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体系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3-02

这个夏天的心境很不适合读书。读着读着,就觉得椅子在摇摆,地板在晃动。汶川大地震,让我这个读书人也无法静下心来。但就在这种境况下,我还是再次翻阅了鲁迅先生的《野草》集。

鲁迅的名字,我是上中学才知道的。记得,第一次接触他的文章就被深深打动了。那是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十多年过去,那“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角树,紫红的桑椹”以及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油蛉、蟋蟀、蜈蚣、珏蝥,还有何首乌至今仍在脑海中萦回。

后来,见到了先生的《野草》集。那再也不是百草园一般的感受了。少年时代,对他的作品内涵只有肤浅的理解,而现在,才体会到他掩藏在文字背后深刻的思想脉动。三十年来,每当思想的园地一片荒芜时,我就不由自主地翻开它。眼睛扫着书页,就像打开心灵的草坪,等待某个句子在其中扎根。我有个习惯,每遇到文章的佳胜处,都要把那一页折了角,或者夹一片纸,方便日后回首重温。我的记性生来就差,只好用一些方法来弥补。所以,书本像个孕妇,在书架上拥挤不堪。那本《野草》,干脆就不进书架。

《野草》之所以能够一直读到今天,源于先生那锐利的思想。我所熟悉的汉字所构成的锋芒,常常让我的灵魂出血。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野草、苇草。我不知道,鲁迅是否借鉴了帕斯卡尔那个伟大的比喻?他集子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如一棵棵带刺的野草,刺伤了那令人窒息的时代,让人类的灵魂淌出血来。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去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这是《野草》题辞中的句子。它以高屋建瓴式的情绪与哲理,笼罩着整本集子。悲愤,矛盾,痛苦,思考。很多事情都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国人的命运在起起伏伏中看到了希望又破灭了幻想。鲁迅的笔,孤独的战士,能改变些什么?矛盾苦闷的他思考着,彷徨着,于是,有了震耳欲聋、荡气回肠的呐喊。

《题辞》之后,是《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的句式被后人推崇。我以为,如果离开思想的背景,就无法解读它的奥秘。这个时期的鲁迅,孤独苦闷,灵魂中集聚着迷惘以及悲壮的反抗。举目四望,一次次论战以后,朋友已非朋友,只剩下纸上的硝烟不曾散灭。放眼环视,一次次杀戮以后,活生生的战士,用自己的白骨和血肉滋长那顽强的野草。天空下,只剩下孤独的身影。鲁迅的孤独,在枣树孤高挺立直插天际的影子下,孑然一身。枣树的孤影,便是文章的精神。

之后,是《影的告别》。

卡夫卡在《致某科学院的报告》中通过一只猿变成人的幻想故事,逼真地描绘了人性诞生之际那种惨烈的生死搏斗。然而在东方,有一位同质的文学家,用诗性的语言,描绘出了人性诞生的另一种风景。这两位文学家,前者深邃,后者诗意,用不同的文化底色,描绘着人性的真相。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这种向灵魂内部的“抉心自食”是前所未有的创举。鲁迅试图通过自戗的方式,促使一个民族灵魂的裂变。因为这种裂变对于一个患难中的民族是生死攸关的。不断地否定“生”,用毒牙咬啮肉体,生长出新的血液,骨骼和肌肤,才能保持机体的活力。这是先生所恳切希望的。

《复仇》将舞蹈定格为永恒的造型。那是死亡的临界点上才会达到的生之体验。于是只剩下广漠的旷野,而他们俩在其间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干枯地立着,体现了生命之力。可是,在“路人”的眼里,他们只是表演。“路人”从四面奔来,只是为了在无聊中寻找一点刺激,用牺牲者的鲜血来慰藉麻木的心灵,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无血的大戮。如有人以利刃刺穿其皮肤,则有鲜血喷灌于杀戮者,双方或得到、或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正如千年化石让人产生生命想像一样,对峙的干枯的裸者以其高超执着的静态表演将生的意义演示。极限体验就是执着到死,决不旁顾。诚然,其内力正是来自于激箭一般喷射的热血,来自于生命飞扬的大欢喜。透过纸页,仔细地凝视,我发现广漠的旷野里,甚至没有一棵草。没有能够刺破思想的野草,先生笔下的“看客们”也就无法感受到恐惧和悲哀。

先生为此叹息。在《这样的战士》里,他这样说道:“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着雪亮的毛瑟枪的;也并不疲惫如中国绿营兵而却佩着盒子炮。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

也许,是《野草》中那令人战栗而又有些陌生的意境,满足着我不断成长的心灵的渴望吧。时光不停地流逝,我仍在执著地阅读《野草》,我终于感到自己能够进入《野草》的真实王国了。那是怎样一个王国呢?你是否有勇气凝视魔鬼在深渊里制造的那些异象风景呢?是否有勇气举起带着荆刺的野草,刺破凝固的思想呢?在中国的艺术家里,如鲁迅这样直面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秘密,以整个民族的麻木不仁为忧患,并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拼死突围的人,为数并不多。在他的同辈们依然沉浸在表面化的浪漫情绪之中的时代,先生却凭着艺术家的直觉感到了自己心中“有鬼”。由于自己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天性,他开始了这场混合着阴惨与壮美的灵魂之旅,决心在自戕的搏斗中向一个僵死的时代投出匕首,主动将生的体验在死的绝境中实现。

曾经,走进广州东川路白云路口的鲁迅纪念公园。从东侧正门进入公园,迎面就是先生的头像。花团锦簇中,先生微仰着头注视前方,像是在审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塑像后面墙壁上刻着《野草》题词的摘录:“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鲁迅所憎恶的,是那种粉饰自然和现实的野草。因此,他的《野草》就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他渴望的是,运用地火的威力,来摧毁旧有的秩序,营造一个新的时代空间。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野草》题辞中的句子让我联想到刚刚过去的汶川大地震。它带给灾区的是几乎毁灭性的灾难。它不仅毁掉的是青山绿水,还有人的肉体。这当然不是鲁迅先生所希望的。他没有历经大地震的震撼,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只是希望,在人类的灵魂深处,能够诞生一次毁灭性的“地震”,让陈腐的东西死亡,播种下新的思想,让它发芽、长茎、开花。

夜已经深沉了。傍晚,我走出小城的时候,很多人已经做好了、或者正在做着在野外过夜的准备。那么现在,他们或许已经进入梦乡,或许由于不适应而辗转难眠。而我,还在屋子的电脑前敲击着文字。我觉得,在我居住的关中,余震还不至于威胁到人的生命。因此,我很坦然。我欣喜地看到,国人在应对这场自然灾害时的坚强和空前的团结,以及患难与共的意识。这是一个民族的觉醒和成熟。倘若鲁迅先生在世,他一定会写出面目一新的文字。诚如他所说的,“我将歌唱”。

有些累了,关闭了电脑,我走出屋子,来到田野。远远近近,熟睡着躲避余震的男人女人,还有老人和孩子。我坐下来,顺手拔起身边的一棵小草。夜色里,它颤动着。它的顶部,是尖细的,柔软的,可是,在我的感觉里,它却像一把利刃,刺向我思想的深处。

共 290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章从鲁迅先生的野草说起,分析先生所处的时代,剖析了先生的人品以及复杂的内心,让读者看到一个孤独顽强的战士,“鲁迅试图通过自戗的方式,促使一个民族灵魂的裂变。因为这种裂变对于一个患难中的民族是生死攸关的。不断地否定“生”,用毒牙咬啮肉体,生长出新的血液,骨骼和肌肤,才能保持机体的活力。这是先生所恳切希望的。”文章很有深意,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欣赏,推荐阅读。感谢您的投稿,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阿秀 699】

1 楼 文友: 2012-07-20 15:17: 7 文章从鲁迅先生的野草说起,分析先生所处的时代,剖析了先生的人品以及复杂的内心,让读者看到一个孤独顽强的战士, 鲁迅试图通过自戗的方式,促使一个民族灵魂的裂变。因为这种裂变对于一个患难中的民族是生死攸关的。不断地否定 生 ,用毒牙咬啮肉体,生长出新的血液,骨骼和肌肤,才能保持机体的活力。这是先生所恳切希望的。 文章很有深意,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欣赏,推荐阅读。 多年从事文秘工作,爱好旅游、音乐,喜欢读书,随心而作,不拘一格,愿与各位文友一起挥洒文字,潇洒走人生。

2 楼 文友: 2012-11-10 2 :4 :22 书写很到位的一篇文字,可见笔力的深厚,向作者学习了。小孩脾虚如何调理血管里有斑块怎么办益母颗粒什么时候喝

引起鼻窦炎症状的是什么
希爱力治疗术后阳痿安全吗
怎样治疗骨质疏松最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