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敏感才能不断发现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1-13
众所周知,天下霸唱的代表作《鬼吹灯》曾风靡华语世界,之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延续着古...
很长时间以来,刘心武与《红楼梦》这个标签一直形影不离,他并不抗拒“红学家”的头...
作家与生活的关系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在今天这个时代,从衣食住行到思维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内心世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我们既有的生活与知识已很难面对与解释这一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生活的变化保持敏感,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思维方式,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对我们的时代及我们自身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而不是生活在心造的幻影中。
深入生活 是 五四 以来中国新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从倪焕之、萧涧秋等启蒙知识分子,到左翼作家笔下的共产党员,都在与民众的结合中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将 文艺为群众服务 确立为一种原则,倡导作家深入工农兵的生活,在自我改造中重新确立新的阶级立场与世界观。这一原则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文学的方式进行了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在民族解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新的文学与艺术形式。但在新中国成立后 十七年 尤其是 文革 时期,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的原则却得到了庸俗化的理解,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也被扭曲,文艺似乎只能描写工农兵的生活,而工农兵的生活也只能按既定的阶级分析来描述,这可以说是造成文艺公式化概念化的重要原因。作为一种反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 处处有生活 ,强调每个阶层、每个人的生活都是 生活 ,都有被描述的权利与价值,这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解放作用;90年代之后提出的 日常生活 、 私人生活 ,则在 处处有生活 的逻辑上更进一步,强调作家对 个体 日常与私人生活的描述,这一创作观念既有新的发现,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那就是回避公共生活及当代社会中的重大问题,而只沉湎于个人的小悲欢,这可以说是90年代以来文学 边缘化 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对这一倾向的反拨,近年来 底层文学 及 非虚构写作 崛起,试图重新建立起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处处有生活 、 日常生活 、 私人生活 等创作观念也有其合理性。改革开放 0多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情感及内心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也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乃至私人生活中。比如,从呼机到再到最近几年的智能,在这10多年的时间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又体现出什么样的时代变化,这是值得我们观察和思考的。类似这样的例子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是当代中国整体变化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将 日常生活 、 私人生活 的当下状态视为自然而然的,而从历史的视野去观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我们置身于当代历史的剧烈变化之中,而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变化,我们才能理解 日常生活 、 私人生活 中的细微变化。在这里,所谓 日常生活 、 私人生活 并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处于历史之中并与公共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如果我们仅仅沉湎于 日常生活 的当下状态,那么不仅会失去历史感与现实感,也将会失去发现生活奥秘的敏感与热情。
作为一个理论命题, 处处有生活 有其合理性,在80年代初也有其历史针对性,但后来这句话逐渐被拿来作为知识分子自我书写的 辩护 ,为描写精英阶层的生活提供了合法性,而工农兵等普通人的生活则成为规避的对象,这可以说是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一个弊端。当文学中充斥着精英阶层的情感或欲望故事,以及知识分子的自我幻想与情绪波动时,底层民众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却被极大地忽略了。今天,我们重提 处处有生活 ,或许其意义在于突破作家小我的生活圈子,深入生活尤其是底层民众的生活。
生活需要发现,而要发现 生活 ,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这样的眼光来自于历史与思想的新视野,以及对生活中细微变化的敏感。只有保持对生活的敏感,作家才能真正有所创造,当然每个作家切入生活的角度各不相同,每个作家也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但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我们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期待作家能够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
产妇剖宫产术后便秘腹痛
剖腹产手术后护理事项
剖腹产术后吃什么
生物谷灯盏生脉胶囊多少钱生物谷灯盏花滴丸作用
宝宝中暑
上一篇:半个世纪甘为作家做人梯
上一篇:行走在廿四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