化丛书”昭示了它在科学方面的严谨。

纳博科夫捕捉胡蝶

2011年,《伦敦皇家学会学报》刊登了一篇有10位作者的论文,他们宣布通过DNA研究,证实了纳博科夫1945年提出的假说。纳博科夫当时认为南美洲的眼灰蝶来自亚洲,是经由白令海峡迁徙过去的。

纳博科夫捕捉胡蝶

为了向纳博科夫致敬,科学家用纳博科夫小说中的人物名来命名这些新的眼灰蝶,当然,有一种眼灰蝶被命名为“洛丽塔”。

然而,在文学领域,他是大师,是里程碑,是许许多多牛逼词汇都形容不完的巨匠式人物。

纳博科夫(1899.4.2 -1977.7.2), 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天才作家,一生轻松游走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代表作品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微暗的火》《普宁》《说吧,回忆》等;并在写作、文学评论、鳞翅目分类学、象棋研究等领域不断转换身份。

8岁的纳博科夫与蝴蝶标本

纳博科夫对蝴蝶的迷恋由来已久,7岁那年夏天,小纳博科夫开始捉蝴蝶,并迅速进入痴迷状态。8岁时,他从尘封的储藏室里发现了《鳞翅目》《新或罕见鳞翅目的历史画像》《英国蝴蝶飞蛾自然史》《欧洲鳞翅目大全》《新英格兰蝴蝶》等等巨著,这些书籍使他的蝶类学知识突飞猛进。9岁,他开始把自己发现的稀有蝴蝶寄给“世界上所有时代最伟大的鳞翅目学家”。12岁,他开始购买稀有品种的标本,并且贪婪地阅读俄语和英语的昆虫学期刊。

纳博科夫和兄弟姐妹在一起

“在电报线黑色的音乐之上,一群有红鹤的绯红色边像的长长的紫黑云团一动不动地悬在一片扇形的布局中;整个景象如同色彩与形状构成的奇异的欢呼。”1914年闷热的夏天,自信已经彻底掌握了欧洲鳞翅目的纳博科夫,立志当一名诗人。

他的处女作创作于1914年的7月,在创作中,纳博科夫体验了那种写诗的迷醉:

“当我带着它向家里走去,尚未写下,但已如此完善以至于连它的逗号都印在了我的头脑里,像一只枕头在一个睡者身上的皱痕一样,我毫不怀疑我母亲会用骄傲的愉快的眼泪祝贺我的成就。”

这首写于1914年7月、现在已经遗失的诗歌成为了纳博科夫的文学人生的里程碑。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家离开苏联,前往克里米亚,他们在那里住了18个月。在克里米亚的白军起义失败之后,纳博科夫一家离开苏联前往欧洲西部开始背井离乡的生活。1922年,纳博科夫的父亲在德国柏林被俄罗斯君主制主义份子暴力杀害,这一经历,成为纳博科夫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情节。

纳博科夫一家(1908)

1940年5月底,尽管曾熬过几年极度贫穷的日子,纳博科夫还是努力气派地逃离了法国。从一场噩梦中醒来,迎接纳博科夫的是新的、壮丽的曙光。

“尚普兰号”绕过自由女神像,停靠在法国航运公司的码头——美国成了他的避难所,是他最终放弃俄语而改用英语写作的地方;他在这里第一次发现了新的蝴蝶品种,实现了童年的梦想;他也在这里写下了那些著名的文学讲稿,翻译、评注了备受争议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更重要的,他在这里创作了让他名扬天下的《洛丽塔》。

《洛丽塔》中关于美国郊野风光的描写,正是来自他捕捉蝴蝶的路途所见。纳博科夫甚至在后记中写道,“我和我太太每年夏天都会外出捕捉蝴蝶……在俄勒冈州的阿什兰市,夜间或阴天能看到蝴蝶在飞舞,而我正是看到这种蝴蝶才获得了《洛丽塔》的创作灵感”。

1962年库布里克执导的电影《洛丽塔》剧照

《洛丽塔》完稿于1954年,“对几个上了年纪阅读能力差的人来说,是一部令人憎恶的小说”,于是先后遭到四家神经紧张的美国出版社的拒绝。此书在美国尽人皆知,是把它当做一本“黄书”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

《洛丽塔》描述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亨伯特(Humbert Humbert)在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The child I love),他将“小妖精”定义为“九到十四岁”。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后来又迷恋上女房东Charlotte Haze的12岁女儿洛丽塔(Lolita),称呼她为小妖精。

由于儿时的阴影,亨伯特对洛丽塔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娶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

1997年,电影《洛丽塔》剧照

后来女房东在丈夫的日记中发现自己的丈夫对女儿的企图和对自己的不忠,十分生气,于是写了三封信(后来被亨撕碎,但根据文章中,信的残篇段句,三封信的内容想表达妻子想离开丈夫一段时间,然后再找机会复合,表现出妻子对丈夫的爱)在寄信的途中被车子撞死。

亨伯特将洛丽塔从夏令营接出来一起旅行,他以为在洛丽塔的饮料中下药,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猥亵她。

结果因为从不会药对洛丽塔全无效果(因为那并不是真正的强力安眠药),相反第二天清晨洛丽塔主动挑逗亨伯特,发生 的关系。

亨伯特然后告知洛丽塔她的母亲已经去世,至此洛丽塔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必须和继父生活下去的这个现实。

亨伯特带着洛丽塔以父女的身份沿着美国旅游,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和美味的食物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及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

洛丽塔长大后,开始讨厌继父,她意识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 状况好”。于是她开始跟年纪相当的男孩子交往,并借着一次旅行的机会脱离继父的掌握,一开始亨伯特疯狂的寻找,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

三年过去,一日亨伯特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

亨伯特给了她400美元现金和 600美元的支票还有把屋子卖了买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约。

他要求洛丽塔说出当时拐走她的人,洛丽塔告诉他那人正是奎迪(Quilty)( 作品中被女主角认为是东方天才哲学家),其为学校演出的剧作家,并告诉他,她和奎迪出走后,因为拒绝了奎迪要她和其他男孩子拍摄 影片的要求,而被奎迪赶了出来。

亨伯特请求洛丽塔离开她的丈夫和他走,但是她拒绝了这个要求,亨伯特伤心欲绝。他追踪并枪杀了奎迪。最终, 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而17岁的洛丽塔则因难产死于1950年圣诞。

这样有关恋童癖的故事难免惹来争议。

1955年9月,历经挫折之后,《洛丽塔》终于在巴黎得到奥林匹亚出版社认可,并获得出版。在宽容的法国出版后,屡屡被批评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说,也是由于这部小说一眼看去必定会产生的这种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况也是如此。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因特上键入主题词“洛丽塔”,所搜出的全部页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 )。

面对不同的议论,纳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确:“在现代,‘ ’这个术语意指品质二流、商业化以及某些严格的叙述规则,那也是千真万确的。

因此,在 小说里,必须有一个个性描写场面。此外,书中描写性的场面还必须遵循一条渐渐进入高潮的路线,不断要有新变化、新结合、新的性内容,而且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萨德那里有一次花匠也被叫来了)。

因此,在书的结尾,必须比头几章充斥更多的性内容。”纳博科夫也说:“《洛丽塔》根本不是 小说。

在全世界范围里,不少文学评论家对弗拉基米尔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变态,也有人说他把生活与艺术结合得完美无瑕。

然而不管是极好的评价或者是极差的评价,甚至是几度无缘奖,他都不屑一顾,用他自己的书面语来说是:“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说一篇小说是真人真事,简直辱没了艺术也辱没了真实。”

用他的口头语来说是:“你要问我这书写的有什么意义,那只是老子吐得一口痰,文学不需要评价,那些评价文学的人就好比舔着我的痰还要讨论是甜是咸,这真是多么恶心的一件事啊!”

他的作品变幻莫测,既不像萨特那样坚持走反正就是不让你看懂的高逼格路线;又不像卡夫卡精于真实,一字一句都给人以“原来如此”的感受。弗拉基米尔的作品有种厚实的肉感,如果把阅读比作吃饭,那么啃他的作品就像咬了一口半生不熟的烤肉,虽然你知道吃完一定会拉肚子,但是口感却是那么美好。

一本杂志曾经这样评价弗拉基米尔,“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显然在国内还是有许多人对文学和艺术保持着较高水准的要求,审美是个人的,但是艺术是大家的。

你能在他的作品里读到优美的 描写,也可以产生一种 的念头。

你可以说弗拉基米尔是个有才华的人,但是不能去解读他任意一部作品,也许这也是严肃的诺奖评委无法选择他的原因。

美国《时代周刊》上的纳博科夫

1975年,76 岁的纳博科夫独自一人在瑞士达沃斯山上捕捉蝴蝶,在陡坡处一不小心摔进山谷。在接下来18 个月的生命中,他的健康每况愈下。1977 年7月2 日,纳博科夫因肺部堵塞了过多液体而死亡。这一天之前,儿子德米特里· 纳博科夫来医院看他,见了他生前最后一面,德米特里· 纳博科夫问父亲为什么流泪?

纳博科夫回答说他看到了一只蝴蝶在展翅飞舞。

晚年,捕蝴蝶的纳博科夫

《洛丽塔》语录:

1、你是否爱过一个人,她看起来就像圣诞节清晨的阳光,初雪以后松树枝上的小松鼠,雨天小路上溅到行人裤腿上的泥点,还有那些最美的玫瑰花。她是个可爱的小东西,我深知她笑容的甜美中包含罪恶,漂亮的小嘴里可以吐出蛇信子,每一次拥抱都是在杀死我。但我爱她,我就是爱她,如果她要我的命,我就给她。

我爱你,我是个怪物,但我爱你。

2、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像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我抚摸着我胸骨上的一块刺痛,那就是她披着秀发的头曾有一两次靠在我的心房的地方。

4、我于是暗自思忖,那些忠实的小人儿如何能忘掉一切、一切,当我们这些老情人对她们的每一寸美好都仍那般珍爱的时候。

5、因为我在世上最讨厌的就是团体活动,那种好似把身上汗毛浓密和身上光溜溜的人以一种数量不断增加的平凡方式混在一起,集体沐浴。

6、我们之间的亲密友谊是建立在更高一层、纯粹理性的基础上的,人在那种情况下可以摆脱感情上的苦恼,而不是共同分担它们。

7、我们的存在不过是两次永恒的黑暗之间一道短暂的光线,与生前所处的黑暗相比,我们更惧罗海霞:那工作经验肯定有学到的怕生活将我们引向的黑暗。

8、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 咳嗽、穷困和爱; 你想隐瞒越欲盖弥彰。 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的, 身体、金钱和爱; 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 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 时间、生命和爱; 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 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回忆的, 灾难、死亡和爱; 你想回忆却苦不堪言。

9、他可以杀死她,却不能离开她。

10、我疯狂占有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的创造物,另一个,幻想的洛丽塔,或许比洛丽塔更真实;那幻象重叠又包容了她,在我和她之间浮游,没有欲望,没有感觉,她自己的生命并不存在。

11、我的欢乐,我的爱,我的生命,我难以理解:你怎么能不跟我在一起?我与你难分难舍,以致此刻我感到失落和空虚:没有了你,我就没了魂。你让我的生命变得轻盈、奇妙和五彩缤纷——你使得每样事物都呈现出幸福的光彩。

(:王怡婷)

济源治疗白癜风方法
佳木斯治疗白癜风方法
佳木斯治疗白癜风方法
济源治疗白癜风方法
佳木斯治疗白癜风方法
佳木斯治疗白癜风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