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法师三民主义新思考kisi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7-17
核心提示:“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更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更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百年锐于千载,只有透过这前后两个一百年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才能更为深切地理解辛亥革命。仅以三民主义为例,就能引发许多新的思考。
:如果从思想理论的角度回顾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显然是最重要的内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不是西方 民主 人权 观念和共和制度在中国的投射?
章开沅:过去有些论者,常常讥刺孙中山为空想主义者,其实大谬不然。他把祖国命运放在世界命运中间认真思考,心甘情愿地承担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沉重课题,这点尤为值得钦佩。
孙中山先生不仅密切关注现实,还关注历史,更关注未来。他没有把西方现代化看作完美无缺的样板,更没有机械地照搬西方政治模式,而是在总结既往百年世界历史的基础上,对西方的先进文明有所选择 因袭 ,更有所斟酌 规抚 ,从而才完成新的 创获 。
这种创获包括 三民主义 与 五权宪法 ,它指引中国人民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中,民族主义排在第一位,当时也最易被接受。民族主义提出 五族共和 ,但也因 排满 的内容屡受非议。如何评价民族主义?
章开沅:三民主义首先是民族主义,过去的研究多半侧重于 排满 问题的实质探讨,而有意无意冷落了 五族共和 的阐析。孙中山以 恢复中华 作为自己革命生涯的发端,但是从来没有把民族主义的范围局限于中华,更没有以此作为终极目标。
其实,在中华民族作为国族认同方面,辛亥那一代人不仅开创于初始,而且还在政治、制度、政策乃至文化诸层面有持续的探索性实践。孙中山及其后继者,在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的形成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至少我们在中华民族作为国族的总体观念上与前人是一脉相承。
应该承认,也有负面的因素。为鼓动民众推翻清王朝而狂热地鼓吹 排满 ,显然对早已存在的大汉族主义或汉族中心主义有所助长,长期以来,无论是对历史还是对现实的看法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显现。对此要引以为鉴。
:在三民主义中与 共和制 关系最密切的是民权主义。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国,但先后遭遇帝制复辟和军阀霸权,为什么民权主义不能实现?
章开沅:辛亥革命使共和国从此深入人心,此话不错亦非虚,但这次革命也仅仅是开启了共和之门,迈出了走向共和的第一步。 五权分立 的立意还是积极的,即为了防止西方议会、政党政治的弊端,将考试权从行政权分出,纠察权从立法权中分出,借以寻求更为完善的权力相互制衡。
孙中山对五权宪法的创建寄予很高期望,他曾经明确揭示: 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原,五权宪法为制度之纲领。 但是,对于这个理念懂之者不多,应之者甚少,连孙中山自己也还缺乏相关的架构设计。
直到1920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并就任非常大总统之后,孙中山才逐步把五权宪法从抽象理念形成完整的国家体制框架。概括起来,无非是:以 权能分离 作为理论基础; 五权分立 具体化,成为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政府的架构;进一步确定县一级实行选举、复决、罢官、创制等直接民权,每县选代表组成国民大会代表全国人民行使政权,并授权中央政府行使治权。他认为,如此既可防止议会专制,又可杜绝政府腐败;既可实现直接民权,又可实现 万能政府 ,堪称办人民满意的事;严格执行中央厉行节约有关规定民权主义的完美境界。
国民党内外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服膺者也并非都是虚应故事,其中确实有些忠贞之士满心期望通过五权宪法的实施,把中国引向民主与法治的进步道路。但是, 五权宪法 倡议以来,孙中山却未能在生前实施自己的方案;而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后,所谓 五权分立 的推行也是举步维艰,其后逐步演变得荒腔走板,更非孙中山所能预料。
任何良好的民主政治设计,都改变不了国民党政府 党治 、 军治 、 独治 的严酷现实, 五权分立 的政治架构只能流于虚有其表的形式。无论西方与东方,特别是在东方,民主政治在任何国家的成长、完善,都必然要经过一条漫长、复牢固树立勤俭办事的思想杂、曲折而艰苦的道路。
中国长期处在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之下,从来没有什么议会政治的传统。政权的更替只能通过武装斗争,别无其他良策。现今,国家已经富强,并且逐步走上民主与法治的轨道,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前贤追求民主与法治的真诚努力,从他们留下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智慧,走出政治制度改革的瓶颈,建设更为完善的中国先进政治文明。
:您曾经说,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但在当时却最不被世人所理解,为什么?
章开沅:民生一词,从经济而言,涵盖发展与分配两个方面,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 。孙中山师法亨利 乔治与约翰 穆勒,同时又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以及均田、公仓等方案中受到启发,提出 平均地权 ,1905年又提倡 节制资本 ,以谋防止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的弊害。
孙中山自信这种方案 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过去曾被讥评为徒托空言。20世纪初始,中国资本主义还处于极为幼弱时期,因此提倡 节制资本 被笑为 睹其祸害于未萌 ,但回转身看这对于中国而言则确是严酷的现实。乃至今天, 民生 一词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之一。
其实孙中山和后继者在这方面还是做过多方面的探索与讨论,积累了颇为丰富的经验教训。孙中山是农民的儿子,他对贫苦民众有本能的同情;他自己又在海外生活时间甚久,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理解最深。这样的领导者,郑重提出的政治设计必定有其现实根据和丰富的思维蕴含。
民生主义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今日看来却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民生问题在百年之后仍是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孙中山设计的 一手抓土地流转(平均地权),一手抓投资调控(节制资本) ,其思路仍然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孙中山对于三民主义的阐释也不相同,他晚年时对于 新三民主义 的阐释是否缘于他对辛亥革命遭遇挫败的总结?
章开沅:孙中山晚年对世界主义,特别是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的思考,发人深省。晚年的孙中山,不再简单地以东方、西方或者肤色差别划分世界,而是把世界区分为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两大阵营。
他呼吁全世界 受屈人民 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而所谓 受屈人民 不限于 被压迫民族 人民,也包括 压迫民族 中的 受屈人民 ,以及虽已强大然而真诚支持世界各国 受屈人民 的苏联。
他认为民族主义乃是世界主义的基础,因为被压迫民族只有首先恢复民族的自由平等,然后 才配得上讲世界主义 ,并且期望以俄国人民作为欧洲世界主义的基础,以中国人民作为亚洲世界主义的基础,然后扩而大之,才能实现整个人类的世界主义。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临终不忘呼唤 和平,奋斗,救中国 ;他又是伟大的国际主义者,从革命一开始就谋求国际合作,而且晚年还更为热忱地呼吁建立一个和平、公道、合理的世界新秩序。他为人题字,书写极多的就是 天下为公 、 世界大同 。
:随着历史的演进,我们评价历史的角度也不断更新。站在百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应以何种视角反思辛亥革命?
章开沅:辛亥革命像任何历史上发生过的社会运动一样,前因与后果都有连续性与复杂性。我们不是辛亥革命的当事者,没有任何亲身的经历与见闻;但是作为后来者,百年以后看辛亥,可能对当年的若干重大问题观察得更为客观、全面、深切,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探索其前因后果的连续性与复杂性,具有更多的方便条件。
值此百年之际,我们反思辛亥革命,应该在连续性与复杂性方面多下功夫。换言之,就是在时间与空间两方面作更大的扩展,以期形成长时段与多维度的整体考察。
丹东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德阳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德阳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丹东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德阳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德阳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