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重阳节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2-21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踏青”重阳辞青”一说。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对这一时季感受而流传下来。
在我的经历中,重阳已过了几十年了,世事沧桑,每个年龄段的重阳节却有不同的意义。小时候的重阳节,登高望远,遍赏菊花,即使没有菊花,野花也是很香的。实际上,对于我们还在蒙童的孩子时期,重阳节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是在困难的时候多一点口福和玩乐而已。
而立以后,我们忙于工作,各自去追求自己的事业,重阳节仍然是说在嘴上,忘在脑后,不过每逢重阳节,往往是迎来送往的酒席上一句祝福,一个喝酒的托词。
真正认识重阳节的时候,是我们的日子好过了,是大家都富足起来。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话一点儿不假。生活好了,我们的节日就多了,吃得好,穿得暖,恨不得每天都在过年过节。我们在酒足饭饱之后,也学得孔夫子般地读书看报,逐步扩展了对重阳节内延和外延的了解,知道了一些关于重阳节的知识。
原来重阳节是古代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是约定俗成,相沿成习的一个民俗。知道了王维的那一首著名的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感叹之余,体会到古代的重阳节与今天的春节差不了许多。
我和别人的感觉还不一样,因为我的儿子是生在了那年重阳节这一天,在起名字的时候,思来想去,重九这个名字是最好的,既有重阳节的纪念,又有九九八十一的企盼,因此孩子在户口入籍时就叫了重九,似乎有些通俗,但是却有纪念的意义。孩子现在在国外安营扎寨了,生了双胞胎,生活上无忧无虑,也许与叫重九的名字有关吧。
其实,对重阳节的认识不止于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步入了老年,尽管与长寿的人来比,我们年纪尚轻,但是退出了工作岗位,身体也有了种种衰老的迹象,少了些壮志,多了些保养。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了解到重阳节的意义和重要。
重阳节是中国的老年节,叫做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中国有尊老爱幼的儒家习惯,而今,中国超过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2.5亿人,占了不小的数目,算做一个很重要的群体。无论从传统到现实,都不应该忽略老年这一年龄阶层。年轻人代表了发展的希望,老年人却是时代和社会的压舱石。
现在,尊老爱幼被提到了国家的议事日程,孝敬父母成为了社会的共识,老年人的地位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是我们也看到,有些老年人不自爱,不自尊,倚老卖老,出了很多洋相,让年轻人瞧不起,毁了老年人慈爱厚重的形象。甚至社会流传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的异说,每逢及此,我感到脸红,感到浑身不自在。
现在急需要提出来的是,老年人不是道德的终结和的放下、不是沉舟侧畔、不是病树枯秧,老年人有老年的社会角色,老年人有老年必须遵守的道义和法则。
珍惜吧,我们这些老年人,想一想过去过的日子,看一看今天幸福的生活,应该知足了。我们的生活不是珍馐玉馔、我们的社会不是完美无缺、我们的祖国正在发展中,但是我们赶上了好时候,赶上了中国兴旺发达的时期、赶上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时期。
仅此一点,我们就应该做好老年人的事,少生嫌隙龃龉,多一点快乐、支持和拥抱,做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年人,做一个百年之后让人回忆和佩服的老年人。不求青史留名,但求都不错吧。我的想法你赞成吗?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