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清明随想随笔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09-15

摘要:不管我们身居的世界如何繁华,不管我们长得多高多壮,也应该记着大地的滋养,记住我们本来自尘土。 这段日子打开电脑,总有一栏字固执地弹出来:距清明还有XX天。于是,心底的一些情愫便被搅动,泛滥。思念,不可遏制地在这样的日子演绎了,再演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记忆深处那些人一直盘踞着、幽居在心头,纵然于这世间消逝,却一直回忆了再回忆。譬如我的姥姥,再譬如我的爷爷。清明将至,关于他们的那些故事一遍遍频繁地在脑海里回放着。

清明节,注定是一个怀念的日子。

传说,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晋文公,曾遭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之陷害追杀而逃亡在外,后来跟随他的很多臣子也各自寻了自己的出路,唯有几个忠心耿耿的依然留在身边,其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为了救活饿昏的文公而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块肉烤熟给他。十九年后,他终于做了君王,可称春秋五霸之一。这时,晋文公对那些同甘其苦的臣子一一做了封赏,轮到介子推时,他遣人去请却请不来,后亲自登门,却见闭门,介子推已背着老母逃到了山西绵山之上,有人介意用火烧山便可逼出介子推,晋文公采纳了建议。然而等到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看到介子推出来,却在后来搜寻时看到介子推母子抱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上死了。晋文公悲痛不已,哭拜一番。

然后,他在介子推身后的树洞发现一块题着血诗的衣襟,大意是若文公牢记他割肉之情,便在日后清明朝政。晋文公感念介子推的不贪富贵,不以功自居, 也一直把那块血襟带于身上,时时勉励。再后来,晋文公励精图治,强国富民,倒也是一代明君了。

而在介子推死后一年,晋文公着一身素服徒步登山带着群臣去那棵大柳树下祭拜,只见那棵大柳树意外地复活,绿枝千条,生意盎然,晋文公看到它有如看到介子推一样,甚是欣慰。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因为介子推是被火烧死,故而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死的那一天不生火做饭,全部吃冷食,定为“寒食节”。而关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相差一天还是几天的传说有些不一,不过到了唐朝的时候,清明节和寒食节干脆被合为了一天,禁火习俗也慢慢取消。

就这么,清时节一年年流传了下来。清明节,用以祭奠死去的亲人,也是把一种传统美德延续下去,让我们时时铭记着一些情份,一些过往的深厚。这人生,总有些东西是不该忘记的。清明节,不应该单单只是一个特定的节日,不是吗?

只不过,光阴越走越薄,很多传统而厚重的东西有形或无形地就被丢弃在了时光之外。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孟子也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元代郭居敬曾编《二十四孝》,用以传播孝道,传承着人类伟大的精神美德,通俗易懂,故事却耐人寻味。其实,“孝”本就该是一种本能的感恩,如果没有父母,我们怎可来到这世间?看尽人世的百媚千红?如果没有父母的含辛茹苦,又哪来我们茁壮成长?走遍世间的千山万水?如果,没有父母的淳淳善导,又怎么会让我们懂得世情,做一个正直而善良的人?

想起前几日与女儿的几句对话,心中便感慨万千。她说不让我管她。

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恶习真的不少,最基本的是很少有孩子见了长辈问好,或是叫一声“您”,说话的口气总显出一些不屑与轻视,也许因为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孩子确实见多识广,聪明之至。一款高难度游戏可以瞬间通关,一部电视剧中谁是最受人吹捧的明星,或是她们近期又接下了什么片子,甚至他们还可以自豪地显摆着又去了哪里旅游,见到了多么稀奇的景致。然而,总感觉身上多了些浮华,少了些踏实与淳朴的东西。

“您”与“你”本身就差了一颗心,这心,是敬畏之心,也是孝心。

女儿也是这个时代活跃着的一个新新人类,脑子里装着许多比我还丰富而前卫的东西,我不能否认这是社会进步的可喜,然而有时为她说话的口气我很生气。虽然大前提是不允许她对家里的长辈说话生硬、顶嘴。但总感觉在她的内心充斥着一种自大,自私,仿佛精神世界中总是缺了一些制约,她所敬畏的只是她追捧的一些名星。

也许,十二岁的她还小,我常常这样劝慰自己。可有些东西一旦成形,再难更改。我看到了许许多多任性而跋扈的孩子,看着他们对长辈的那份无视,心里总升起一些叹息,不知道这是谁的错?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

孩子就是天,就是一切。在父母与孩子的天平上永远是失衡,甚至越来越没有了可比性。

婆婆村子里有一位本家的大妈,可谓一奇葩,这是我给她的判定。因为她是一个吃斋念佛的人,谁都知道她用心理佛,看起来真的是一心向善,可谓可渡之人。然而每次在外工作的儿子儿媳回家探望时,她便好吃好喝做上一桌,甚至不会舍得媳妇动一下手脚,把孙子抱在怀里亲来亲去。唯独想不起在不远处一个破旧的屋子里有一位孤寡的老人在寂寞中将时光耗尽。那是她的婆婆,守寡数十年,九十多岁的小脚老太太还得自己一拧一拧艰难地去抱一堆一堆的柴禾烧火,还得用枯干的双手去凑合着做饭来喂饱肚子。说来,这老人也是骨头硬,九十多岁了依然精神尚佳。

人们都说:越是没人稀罕的人,命越是硬。

儿媳如此,儿子又当何论呢?即便好不容易发了善心把老人请了去,却也是无视她的存在,仿佛叫她来就是赏她一顿饭吃,吃完了,可以走了。这是我多年前亲眼目睹了的不耻,而到至今依然难以释怀。

我承认,我也很惯着自己的孩子,我的身上一样充斥着一些陋习。但起码,我在努力着,不停地完善着自己。

一给女儿讲道理,她就表现得不耐烦,我便生气地吼她,问她怎么就那么不谦虚?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吗?父母永远是父母,就像一棵树,总时时需要人来浇水,照顾,必要的时候也要修剪,若任其自由发展,旁枝斜出,它还能成为笔直的参天大树吗?它还会成材吗?

女儿不再闹了,短时间沉默。我知道她是听进去了,还好,孺子可教!

只是,这一路,任重而道远!

这几日一直在看法制频道的一个精编剧,里面有一段情节很让人触动。母亲苍苍老矣时,病床上不能自理,二儿媳妇因为她把传家的玉镯给了大媳妇而怀恨在心,于是两口子给老太太喝了蒙汗药趁夜丢上了山,美其名是要吓唬一下老人。可不巧的是当晚雷电交加,儿子媳妇睡得香甜无比,等他们醒来时已是滂沱大雨,幸好被路过的一位姑娘救回才让老母亲免于一死。为了这个事,村里的领导找上了门说她的儿子是犯了遗弃罪,要给老太太做主,老太太虽然有气无力,可在这样的时候却表现得坚定无比,她说自己家的事谁也管不着,谁要敢在她家把人抓走,就和他没完。村里的领导原本也只是想去教训一下那儿子,后因老太太这番态度也只好无奈地走了。

母亲,在任何时候都是那么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哪怕心里被伤得刀割一般。原本这个老人在村子里就是不甘示弱的人,她的要强,她的专横,她的嘴皮上的毒辣一直是村子里的独一无二。可是当自己的二儿子再次闯下祸,被乡亲找来寻仇时,为了保护儿子,她竟然弯下骄傲的腰身,双膝跪地祈求别人放过她的儿子,如果可以,用她的命来换。

二儿子,是个不成器的儿子,可母亲的心,总也伤不够,就算临死也一再嘱咐家人要照顾好他,母亲,到死也放心不下。

或许,这个母亲不够一个好人,可她却足足是一个好母亲。母亲总能无休止地包容着孩子。可孩子呢?总是忘记了太多。

每次去母亲家,邻居的七大妈总会跑去诉一番苦,说他的那些孩子又来和她吵架了,或是说不理不睬她,病了也没人过问。我知道,她这大半辈子一直被儿女呼来唤去,连一个“您”都没喊过,就差直呼其名了。孩子们和她说话总是理直气壮,吹胡子瞪眼,从来不曾有半丝的尊重。

我不知道将来他们的孩子又会如何去称呼与对待他们?在他们的心里,父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翻开《二十四孝》中,有一则故事叫《行佣供母》。

讲的是东汉时齐国有一人名唤江革,当时因王莽篡位而战乱不断,盗贼四起,常常把家中的男子抓去入伙。江革从小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躲避盗贼他便带着母亲外逃,过起了逃亡的生涯。当时的情况人们能少带的自然会少带,一路颠沛流离自身都难保,何况带着一个体弱的老人。可江革不在意别人的嘲讽,母亲腿脚不便他便一直背着母亲,他说背着母亲就想到了小时候,就体会到了母亲的温暖,能侍奉着母亲是他的福份,这样他就不会感觉到了累。母亲渴了他便停下找水喝,饿了,他竭尽所能准备食物,总之,他把母亲的一切放在了首位,尽心尽孝。

一路上,江革不止一次遇到盗贼,每次他都跪求,苦苦哭诉说自己从小失去父亲,是老母含辛茹苦把他养大,而今如若抛下老母,让她如何存活于世?盗贼倒也是被这份诚心与孝敬感动,一次次放过了他们。后来盗贼平息,江革便与母亲在江苏一个地方安下了脚,可怜他举目无亲,贫穷之至,衣不遮体,脚无鞋穿,只能光着脚去给人家当佣人赚取微薄的收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江革依然把母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力所能及为母亲准备着所有的日常用品及一切。

最后,母亲去世,他哀嚎不已,整整三年,结庐住在母亲的坟旁,睡觉的时候连孝服都不愿脱去。

看后很让人感动,然而在更多人的眼里这是不是像天方夜谭一样遥远?甚至会感觉这样的人着实可笑?

我们老祖宗曾经一再宣扬的那些美好品德,更多地被认为了愚,也被划为了一种摆设,年年月月摆在历史的天空,一天天,蒙上了尘。

为什么一样是孩子,所做所为竟差之千万里。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什么把人分在了不同的路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也许,我们真的该想想,好好想想。

清明时节越来越近,不自觉,便想起了一些人一些事,清明时节,告诉我们怀念也是一种感恩。那么,在每一个日子里我们不也是需要感恩,时时记得敬畏着一些传统中厚重而美丽的东西吗?有些东西,我们都有义务将其一路传承下去,将美好一点一点洒播到人间的角角落落。

不管我们身居的世界如何繁华,不管我们长得多高多壮,也应该记着大地的滋养,记住我们本来自尘土。

清明时节,忆先人,也忆起一些旧事……

共 90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随笔看完,触动很多。作者首先清明节的逐渐到来,媒体的提醒以及清明节的出处,让我们对清明节有了一个全面而具体的认识。接着,通过从古到今,以古说今,古今对比等方面,引伸出了关于“孝道”这个话题。是呀,清明节是个怀念的日子,那些曾经和我们风雨同舟的亲人,那些永远离开我们的亲人,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往事会阵阵涌上心头。这个日子,代表着我们对他们沉痛的哀悼,更代表着我们对曾经的一份感念。但这些,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具有优良传统的背景之下,懂得怎样去珍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去履行我们义不容辞的。明白亲情的可贵,明白情义的重要。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不难看出,古人对于“孝”近乎愚昧的做法,恰恰是我们现代人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在发展提高的时刻,往往丢失了最可贵的东西。那些被我们嫌弃的老人,那些孤独的守着家的老人,那些处处时时尽管受了天大的委屈与不公平的待遇的老人,那些委屈满腹却用生命维护儿女的老人,难道我们就忍心不闻不问吗?孝敬老人,是我们无法推卸的,教育子女,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乃一粒尘,铭记大地的滋养与艰辛,铭记父母的温暖和付出。清明节,忆亲人,旧事历历诉衷肠。文章语句流畅,如行云流水,主题凝重厚实,读来晨沉沉的,引人深思。欣赏并倾情推荐!——责编:哪里天涯

回复1楼文友: 08:51:1 天涯辛苦了,胡乱的拙文让你费神了,来,上茶。

2楼文友: 20:22: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切问魂归处,雨不休。我自怅惘,思念长。

回复2楼文友: 08:51: 9 清明时节,雨纷纷,念也纷纷。

回复 楼文友: 08:52:05 我给你外带一瓶醋,怎么样,够义气吧?

4楼文友: 09:54:12 华华,好别致的清明随想!祝好!

回复4楼文友: 14:20:11 希希,你的签名图仿佛满满一个春天住进了眼里,好看。

5楼文友: 11: :26 一篇很有寓意的文章,传达正能量,问好,社长!

回复5楼文友: 14:19:40 一直在摸索,一直想着进步。

6楼文友: 1 : 9:10 此随想,博大精深,厚重凝练,非同一般。

回复6楼文友: 14:21: 1 霜儿,其实它就很一般,不信,你细看,呵

7楼文友: 16:27:17 昨天下了一天一夜的雨,心情也跟着沉沉的。想起逝去的亲人,想起曾经的瞬间。

回复7楼文友: 14:21:56 这样的时节,就是用来怀念的

8楼文友: 18:48:07 好吧,这文章说真心话,我只有膜拜的份

回复8楼文友: 14:22:14 得,你还是好好站我跟前儿吧。

回复9楼文友: 14:22: 1 问好洛冰,你的文章很不错哟,加油。

10楼文友: 16:14:2 文笔纵横,情感 ,指间一笔,写我芳华。 在安静中学会坚强。

回复10楼文友: 17:15:28 哇,荷荷,我激动加兴奋还加感动,再加,再加 你懂得,来,抱抱。

热淋清颗粒吃多久才好

小便刺痛快速治疗方法

肠胃敏感不能碰那些东西

精神焦虑抑郁消化不良大便干
孩子感冒鼻塞流涕吃什么药
孩子积食吃什么药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