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师徒在经过女儿国后体系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3-16
摘要:李白,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为人正直,一生蔑视权贵,他曾直言不讳的声称:“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因此,他虽有超人的才华,但并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重用。他的一生坎坷,然而他对国事却十分关心,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怀。诗人通过他的作品反映出对国家形势和人民命运的深重关 切,尤其抒发了他对人生坎坷的无限愤懑与不平。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起,被称为诗坛上的灿烂辉煌的“双星”、“双璧”。李白为人正直,一生蔑视权贵,他曾直言不讳的声称:“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因此,他虽有超人的才华,但并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重用。他的一生坎坷,然而他对国事却十分关心,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怀。诗人通过他的作品反映出对国家形势和人民命运的深重关切,尤其抒发了他对人生坎坷的无限愤懑与不平。
李白的《蜀道难》,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该诗袭用乐府古题,展开奇丽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的奇诡惊险的山川,用以象征当时社会官场仕途的凶险,透露出了作者的不胜惊悚与极度恐惧,不失为诗人一生仕途追逐屡逢踬碍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
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该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全诗由 “难”而 “险”, 而 “险”而 “恶”,极言蜀道之“危途难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咏叹,从自然风光落笔,转入对政治形势的咏叹,勾勒出作者的独特的心路历程,强烈的震撼着读者的心旌。
李白并没有到过剑阁,对蜀道之难仅道听途说;而他久历江湖,仗剑天涯,对当时社会却是了如指掌,于官场仕途之难、之凶险更是亲历身受,痛心疾首。
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以期建功立业,但始终希望渺茫,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 也极不得意, 心情未免沮丧,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愤懑。开元十五(727)年,他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三年后,即开元十八年(7 0)年,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天宝元年(742)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 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新唐书·卷202·李白传》载: “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行路难”,“归去来”,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与贾少公书》),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当时诗人正陷于“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至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
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
宝应元年(762),诗人穷困潦倒,生活窘迫,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诗人终其一生,和其他历史时代的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然而,在复杂的封建社会权力结构中,他的抱负是很难实现的。诗人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 “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以此抒发自己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心雄万夫”,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
李白,中国诗歌的颠峰,代表了我国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关心政治,又与政治时相抵牾,是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性格 —— 此,李白亦堪称代表。诗人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诗人曾放言“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藁人”,但其骨子里的致命伤——恃才放旷,注定了他的仕途不可能和他的诗歌一样风光;而当时的社会动荡与政治黑暗更为他的仕途追求平增无数凶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李白的政治命运来说,没有比这再贴切的描述了!
共 260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天生我才】作者结合李白的《蜀道难》介绍了李白心怀大志,却又无法在仕途中如他的诗般风光的惆怅人生之路。李白素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是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特别是他的《蜀道难》 54字的描述,将蜀道的难、险、恶刻画深入,深刻表达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起头、中间部分、结尾的三次重复咏叹更是将仕途之难与蜀道之难相叠加,借蜀道之难表达了自己的命运。诚如作者在结尾部分所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李白的政治命运来说,没有比这再贴切的描述了!”问好作者,推荐赏读!【山水神韵编辑:竹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91048】
1 楼 文友: 2014-09-10 11:02:51 问好老师,老师的这篇赏析很值得品赏。
李白的《蜀道难》 54字,即是对蜀道艰险的描写,也是仕途的描写。
特别是那一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更是一语双关。
老师,祝写作愉快!
清秋,保重! 以文艺的情怀,书写安静的文字!
回复1 楼 文友: 2014-09-10 11:40:24 文场难得是知者。
问候竹儿君!
丽安!!
2 楼 文友: 2014-09-11 06:5 :18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诗人曾放言 天生我才必有用 、 我辈岂是蓬藁人 ,但其骨子里的致命伤 恃才放旷,注定了他的仕途不可能和他的诗歌一样风光;欣赏问好!
回复2 楼 文友: 2014-09-11 07: 7:22 谢先生!
文安!!经期延长腹痛吃什么药好宝鸡治疗妇科方法安庆妇科医院
小孩子积食了怎么办阳痿引起的原因都有哪些
宫颈炎的治疗方法
上一篇:代表团在访问了北京和宁波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