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牌麻将战犹酣体系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3-21
摘要:纵观作家的创作历程,1921年的《故乡》正是一支哀婉绮丽而又不失顽强抗争精神的“受伤者”之歌。作者写《故乡》前的“听将令”而“呐喊”和此后苦于找不到战友而“荷戟独傍徨”的思想心态在《故乡》中交相辉映,共同体现。1921年的鲁迅正处于这种“呐喊”与“傍徨”的临界点上。作家因“受伤”由“呐喊”而“傍徨”始终洋溢着与时代运命休戚相关的民族魂魄,表现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探索、顽梗追求的努力,始终高扬着巨人的旗帜,以自己的文学理解昭示着时代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主题故事情节主人公希望害怕新的生活隔膜
内容提要
作家1921年1月写《故乡》,历时一年,是孕育《故乡》重大思想主题的主要时期,是作者客居京都1918—1921几年间遵照革命先驱者将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臂“呐喊”时期,也是作者情绪急骤低落由“呐喊”而“傍徨”的思想转折时期。作者由早年的思想“寂寞”、“听将令”时的文学“呐喊”到回故乡后开始萌生“傍徨”意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置身革命队伍大分化所受戟伤和此次故乡之行对农民麻木不仁的认知感伤,乃至自作家小说创作始即流露出来的潜意识—社会人际关系“隔膜”。
纵观作家的创作历程,1921年的《故乡》正是一支哀婉绮丽而又不失顽强抗争精神的“受伤者”之歌。作者写《故乡》前的“听将令”而“呐喊”和此后苦于找不到战友而“荷戟独傍徨”的思想心态在《故乡》中交相辉映,共同体现。1921年的鲁迅正处于这种“呐喊”与“傍徨”的临界点上。作家因“受伤”由“呐喊”而“傍徨”始终洋溢着与时代运命休戚相关的民族魂魄,表现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探索、顽梗追求的努力,始终高扬着巨人的旗帜,以自己的文学理解昭示着时代发展的进程。
……不过我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题记《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
引子
怎样认识《故乡》主题?这似乎是一个勿庸与辩的问题。因为现行教材已经作出明确的归纳,这几乎成为多年来鲁迅作品研究的共识,而甚少歧义。然现行主题无法涵盖小说的全部内容,特别是一脉相承的主要内容。恩格斯有言:倾向(或言主题)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1),而《故乡》故事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思想主题却很少为人们所注意,乃至在流行主题和小说故事情节中兜圈子,始终逡巡于作品思想主题之外,形成一种趋之若骛的为大家所乐于接受的“良性”循环。于是惶惑有了—诸如主人公是谁的争论,故事情节高潮争论,“别人”指向理解争论,“希望”、“害怕”、“新的生活”当如何理解的争论……如此等等,此殆出于对《故乡》主题的理解与认识。
现行教材(注释)主题归纳是这样的:“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廿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如上主题之所以为大家乐于接受,盖源于我们小说分析所持之一贯的绝对正确的时代政治一以贯之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于对新旧社会本质对垒的朴素认知,况且这一说法也的确含括了小说的基本主题。然而问题是:“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之后如何?莫非就让广大农民这样麻木了下去而束手待毙么?“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后这“愿望”何以实现?莫非真的一如闰土的“手制的偶像”而至虔至诚地祈祷了么?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一代巨人鲁迅先生难道没给我们以些微的启示,而于“社会根源”“揭示”之后,“强烈愿望”“表达”之后,在故乡世相、“希望将来”的描绘中浅尝辄止、仅此而已了么?如果小说仅仅“揭示了……社会根源”,则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或与作家同时代的作者群中就某种程度说这一主题是屡见不鲜的:诸如《官场现形记忆》、《廿年目睹之怪现状》谴责小说,诸如《哀中国》、《苦莱》、《死水》、《为奴隶母亲》“问题小说”等;如果小说仅仅“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就某个层次说,此则为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文学艺术创作应有之义和共同主题。鲁迅之所以为鲁迅—巨人、旗手、先驱道理何在?设若《故乡》如现行主题那样为大家乐于接受、共同接受,被看得一览无余,则小说作为大家艺术的风范、魅力哪里去了?所有这些,如果不被认为是钻牛角尖的话,则这正是本文所感兴趣的。
上篇
如所周知,《故乡》反映的是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农村历史。其间经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乃至苏联十月革命。此既是二千年封建中国寿终正寝的忌期,又处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更替交接时期,更是世界革命史上十月革命社会主义运动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民主主义思想空前萌芽。面对风起云涌的国内外革命斗争形势,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北洋军阀治下的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凋敝、农民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时代在思索,历史发出庄严的拷问: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民主主义革命将走向何处?以辛亥革命大权旁落为标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乃至五四狂飙风走雷声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阵营激烈分化、革命志士相继喋血的严峻现实,又迫使每一个国人深思:民主革命斗争失败原因何在?怎样才能取得最后胜利?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文化运动主将鲁迅先生对此作出了难能可贵而卓有成效的有益探索。回顾作者发表于当时民主先进刊物《新青年》杂志的一系列小说如1918年4月的《狂人日记》、1919年 月的《孔乙已》、1919年5月的《药》、1920年9月的《风波》,以及《故乡》(1921、1)前的《一件小事》(1919、12),此后的《阿Q正传》(1921、12)、《祝福》(1924、2)等,则可以看出这种探索的轨迹。先生试图通过文学的形式对辛亥革命失败、革命的领导阶级—五四期间民主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之关系作出探讨,表现出十月革命影响下五四革命知识分子的宝贵觉醒,流露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走向的深切关注、对中国革命社会基本力量—农民生活命运及其思想状况的极大关切,并将这种探索中的珍贵发见及个中感受毫无保留地坦露出来。从阶级观点缺乏、理想朦胧、找不到战友而又富于磅礴 的反封建狂人—先觉者、孤独者的战斗,到被夏三爷指控、连自己的母亲夏四奶奶也不能理解的夏瑜的牺牲,从“不能和别人谈天,便只好和孩子们说话”孔乙已的“落寞”,到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叹,以至“我”的“坏脾气”—表明:辛亥革命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遇掣其根本原因在于革命的领导阶级对人民大众的冷漠及相互间的不理解,尤其在于后者的不理解与不觉悟。由此作者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悲哀,乃至有《阿Q正传》对阿Q式、假洋鬼子之流所谓革命者的调侃(对狂人、夏瑜也不无调侃忘味),有《祝福》中描写的祥林嫂的无尽苦难,从而产生“傍徨”意识,其间,《故乡》的发表则是这种思想过渡的直接观照。作者写《故乡》前的“听将令”而“呐喊”和此后苦于找不到战友而“荷戟独傍徨”的思想心态在《故乡》中交相辉映,共同体现。1921年的鲁迅正处于这种“呐喊”与“傍徨”的临界点上。《故乡》也因此反映出作家由“呐喊”而“傍徨”的思想转变契机。“政治先行,文艺后变”(2),作家思想变化源于紧随时代潮起潮落,作家由“呐喊”而“傍徨”取决于对辛亥革命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走向的深刻探寻—即取决于对群众觉悟的理解,取决于包括革命者和人民大众之间社会人际关系的认知。先生直言不讳地将自己的研究发见及其思想演变历程直接诉诸于《故乡》文学描写之中。正鉴于此,我们认为:《故乡》不失为作家这一时期这种探索的宝贵结晶,是作家的博大思想随中华民族命运而怦然脉动的民族魂魄的生动展示,而且为作家处于时代急骤变革时期创作思想随之急骤变化的文学自白。
这一时期,是作家文学(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也是作家大多以第一人称“我”直接介入艺术创作思想感情渲泄期。在这一时期显示五四革命文学实绩系列小说中《故乡》里的“我”显得尤为重要,以致有的教参干脆将“我”视为作者自己。—诚然,这不能不使读者刮目相看。
《故乡》事有所本。1916年12月作者母亲寿诞回故乡一次,1919年12月再次返乡,卖掉老屋,移家北平。据《鲁迅日记》载,先生于1919年12月回故乡接家。“一日晴。”“四日雨。”“廿三日雨。……午后画售屋押。”“廿四日晴。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1921年1月写《故乡》,历时一年,是孕育《故乡》重大思想主题的主要时期,是作者客居京都1918—1921几年间遵照革命先驱者将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臂“呐喊”时期,也是作者情绪急骤低落由“呐喊”而“傍徨”的思想转折时期。作者由早年的思想“寂寞”、“听将令”时的文学“呐喊”到回故乡后开始萌生“傍徨”意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置身革命队伍大分化所受戟伤和此次故乡之行对农民麻木不仁的认知感伤,乃至自作家小说创作始即流露出来的潜意识—社会人际关系“隔膜”。这就是本文所理解的《故乡》主题。
中篇
作者的思想决定作品的灵魂——主题,主题构思是作品艺术构思、情节构思的基础。请看小说情节。小说由三大块内容构成,即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第一部分为小说开端:“我冒了严寒,回……”表现了作者羁寓京都耳濡目染都市五四运动及其大分化“情绪不大好”的思想状态下急于探家的一片乡情。接下去“渐近故乡时”天气的“阴晦”、“呜呜的响”的“冷风”、“篷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看几个索的乡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热热乡情陡凉,情绪长趋直落。“阿!这不是我廿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一个感叹,一个设问,纵横捭合,领起下文主体部分“在故乡”故事情节发展,直至推向高潮。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两个人物:闰土和杨二嫂。闰土的回忆是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深谙文章抑扬跌宕、疾徐张弛之妙,通过对闰土的回忆排遣一下自己的心情,以适应和不致破坏这次难得的“在故乡”。然而杨二嫂的出场顿使“我”恍如雷霆压顶,一阵黑旋风似的不速之客光临加之“不平”、“鄙夷”、“冷笑”以及一串“吓”、“愤愤”“絮絮”的“河东狮吼”,终于使“我”由“愕然”、“愈加愕然”、“惶恐”以至“无话可说”、“闭了口,默默的站着。”这是故事情节的再发展。直至闰土不期而至,“我”很兴奋,情绪陡长,一声“阿!闰土哥,——你来了?……”然而对方“欢喜和凄凉的神情”,“态度终于恭敬”,“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情绪骤落。而故事情节也一下子被推至高潮。以下水生的“磕头”、“打拱”,母亲、宏儿、“我”和闰土的对话等,则是故事情节高潮的展开,延宕和收束。至此,“我”渐近故乡时的直感——“悲凉”这时在杨二嫂、闰土乃至水生身上得到了可闻可见、可触可摸的实在觉察。“我”的满腔热血来会,一片冰心归回——第三部分“离故乡”是小说的结局和尾声。“……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这结局部分的抒情独白紧承高潮部分情节流露“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用“高墙”、“隔”进一步突出和强调,从而提炼升华出作品主题。当初借以排遣内心不快的闰土的回忆滞留现在也“忽地模糊”、“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为下文提出“希望”主题外延张目;用“悲哀”一词与前文小说开始时的“悲凉”构成照应,显得气韵和谐、结构浑凝、内容一体。这里,作者似乎仍嫌不够,于尾声部分再次发挥,用“隔绝”、“隔膜”再次升华主题,点明主题,通过“我”、闰土、杨二嫂三个人物的生平际遇的概念性涵括进行并列对比,寄希望于水生与宏儿们——下一代不要如“我”辈的“隔膜”,“要一气”,并提出“应该有新的生活”之希望。小说情节至此,主题脱颖而出,即通过“我”的故乡之行描写,表现罪恶社会制度下非常人际关系“隔膜”,号召人们团结起来“要一气”,共同创建新生活。小说末三节关于“希望”的抒情独白是这一小说主题的延伸与说明,行文一波三折。“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希望是美好的,但希望的实现何其艰难!不肖说身在其中的社会黑暗及黑暗社会中麻木不醒的人们,单就五四运动早期那几位资产阶级激进民主革命知识分子的闹闹嚷嚷(当时人民大众登上历史舞台为作者所不见,十月革命为作者所怀疑是众所周知的)以至于分裂、分化,要实现所谓希望,岂非千里迢遥,令人害怕?然而作者毕竟是“听将令”的,“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于是又对“希望”平添希望:“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共 10764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1921:一位伟大思想家的呐喊与傍徨】分上中下三篇对《故乡》一文进行剖析,先引出主流看法的不当之处,其一为对“愿望”大而无当的赞誉,其二为以偏概全的笼统概括。其中上篇寻根溯源,分析当时先生的文风及思想路线,再据先生日记、当时的历史背景概括其主题。中篇回归原文,就其文章主题、结构、情节、人物关系及思想进行分析。下篇用名家之言引证《故乡》的文学贡献,最后结语概括。文思清晰,行文信马由缰游刃有余,分析全面,旁征博引显文才,语调掷地有声铿锵有力。问好老师!【山水神韵编辑:清华晚照唐】
1 楼 文友: 2014-10-02 12: 4:22 编辑郭老的文章唯恐有不当之处,还望老师见谅!问好老师,欣赏学习了! 只是晚唐秋
回复1 楼 文友: 2014-10-02 14:0 :45 感谢先生的辛苦编辑和精到点评。
老师过谦了!
雅安!!脑梗死偏瘫可以用中药通心络吗惠州男科医院老君炉藤黄健骨丸治骨质疏松吗
老年人肾精不足的症状经期延长是由什么引起的
胸闷气短好久了怎么办
上一篇:中国诗歌速递入选作品展一体系
上一篇:振驰爱悦芳龄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