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韵那些渐行渐远的农活割牛草散文外一篇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09-30
◎割牛草
生产队的时候,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每个生产队都有十几头牛,条件好的生产队还有骡马,这些食量极大的牲畜,每天要消耗大量的食物,冬日里,几乎所有的秸杆都被它们吃掉,到了夏天,这些牲畜是劳动的主力,喂好它们便成了关键。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说明这牲畜不但白天,夜晚更得要吃,否则白天干活就不会有力气,牲畜的饲养成了生产队的重中之重。要想让牲畜吃好,得有好几个小伙子割草喂它们。那一年的暮春,眼看冬储的饲料快吃完了,队长召集全体社员开会,按照往年的惯例,要有 个人来承包这些牲畜的青草,我和我的一个伙伴商量着报了名,还有一个比我们大几岁的小伙子也报了名,因为我俩刚出校门,大伙儿都担心我们干不了,我俩信誓旦旦,最后队长说:“耽误了事扣他们的工分”,算是对大家的交待。
按照惯例,割草的人从春到秋,不能参加其它农事,专司割草喂牛之职,工分按草的重量计算。这种活儿散漫,不用等钟声按点上班,工分也要比平时挣得多,却极大,不论什么天气,都要保证牲畜有草吃。
刚出校门的我俩,对生活充满了憧憬,背起草筐在田野里悠哉游哉去散步,听百鸟争鸣,看云卷云舒,观百花争艳,辨阴晴圆缺。初夏,田野雨水充沛,庄稼地里百草丰茂,绿浪盈盈,我们轻松的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为牲畜提供最优质的草料,看着被喂得膘肥体壮,滚瓜溜圆的牲畜和比别人挣得多的工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心中常常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慨,
转眼到了三伏天,气候变得异常,骄阳似火,火辣辣的太阳烤的大地缕缕生烟,曾经润物无声的雨水也跑的无影无踪,庄稼枯萎了,青草也枯萎了,很快近处的青草被我们割光,我们只有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找草,钻进深深的玉米地,像是进了蒸笼,因缺水而耷拉下来的玉米叶,把身上割出一道道伤痕,被汗水一蛰钻心地疼,每天从早到晚不停歇的去割草,还是一顿也积攒不下,地里旱的冒了烟,可老天还是不肯下一滴雨,看着每天艳阳高照,迷信的人们说这是出了旱包了,只有向老天求雨才能行,眼看我们就顶不住了,我们商量着不行咱们就别硬撑了,宁可吃点亏咱要求增人吧,就在我们即将绝望时候,老天睁开了眼,这一日,电闪雷鸣,雷雨交加,倾盆大雨浇灌着这干渴的大地,宝贵的雨水汩汩地流淌着,大地贪婪地吸吮着这久违的甘露,我们笑了,社员笑了,在这“人定胜天”的特殊年代,人们却怎么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这是我参加劳动以来睡得最香的一夜,任凭外面电闪雷鸣,我依然沉沉睡去,在梦中,我依稀看到,绿油油的草长到了村边,我们每人赶上几头牛去放牛,再也不用我们背上筐去奔波了。早上醒来已是8点多钟了,窗外的雨依然在下,而且越下越大,一连三天,雨依旧不停,这时,浮现在人们脸上的笑容逐渐退去,人们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先旱后涝这是庄稼人最害怕的,往往会让整年夥粒不收,第三天,青草告急,无奈,我们只有顶着大雨出去割草,我和伙伴在妈妈的眼泪和呼唤中冲进雨幕,大雨无情地浇在我们身上,闪电如条怪兽,不时在我们头顶上狰狞地闪烁着。下了几天的雨,曾经坚实的大地早已变成了泥浆,在没小腿的泥浆里艰难地跋涉,曾经锋快的镰刀也不听使唤了,还没等用力,草就会连根拔起,最后,我们只有用手拔草了,在雨中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割满一筐草,急匆匆想往回赶,不想这一筐草却怎么也扛不到肩上去,原来,平时这一百多斤的草浸满水后,足有二百多斤,正当我努力想扛起筐时,不小心镰刀落了下来,锋利的镰刀在左腿上划出一条大伤口,血立刻涌了出来,长长的伤口翻开,能看到里边的肌肉组织,看着鲜血汩汩的流淌着,我抓起一把泥糊上去,再用草紧紧地缠住,我俩互相帮忙,终于扛起了筐,一跌一滑的往回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一条殷红的血带随着我的移动而婉延。
那一年的连雨一直下了一个多月,直下到滦河瀑涨,形成内涝,那一年成了生产队多年来割草喂牛最艰难的一年,是我第一年参加劳动令我记忆最深的一年,也是在我人生成长道路上初识生活艰难的一年。
◎切薯片
生产队时期,种的最多的作物有三种,一是高粱,二是玉米,三是白薯。这三种作物中,白薯的产量最高,因此,它的种植量也最大,白薯这东西好种,好管,省事,有耐旱怕涝的特点,只要不是沥涝的年头,就能丰收。因此,白薯总是栽种在地势较高的沙土地。漫长的夏季,烈日炎炎中,其它庄稼都低下了头,唯有它依然绿意盎然,而且,当天气热到让人们受不了的时候,它竟然会开出灿烂的花朵,人们不解这种现象的原理,只知道一旦白薯开了花,天气就热到顶了,便总结出一句谚语说:“白薯开花热死牛”。
出白薯的时间都在霜降前后,这可是生产队的大事,百八十亩的白薯全体社员齐上阵也得半月二十天的时间。出白薯要分出四道程序,第一道程序是要砍秧,就是用镰刀把薯秧砍断,这个活儿需要手脚麻利的年轻人,砍秧是个集体合作的活儿,十几个人排成一列,猫下腰一同退着向后砍,边砍边卷,绿色的薯秧被卷动得跳跃起来,如一条青龙在地上滚动,景色十分可观。大地被掀去了衣服,裸露出那质朴的本色,这时,年轻力壮的劳力们,挥起大镐把一嘟噜一嘟噜的白薯从地下翻出来完成第二道程序,别看这活简单,刨白薯也有学问,要看准它的扎根走向,从扎根的顺向的侧面用力刨下去,才不会伤着白薯。第三道程序是妇女们把白薯抖净土装筐,第四道程序是有力气的小伙把装满的筐抬到牛车上,拉回去分到户作为当年口粮。“交够公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这是当时的分配原则,交公粮是当时生产队的重要任务,高粱,玉米等粮食打下晒干就可以直接交公粮,而白薯则不能,它必须要切成片,晒成干才能算成粮上交,这样把白薯切成片成了一项重要任务。
当年切白薯片绝对是农村靓丽的一景,要是在今天,我一定会用相机留下这珍贵的影像。切白薯片是女劳力的专利,而且是半自助形式,每家都要自备切刀,工具很简单,一块木板,抠在一个洞,钉上一块钢刃,刃旁钉一个手柄,切片时,先把手柄推开,把白薯放到刃上,用手柄一挤,一片薯片就会漏下去,这种活儿在农活中应该算是比较轻闲自在的活了,干活时,几个知心的姐妹坐在一起,手中一边麻利的切着薯片,一边唠着体已话,说到高兴处几个人一起仰天大笑,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田野。不多时,切刀下会薯片满盈,这时年轻的姑娘们便会主动站起来,用两手捧起,一扬手把薯片抛向远方,薯片在空中划出一道孤,见这边抛,那边的姑娘也站了起来,呼喊着对抛起来,姑娘们叫着,笑着把一把把薯片抛向空中,薯片在阳光照耀下闪着光泽,翻转着落了下来,一时间空中落樱缤纷,如天女散花般美丽,而姑娘们那如花的笑脸,开心的笑声,优美的身姿成了深秋大地独特的风景。说声笑声渐渐远去,沙土地上一层银色的薯片均匀地披在身上,夕阳的余辉洒下来,立刻把大地镀上一层金黄,大地犹如一条肥硕的鲤鱼,一片片金鳞熠熠生辉。
这样,深秋大地,大片的土地披上了“银甲”,远远望去银装素,分外妖娆。只到这些薯片晒干后,装入麻袋交了公粮。
共 279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读这篇打猪草的文章,眼前就浮现一个孩子背着一个背篓,手上拿着一把镰刀,到田里去打猪草的形象。那时候农村的小孩,从小就要帮家里干家务或农活,打猪草更是经常要做的事。回想那个打猪草的年月,作者的故事铺排开来。在六七十年代,还没有机械化的农村耕牛就是主要的劳动力,公社村委实行分包饲养的办法将社里的宝贝耕牛分包到户精心饲养。作者勇跃领养了耕牛,从此不管刮风下雨都培加呵护起来。打猪草的是个很辛苦的活,有一次连阴雨一下了一个多月,作者和同伴风雨无阻的割草喂养耕牛。在一次雨中被镰刀割伤,翻刺的伤口很深很长……读到这里,不禁心里一揪的疼痛。那个年代的孩子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被作者坚强不屈的性格所触动。切暑片对我来说也并不陌生,小时候奶奶也将家里的红暑切片晒暑干。跟随作者笔锋回到那个人民公社的年代,每年刨白暑要经过砍秧,刨挖,抖土装筐,然后抬上牛车拉回社里。白暑是当地主要粮食来源。那个年代,首先要交够公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过冬食物。作者用细腻优美文字描写了切暑片的全过程。乡村秋收喜悦的场面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每个读者面前。也许今天的饭桌上,不再是那日日让人倒胃的酸玉米饼和蒸熟的地瓜干。是被香气四溢的葱油饼还有炒鸡蛋代替了。可是作者依旧怀念打猪草的那份快乐,常常怀念虽然生活窘迫却仍幸福的那种日子。很有情趣的现实生活篇,作者质朴的文字,流畅的语言。很有生活气息的一篇好文章推荐欣赏!【:素心若雪】【江山部·精品推荐 0008】
1楼文友: 07:29:02 一篇回忆过去坚苦岁月的深度好文,阅读中就被那浓浓的生活气息所感染。期待老师精彩再现。问候冬祺笔丰!预祝新春愉快! 馨蕊英华步冷穹, 清魂洁魄傲芳丛。 宁由朔雪侵三世, 不向东君乞柳风!
2楼文友: 09: 9:25 我们至今还天天打猪草!
糖尿病胃轻瘫便秘多久好
糖尿病胃轻瘫便秘如何治疗
糖尿病胃轻瘫便秘怎么办
小儿口臭消化不良饮食怎么调理
孩子感冒流感如何分
上一篇:紫竹浮烟观音山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