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老兵回忆录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2-15
回忆:赵清高(我的父亲)
撰写:赵 智
本篇撰写说明:
前 言
2018年2月当我看到播放《沙海老兵》电视剧的时候,就想起了我父亲,多次给我们讲他们解放酒泉、解放新疆以及徒步穿越塔克拉干沙漠,解放和田的传奇故事。
今年是成立70周年,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平解放70周年。为了能更加真实的反映359旅英雄团(二军5师 15团)的传奇故事,我又把该文进行了修改完善。
作为沙海老兵的后代,我把此篇献给那些曾经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付出过鲜血和生命的父辈“老兵“们。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一、解放酒泉
1949年5月,在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元帅的指挥下,开始进军西北,对实施战略性追击,至29日,歼灭了西北军大部,解放了陕西,宁夏,青海三省。
1949年8月31日,在解放西北重镇兰州后,将军又发布了进军河西走廊的作战命令,第一兵团自青海西宁挥师北上,翻越4000多米的祁连雪山,攻取民乐县城后,直取张掖。第二兵团由兰州向西挺进,先后占领了永登、古浪、武威、永昌、山丹、民勤等县城。第六军为右路,绕到乌鞘岭、腾格里大沙漠边缘西进,第三、四军附野战炮兵团,战车营为左路直取武威,直逼酒泉。
张掖解放时,我父亲当时只有17岁,由于出生贫寒,听说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专门派,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军队,于是,他就报名参加了。被编排在二军五师15团,专门为三人扛重机枪背子弹夹。刚入伍部队就接到上级命令,围追堵截酒泉县城的残余。于是他们团就急行军三天两夜,赶到酒泉外围的祁连山下,堵住了的退路。至此,酒泉外围已集结了10万余大军,随时可以对酒泉城发动攻击。
酒泉是兰州之后西北的主要重镇,也是新疆的门户。兰州解放后,西北军的主要军政要员都逃往了酒泉。解放军解放酒泉对解放新疆至关重要。当时,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将军的几万部队也在酒泉城内。10余万大军已经把酒泉城围的水泄不通,就等一声令下可以随时攻城。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曾担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张治中将军的劝谏下,在我10余万解放军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将军和当时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接受了中央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决定于1949年9月25日率7万余官兵发动起义,投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9.25”起义。9月28日,元帅宣布酒泉解放。
在这里介绍一下二军五师15团这支部队的来历,这支部队前身诞生于1929年湘、鄂、赣苏区,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的主力,参加过秋收起义,黄麻起义,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整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七一七团,打过云水庄、广灵、广平等战役。1941年,七一七团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并完成过“南下北返”“中原突围”等重大作战任务。进而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五师第15团(359旅的英雄团)
酒泉解放后,部队在酒泉城内休整。每天有军事教官教他们认字学习,学习的各项纪律,学习政治学习军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父亲加入了。当时党组织给我父亲他们讲党课,让他们不但要解放自己,还要解放全人类。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父亲觉得党是人民的党,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他就坚定了主义信念,一定要跟党走,党指挥到哪就哪,党叫干啥就干啥,这个信念就一直深深的刻在我父亲的心里直到现在。
这张图片就是将军在万人大会上动员全体指战员要解放新疆,要在新疆屯垦戍边。要把新疆建设成为西北美丽的新疆。
动员会结束后,每个指战员,都写了决心书。决心扎根新疆,守卫新疆,建设新疆。
这个汽车团是从洒泉守军解放过来的。
二、解放新疆
1949年10月10日,将军下达了向新疆进军的命令,并率部向新疆开拔。
当时,民党军中的几名师级对投成相当的不满,他们向陶诗岳将军提出来,要把天山作为屏障,和解放军决一死战。就是在这关键的时刻,陶诗岳将军从大局出发,考虑到已经和中央达成了《投成协议》不可能反悔。而这几名师长又是追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于是,就给他们每人准备了一公斤黄金,派两个加强排,配备最新式的装备,把他们送出了国。
当汽车团把我父亲他们的部队送到哈密的时候,陶峙岳将军和新疆政府主席包尔汉,刚刚挫败了这几名师长企图和平解放新疆的阴谋。
抵达哈密后,汽车团又去执行别的任务。我父亲所在的部队就从哈密就开始徒步向南疆重镇阿克苏出发。他们白天黑夜都在走路,鞋子也磨破了,脚也磨起了水泡,但是从来没有人叫苦。有时走着走着就睡着了,部队还是没停下来继续往前走 。
在这一个月的走路过程中,我父亲得过一次重感冒。浑身发冷冒虚汗,发着高烧,但是部队还在继续前进,在战友的搀扶下,他咬牙坚持着跟着部队继续前进,即便是衣服湿透了,也没停下来继续前进。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急行军,部队于11月8日抵达阿克苏县城,开始休整,连长,给他们讲党的民族政策,要求他们提高警惕,出行时必须三人一组,随时携带武器子弹上膛,就连方便的时候也是这样。晚上他们就看部队或地方文工团演出的《白毛女》《将相和》等文艺节目。11月29日,二军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抵达阿克苏。随后,将军也抵达阿克苏。
这张照片就是我父亲刚到阿克苏在阿克苏人民照相馆照的一张照片。
三、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解放和田
当时,虽然新疆和平解放了,但对敌斗争仍然相当复杂的,特别是南疆的敌特分子活动相当猖獗。和田守备师师长唐竞然、李伟等分子以及境外的分裂分子.伊民等人并未死心,他们与当地的地主武装相互勾结,在美国等西方间谍的指挥策划下,组织叛乱,乱杀无辜,企图依托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天险负隅顽抗,阴谋将和田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
时任二军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来到15团,向大家详尽的介绍和分析了当时和田的敌特情况,要求部队尽快进驻和田,制止,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祖国的领土完整及国防安全。
从阿克苏到和田有三条路可走:一是沿公路经喀什、莎车到和田;二是经巴楚顺叶尔羌河到莎车,再转到河田。这两条路沿途食宿都方便,但是路程要多出200多公里。第三条路就是从阿克苏到阿瓦提,沿着和田河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直奔和田。
因为当时没有汽车,部队行军全靠走路。如果走前两条路中的任何一条路,沿途有人有水,行军有保障,但要多绕行五六百里,多走一个多月,但和田的对敌斗争形势又迫在眉睫,时间上是绝对不允许。因此,团党委决定:为了争取时间,取捷径,早日解放和田,我们要闯过这个“进去出不来的死亡之海”出其不意,给敌人打个措手不及,彻底歼灭这伙匪徒。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个神秘的地方,维吾尔语称它为“进去出不来的地方”西方人称它为“死亡之海”大批的中外探险家在此失踪,更为它染上了一层恐怖的色彩。晋代法显路过这里,在《佛国记》中描述“沙海多有恶鬼、热风,遇者皆死,无一,行走时唯以死人骷髅为标志”
当时,新疆刚刚和平解放,纪律严明,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也非常好,深得维吾尔群众的欢迎。
为了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部队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当时阿克苏地方政府,给15团筹集了300余峰骆驼200余匹战马,还为部队准备了1万多个囊(维吾尔族的一种饼子)以及当时能筹集到的一些补给品。
为了能顺利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15团先派出一个侦察排,提前一周抵达阿瓦提县了解情况。当时阿瓦提县县长库尔班非常支持部队的这次行动,为15团的侦察排找到了一名“老沙漠”维尔族向导阿不都拉,“老沙漠”愿意为解放军带路。
1949年12月5日,二军五师十五团1808余名官兵,在政委黄诚、参谋长贡子云、白纯史的带领下,从阿克苏向和田徒步出发。每一名战士都背着背包、步枪、子弹,手榴、行军水壶和三天的干粮。重装备都有后勤部门运输。侦察排在前方为15团探路,白天在沙丘上插上红柳枝做标记,夜间每隔一段路点上一堆篝火,为部队指方向。
15团的官兵天不亮就出发,天黑以后才宿营。每天行军几十里。当时正值隆冬时节,沙漠的天气变化无常,昼夜的温差非常大,夜间非常寒冷,气温在零下三四十度。为了防寒,每到宿营地官兵们就到附近的胡去拾干的树枝,把火生着把沙子烤热,再拨去碳灰。晚上就睡在烤热的沙子上,抵御寒冷的夜晚。第二天早晨起来,眉毛嘴巴边上都是霜。
没有水喝,他们就在河床里挖一个深坑,喝上几口渗出来浑浊的又咸又苦的泥巴水,实在找不到水喝的时候。就喝上一些马尿或用马尿湿润一下干裂的嘴唇。
穿越沙漠最大的困难就是后勤补给,后勤补给跟不上,他们就吃羊油泼辣子面。
沙漠中的天气变化无常,时尔就刮起沙尘暴,当沙尘暴来的时候,官兵们就靠在骆驼或马匹边上继续前行,当碰到狂风沙暴的时候,官兵们就原地休息,等沙漠过后,他们拍去脸上身上的沙土继续前进。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克服了沙暴、饥饿、干渴等常人难以忍受的生理极限,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挥戈跃马,一往无前,当部队抵达和田外围时,根据电台报告,当时和田守军师长唐竞然、李伟纠结和田地区的派势力约四百余人,把打前站的小分队包围了,企图硝灭这一支小分队,结果15团集中了全团所有的马匹,组成了一个骑兵连很快就赶到了作战地点,部队也放下行李轻装急行军,围追堵截这火匪徒,最后干净彻底的歼灭了这一股匪徒,活捉了师长唐竟然和李伟,同时抓获了20余名敌特主要头目(把这些主要头目押往一师师部阿克苏,于1950年初,在阿克苏公判后,在西门广场公开枪毙)至此,和田县城内外的敌特派势力被全部肃清,部队于1949年12月22日,抵达并解放了和田城。
我父亲所在的这个团1808余名官兵于1949年12月5日从阿克苏出发,历时18天徒步穿越了“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行程1500余里,克服了狂风沙暴,饥饿干渴等常人难以承受的生理极限,于1949年12月22日,胜利抵达并解放了和田。这在世界军事史上只有国党领导的这支威武之师才能有这样的英雄壮举。
1949年12月23日,在和田广场向广大的各族群众展示了部队的各种装备。这次各种装备的展示,对当时和田地区的各种敌对势力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对和田的稳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那一年,据我父亲的回忆当时的生活非常艰苦,部队没有什么东西吃的,过新年的时候,吃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吃盐水煮洋葱(皮芽子)
1950年元月13日,他们团收到了一野司令员元帅、政委等的多位首长电报嘉奖。并且15团的每一位战士,都获得了元帅亲笔签名的“解放大西北”军功章一枚。
1950年至1953年,根据中央整编的命令,军区部队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15团改编为当时的三团,师部设在一师阿克苏。当时15团原计划撤回到阿克苏,但是根据的命令,也是为了新疆和田的稳定,这一支部队就留在了和田继续完成屯垦戍边的任务。
和田解放后,我父亲又调到15团三营当通讯员。1950年部队开始了大生产运动,一手拿枪,一手拿锹,把南泥湾的精神带到了和田。他们开荒修渠种麦子,种棉花,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自己纺线织布,丰衣足食。部队还养了一些猪,粮食也基本够吃了。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
将军当时为了集中资金办糖厂、纺织厂,钢铁厂。原本一年发一套军装,改为三年发一套,官兵们的军衣穿烂了缝缝补补继续穿,他们不拿或少拿薪水。
1951年下半年,为了大面积的塔里木,我父亲又奉命被调到一师师部阿克苏学习大地地图测量,那时候他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学习完后,测绘队以阿克苏为中心,对方圆80公里范围内的土地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并完成了阿克苏1/25000的地图绘制工作,清楚的标注了阿克苏地区的水文土壤的分布情况,受到了师部的嘉奖和好评,为后期全面塔里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 记
2014年10月,应纪录频道大型文献纪录片《我的父亲母亲》摄制组的邀请,我父亲又到和田参加纪录片的拍摄。
这是摄制组在沙漠中拍摄,我父亲和战友回忆那段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的情景。
这只是茫茫戈壁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角,15团的官兵当时就是徒步穿越这样一片“死亡之海”的。
2014年10月,抵达和田后,见到了还健在的老战友,老战友们相见,分外亲切,老战友一眼就认出了我父亲是三营通信员。都在新疆工作一别就是65年,大家的心情都万分的激动和复杂。
父亲和战友们亲切交谈,回顾当年从哈密到新疆到阿克苏,以及穿越塔克拉玛干,解放和田那段历史。
和战友们拉家常,相互询问这几年谁都在什么地方,都干了些什么?大家谈得热火朝天。
当天下午,孩子们给15团的这些老兵献上了鲜花。并聆听老战士们给他们讲解,穿越塔克拉玛干解放和田传奇的英雄故事。
父亲和老兵们在孩子们的簇拥下,向《进军和田》纪念碑敬献花篮。
父亲和老兵及孩子们,向《进军和田纪念碑》敬献了花篮。
父亲和老兵们及孩子们,在《进军和田纪念碑》前留影。
我父亲与当时还健在的六名老战友,在《进军和田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我父亲与当时健在的两位老战友合影。
这是他们老兵与《我的父亲母亲》摄制组的部份人员合影。
这是原15团(现47)的烈士陵园《老战士悼念碑》
一个铭记历史、崇尚英雄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主;一个铭记历史、崇尚英雄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
2014年10月,我父亲和还健在的老战友们,到15团烈士陵园,对那些曾经和我父亲一起战斗生活过长眠这一戈壁沙漠的老战友进行了吊唁,当时我父亲的心情无比沉痛。
我父亲当时还亲自撰写了悼念词,在致悼念词的时候,他多次哽咽,心情无比沉痛。
孩子们向《老战士悼念碑》敬献了花篮。
父亲和当时还健在的老战友们,到长眠于大漠的老战友墓前扫墓祭奠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和田地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父亲坐在回尔的汽车上,思绪还停留在当年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的壮举之中,他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
我为我父亲这一生选择了作为一名兵团战士无怨无悔感到骄傲,没有他们这些《沙海老兵》的奉献和牺牲,就没有祖国的领土完整,也就没有新疆的长治久安。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千里,屯垦在天山“这是359旅的真实写照,也是兵团“老兵”的真实写照。
今年是成立70周年,也是新疆和平解放70周年。当我看到中央、,给我父亲颁发的《庆祝成立70周年》勋章的时候,我的心情是那么的沉重,因为这一枚勋章不仅仅属于我父亲也属于359旅那十几万官兵。他们脱去戎装,铸剑为犁,在亘古的荒漠上,屯垦造田,就像沙漠胡杨一样,把根深深的扎在这片沃土上,即便是倒下了,也要用那不朽的身躯铸就新的历史丰碑。他们在兵团屯垦戍边,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战歌。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所以这一份荣誉也应该属于他们。
作为359旅的后代,向那些长眠于大漠的十几万359旅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中央、给我父亲颁发的《庆祝成立70周年》勋章。
中、央、给我父亲颁发的《庆祝成立70周年》勋章。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老兵
《老兵》这部电影是由福建韵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淘梦网发行、何一铮执导、金士杰主演的一部向抗战老兵们致敬的电影。《老兵》这部影片讲述一位抗战老兵住在旅游景区,每天,有无数的旅客来到他这里参观红色文化所留下的历史印记,而他这个老兵,这个抗战的幸存者却无人问津。随着时间的流逝,幸存的战友们一个个的离开对他心灵的触动很大,所以他决定用剩下的时间将战友的那些残存的记忆刻于木板,让他们的这段抗战故事在世上留下一丝印记。
上一篇:p善待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