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荷心愿老家弋江征文散文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09-29
乡愁似酒
本来以为要在芜湖待一段时间的,谁知来了要我22日飞昆明,随后还要去北京做几个纪录片的后期。刚刚消停的日子便不安分了。我只好调整计划18日回了老家弋江镇。弋江镇今属古铜都南陵,在宣城南陵之间。按照《大清一统志》的记载,它是宣城故城,隋废。我们家从祖父开始从江北含山迁徙来此,已历四代……
第二天冒雨去了对河的通津桥。那儿有个公墓。公墓里有父母等亲人。而我来,只是要和他们说说话。妻也在一边请求他们保佑自己的孙儿。
后来,我就写了这个分行的七扯八拉句子。是因为下雨了。雨淋湿了小镇,也淋湿了衣物。雨常常叫人深沉的。
老家在皖南。青弋江水旖旎而过。这会儿是油菜花开得正盛的时候。而清明时节,如果没有雨水,就好像多没文化,也该多寂寞。我在里就说过,油菜花有了老家老房子,有了屋顶上的袅袅炊烟,它才会有故事与情感的,才有了叫人牵挂的理由。
大约在1000年前的北宋,有个叫王禹偁的写过一首七绝《清明》是这样的:“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夜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说的是一个人读书的事情,就很没劲。而晚唐的小杜呢?与我的老家有极深的渊源。他那妇孺皆知的“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句子绝美至极,可到底是不是他写的,学术界也还是存疑的。比如,既然已经点到节令,何必还要说时节呢?如果说不是指的节令,那场雨又来得蹊跷。况且,彼时彼刻,诗人心绪也不正常。既然是羁旅销魂的当口,又哪来牧童短笛杏花村的明丽呢?借酒浇愁么,果真如此,文字也似乎轻佻了些,与整个的氛围不合。已经这么些年了,谁都以为说的是清明美景,多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呢。
坐在89岁外婆的老屋边
田园尚未荒芜
摘菜苔大蒜炒咸肉是很地道的晚餐
穿堂屋的竹椅之上
忽闪忽闪的烟火照亮了还乡的路
孩提时的路
路上有雨水
还有泪水
关于清明的故事很多,诗词也很多。在传统的24节气里面,唯一演变为节令的恐怕只有清明了。清明就一定有它的特殊之处。比如,它不是生人的节而是古人的节;它不是生者的饕餮盛宴,而是略备水酒祭奠先人。它不是要你宅在家里享受团圆的天伦之乐,而是要你走出去上坟,既祭奠先祖,又登山临水,远足踏青,要你亲近自然,慰藉与了却游子思归的心愿等等。
清明有与众不同之处。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清明。
水流的方向即便天涯
鸡腿子鱼刚刚端上桌
0多个寒暑的漂泊
一伸筷子就找到了家
皖南的老家弋江
是一个集镇
也是一条河流的名字
水流不断
人去人还
清明时节多美食,脱不了山野水产的气息。是故乡的味道。而清明节背后的文化意义,因为多了寒食节的牵系而愈加丰富、深刻。尼采在“第五福音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名言说:“人类之伟大处在于它是桥梁,而非目标。”清明好像就是这样的桥,一头连接着阴,一头连接着阳,它打通了生与死两界的通道,催生了慎终追远的人文情怀,也呼唤着人类走向自然之后的融合,以期达到人天合一的境界。从“人是万物的尺度”,到万物是人的尺度,显然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进步,是回归。
当有人说地名是回家的路的时候,我却坚持认为清明才是货真价实的寻根之旅。
共 1 2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段小诗开头,让人闻到了春风似酒,吟唱出了一抹乡愁。接下来文章小叙几下,还是折回了老家弋江镇。弋江镇今属古铜都南陵,在宣城南陵之间。按照《大清一统志》的记载,它是宣城故城,隋废。作者的祖父从江北含山迁徙来此,已历四代。那里的公墓里,有作者的有父母等亲人。自古以来,每逢清明,多少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伤感诗篇和故事,清明文化蕴含丰富,这种文化是货真价实的寻根之旅。流畅简练的文笔,蕴含哲理与禅意,佳作推荐共赏。【:叶华君】
1楼文友: -2 14:19: 老师说得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清明。清明好像就是这样的桥,一头连接着阴,一头连接着阳,它打通了生与死两界的通道,催生了慎终追远的人文情怀,也呼唤着人类走向自然之后的融合,以期达到人天合一的境界。欣赏老师佳作,祝老师创作愉快! 叶华君,简阳市作协会员,成都市简阳市草池镇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10524 0610
男人夜晚尿频是什么原因
男士尿路结石的原因
男性尿急憋不住吃什么药
利鲁唑片的作用灯盏花龙头企业都有啥
微店保证金交多少
上一篇:海蓝散文一片冰心在玉壶
上一篇:春秋古堰画乡怀想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