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桑槐情话散文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09-07
我喜爱美丽的乡村,我喜欢韵味十足的古诗词,我喜欢那经历了悠悠岁月流传久远的故事。
陶令公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写了乡村的古朴与宁静,孟夫子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出了乡民们的热情与豪爽。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观刈麦》的结尾部分,写到了“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它表现了香山居士对生活在土地上艰辛劳作的穷苦百姓的极大同情,也表达出了封建士大夫难能可贵的良心发现和深深的自责与负疚感。
桑树桑麻农桑反映的是以黄土文明为代表的古老国度的悠久历史与文化渊源。据《山海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太平御览》引旧题·晋·郭璞《玄中记》中说:“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扶桑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木,一般认为它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它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一个侧面,是我国古老的先民宏大的宇宙观的体现。
古语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说法。“东隅”是指日出的地方,“桑榆”是指日落的地方。这句话原来的意思是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来比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就会有所成就。还可以理解为青春年华虽然已经逝去,但珍惜老年岁月就不会为时过晚。当然,也可直接理解为“有失必有得”。事物的道理也常常是这样,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认识到情况本身的复杂性和发展过程的两面性,做到客观冷静辩证地分析和评判。
中华文化属于根脉文化,历来讲究“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小时候就经常听老人们讲我们是山西大槐树下的人,是明代迁移过来的。元末明初,中原一带,战乱频仍,水旱灾害连绵不断,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而山西则属于蒙古地主武装的势力范围,政治相对安定,经济繁荣,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加之大量外地难民的流入,一时间,山西成了所谓的“风水宝地”,尤其是地处晋南的洪洞县成为当时人口最为稠密的地方。
据史书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千年汉槐,“树身数围,荫遮数亩’”,车马大道从树荫下经过;汾河滩上的众多老鸹都在此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为了巩固新建政权和发展经济,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事务。大槐树下,当时就成了移民的集聚之地。
相传,大量的移民拖儿带女,故土难离。临行之时,正值晚秋时节,槐叶凋零。凝眸高大的古槐,稀疏的枝桠间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不时地听到栖息于老槐树上来回飞动的老鸹那“噶”“噶”的哀鸣,内心十分悲伤,不由得潸然泪下。直到远远地已经再也看不到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了,却仍在频频回首,不忍离去。因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了我们先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据说很早就有一首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一直在民间流传。如今,在我们老家那一带,还有“谁是古槐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形”的说法。
说起大槐树,还有更为古老的故事。唐代传奇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在他自家院里的一棵大槐树下,做了一个科举成名享尽荣华富贵而最终又回到原处的美丽而又令人可笑的梦。它曲折地反映出当时士人阶层理想与现实的极大的矛盾与反差,意在告诉人们所谓的社会与人生也只不过是大槐树下的蚂蚁洞和众多的蚂蚁而已。故事除了保留一个“南柯一梦”的成语外,还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诸多的思考和启迪。
这些桑槐老话,都属于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记得从前,在我们乡下老家,几乎家家户户的院落里,都生长着一些繁繁郁郁茂盛而碧绿的桑树和槐树。桑树大多长在宅地的边缘,自然成了曲折而低矮的篱笆墙的支柱,也是孩子们欢乐和玩耍的好地方;槐树经常栽在大门口的附近,树下的凉荫刚好成了人们吃饭纳凉的好去处,也是我们的兴趣所在。
桑树枝条柔长,可以用来编织篮筐;叶片翠绿,油光发亮,是养蚕或喂养牲畜的好原料。整个桑树的树形,如同一把撑开的油绿的大伞,蓬蓬勃勃,生机旺盛。乡民都习惯地称其为“桑扑楞子”。槐树一般较为高大,黝黑的树皮沟沟壑壑,遒劲的枝丫葱绿而旺盛,一根根细长的叶梗上对生的椭圆形的叶片小巧玲珑,极为精致。那个时候,在乡下农村,桑木和槐木都是上等的实木,属于做物件的好硬料。桑木常常用于架子车的车杆或牲口套具;槐木通常制作家具或打做大床用。
古书上有个成语叫做“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常用来形容表面上骂一个人,实际上骂另一个人,有点借题发挥的意思。这“指桑骂槐”还是三十六计之一,属于“并战计”的一种,据说与孙子练兵有关。相传孙武刚写成一部兵书《孙子兵法》,拿给吴王阖闾观看。吴王笑着说:“先生的兵法精妙绝伦,可否用宫女一试?”孙武下令挑选180名美女编成两队,并让吴王的两个爱姬作为队长。孙武连给他们讲述两遍动作要领,宫女们只是说说笑笑,如同儿戏。结果孙武按军法斩了吴王的两个作为队长的爱姬,整肃了军纪与军容。这种在军事上用作“杀鸡儆猴、敲山震虎”的最有效的暗示手段,常常可以用来慑服部下、树立领导威严。
成语也好,兵法也罢。其实,无论指桑骂槐或指槐骂桑,这一切都与桑树和槐树无关。桑树和树槐是农家常见而又相关的两种树木,只是人们在生活中说事论理时很容易把二者联系在一起罢了。
记得小时候,邻里谁家有个鸡丢蛋或狗咬人之类的事,那些妇女娘们儿,不定谁与谁因为个鸡毛蒜皮之事,曾经有些不愉快,这次自己也没有亲眼见,只是凭着臆测别家收了蛋或怂了狗,或者根本连个影儿也没有,便指指点点地骂起来,很快也就有人听出了话音,接上了茬,开始了对骂。于是,很快便掀起了一场不小的争吵风波,甚至上升为一幕家族式的战争。但这些对于那时还只是一个孩子的我来说,仅有一点印象而已。对于桑树,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采食桑葚;对于槐树,我最不能忘怀的也只有吃槐花和看鸟窝了。
或许是时间过去的太久,或许是自己当时太小,模糊的印象已经记不清楚具体的日子。好像是在一个雨过天晴阳光明媚的上午,桑树修长的枝条上碧绿的叶片被照得油光发亮。就在这碧绿的叶片中间,一闪一闪的,似乎有青青的枣子大小、外带疙疙瘩瘩小米粒状的东西。立起脚跟,昂起头来,仔细看去,有的还略带浅红,样子特别可人。小朋友开始拿砖头扔,用短棍转,总是掉不了几个。偶尔掉下的,不是掉在泥土里,便是碎得稀烂,反正无法再吃。
后来,不知是谁想的主意,找来一根又细又长的木棍,上面还带个小杈,正好卡住桑条。于是,小朋友们分成两拨。一拨用劲拉桑条,桑条柔韧性很强,在众人的努力下,整个一枝桑条便折弯下来;另一拨急忙走上前去,快速的采摘桑葚。待粒大个饱的摘完后,再换另一枝。这样很快,每人都既能收获到劳动的果实,又能分享到劳动的快乐。世上的事,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智慧是从需要和创造中获得的;集体的力量,无论什么时候,都会超过个人。
要吃桑葚了,有的小朋友直接一把撂倒嘴里,囫囵吞枣似的很快吃完了,只有傻呆呆的看着对方;有的则大口大口咀嚼,酸的眨巴眨巴眼睛噗咋噗咋嘴巴,又吐了出来;有的拈一粒放在手里,观察半天,仍舍不得吃;有的捏一颗含在口中,漱来漱去,仔细品尝,看到别人的狼狈相忍俊不禁,一不小心,也咽进了肚里,“啃啃”“啃啃”几声,引得大家一阵哄笑。
在我们乡下,有句俗话叫“要吃桑葚,得等到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桑葚发黑了,才算熟了,才可以吃了。它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个过程,心急吃不得热豆腐,要存着气,从长计议。吃一堑,长一智,有了吃生桑葚的经历,小朋友们很快便精明了许多。
等到桑葚真的熟了,可是只剩了高高的顶枝上一撮撮紫红饱满的桑葚。每当听到长尾巴蓝喜鹊在桑树颠“嘎嘎”叫的时候,小朋友们便一个个飞奔树下,一边脱掉身上的旧布衫,伸开去接,一边大喊着驱赶喜鹊。你别说,那节奏还把握的真准。喜鹊听到叫喊,受惊中慌忙逃窜,总是蹬掉或碰落许多诱人的桑葚。
这种熟好的桑葚,那才真叫着好吃。捏一粒放在嘴里,不嚼已感到津津有味。待玩赏一番之后,用舌头轻轻一舔,酸甜口水自流。吃起来要比上乘的葡萄还好吃,它不但没有葡萄那种皮儿和籽粒,而且化在口里,你很难知道是什么时候已经吃玩了,自己却还陶醉在无边的幸福之中呢?
上学了,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每当读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时,总感觉格外带劲。大名鼎鼎的作家竟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只是除了那里面所说的皂荚树石井栏我们不太熟悉之外,菜畦鸣蝉云雀等都是我们喜欢的,而且尤其是那“紫红的桑葚”往往勾起我们无尽的食趣和意趣。
说起槐树,我时常会想起故园的那棵老槐树,它就像一个不死的精灵。它生长在我家老宅西南角,紧贴西屋的南山墙,大条缸那么粗,三四丈高,整个身子向东北歪斜着,在屋脊上端和发杈处各打一个折,然后高高挺起,枝叶茂密,像一把巨伞遮蔽着大半个庭院。老槐根部疙疙瘩瘩,明显有历史的创伤,但都被强大的生命力量愈合了。暗褐色的树身,布满了曲曲折折的凹痕,犹如时光之刀雕刻的皱纹,见证了岁月的风霜。
据我父亲说,老槐历尽了沧桑。初开始邻家伐树,不小心砸折了,没人管它,谁想到来年开春,它又发了芽,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后来盖小西屋,原想除掉它,你爷爷说,反正小屋也盖不高,留着是个凉荫,它又躲过了这一劫;再后来有一次刮大风,闪断了头,说是要伐它,但紧邻屋基,投鼠忌器,只好做罢。这其间,来来去去,磕磕绊绊,不少碰它,根部的疙疙瘩瘩,就是当年留下的印记,谁也没想到它会长成现在这模样。
槐树,鬼木也;老槐树,鬼精也。在我们乡下,“鬼”有时是一种爱称或昵称。小孩聪明机灵、活泼好动通常叫“小鬼”,老人幽默风趣、爱说善变人们都会热情地说“这老头真鬼!”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鬼”是精灵,是神奇的,是无所不能的。我家那棵老槐树也是如此。
记得那些年,每逢春天,老槐发芽不久,嫩绿的叶片便撒满了枝枝桠桠,细碎的阳光透过来,庭院的地面上留下了清晰的水墨画。正当欣赏之际,一阵清风吹过,好像清澈平静的湖面荡起无数的涟漪。随着小蜜蜂的到来,碧叶间露出一串串纯净洁白的玉坠儿,在春天细雨的滋润下,一会儿一个样,直到一个个精致美丽的风铃挂满枝头。
是蒸槐花的时候了。每到这个时候,裹着小脚的奶奶便拿出自己存货的花竹篮,让哥哥捋槐花。哥哥比我大几岁,爱爬个难上的树。听说奶奶让捋槐花,将细长的绳子往手脖儿一缠,“噌”“噌”“噌”不几下,便爬到老槐树杈上。奶奶一边嘱咐哥哥慢些,一边把细绳这头的小竹篮系好,我的任务常常是将哥哥送下来的小竹篮里捋满的槐花倒进事先准备好的清水盆里。
蒸槐花可是一项技术,不过奶奶好像很拿手。她总是先把锅里添些水,摆上竹批做的箅子,摊上一层稀粗布;然后将清洗好的槐花轻轻搓揉,再拌上面翻匀,盖上锅就可以蒸了。蒸的过程中,奶奶一边烧火,还要一边捣蒜。有时我想帮帮她,她总是说你还小弄不好,说啥也不让我插手。不大工夫,待圆气一会儿,当我们嗅到槐花幽幽的清香时,奶奶就把蒸好的槐花放进瓷盆里,撒上盐,拌上蒜汁,我们可以开吃了。那时候,不知为什么,连一点油也没放,更不要说其它佐料了,可我和我哥都吃得津津有味。每当这个时候,奶奶总是笑着问“好吃吗?”我们只顾点头,让她吃,她不吃,一副很满足的样子。
吃过槐花,渐渐地进入了夏天,老槐树更加蓊蓊郁郁。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写得很有意蕴。浓重的槐荫整天遮盖着屋头的阳光,麦花在微风的吹拂中飘散着清香。槐树生叶迟,八夏才成浓荫;麦子在三、四月间扬花,入夏才能闻到麦花的清香。作者紧扣景物的时令特征写夏景,虽字面不见一“夏”字,但读者已从所描写的物象里,感知夏的来临。
至今还记得在老槐的最高处,稠密的枝叶上方,也就是“巨伞”的顶端,有一个大大的鸟窝。鸟窝是用干柴蓬的,比一个五升斗还大,但其建筑并不草率。每一根干柴都像精心挑选过的,粗细大小基本一致,而且横竖编织颇有讲究,远远看去,就是一个极为精致的花篮。“主人”是一对神鸟,夫妻都身着一袭纯黑色的燕尾服。每到麦收季节,谁也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飞回来的,不分昼夜的鸣叫。它们的叫声很有意思,好像是出门迎客,寒暄中沏一壶热茶,殷勤之意,总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这种鸟,乡人们大都似乎喜爱它,按照它的叫声习惯上称它“吃杯茶”。据说“吃杯茶”学名叫做黑卷尾。它的叫声节拍分明,音质清亮,不愧为大自然的绝响。不过这种鸟很机灵,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小时侯淘气,听到“吃杯茶——吃杯茶——”,总想学它,可没学几天,就被它认住了。每当出村或走到开阔地的时候,它就在我的头顶上盘旋,声色俱厉地想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知道了它为什么要啄,那是误认为我有敌意,怕伤害它或它的孩子,于是就主动出击。看来人要学会和鸟类和谐相处,就不能有轻狂的举动。
盛夏酷暑,老槐树下非常阴凉。记得当时,锄地回来,打盆清水洗洗,坐在树下,清风阵阵,舒服极了。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那棵老槐树上正上演着一幕幕独特而有意趣的活剧。几只蚂蚁沿着曲折的沟壑匆匆地爬着,一只身上带有白斑的甲壳虫(俗称老水牛)正舞动着触须,在前方的不远处试图阻击。再往上看,一只蜘蛛荡来荡去,正悠闲地玩着秋千。这时,高高的枝头却传来“唧——唧唧——唧唧——唧——”的知了的鸣叫。我不由得背出了毛泽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和隋末唐初诗人虞世南的《蝉》中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老槐树原本就是一个生机蓬勃而富有神秘感的世界。
桑树和槐树是我国的两种古老的树种。“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槐者,虚星之精”,“秋取槐檀之火”。从《诗经》到《春秋》再到《礼记》,古代的经典对桑槐都有明确的记载和描述。桑槐历经岁月沧桑,留下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传说和美丽的故事;现实的世界里,桑槐又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太多太多的优质而又实用的帮助,我们又怎能会忘记这些曾经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树木呢?
我记忆中的那美丽诱人的桑葚,它虽然属于自然,是造化所赐,但在今天,它不但是一种上好的美食,而且听说已经生态种植自选采摘了;而大槐树上的槐花还在年年开放年年幽香,只是那高高的鸟窝不见了。我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必将赋予自然一种人文性的东西。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而富有诗意,我相信那大槐树上消失的鸟窝总有一天还会回来的。
共 5848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每次看作者的文章,都颇具大家风范。此文看完之后,眼前仿若出现一颗颗让人垂涎三尺的桑葚子,还有一个个老人家坐在槐树下摇着大葵扇纳凉的情景。作者的文字贴近生活,每一刻细节以及场景的刻画都凸显扎实的功底。而且此文旁征博引,使得整篇散文往更高的层次推进。而且从这篇散文来看,作者依然有敬畏自然的心境,社会生活的高速发展,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忽略了许多来自大自然的恩赐,不要忘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活着,便是对於自然界的一种尊重,既然他们能够恩赐这么多好的美景给我们,我们为何不懂得珍惜?任何事情都不该过度发展,否则,后果堪忧。欢迎赐稿江南烟雨,很不错的散文,推荐共赏,问好作者。【:洛漾熙】【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9:42:59 很喜欢酉黄老师的文章,很有味道。欢迎赐稿江南烟雨。
回复1楼文友: 20: 2: 0 感谢精点细评,问好,敬茶!
2楼文友: 20: : 9 以文会友,欢迎指导!感谢江南! 挥鞭赶四运,拈笔集华彩
楼文友: 08:59:55 我非常喜欢你的文章,一字一句都流露出作者深厚的功底。我也想加入江南了,我觉得江南这个地方最适合我,诗情画意的、别致精美。还有像你这么优秀的作者,你的文章很有厚度,很有情感,我知道你是用心在写。 用爱去发现美好,用心去感受人生百态、红尘俗世的喜怒哀乐……
回复 楼文友: 09:15:59 谢谢文友,遥握,问好!一同进步!
4楼文友: 14:2 : 9 恭喜酋黄老师再摘得一精,感谢你一直以来为江南做出的贡献,辛苦了,江南社长禹鼎侯敬上。
回复4楼文友: 14: 2:44 谢谢社长,问好!
5楼文友: 12:41:54 问好老师,祝更加精彩 回复5楼文友: 1 :20: 7 精彩真是不容易,对付着写吧,问好!
6楼文友: 08:57:42 桑槐都是我们小时候常见的,虽然常见对它却一点都不了解,只知道它是桑树、槐树;还有大人口中的指桑骂槐,我也一只不懂。读了老师的文章可谓是大涨姿势啊!
回复6楼文友: 09:18:45 您太谦虚了,一同学习,一同提高!
7楼文友: 08:59:17 问好老师,拜读学习,十月冬渐凉老师勿忘添衣裳!
回复7楼文友: 09:19:58 问好,敬茶!也要注意保重身体呦!
8楼文友: 21:05:51 文章很独特哦。 用爱去发现美好,用心去感受人生百态、红尘俗世的喜怒哀乐……
回复8楼文友: 05:58:07 喜欢就好,多谢!
经期延长该吃什么药
经期延长吃什么药物
经期延长腹痛吃什么药
骨关节炎吃什么改善脑梗死的治疗方法
尿路结石治疗调理
上一篇:笔尖风中的芦苇情感小说
上一篇:绿野自己的观点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