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为采访角度愁眉不展的日子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2-12


40多年前的相会成为永恒的记忆;那是我参加新闻工作不久,整天为采访、角度愁眉不展的日子,编辑部走进一位浑身干练的人物,立即像磁石集聚了一屋人的热情。看他和大家熟悉的程度,不亚于本单位同事。我悄声打问身边的人,才知他是陕西日报著名记者邰宗武。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竟这样平易近人,一下打消了我的顾虑。过了几天,我忐忑不安地问他能否给我儿子拍张照片,他爽快的答应了,并随我到小学校的家。至今,我最喜爱的儿子站在石阶上的照片一直珍藏在影集中。
此后,我常能在报刊上欣赏他的作品。1969年冬,当第一批北京知青来延安插队时,我奉命参加采访,领导让我带上相机,可我跑得满头大汗也没拍出一张好照片。过了两天,陕报登出邰宗武的照片,行进的卡车左上角,正好是宝塔山,画面深深印入我的心中,使我知道拍照先要注意构图。为改变延安面貌,中央决定重新发表毛主席1949年给延安人民的《复电》,我又看到他拍的《学习, 复电》》的照片,17个人个个兴高采烈,让我懂得如何抓拍人物情绪。我对他真是五体投地,就拜门投师,并时时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像他拍摄的延安人民冒着风雪为毛主席纪念堂迎送1 棵青松的照片——《风雪暖人心》,一看就让人一振,不久就获得全国摄影铜牌奖。你来我往,相知相熟,他年长是老兄,也是我的老师和摄影的领路人,常常给我传授摄影技术,使我逐渐掌握摄影要领,使作品多次在《陕西日报》、《延安画刊》、《新闻知识》等报刊杂志发表,并获得总编辑摄影奖。
老邰为人忠厚,从没有花言巧语,也从不摆大记者的架子,甚至在他担任了中国老摄影记者联谊会副会长、陕西新闻摄影协会副会长、陕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后,不管是去延安还是我们来省城,始终以兄长和朋友的身份与我们相处,成为我做人的楷模。
他是“延安人”,对延安情有独钟。虽然出生在宝鸡的木版年画世家,初涉社会就调到延安工作,一呆就是8年。延安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成家的地方。1960年他调往陕西日报工作后,妻子霍沛生还在延安工作多年。这里也是他“立业”的地方,一次陪摄影大师吴印咸奔波山原沟川,被摄影的特殊魅力和吴老的高贵精神和精湛技艺所征服,毅然走进专业摄影队伍之中。正是基于这诸多原因,他拍的延安题材的照片特多。像黄帝陵的黄帝手植柏、雄伟的延安炼油厂、当年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杨步浩、大生产运动中一把老镢头一天开荒四亩二分地的“气死牛”郝树才、长征两万五千里的红军老战士……数百张照片饱含了他对圣地的深厚感情,展示了他宣传延安精神、继承革命传统的意志和决心。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着。邰宗武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无愧于“人民记者”这个光荣称号。正像韩望愈先生评价的:“他的新闻报道中有艺术提炼概括的元素,他的艺术作品中有新闻的时空价值,这就是他的作品长久魅力之所在。”这次看他的《》,我突然联想到意大利著名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这位被称为“国际政治采访之母”和“当代最伟大的政治采访者”,在采访国际政要时,用充满挑战性的犀利提问而出名。而老邰的摄影,和法拉奇风格不同,手法有异,弥足珍贵的是他像法拉奇一样采访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还采访了一百多位外国政要,如果开列名单会是很长很长的一串,如董必武、叶剑英、李先念、胡耀邦、邓颖超、彭真、习仲勋、王震……外国元首胡志明、崔庸健、尼克松、里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当记者的都知道,这样的采访时间紧、限制多、难突破,一大群记者为抢镜头你拥我挤,真像打仗一样,这时最体现出抢新闻的“抢”字。这种采访考验记者的不光是技艺和艺术洞察力,更重要的是考验你的随机应变能力,看你能否找到最佳角度,找不到就全成泡影,要出“新”是不可能的。老邰在采访前一定有多种采访设想,到了紧要关头又能见机而行,因而拍的照片别出心裁,独辟蹊径。上世纪60年代,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陪外宾来延安参观访问,作为陕报驻延安的记者,他跟踪采访,拍下了董老及国际友人的许多珍贵镜头,成为难得的史料。1979年4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来西安视察,在八路军办事处参观时,天降小雪,叶帅在院子走着走着,回忆起当年在这里工作的情景,浮想联翩,诗意大发,欣然命笔:“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当邰宗武要为叶帅拍照时,叶帅指着院中盛开的一树白花说:“就在这里照。”树上的白花,地上的雪花,象征着叶帅高洁的人生。这张照片深受叶帅喜爱,成为一幅经典作品。199 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陕西调研,在咸阳农科所参观超大麦穗优良品种时,总书记高兴地说,这件事很好,要大力推广。邰宗武迅速抓拍,这张照片在陕西日报发表后,获得当年陕西省突发性新闻摄影奖,1995年胡锦涛来延安视察,他没有拍一般的视察场面,选择了胡锦涛在当年延安新市场——市场沟的场面,表现领袖和老区群众的深厚情谊,又折射出领袖重视经济建设的内涵,获得全国“档案杯”金奖,这些作品都成为难得的历史史料。
新闻写作的难点在于选择符合时代特征又符合新闻事件或人物特征的角度。练就一身过硬本领的老邰最善于抓角度,使许多照片给人心灵的震撼。当看到1984年他拍的《入列》,美国总统里根和夫人南希笑眯眯地站在兵马俑的队列中,是喜悦?是惊异?还是……引起人无限遐想,无怪乎获得陕西新闻大赛二等奖,入编《共和国50周年瞬间诞生记——镜头写春秋》画册。《斯特朗重返延安》将主人公的神态和内心世界表现得惟妙惟肖,因而入编《中国新闻五十年》,并赴荷兰、比利时、德国等国巡回展览。我还很欣赏他对第三世界的不少国家元首所作的忠实记录,一祯祯欣赏,苏哈托、卡翁达、桑吉内蒂……肤色不同,真情毕现,像环绕在中国,成为深情悠扬的中外友谊颂歌。
要我来评价邰老师的摄影,对我这个半瓶子醋的学生来说实在诚惶诚恐。他学养丰厚、技术精湛、硕果累累,有人说他是“陕西摄影的一面镜子”,有人称他的作品“宛如一部陕西的新闻大事记”,这些话都很准确。我觉得原陕西省委副书记、我的老领导张保庆为他画册《邰宗武摄影作品选集》题写的“记载美好瞬间,反映历史进程”说的更为贴切。他把瞬间凝固成照片,用照片反映了历史进程。就像是醇香绵厚的老酒,时愈久,味愈香。

共 25 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拍照是新闻记者的主要工作,它的话语权和功能性,以快速、直接的切入过程见长,拍什么人、什么角度,这需要专业摄影师来操作。本文作者,在回顾友人的过程里,用一种感性和理性的思维角度,诠释了很多职业性的东西。欣赏!推荐!【木马社团编辑:山形依旧】
1 楼 文友: 2014-07-0 14: 4:46 赏析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感受和欣赏角度,于原作者,是知心,于读者,是交流。来读好文,一番回味和感思,受益而去。问好文友!心脉痹阻证的成因
玉林鸡骨草胶囊治什么病
莱芜妇科医院地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