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是谁杀了辛怡随笔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08-16

韵城的《通灵晚报》是一家大报,他里面的教育版主编“欧阳潜”是一位资深的教育人,出生教育之家,在插队的时候就教过书,回城以后一直在报社负责教育内容,从他的许多文章内容就可以看出,欧阳潜是认真的在探讨我们的教育问题,比如他曾经写过的文章:《不要以爱的名义绑架你的孩子》,《孩子不是坑爹的,而是被爹坑的》,《不要把孩子从小当玩具,长大后当工具,最后就是悲剧》,《提倡虎爸狼妈是时代的倒退》……这些颇具争议的文章有时被褒贬不一,能热议很长的时间,发人深省。

昨天,欧阳潜在头版特大里有条醒目的标题:“是谁杀了辛怡”,就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教育界炸开了。各行业也都纷纷讨论,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宝贝孩子在各色学校里,“经受着涅磐版的磨炼”。

辛怡,一个才15岁的花季少女,在念到初三的时候,居然就忍心自绝于养育她的父母,培养她的老师,以及这个繁华似锦的社会,挥挥手绝尘而去,这究竟是为什么,究竟是谁杀了辛怡?欧阳潜说:“杀了辛怡的正是这个养育她的父母,培养她的老师和这个繁华似锦的社会”。

辛怡是出生在普通企业职工的家庭,因为没有受到社会上许多的诱惑,而使得她能安下心来学习,加上父母的殷切希望,和老师的循循教导,单纯而又聪明的辛怡在小学时就常常是第一名,有时全班,有时全年级。“排名”,也是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它把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推向了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唯利是图的功利圈中。当然,小辛怡是没有这个认知的,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自然是把老师和家长的话当成圣旨的。在这样的一股暗流中,中心小学的张华就是因为连续在他的班上培养了三届第一名的成绩,被教育局特批为“特级教师”,晋升带来的好处就是加了几乎两级的工资,而且进入了学校领导班子的梯队。

新港小学的苏惠老师在她的班上也培养过第一名的好成绩,因此带来的是每每教师节甚至平常的节日都能收到学生家长的红包,一千到五千不等。

辛怡现在的那个南湖中学就是因为用了高价(降分录取)的利诱争夺生源,才把包括辛怡在内的一批优秀生罗了进来,这样南湖中学就更具竞争力,学校等级也随之扶摇直上。在学校能拿个班级或者年级第一名的,中考时报考学校可以优先,更可以得到降分最多20分的机会,这样几经反复,就变成一种良性循环,锦上添花。这边送20分招来优秀生,那边就可以以一分之差收取四万到八万不等的计划外招生,学校的效益当然就上去了。反之,更多的学校就变成恶性循环,在这场无形的战争中节节败退。甚至有些学校因此挂牌,停办,说的好听就是:“市场竞争”,说的不好听就是:“自相残杀”。可是学校的硬件设施还不是政府投资,企业赞助的?许多小娘养的就吃不到奶,甚至饿死也在所难免。

培养优秀人才,和“培养第一”的概念不是一样,不能相提并论。在这样的强大的压力下被挤压出来的产品往往并不是合格品,许多的少年大学生不堪负荷以及无法接驳社会,纷纷皈依出家了。后面的家长依然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亏什么不能亏教育”的伪命题欺骗下,趋之若鹜。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去年全市自杀人员中有四成是中小学生,人数达48人之多。到处都在说:“亚历山大”,却被当作谐语而非警句。“培养第一”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已经当作产业,而非事业,在如今的产业型大学里,穷富两级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富人的孩子可以开着小轿车去打开水,而穷人家孩子每学期都是靠家里带去的咸菜下饭,有时只要捡剩饭馒头就行了。难怪韩寒这么形容现在的大学:“现在的大学就如同站街女,站成一排,只要有钱,你就可以上,钱多的上两个,三个都可以。”既然经济上升为第一,当然,培养第一也就是为了经济,这道理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许多知名学者和有识之士都扼腕痛惜道:“现今我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人才?”难道还看不出吗?大学博导都在抄袭论文,生化博士都在集体制假药,当一个国家的人才一门心思向钱看的时候,试问,古今中外,什么时候钱能培养出来人才?

辛怡在初二的时候曾经作为交换生,在香港的西弯中学生活学习过一个学期,在那儿她生活的非常开心,学习任务比国内轻松许多,而且也从来不排名次,只有“优秀”,“正常”,“有特点”几个含糊的等级,就是告诉你:“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也许特点不同,今后的人生道路不同,但是大家都是优秀的”。如果说硬要有竞争的时候,也不是个人去争。而是集体为单位,在集体中 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得集体优胜,才是每一个人的光荣。他们也不是大家争挤一座独木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分贵贱,没有什么被人看不起的,也没有特别要去争的。有一次开班会,老师很轻松的让大家谈谈今后自己的理想,有人说想当歌星,有人说想做个厨师,最好玩的是:有一个女孩说,她就是想早点结婚,然后生好多孩子,这样的志向都没人觉得是笑话,大家觉得很正常,老师评点时也说:“这没什么不好,一个女人最后总要结婚生子,早点也没什么不好。”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辛怡都觉得生活幸福了许多。

然而,回到了国内,就像是阴霾笼罩,每天不是父母的殷切希望,就是老师的敦促教导,然后还有后面同学的你追我赶,平时的测验,和大小考,每次的排名都能心惊肉跳,她曾经写过的一篇日记放在班级的《心情园地》里,说的是:”……做第一太难,做第一太累,失去了许多的乐趣,希望父母原谅自己,今后也许不再是第一,希望没有辜负老师……”

辛怡的这篇日记被老师批评了,班主任是位叫“席无涯“的四十多岁的特级女教师。那天和她语重心长的谈话:“辛怡呀,你怎么能这样想呢,要知道,多少人对你抱着希望,看看你的父母有多辛苦,他们给你取的名字中怡的意思本来就是一的意思呀,你忍心辜负他们的希望吗?再说了,我们班上主要的几个人,还是你最有希望在这次会考中拿第一,你要是泄气了,大家会怎么想,我作为班主任的老师能有面子吗?怎么向校长交待?”辛怡只是听着,没有表示什么,可能是被老师的一番话感动了,也许去意已定,不需要说什么了。

在欧阳潜的跟踪报道里说:在死去的辛怡家中,有一本锁着的日记本,被打开后,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席老师那天和我谈话,说是我要是在这次会考中拿不到第一,以前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一切的班级荣誉和个人的成绩都将归零。”

“……我实在是没有能力拿第一,我已经疲惫了,而且,经常走神,会莫名其妙的想到王刚和我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越是想专心学习,越是不能专心……”

“席老师又找我谈话:给我看了一首诗,意思是说:美丽的蝴蝶生命很短暂,如果想定格美丽,就将自己的生命献出,做成标本,将会永远美丽……我不知道老师想说什么,但是看得出来,我拿不拿第一好像和她有很大的关系似的。”

“……放学后,我不知不觉地跟在王刚的后边,心里也不知道想些什么,只是觉得,如果能和他待在一起时间长些,我一定会问他,那天说的那句话究竟什么意思……”

“……父母殷切的眼神,老师满怀的希望,而我现今已无能为力,思想游离,精神恍散,做第一究竟是为谁好,他们为我考虑过吗?我要是死了,他们会怎么样,会难过吗?为我的离去而难过,还是为了失去班上的第一而难过?失去永远是第一的孩子而难过?”

“……对了,想到席老师那天给我看的诗,要是将美丽永远保存,就要牺牲生命,将生命定格在最美丽的时刻,我现在不就是生命最美丽的时刻吗……”

我们的教育还是处在“不对等”的关系上,就是说学校和学生。永远是老师教,学生听,说什么听什么,灌输式的,只有老师提问,不能有学生提问。而且学校的教育手段有着十分的随意性。有一次数学老师在家长会上被家长提问到为什么这次的考试,不少的学生不及格?而及格的也只有七十多分,这位资深的命题老师说,你们的孩子基础太差,这样下去是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后来的一次家长会,又是这位数学老师,笑眯眯的说:“这次的成绩好看了吧?”因为这次大多数是八、九十分,有十几个是满分的。这位资深的命题老师狡拮地笑着说:“要好看的成绩很容易,家长们满意了吧?”有一位家长提问到:“那你的命题考试题是不是要参考同类学校的水平,还是自己任意地命题而不顾教育质量,只图学分好看?”班主任席无涯赶紧地打断了争论,使整个问题无法探讨下去。

察看辛怡的,在“家校通”的记录里,辛怡的席老师有这么一段话:“你如果在这次会考中不拿第一,你将什么都不是,想想吧,你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欧阳潜仔细的琢磨着这句话的意思,因为,这句话的重要性不是它的本身,而是它起的作用,它的无可替代的杀伤力。因为中间只隔了一天,辛怡就从那个她非常熟悉的六楼物理实验室的过道栏杆上飞越了时空,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完成了美丽蝴蝶的定格。

欧阳潜又研究了一遍辛怡的日记,那句:“我拿不拿第一好像和她有很大的关系……”走访了多位老师,知道在另一个班里,也有一个同龄的女孩叫“吴席”,和辛怡几乎是不相上下的优秀学生,区别只在于辛怡是在前面的四个学期里有三个年级第一,一个班级第一,而吴席正好相反,是三个班级第一,一个年级第一,按排名应该是辛怡第一,现在,可就是吴席第一了。

吴席确实也很优秀,而且兴趣广泛,由于家境殷实,从六岁就开始学小提琴,拉完了《霍曼》又拉完了《法拉拉》。屡次比赛都能得奖,老师们玩笑的说:“小吴席能给家里挣钱了,而且挣的是大钱。”其实,大家也知道,每次的比赛很心酸,都是家长在后台出力的结果,前台的孩子要风光,后台的家长要掏光,有一次就花了四万元买了一个”春之交响“的冠军。深入走访的结果,另人震惊,这个吴席就是辛怡班主任席无涯的女儿。

欧阳潜将这些支离的信息用一根良知的线穿了起来,便成了一个杀人的证据,然而,我们的司法不会认同这些是证据。只能是推理、判断,属于旁证,因为她措辞谨慎,没有语法错误,句句是为她好,充其量是想用逼的方法来给她一点压力而已。所以不与采信,无法立案。辛怡的父母坚定的认为,席无涯的言词有误导和暗示的成分,促使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正在十字路口的彷徨中,给她指向通向死亡的道路。欧阳潜的系列报道轰动了韵城,成了超过政府发言的热议,许多人都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在什么人的教育之下“健康成长的”,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大家都在思考,这些所谓的特级教师是怎么成为了特级教师的?他们相应的受过了特级的教育吗?还是依然像“春之交响”可以花钱就能买到?

我们的司法还有待完善,审判刑事犯罪有法可依。可是审判道德犯罪,却无法可依。所以,随着时代的进步,犯罪的高智商和高科技,没有一个道德法庭看来是不行的了。与时俱进。让我们翘首以待道德法庭的出现,以有效的遏制那些险恶的利用心理暗示和强迫观念来犯罪的行为。小辛怡,安息吧,你的决绝将会启动一个划时代的人性的探讨和对于道德犯罪的鞭笞。

共 42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个叫辛怡的女孩子,一个花季的中学生自杀了,留下了一本日记“……我实在是没有能力拿第一,我已经疲惫了,而且,经常走神,会莫名其妙的想到王刚和我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越是想专心学习,越是不能专心……”“……对了,想到席老师那天给我看的诗,要是将美丽永远保存,就要牺牲生命,将生命定格在最美丽的时刻,我现在不就是生命最美丽的时刻吗……”这样的句子读着叫人心悸痛心。这究竟是怎么啦?究竟是我们的孩子们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作者通过这篇作品给社会提出了这个尖锐的话题。本文主题鲜明,观点独立,文字流畅,是很好的作品。感谢赐稿梧桐文苑【:江南铁鹰】

2楼文友: -29 17:0 :49 感谢铁鹰老师的关注和精湛的评语,感谢懂我。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血脂高不能吃什么

哪些食物降血糖

糖尿病胃轻瘫消化不好怎么用药
盐酸索他洛尔怎么服用
宝宝晚上咳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