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韵听贾桂花老人讲抗战时期故事散文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2-13
初夏的一天,我和同伴走进临淄皇城镇于家庄贾桂花老人的家,再次搜集她曾亲历日本鬼子侵略当地的点点滴滴。
贾桂花老人今年已经85岁,脊背虽已微驼,拄着拐杖,但精神尚可。老伴于续基老人82岁,耳朵有些背,但腿脚利落。他退休多年,退休前是皇城镇某中学的一名教师。两位老人待人很热情,贾桂花老人把我们俩让到她身边的沙发上,于续基老人坐在对面的小马扎上给我们沏茶。
上回来皇城镇摄影,偶遇贾桂花老人,我们见这位老人白发苍苍,拄着拐杖,神采奕奕,便把镜头对准了她,咔嚓咔嚓了半天,近景、中景拍了几十张,因为拍她比别的村民多,她越发高兴拉着我们攀谈起来,她说她上了七年“鬼子学”,受过鬼子气,有今天好生活还不是有共产党给老百姓撑腰嘛……我对这位老人充满好奇,当时因时间匆忙,未及细问,此次是特意来“解谜”的。
说明来意,贾桂花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卢沟桥事变,日本鬼子打响第一枪,山东地区广大农村和其他地方一样也饱受日本鬼子的铁蹄。当时贾桂花的父亲有良田百亩,本来家业兴旺,是当地富庶人家,谁料日本鬼子一来,逼着贾桂花父亲带头交粮交钱,再多的粮食也不够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贾父脾气倔强,不肯和日本人合作,于是眼瞅着粮仓被搬光,地里被烧光。村里的穷人家更惨,鬼子借口粮食不够,强行带走小孩去做苦工,弄得全村哭爹喊娘,惊恐不安。
贾父恐怕桂花姐弟俩也被鬼子抢走,愤然带着一双儿女抛弃了田地,到淄川大昆仑跃升煤矿公司当了一名吃“公粮”的“官人”,并送姐弟俩到大昆仑西昆(音译)小学读书,这所小学即是贾桂花奶奶说的日本鬼子侵略山东广大地区,为全面封锁政治经济文化所办的学校,中国百姓俗称“鬼子学”。
如今,当年贾父所供职的跃升煤矿公司和桂花所上的西昆小学,原址还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原大地的铁证之一。
当农民被日本人欺凌,当工人一样给日本鬼子挖炭,贾父带着两个孩子在恐惧悲愤中度日如年。“煤炭被掠往日本,烧不完就填海,而昆仑当地百姓则民不聊生,你说说,日本鬼子多坏呀!”贾桂花老人用拐杖敲着地,眼里充满泪水:“您那尤大娘啊,是我的同学,寡妇舍业的,家里就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没煤做饭,就让孩子去煤矿灰堆捡煤渣,哎呦被日本鬼子巡逻队看见了,哎呦不得了,活活把那小孩扯腿给劈开了……哎呦,娘啊,天杀的……”大娘的情绪有些激动,大口喘着气,握着拐杖的手在微微颤抖。
提及过去那些惨无人道的当亡国奴的日子,老人悲伤难抑:在昆仑是那样惨象,在我老家我三个亲娘舅有两个惨死在鬼子的枪口下……提起这笔血债,老人更是激动,拄着拐杖站起身,顾不得拐杖碰响了边上的脸盆,站在地上,双手搭在拐杖的扶手上,头微微抬起,两只浑浊的眼睛看着前方,仿佛是风中的老树,浑身索索发抖。
原来,在皇城的鬼子为了清缴自卫团,挨家搜索,专挑青壮年枪杀或者用刺刀刺死。搜到贾桂花的姥姥家,鬼子逼着三个舅舅出屋门,大舅二舅以为怀里抱着小孩,鬼子下不了手,谁曾想,鬼子用刺刀尖将小孩巴拉到一边,接着就是砰砰两枪,两个舅舅倒在血泊里,十七八岁的小舅从屋里冲出来去救摔在地上的孩子,说时迟那时快,姥姥和大姥姥奋不顾身将小舅扑倒压在身底下,大喊大叫先杀了我们吧,鬼子见两个老太太以死相抵,也有些害怕,就退出院子走了。仅仅那一次清缴,日本鬼子就杀掉我们19位青壮年。出殡当天,日本鬼子驾着机关枪对着人群,如临大敌。
贾桂花老人所说的日本鬼子杀掉的19为青壮年,实际是19位地下党成员,被临淄的一个大叛徒出卖,致使我党地下组织遭受了重大损失。她的两位亲娘舅,不是地下党成员就是自卫团成员,不然不应该在那19位烈士之中。那年月,党组织纪律很严密,加之她当时年龄小,不知亲娘舅的真实身份也情有可原。
当时,“自卫团”在临淄一带,抗日作战机智勇猛非常有名,临淄于家庄是唯一没有被洗劫的村庄,因为自卫团的顽强抗击,采取机制灵活战术,压住小鬼子几次疯狂进攻,最后只能隔着淄河滩打了炮走人,自卫团取得最后胜利。此事轰动得不得了,曾被《青岛报》(音译)报道为“皇城于家庄老百姓用土枪土炮击退日本鬼子”。
这个消息得到于续基老人的肯定,他说还有几家报纸当时都报道过皇城自卫团抗击日寇的事,报纸原来村里保存过,后来被上级拿走保存起来了。说起那个动荡的年月,于续基老人也是心情复杂,连连说:“打仗不好,太苦了。除了于家村,附近村子都祸害得够呛。我们村儿后边上的墙至今还留下几个炮弹眼儿。”
自卫团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贾桂花所在的西昆学校,有位姓单的女教师,是地下党。单老师常常利用上活动课,把学生们带到山里,给大家讲述共产党抗日的故事,教学生们学习破坏运煤炭铁路、跳火车等技能,还教大家唱《五恨歌》:“一恨二七(应为“三七年”,贾桂花老人记忆有误)年鬼子进了中原,七月初八来到宛平县,在上海一场血战,英勇的同志们血染黄天……五恨二十世纪一半青年,为什么不赶快参加自卫团……”因年代久远,贾奶奶只记得部分歌词,我查过相关的抗日歌曲,有一首同名《五很歌》为东北康联歌曲,但歌词没有搜到。如果作为东北抗联歌曲,“自卫团”三字又令人生疑,有可能是山东自卫团改了部分歌词内容。老人费力想了半天,又问老伴,五恨歌歌词还记得不?于续基老人耳背,老人喊了半天,他才摇摇手摇摇头说不记得不记得!虽然只剩只言片语里,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当时百姓的愤怒和暗涌的抗敌 。
贾桂花老人还清楚记得日本鬼子投降的那两天发生的事。投降前一天,有一位负责炸碉堡的解放军战士曾和贾父商讨计策,老人忘记很多细节,但有一点,她记得很清楚,父亲帮小战士腿上绑了绳子,说不管成不成功,一定要把他拉回来。夜里,轰隆一声,地动山摇,枪声大作,贾桂花被震醒。早上平时还耀武扬威的鬼子,突然开始蔫头蔫脚起来。单老师突然跟着一群穿着八路军军装的人走了,临走告诉同学们:“日本鬼子投降了,毛主席带领共产党的军队来了,我们的好日子来了!”
晚上,守卫煤矿过磅处的三个鬼子向干活的木匠叽里哇啦的发火,比划着吃的动作,木匠吓得跑出过磅处,恰遇贾桂花,桂花小辫子一甩,挺着腰板进了过磅处,鬼子见来了小姑娘,便叽里哇啦的说边比划,桂花懂日语,知道他们饿了,就返身回家让娘摊了三个煎饼果子,送给鬼子时,鬼子鞠躬到90度,把桂花乐的,说你们也有今天!鬼子要用茶壶换煎饼,否则宁可不吃。
隔天鬼子撤退当时,前面走着日本官民,后面跟着家属。民众自发涌向街头,恨不得撕烂日本鬼子,若不是共产党的军队拦着,那股愤怒的洪流一定会将那些衣冠禽兽撕碎。
回忆此事,老人说,日本鬼子还挺讲究!那茶壶现在还有,被儿媳收藏了,她有机会就跟同事和孩子讲,家里有个老奶奶,见证过日本鬼子投降的老奶奶!
日本鬼子投降后,因贾父被派往邹平搞土改,贾桂花和弟弟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到老家农村。
1947年,17岁的贾桂花嫁给了于家庄14岁的于绪基。贾桂花看着比自己小三岁的夫君还混在淘小子堆里弹溜溜球,怕他荒废光阴,就鼓励他去上共产党的学,学新文化。老人说,“我没捞着上共产党的学,我得伺候他们一大家子人,除了婆婆,还有婆婆的婆婆,还有姑婆婆舅婆婆,抽空才把自己的知识教给他。”老人指指坐旁边的于续基老人,两位老人一起回忆鬼子走后进新学堂的点点滴滴:
一年后,15岁的于绪基背起书包,到离家百里外太河上小学,每当学习遇到困难,就问妻子,桂花知无不言,成了于绪基半个“书童”。她希望他以后当老师,像单老师一样,教学生有用的知识,给国家立功劳。后来于绪基不负众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教 2年直至退休,桃李满天下。
于续基老人说,那年头上学可远,来回上百里,全凭一双脚板走,背着干粮,计算着吃,否则最后那天没食吃,饿着肚子可走不回家。他能当上人民教师,就是因为老伴的鼓励和支持。
两位老人一生育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均已进城,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工人。他们想把两位老人接近城里住,但被拒绝,两位老人舍不得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家。他们说感谢共产党,让我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让我们的孩子都有出息,这是多么大的恩情啊!
告别两位坚强的老人,走出现已更名为于家庄的村子,内心感慨不已,有多少像他们一样的普通百姓,经历很多动荡,默默地,坚强地生活着。
共 1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章通过对贾桂花老人的探访,掀开了沉封已久的记忆,岁月轮回,但铭记于心的那些惨痛依然历历在目,日寇的凶残与毒辣通过一件件血淋淋的场景显现在我们面前,对于无辜的乡邻和亲人举起屠刀,犯了了累累罪行,只有万众一心,才能众志成城把侵略者逐出家园,才会有宁和祥静生活。两位老人的叙述说明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会享受到现在幸福生活,珍惜和平,摒弃侵略才是真理。赞一个[枫魂帝星]
1楼文友: 15:0 :54 小鬼子一桩桩一件件的血债击打在我灵魂最深处,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2楼文友: 21:20:05 谢谢予皿朋友评论。 年过半百,宠辱不惊。
楼文友: 10:57:57 血的教训铭记于心,那一幕幕场景永不忘记,勿忘国耻,珍惜和平。谢谢赐稿菊韵,秋安 拈月为诗,清静做文
回复 楼文友:- 1 15:4 :28 秋安!祝一切顺利!
丁桂薏芽健脾凝胶怎么吃
丁桂薏芽健脾凝胶使用方法
宝宝脸色发黄是什么原因
云南道地药材 灯盏花效果怎么样维生素D缺乏病史
突然夜尿增多是怎么回事
上一篇:这个世界充满爱
上一篇:文缘泰山后山登顶记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