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是著名作家徐则臣潜心四年创作完成的长体系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3-21
上周,勒古恩逝世,我们请韩松写下了这篇评论,请这位拓宽了科幻定义的作家去评价另一位。此前,勒古恩在中国反响寥寥,直到去世才受到关注。
编者按:有些作家的价值,在于有意远离“理解的边界”。在中国,这个人是韩松,在西方,这个人是菲利普·迪克和厄休拉·勒古恩。他们写的科幻不像科幻,而更像纪实,充满时代的声音,改变了大众对科幻的理解。
上周,勒古恩逝世,我们请韩松写下了这篇评论,请这位拓宽了科幻定义的作家去评价另一位。此前,勒古恩在中国反响寥寥,直到去世才受到关注。然而她是一个我们错失的作家,因为她让人们认识到,科幻不只是男孩的冒险,还有哲思、道德与诗意;她把科幻从未来拉到现在,然后,敲响警钟。
在达沃斯开会期间,传来厄休拉·勒古恩去世的消息。
勒古恩在西方名气很大,不仅仅她的科幻和奇幻写得很好,而且有主流文学地位。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即知其存在。当时家里订了一个内部版的外国现代文艺资料,有一期提到了《黑暗的左手》。
厄休拉·勒古恩(图源:inverse.com)
此书于一九六九年在美国出版,顿时就很有影响。那时勒古恩四十岁,女人的智慧和美韵都达到极致。中国学术界的介绍,并没有提到是科幻。虽无缘看到此书,但那奇怪的名字不知怎么一下抓住了我。我甚至反复在稿纸上抄写这个书名。
一九九六年我去美国,才在纽约的书店里买到了《黑暗的左手》英文版,版权页上写的是一九七六年版。我在飞机上读完了它,感到震撼。
该书创造了一个冰封的异星世界,充满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作家对场面和心理的描写很细致,尤其是发明了一种新的人类,一个人在一生中的特定时期,才会变身为另一种性别。男女的界限被消灭或打破了。书中详述了在这种性别条件下人类的交往、斗争和友谊。
《黑暗的左手》封面
后来知道她的父亲是人类学家,母亲是作家,她本人是《道德经》的爱好者和研究者。又买了她的另外的一些书,都是翻译成中文的,比如《变化的位面》、《一无所有》、《地海传奇》、《世界诞生之日》(台湾版,由科幻作家洪绫翻译)。除了《变化的位面》,其他都还没看。
《变化的位面》英文名叫CHANGING PLANES,台湾版译作《转机》。书中讲的也是通过搭乘飞机而去到平行世界的故事。这本书我也很喜欢。
勒古恩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读客”图书对她的介绍是:六次雨果奖、六次星云奖、二十一次轨迹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世界奇幻奖、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大师称号、作家与艺术家中的“在世传奇”“奇幻小说三巨头”之一。对这些我没有考证。我完全相信。
但是,在中国,我觉得她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科幻世界》二零零九年出版的《黑暗的左手》的中译本,在当当网上,仅有五十八条读者评论,大多是“商品收到啦”,“很好,还没来得及看”之类。平时的科幻讨论中,也很少提到她。
至少在我写作科幻的三十五年中,记忆中没有一个人跟我专题讨论她的作品。在豆瓣科幻世界小组的论坛上,这么多年,也没有一篇文章专门议及勒古恩,只是在她去世后,才有两篇纪念文章,但评论反响寥寥。
因此,在中国,她大概是被边缘化的一个人。如果评选最佳外国科幻,恐怕《黑暗的左手》难进前列吧。据说曾经在《科幻世界》的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中,卖得最好的是《安德的游戏》。也许,在勒古恩的书中,有太多的哲思和道德,也并不是硬科幻,这都难讨热爱情节和技术的中国读者喜欢。
我曾讲,如果按某些中国科幻迷和出版社的口味,西方有三分之一的优秀科幻要从榜单上抹去,其中就包括《黑暗的左手》。如果写这样一本书的人是位中国作者,作品是否能出版,都很难说。
但勒古恩创造了另一种科幻的写法。也不能说,她并不在意写的是否是科幻,她在《黑暗的左手》的自序中,开头即讲什么是科幻,说一般的定义下,这是一种“推测性小说”,它讲的是,“假如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就可能会发生什么”,而这种小说严格来讲,是做的罗马俱乐部做的事情:描述介于人类自由的逐渐消亡和地球生命的全部灭绝之间的某种东西。因此,不常读科幻的读者会把它描述成“逃避主义”,但如果深究下去,他们会说,不读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科幻“太压抑了”。
是啊,几乎所有事物到达它的逻辑极限时,都是压抑的。
插画:Essy May
但她接着说,所幸的是,尽管推测性是科幻的一个元素,但它并不代表这套玩法的所有路数。它太理性和太简浅了,不能让作者及读者那充满象的大脑获得足够满足。多样性才是生活的最刺激的调料。这本《黑暗的左手》就不是推测性小说。它是一个“思想实验”。思想实验不是用来预测未来的,而是用来描述现实也就是“当下世界”的。
这便是她的科幻观。总之以此为载体来探讨人类的存世价值和意义。但还是缺少足够强烈的科幻本体感,或我们说的“核心科幻”趣味。读来不够坚硬刺激,还需要费些脑子,不像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或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那样一下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连我也没有太多看下去(作为读者,我是一名硬科幻或《三体》型科幻的忠实迷粉)。
另外,像菲利普·迪克一样,勒古恩是一位文体家,但中文翻译大体上都不够好,至少《黑暗的左手》,没有传递出她那诗歌或散文一样精妙绝伦婉转幽漫的语言风味。这究竟是否算作一种悲哀呢?从中,或许体会到的是我们与西方文化的某种深层的隔绝。她死了,却仍然是一个我们不了解的人。她留给中国读者的财富,更多或许是“名气”。
写这篇文章时,我从网上订购了她的书,包括《黑暗的左手》、《失去一切的人》、《世界的词语是森林》的中译本(它们被“读客”描述为《黑暗的左手》三部曲),另外还意外发现了一位国内研究者叶冬写的学术著作《原道之路——厄秀拉·勒奎恩科幻文学研究》,由厦门出版社出版。上述这些图书都是二零一七年出版的。此后不久,她就死了。
作者
韩松,著名科幻作家。现任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在海内外获得大奖,并被译为英文、意大利文、日文和希伯来文。主要著作包括《地铁》《高铁》《轨道》《火星照耀美国》《宇宙墓碑》《红色海洋》等。
(编辑:王怡婷)
得了前列腺增生会怎么样银川治疗癫痫病方法丁桂薏芽健脾凝胶怎么吃
子宫内膜炎产生的原因服用方便的儿童止咳药
舒尔佳奥利司他有用吗
上一篇:慕名亲太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