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此情可待成追忆散文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1-09
戊寅十月初五申时(公历九八年十月二十三日)蔽月沉星,草木动容,父怡怡而谢世。惊闻噩耗时悲痛至极,我和丈夫星夜兼程赶回老家,按乡村习俗,因避初七,初八不出殡之忌讳,父亲只能在逝去的第二天早晨火化,但因我们辗转八百里,换了两次火车,晚上才赶到家,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实实在在是痛心疾首,哭得我心都绞痛了,为了母亲只能自己调控,强抑悲恸
父亲一九二四年腊月二十五面世以来,未享过一天福,清贫一生,劳作一生,艰辛一生。父亲姊妹七人,他为次子。儿时上过两年私塾,粗通文墨,善读“四书”“五经”,信奉孔老夫子。少时常听父亲诵读《宣讲集要》《宣讲拾遗》,他用那里的故事教育我们。他劝人向善,并身体力行之。父亲早年因身体不好,被祖母送到当地有名的寺院“三圣宫”,做了两年道士,当时“三圣宫”是海伦最大的一所庙宇,也是东北三省较大的一所庙宇。规模宏大,楼阁高耸,琉璃铺顶,雕梁画柱,工艺精美,金碧辉煌,气势磅礴。每年四月十八,是“三圣宫”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庙门大开,僧道做法,信徒涌入庙里,烧香拜佛,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热闹异常。父亲就在这儒释道为一体的地方修行了三年。
因而后来家中常有道士来往,我小时候常看到他们住在我家。父亲与他们谈论修福积德向善等问题,儒释道的思想对他都有影响。记得有宋老道和袁老道,穿着道袍,邻居小孩好奇,都跑来看他们。父亲留有一枚印章,刻有他的道号“志刚”。从庙里回来后正是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军了,在第四野战军三纵队,他生前常说是谭政所属的部队。他跟随部队转战东北战场,枪林弹雨,枕戈待旦。打过四平,四平之战是惨烈的,四平战役闻名中外,他说打四平是恶战,战斗中父亲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上级准备派他去炸碉堡,刚要去,就传来胜利的炮声,试想,如果父亲成行,结局会是如何?光阴流转,岁月沉淀,我为父亲能参加这血火交织的战斗而骄傲!他一直随部队打到北平。因受伤成疾,不然就会一直打到海南岛。父亲说是一位外国医生给他看的病,从腹中抽出一盆水。左臂中弹片,至死也没有取出来,每逢阴雨天就疼痛,这个痛苦伴随他老人家一生。
父亲坚强勇毅,淡泊功名,知天乐命。四九年转业,政府也曾给他安排工作,他也曾去伊春等地工作过,但时间很短便辞去工作,回乡务农。百善孝为先,因为父亲的人生信条是“父母在,不远游”。当时家中祖父祖母年迈,三叔远在南宁的部队,四叔五叔正在上学,他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以免其他的兄弟姐妹惦记,影响工作和学习。七人之父母,他一人供养,尽孝堂前,不争不怨,不攀不比,从无愠色,恬然待之。因祖母早年生活贫穷,积劳成疾,于六十五岁时辞世,祖父一直到八十四岁高龄才寿终正寝,未受一点委屈,丰衣足食,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
父亲尊兄爱弟,善良淳朴。记得我串联时在北京给他买回两盒阿尔巴尼亚的香烟,他也送给兄长一盒,说国有大臣,家有长兄。,四叔患了骨髓空洞症,不能干活,那时没有自来水,都到露天的水井去挑水,四叔家孩子小,父亲无论严冬还是酷暑,再累也要给她家挑水,一挑就是十几年。
父亲心善,记得七十年代的夏天,铲了一天地,下工回家刚端起饭碗又放下,匆匆骑车出去,原来是下工时遇到一个问路的外乡人,他告诉错了,去追而改之,怕那人走冤枉路。父之善良可见一斑。
父亲一生尊崇孔子,孔圣人在他心里至高无上,一提孔子便眉飞色舞,欣然谈之,乐此不疲。他藏有线装的《礼记》《尚书》。绘图的《诗经》《易经》《千家诗》也是他的最爱,一有空闲便诵读,还有老子的《道德经》也是他必读之书。劳动之余喜欢唱书,腔调很有意思,很多篇都能背下来,去世后,他老人家给我留下的唯一遗产便是厚厚的,一摞纸张发黄的《礼记》,和老叔六十年代在哈尔滨给他买的《古本道德经校刊》两卷。这是有形的,无形的是他的人格魅力,是他潜移默化的教诲和影响,他老人家留给我的是丰厚的精神财富。这个财富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会让我享用不尽。
父亲尊崇儒学,对儒家之精神有所领悟,做人立世讲究“时也,运也,命也”。知足常乐,清贫守志。豁达无私,一切顺其自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多人都去偷生产队的玉米棒子,父亲绝不偷,也不许家里人去偷。母亲为了我们总想去偷,父亲坚决不允,做多年的护青员,从不监守自盗,深受乡亲们的信任和爱戴,是公认的好人。父亲是农民,但不是普通的农民,正如老叔的评价“道德高尚”。他有思想,安守一生,无欲无求,与人为善,乐善好施,酷爱读书,晚年手不释卷,在我家时,架上之书涉猎种种,以此为乐事。父亲一生勤劳,七十岁还帮助儿子在田里薅草,父亲爱子亲孙,宽以待人,友处四邻,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父亲,父亲,女儿自身之疵,皆为楷父不足之因,若有点滴所长实乃父教之恩也。
父亲与我养育之恩万千,我报答父亲 十不足一。九八年夏天我回去看望他老人家,当时看他身体还好,虽然有些羸弱。我记得走时他老人家送我到村西的场院,站在那里望着,
我走出很远了,还依稀看得见他伛偻在秋日夕阳中的身影,谁想那竟是我与父亲的诀别!哀哉!痛哉!
从此天人永隔,难以再见慈颜。我老了,也知道渴望什么了,也懂得怎样孝敬慈父了,然而天不假年,父不能死而复生,让我空有孝父之情,空留遗憾,抱恨终天,正所谓“子欲孝而亲不在”,这真正是人世间最无奈的情怀啊。
如果有来生 ,我还愿意做他的女儿,我一定带他去山东曲阜,到孔子的墓前一拜,了却他的这一夙愿。
共 218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章纤细的叙述了一位慈祥善良的好父亲,父亲尊崇儒学,对儒家之精神有所领悟,做人立世讲究“时也,运也,命也”。知足常乐,清贫守志。豁达无私,一切顺其自然。父亲参加革命多年,参加过四平战斗,他跟随部队转战东北战场,枪林弹雨,枕戈待旦。打过四平,四平之战是惨烈的,四平战役闻名中外,他说打四平是恶战,战斗中父亲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上级准备派他去炸碉堡,刚要去,就传来胜利的炮声,如果不是这么凑巧,这位父亲怕是早就随着戒饭四平的炮声灰飞烟灭了。解放后组织给他安排工作,可是为了孝敬父母,为了弟弟妹妹他毅然回到了家乡。文章语言简洁练达,有文言文的风范。人物形象突出,散而不乱,中心突出,好文章。问好雨花姐姐。【秋心】
1楼文友: 20: 6: 1 谢谢秋心,辛苦了!
小儿腹胀腹痛吃什么药好
小儿厌食怎样治疗
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因
糖尿病胃轻瘫便秘能吃啥药四个月宝宝发烧怎么办
佝偻病是先天的吗
上一篇:荷塘朴素的父爱散文
上一篇:流年走过四季不问归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