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香童年记忆铭记征文散文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2-21

生命是一条河。在人生的长河里,一个个日子就像一滴滴水珠,汇成小溪,流入长河,奔向大海。

——题记

我搜寻着脑海里最早最初的记忆,但只朦朦胧胧记起那么一点点……

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西斜的太阳从格子窗照到屋子的东墙上。我睡醒午觉,睁开惺忪的睡眼,看看四周,跳下土炕。从屋子的东头跑到西头,拉拉堂屋的门,门锁着。我又跑回去爬回土炕,从四周糊着毛头纸,中间留下唯一两个镶着玻璃的窗孔往外望,院子里静极了。我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我要出去,我要找妈……”我哭喊着,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穿着黑粗布夹袄,里边穿白粗布衬衣的男人走进院子,推开窗子的上半部分,把我接了出去。

后来的记不得了,因为那时的我才四五岁。后来问母亲,母亲告诉我他是我的父亲,我至今也想不起他清晰的模样,只记得他是一位身材伟岸的人。

又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父亲病了。得了肝炎,比父亲小十二岁的母亲精心的照顾着父亲,在煮着红薯的锅里用瓷盆蒸上半盆小米饭,让父亲增加点营养。可是父亲总是给我和妹妹每人分上两块,自己的碗里却已所剩无几。因为一岁多的妹妹和四五岁的我老是盯着父亲面前的那个瓷盆。

哥哥姐姐每天起早,到离村子四五里地的村北林场采桃叶,妈妈洗净后给父亲熬水喝。拉扯着我们兄妹七个的母亲买不起药,只能用一些偏方给父亲治病。开始,父亲还能拄着棍子到院子里上茅房,后来肚子越来越大走不动了。哥哥姐姐抱着妹妹和我守在父亲身旁,舅舅来了,让不大点儿的我去村子北头叫三叔。三叔家锁着门,我赶紧往回跑,跑到大门口,从屋里传出妈妈和哥哥、姐姐的哭声。

父亲走了,丢下了大的十八岁,小的一岁多点的七个儿女走了。他没能尽到一个做父亲的,带着对妻子和儿女的歉疚走了。十八岁就出嫁的大姐,她的婆家给父亲买了走时穿的衣服和一口水泥棺材。

十月寒天,埋完父亲,天已经黑了下来。叔叔、舅舅和亲戚们都走了。院子的东墙根下,父亲的灵棚和灵棚里那两扇门板依然放在那儿。因为三天圆坟回来才可以拆,灵床前桌子上的黑油灯冒着被寒风吹歪的灯苗。我们围坐在悲痛欲绝的母亲身旁,早熟的大哥和大姐劝慰着母亲。大哥怕前一天晒在地里的红薯干被人偷,提着马灯,带着二哥,在寒冷的夜里去地里转了一圈儿。

再后来,就常常听母亲讲父亲多么能干,说父亲给我们留下的六间大青砖房在当时的十里八村是叫了号的棒房子。说父亲敢说敢干。去山西,到内蒙,上山东,闯东北,做布匹生意,见多识广,令人称道。

七岁那年,我上学了。穿过整个村子,到村子最北头旧药铺上学,因为村子里上学经过的路上又好多眼敞口井,所以每当我背上书包,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要好好走路。虽然孩子很多,但母亲常常说,十个手指那个顶不了那个,十指连心,咬咬哪个都痛。在学校,我学什么都学得很快,记得老师教的“毛主席万岁”我很快就学会了,放学回家和房后邻居家的女孩比写字,比算术,总是超过她,以至于她总是挨上一顿打。

母亲不识字,我的一年级李老师是我的真正启蒙老师。李老师是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在我的记忆里,她是我所认识的女性当中最漂亮的一位。她教起我们来特别认真。虽然那时有什么读书无用论,还实行什么开卷考试,但李老师从没让我们照着书做过题,而且谁要是拼音,或课文读得不好,放学是不让回家的。

那时上课挺好玩的,上课前一起立,先背“我们的教育方针”,“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话。我喜欢老师,以至于我的成绩总是很好,因为我听李老师讲课像听故事那么有趣。那时候一年级也有政治课,教数学的张老师在政治课上给我们讲小人书,什么《一块银元》、《雷锋》、《半夜鸡叫》……张老师总是提到在黑暗的旧社会,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我想我们真是太幸福了,生活在旧社会多害怕呀,老是阴着天,还被大山压着,那时其实什么也不懂,不知道那是比喻。

上二年级的时候,李老师也去世了,我至今也不知道她得的是什么病,我难过了好长时间。尤其让我痛心的是老师因没结过婚,死后,她们家给她找了一个死去好几年,听村子里的人说,活着还是个傻乎乎的死亲。那是继父亲去世后第二件令我心酸悲痛的事。

那时的生活十分清苦,但也充满了乐趣。

孩子是最善忘的,那些痛苦的往事过去了就算没事了。白天照样上学,放学后放下书包,拿一块二合一的饼子(红薯和玉米面)一切为二,在一半上洒上盐花,偷着用筷子蘸一两滴本来就不多的香油,用另一半饼子抹一下,夹起来吃,最好吃不过了(现在想起来比儿子吃的汉堡还好吃)。边吃边背上筐子叫上村里的小伙伴去河堤上打猪草,或是捡柴禾。那时候干这些活是不需要家长指使的。因为放学早,放学后家长在地里上工还没到家,打猪草捡柴禾除了能受到家长的夸奖,还可以和小伙伴们在地里疯玩。

邻居家有一个比我们大几岁的姐姐,只要我们把打的猪草或柴禾送给她一些,她就会教我们做游戏,唱儿歌,教高年级同学过“六一”、“元旦”时排练的节目。虽然我相貌平平,但我自认为我还是有音乐天赋的,有人没人时总是唱呀唱,有跟着哥哥、姐姐学的,有在学校学的。我唱的歌小伙伴们说好听,哥哥姐姐说好听,妈妈也说好听。

唱够了,跳够了,就和小伙伴们玩过家家:有人扮父亲,有人扮母亲,还有人扮孩子,烧火做饭……很像那么回事。因为母亲那一代人都穿大襟褂子,所以我们谁扮母亲,谁就把衣服后边穿到前面。每天都是玩到村子里掌灯时分各自听着自己母亲或哥哥姐姐喊自己名字的声音才肯回家。

那时候,因为家里没有电视,就连电影也是不知道重复播放了多少遍的黑白战斗片。就这样,也是一个月才轮到自己村里一次。放电影的那天,村里喇叭从太阳老高的时候就喊上了:“社员同志们,今天晚上公社来放电影,早点做饭,七点开始演,别误了看。”

当社员们从地里听见消息,队长就会让妇女们早点回家做饭,我们放了学,也不用打猪草,捡柴禾,吃完晚饭赶紧带上板凳到大队院子里占位置。因为大人等着刷完锅,洗了碗,把猪喂上,把鸡窝堵上,到放电影前才能赶到,喊着孩子的名字,和孩子一起看。放映之前,放映员要先对光。淘气的孩子就把帽子往上抛,有时候跳起来或把手举起来,把影子投到银幕上。

有一次,因为学校留的作业很多,妈妈要求先把作业写完才能去看,妈妈陪我到大队的时候,电影开始了,正面没有位置了,妈妈只好带着我们去银幕后面去看。我那晚很纳闷,为什么这部电影上的人都用左手干活,拿东西吃饭?放电影的时候是哥哥姐姐那个年龄谈恋爱的时机,因为平常家长是不会在晚上让二十来岁的姑娘出门的。

平常的日子,夏天吃完晚饭,住在村边的我们就去河堤上的大槐树下乘凉。妈妈总是让我们用白天晒在大盆里的水洗完澡,换上干净衣服去河堤。妈妈在地上铺上一个破旧的凉席,凉席上面铺上一个干净的粗布被单,让我们躺在上面。妈妈坐在我们身旁,摇着蒲扇,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我也常常看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出神,想象着天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到三四年级的时候,妈妈的故事不再吸引我。因为不识字的母亲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故事。于是,我跟着哥哥去住在我们房后的光棍老人乘凉的地方听他讲《三国演义》、《水浒》、《东周列国》等古代故事。我不知道那个被大人们称为神经质的老人脑子里咋有那么多的玩意儿。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喂牲口的棚子里,那条脏兮兮的土炕上,在铺盖卷下面有好多本掉了皮泛黄的书。老人的记忆是极好的。每天他会像收音机里说评书一样,连续讲一个个书上的故事。

冬天的夜晚就没那么有意思了。因为讲故事的老人要回到他的牲口棚。只有男孩子才能去,母亲是不会让一个女孩子去那种地方的。没办法,只好到邻居家,坐到她家的炕上听她妈妈讲鬼故事,狼太婆,地魔,还有人们讲的坟地里鬼故事。听着听着害怕极了,吓的不敢回家。只好让邻居女孩的妈妈一个一个把我们送回家门口。

78年之前还没包产到户,我们生产队是村子里最穷的。一年一个人只能分上10斤小麦, 0斤玉米,剩下的就是红薯了。因为生产队长说红薯高产,只有种红薯才能养活各家那七八个孩子。

那个年头平时是不吃肉的,到过年的时候,妈妈腊月二十六才会拿着篮子去镇子的集市上割上几斤肉。到过年才能穿新衣,吃馒头、吃肉馅饺子、吃炖肉。由于爸爸去世的早,妈妈会把一件新衣服让姐姐过年穿一天就收起来,第二年过年再让我穿,第三年再让妹妹穿。每年能买一条新裤子,或者把哥哥姐姐的旧裤子翻一下面,重做一下,虽然是这样,我们还是盼着过年。若是赶上一年妈妈平时赶集看到一件便宜的衣服,就会早早挤出一点钱买下来,让我们过年穿,但只要知道妈妈放在哪个衣柜里,每每小伙伴去我家,我就会拿出来穿在身上显摆一番。

那时生活的确很苦,可是妈妈打理日子还是很有一套的,绝不会像有些家,什么下来猛吃什么,到过年的时候连饺子和肉都吃不上。东边邻居家就是这样,他们尽管是父母双全,可是过日子不知道算计,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到过年买点肉,吃饭的时候他们的爸爸只顾自己吃,当孩子夹起肉的时候,一顿饭的时间不是用筷子敲这个的头就是敲那个的头,五六个孩子都敲一个遍。而且也不嫌脏,用手把筷子撸一下,自己就又大口大口的吃起来。一盆肉菜,一小会儿就被抢完了。我们的母亲对我们的管教是极严格的,兄弟姐妹要互帮互让,不要只顾自己,所以盘里的菜和锅里的饭都是最后剩下那些“精华”。

妈妈说苦日子要笑着过,生活总会好起来的。后来包产到户,我们兄弟姐妹都渐渐长大了,我们家盖上了新房,哥哥娶上了媳妇,还买了电视机洗衣机……我的童年就这样在清贫的日子里快乐的结束了。

共 77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看完此文,我想说:生命是一条长河,我们每个个体只是这长河里的一朵小小浪花。岁月是一道长长的旅程,翻过一道坎,还有一道坡,过了这个梁,还有一条沟。无数朵浪花汇聚而成生命的长河,无数个晨钟暮鼓敲响岁月的钟。童年,纯洁无瑕的时光,总是有几分记忆在闪亮,哪怕这童年,很清贫,很单调。父亲是记忆中一款模糊的影子,因为父亲的早早过世,让年幼的我已经不能清晰记得他的形像。大字不识的母亲,一个人担起有七个儿女的家庭,其困难可想而知。母亲以她女性的勤劳,朴素,吃苦耐劳,擅长持家,撑起孩子们的一片天。不但养活了子女,还让孩子们懂得互帮互让,学习知识。笑着过苦日子,这是一代女性一代母亲的形象,值得所有人铭记。而童年中美丽的启蒙人李老师,是苦难人生里的一盏灯,点燃了作者希望的塔。只是少女花样的生命早早凋零,那份痛,久久不能释怀。还有那红薯玉米饼,那热闹的坝坝电影,邻居家唱歌的姐姐,光棍老人的故事,等等。这一系列的小小事件,构成了童年丰满的记忆,伴随着岁月,成长为心中一棵温暖的树。全文思路明晰,行文流畅,语言朴素生动,感情真挚,娓娓道来,就像是身边讲故事,很亲切,有感染力。童年的记忆没有奢华,有的只是这些干净的故事。童年的岁月很清贫,却也快乐。欣赏,好文共阅。【:纤指素心】

1楼文友: 11:01:0 童年记忆,这虽不是老师的 温暖 ;可我仔细读来,依旧是别有兴致。

问好老师,老师是我最尊敬的职业。希望老师在文字留香社团玩的开心,也希望看到更多更精彩的文章。

一路有你,一路相伴,愿使时光不老,岁月沉香静好。凌云来过,为老师奉茶。

2楼文友: 11: 1:52 问好故园老师,感谢你对留香的支持。 以我心,写我字。纤指一动,素语如馨

楼文友: 14:08:49 问好,感谢赐稿文字留香 寻生活里的一些枝枝蔓蔓,想写一些不蔓不枝的字,心便会袅袅娜娜。

4楼文友: 14: :19 希望和老师们一同分享彼此的故事,和老师们们成为好朋友。 笔耕不辍,只是因为心中那份儿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爱的执着!

5楼文友: 15: 4:29 欣赏美文,期待您的更多精彩!

6楼文友: 16:12:50 问好朋友,祝安! 宁静做我,怡然自得!

7楼文友: 21:54:55 问好老师,感谢赐稿留香,给你奉茶!

剖宫产术后护理重点

肠胃不好拉肚子吃什么

剖宫产术后怎么防止腹胀便秘

儿童消化不良吃什么药
红河灯盏花有什么功效
女性小便有异味吃什么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