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新锐力寒菊花开小说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09-01
小龙十六岁初中毕业就到队里挣工分了。
和他一起到队里劳动的还有女同学小兰。小兰十八岁,属虎。
小兰共有姐妹五人,桂兰,忙兰,春兰,秋兰,小兰是老五。她妈四十五岁才养小兰。小兰爸眼看着面前的五朵金花,想想老婆的年纪已大,再想生儿子已经没有什么指望了,也不想再费心劳力地起名字了,小兰妈就顺着姐姐的兰字叫她小兰。这一叫就叫出了名。
小兰的爸爸是庄上唯一的跳面师傅。长长的面案子里边钉着一个铁环,粗大的毛竹杠子套在铁环里。毛竹杠子压在揉好的面团上,小兰爸在案子的外边坐在杠子上一跳一跳的压面,压大了洒一层面粉叠起来再压。三压两压一块面就压好了,切面的刀有一米多长,一拃多宽,左手指上戴上铜环(防止伤着手指头),右手操刀,刀的一头都不离案板,得,得,得飞快地切过去,两手抓着面头一活一抖,在飞扬的面粉中如银丝般的面条就跳了出来。
小兰妈每天早晨都顶着个竹匾在庄上卖面条。小兰妈头发什么时候都是梳得格争争的,搽得油滴滴的。后面梳个发髻,发髻上面套一个黑丝的罩,插一枝银钗。身穿自己手工做的青布对襟大褂,哪怕是洗得发白了也是板板正正的没有绉纹。个子高高大大,两个眼睛清清亮亮的。力气大又能做,家里的活计基本上都是她做。小兰爸只是上午跳面,下午就喝茶打牌了。
后来三年困难时期,连杂粮都吃不饱了哪还有白面做面条?只好到队里做工分(跳面从此在大雁庄成为绝响)。庄上人实在想面条了就用元麦面或者是荞麦面手擀面条,这两种面的延伸性都不好,没有办法擀薄,又容易断。只能做成筷子粗手指长的“疙丁儿”面。“疙丁儿”面又粗又硬不好吃。
小兰九岁才上学。报名写名字的时候,老师说:你姓马,干脆把小字去了,叫马兰。马兰就是寒菊,长在路边田梗上。千人踩,万人踏。没有水,没有肥依然长得旺盛。夏季干旱就拼了命地长根,一有水就从根处发新芽。秋天又开花结籽,籽又发芽生长。老师真希望你能像寒菊一样不管遇到什么逆境都能茁壮成长。
农村人不知道这些讲究,还是小兰小兰的叫。马兰只出现在作业本和老师的点名册上。
小兰确实是茁壮成长了的。才十六七岁就长得像大人,个子在班上最高(这是遗传她妈妈的基因)。因为上学晚岁数又最大,身材又发育得好(那时候生活困难,小孩子普遍发育得晚),小兰都不好意思同一帮小孩子一起上学了。所以初中一毕业就再也不上学了。
小龙的爸爸在楚南镇农村合作社工作。每个月有二十块钱的工资。不要小看这二十块钱。小兰爸妈加四个姐姐六个劳力做工分年底分红才分二十多块钱。这还是分得多的(一个生产队只分一百多块钱)。小龙妈一个人在队里没早没晚的做,小龙妈,小龙姐和小龙三个人的口粮钱都做不上来。到年底还要贴队里一二十元钱。
小龙妈是忙了田里忙家里,成天的没有闲时。也就顾不上打扮了。小龙妈剪一个齐耳短发,庄上人俗称鸭屁股的发型,就是电影《杜鹃山》里党代表柯湘的发型(庄上的妇女基本上都是这种发型,像小兰妈那样的发型和衣着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有)。头上是不搽油的,只是有贵客要来或是走亲戚就用水把头发抿一抿再梳一下完事。这地方嫁姑娘是一定要陪一个俗称镜箱儿的梳妆匣子的,打开后盖子里面镶了镜子,上面一层有盛梳头油的油盏儿,梳子胭脂水粉之类的东西。这些都是成双成对的。下面一层放银钗,首饰。小龙妈的油盏儿妹妹出嫁的时候送去做了陪嫁。上层就放些针儿,线儿,针箍儿,纳鞋底拨针的拨子之类东西。下层就放些一分二分硬币。所以说小龙家相对还是有钱的。(曾经有人在下地干活的路上拾到五分钱,锄头一扛转身打道回府。今天工分钱到手了,不干了。)
小龙上学早,一是他是男孩,二是他爸爸想他长大后接自己的班,到镇上去上班。合作社是农村人存钱的地方,不识字不会算账是不行的。
小龙初中毕业就不上学,小龙爸是反对的。可小龙执意不想再上学,要到队里挣工分替妈妈分担肩上的担子。
小兰家的院子里种了两株花木,一株是月季,庄上人称大红花。丛生的枝条有手指头粗,二三十支枝条散开直径有一米五左右,枝繁叶茂,一年四季几乎是花儿不断的开。月季花中间的枝条上还有一个鸟窝,两个不知名的黄色的小鸟飞来飞去的哺育小鸟。另一株是有一人多高的栀子花,现在正是栀子花开花的时候,整个树上花都开白了。老远的都能闻到栀子花的香味。生产队支工的黑板就挂在小兰家的东墙上,早上捧着饭碗边吃边看支工的人都会夸一句:“这栀子花真香。”
小兰也喜欢栀子花的香味。她不像她妈妈一样把栀子花别在紐扣上或戴在头上,而是晚上临睡前把栀子花包在衣服里,第二天穿的衣服上就有淡淡的栀子花的香味。小兰很喜欢这种味道,不是那种很浓烈的似乎有点冲鼻子浓香。而是淡淡的若有若无。
小龙今天是第一天正式上工,端上早饭碗就喊了句:“妈,我去看黑板,你就不要去了。”
“看仔细点,和谁一起,做什么事都要看清楚了。”
“知道了。”
小龙看到黑板上有自己和小兰的名字,心想我也是大人了,生产队长支我的工了。我一定要好好的干,争取到年底不要再拿钱买粮。
小龙看到妈妈今天的工作是割麦,自己和小兰是场上的杂工。再看了一下周围没有看见小兰,就进了小兰的家。
小兰一家人正坐在小桌子周围吃早饭,一见小龙进来,小兰妈就说:“小龙,来来来坐下来,桌上有咸菜。”
小龙向小兰妈道了谢,向小兰说:“小兰姐,你出去看黑板了吗?今天队长支我们的工了。我们都是在农场上做杂工。”
“是吗?太好了。我还没来得及出去看呢。”小兰高兴地说。
小兰妈听到队长支了两人的工也很高兴,及时指教他们干活的注意事项:干活要勤快,要有眼头见识,要‘丢掉翻耙拿扫帚’;要认真,干活时不能打闹,要注意安全,不能碰到伤到等等。
“哎哟,人家今天第一天上工,你就说这么多,哪里记得住?以后慢慢说。妈,我也出去看看你做什么?”小兰说着就端着饭碗拉着小龙跑了……
转眼之间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二十天。场上的麦子已经晒干了,麦草也已经分到了农户的手里。麦收已经到了尾声。
这段时间由于天天在太阳下干农活,两个人的肤色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健康的小麦色。饭量也是大增,总是一顿接不到一顿,感觉到肚子饿。
这天,生产队卖粮。小兰和小龙也参加了。
楚南镇粮管所的河面上停满了来交公粮的船。十几个码头上都有人排着队往粮库里挑粮,检测粮食质量的质检员忙得不得了,每一个刚来船都拖质检员去自己的船上去检测,检测合格了就可以往粮库里运,粮食不运完是不能回家的。挑粮的都是男劳力,上岸后在磅秤上过完秤后要经过长长的跳板倒到粮仓上去。倒的粮堆高了,跳板都是两三块接起来的,人走上去晃晃悠悠的,跳板上还有一些掉的麦粒,不注意踩上去麦粒会打滚,妇女们一般都是不敢跑跳板的,就是男人第一次也都提心吊胆。
带队的副队长扛了一笆斗的麦子,让小龙提着从队里带来的一瓶油跟着上岸,又在路边用麦子换了一个大冬瓜。到镇上熟识的人家带伙。这家人的媳妇原本是我们生产队的姑娘嫁到楚南镇的。队里人上镇上办事,舍不得吃饭店,都是在这里带伙。相当于是生产队的驻镇办事处。
小龙和小兰的工作就是用笆斗往挑粮的箩里装粮,一个人负责一个箩。挑粮的男劳力跑的速度很快,一个接一个,所以两个人根本就闲不下来。早晨吃的那点儿薄粥早就没有了,肚子饿得咕咕的叫唤。因为吃力,小兰的脸都涨得通红。两个人的脸上挂满了汗珠。
中午的伙食很好。白米饭冬瓜汤。两个人是第一次见到用洗脸的盆子盛汤,冬瓜汤上一层黄黄的油,看不见一点热气,搛一筷子冬瓜,烫嘴。油太厚,把热气盖住了。两个人在家一年都吃不了一两回白米饭,平常饭里都是菜多罗卜多的。队里一年一个人只分一斤油,家里炒菜基本上只能用筷子滴两滴油。哪里吃过这么多油的菜?感觉好吃得不得了。两个人吃得饱饱的,腰都恨不得弯不下来。吃饭的时候,副队长也说了,饭尽管吃,下午还要挑担,不能吃太饱(一年也就卖粮才能吃个饱饭)。
卖粮回来没多少天,队里就安排小龙和小兰刈牛草放牛。放牛是固定工,直到入冬了田野里没有青草了才算结束。队里分了一只小木船给他们。一枝小竹槁一枝小木橹。后来小龙读古典小说时,看到上面有“一叶扁舟”这个词,他一下子就想到了他们刈牛草的小船。早晨他们摇着小船出发,中午就载着一船的青草回来吃午饭。一天两船青饲料,至于到哪里去刈这些草队里是不问的,所以自由度比较大。
每一顿饭依然是青菜多米粒儿少,关键是还吃不饱。小龙每次看到小兰饿得都有点变色脸心里就有点难过。虽然自己也饿,可他觉得自己是男子汉,能挺过去。可女孩子么?他觉得要想点儿办法。
下午早早的到了农场上,俩人在麦堆子边上疯着打闹一会儿。小兰笑着跑了出来,看似吃了亏的小龙紧紧在后面追。越追越远。农场的保管员梅爷看着俩个跑远的孩子笑了笑,回头把麦堆上扒的小坑抹平,再盖上石灰印章。轻轻地叹了口气说:“这半大的人,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吃不饱饭怎么好哦?”
小船上,小龙从怀里拿出一个两头都扎得好好的里边装满麦子的套袖。两人都哈哈大笑,自以为他们聪明了得以打闹骗过了梅爷弄出了一点能换烧饼的小麦。
这点儿麦子只换了四个烧饼。本来是一人两个的,小龙硬说中午吃多了,吃不下去只吃了一个,剩下的三个全让小兰吃了。
夏日的夜晚,农场草堆旁。
小龙和小兰半躺在草堆上,静静地看着天上的月亮。
凉风习习吹来,风中带有一些些麦杆的甜味。蛙鸣声和不知名的虫叫声使得夜晚更加的寂静。天空没有一点点云,像是用水洗过一样。月亮如银盘般挂在天上,照得田野里一片清亮。
小龙轻轻地握住小兰的手,小兰缩了缩手,没有缩过去。也就任由他握着。小龙嘴里叼着一根麦杆,看着月亮说:“这月亮又圆又大,要是个大烧饼多好?我们两个人吃吃烧饼,谈谈家常,那才快活。”
“你这是害儿啊唦?想着吃。”这地方把女人怀孕害喜叫害儿啊。
“你才害儿啊的,”小龙不假思索地说。
小兰猛地抽回了自己的手,转过身去:“不理你了,你就会欺负我。”
小龙再去抓小兰的手,小兰却再也不让他抓到。小龙看到小兰是真的生气了,只好转过身扳着小兰的肩膀来回的晃着:“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快快答应他。”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不能不理他。”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说错了话,请你快快原谅他。”
“去,去,去。你哪有这么烦的?还勤劳的人儿?你说错了话,说说看,你说错了什么?”
“我不该说你害儿啊。”
“你晓得害儿啊什的意思?就混说。”
“我听你说我的,我也就顺口说的。”
“我说你没事,你说我就不行。”
“好,不行就不行,以后再也不说。”
“我告诉你,人家妇女怀孕想吃东西才叫害儿啊。我一个黄花大姑娘,你说我害儿啊,传出去不被人笑杀了。”
“晓得了。谢黄花大姑娘指教。从此以后听你的,只有你说我,没有我说你。”
“既然听我的,还有以后不准和忙凤儿疯。”
“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就不准和他疯。”
“好,就不和她疯。要疯只有我俩疯。”
“我望见她和你疯我就不高兴,名字就叫得不好,还同你疯。”
“忙凤儿这名字没问题啊,农忙时养的,又是女孩儿,叫忙凤儿不错啊。再说叫忙凤儿人也不少啊。”
“人家叫没问题,她叫就有问题。我问你,忙凤儿姓什么?”
“姓刘。”
“是啊,姓刘。刘忙凤,流氓凤。一个流氓凤同你疯,我就不高兴。”
“好,坚决不同她一起玩。”
“拉勾。”
“拉勾一。”
小龙借拉勾的机会又握住了小兰的手。
每一个生产队都有牛,每一条牛都要吃青草。草已经越来越难刈了,要维持一天两船的量就要到更远的地方去刈草。小龙听说垛田那个地方都是一块一块的垛田,几乎没有桥,一般人没有船难得到。所以垛田上牛草比较多。两人商量明天去垛田。
知道小龙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小龙妈早上煮粥时特地多拿了点米。粥煮开了后捞了一碗带浆米儿用油盐葱花炒了一下,想了想又打了一个鸡蛋,做成蛋炒饭。用一个大搪瓷茶缸了盛了,又搛了两筷子咸菜,盖好盖子。听广播预报今天有雨,又找出雨衣和茶缸子放在一起,这才喊小龙起床吃早饭。
临上工小龙妈又是千叮咛万嘱咐:有没有草都要早点回来,如果真下雨更要早点回来,不能淋雨受凉。
共 5884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发生在大集体时期,一对花季少年之间,青梅竹马的朦胧爱情故事。小兰家姊妹多,自己发育早,个子又高挑,感觉再不好意思与个子小的一起上学,初中一毕业就务农参加集体劳动,为家里分担一部分负担;小龙家里条件比较富裕一些,父亲是合作社的,初中一毕业也先务农参加集体劳动,等待接父亲的班。两人在参加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勉励,逐渐产生了感情,最终,小兰与小龙是否走在一起,一切都在烟雨朦胧之中,让读者去想象。小说主题鲜明,描写细腻,语言流畅,用过去纯真的爱情观,来提示或警示当今纷乱复杂的爱情观。欣赏佳作,推荐赏读。【:相思】
1楼文友:- 1 22:02:51 读完此小说,仿佛又回到大集体的时候,自己屁颠屁颠跟在父母亲的后面,干着农活的模样。遥握问好老师。期待老师加入看点交流群,以便大家相互交流学习。 成绩属于过去,笔尖书写未来。
2楼文友:- 1 22:49:59 情景情景,有情有景,美极了。赞个老唐文友!
楼文友: 20:28:1 可以啊,唐老师。拜读佳作!提前给您拜个早年!!
月经颜色淡病因
痛经小腹痛有什么方法
乳腺增生怎么冶疗最好
维生素D和D3的区别3岁宝宝口臭怎么消除
宝宝消化不良吃什么好
上一篇:墨派不搭调的和谐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