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散文彭栋不是个传说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1-16
1.初识彭栋其人
2009年6月1 日下午两点半,我准时到达了党校办公大楼三层的会议室,来参加平遥县文联举办的活动。显然我是来早了,会议室里人迹萧条。此后陆陆续续有人到来,继而开始办理一些杂务:登记、发书、发矿泉水……等到大会开始已近四点,在等待期间我喝光了两瓶康师傅茉莉清茶,据说此饮料设有再来一瓶的奖励,而且中奖率高达17%,而我得到的只是瓶盖里“谢谢惠顾”的体贴安慰。说实话,我为此足足沮丧了一分钟。后又在翻看《平遥文学》期刊时,被做工精良,以至于锋利如刀的纸页划破了手上肌肤,有血渗出,不甚疼痛。
总算等到姗姗来迟者登上讲台,今天的主讲是一个本名叫彭栋笔名叫刘标的人。据文联主席介绍,此人是省级作家协会重点培养的青年才俊,在此之前也听文联的秘书长介绍过他,说他小说功力了得。我从来对这样先入为主的介绍不感兴趣,放眼中华大地,沽名钓誉之徒层出不穷,人名前面的定语越长就越能显示其腐朽程度,所以今天也是如此,我不想有过高的期望值!
终于得见彭栋其人,还好,确实不是什么未老先衰的迂腐学究,也不是什么标新立异的新新人类;只是一位留着小平头、戴着近视镜、身着休闲服的寻常男子。他开始讲话了,地道的乡音透过话筒传来,虽有余音却并不袅袅,如此回声不绝,实在影响收听效果,以至于他在谈到诗歌吟诵《早春》一诗时,我竖起了耳朵,屏息凝神静听之下也只是捕捉到了只言片语,实为憾事啊!
彭栋老师讲了将近一个半小时,讲了很多。我本以为他会很官方的发表言论;会大谈特谈文学的魅力;会力求鼓舞更多的年轻人走上文学之路;会居高临下、语出惊人地扮演指引者的角色……令我欣喜的是他没有放纵自己的虚荣心,没有把自己化妆成导师,而是以一个常态的人站在真诚的角度发表了一场真挚的讲话!
他说文学只是一种思考方式,而非一种职业。这是用理智驾驭情感之后才能得出的结论。那些妄图通过文学来攀富折贵的人也许等到的只是虚梦一场。文学讲求的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可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现实关怀。那些饥寒露宿、家徒四壁的人写出的文字大抵也是尖酸刻薄、潦倒小气的吧!文学并不能用来安身立命,要想诗意地栖居于地球,恐怕还是得讲求仕途经济的。因此过分地执着于文学、依赖于文学的人,恰恰会被文学的刀锋所伤。正如彭老师所讲:文学在残酷的生活面前是苍白无力的。
他还主张文学创作的自由随意、真情流露。自由随意的主张暗自契合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自然境界。在若狂若忘若游戏的自由之中,整个宇宙都会不断地滋养我们的心灵。我们才能纵横天地;我们也终将觅得心灵的天籁所在。我们在赋予天地万物以生命、灵气和美的过程中,努力接近真与善的光辉终点;我们在掀开生命本质的过程中超越绝望、跨越人性的沼泽。就这样道法自然地去阅读、去体验,就这样顺其自然地去表达、去书写;想想实在是快哉!至于说到真情流露,也许在这个假人泛滥的时代,做个真人尤其难能可贵。文学是需要肝胆相照、赤诚相见的。当我们敞开胸怀、毫无保留地与文学相互往返、相互感应时;当我们与文学意气相投、互不孱假、互不掩饰地相互碰撞时,我们的文字才能摒弃虚伪、做作,达到浑然天成、水 融的和谐境界!
彭栋老师最后推荐我们读鲁迅、张爱玲、钱钟书的作品。恰巧我最近就在读鲁迅,肤浅多年之后终于有勇气亲近深刻,恍惚之中惊觉鲁迅的文字永远不会过时,它还在以它独有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启迪着我们!
今天真是不虚此行,因为彭栋老师这番没有丝毫作秀痕迹的返璞归真的表述;因为彭栋老师以心灵皱纹诉说的文学沧桑。我想文学之于我来讲,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喜欢阅读,为的是让在世俗中熬煎的灵魂有个安顿寄放之处;我喜欢写作,是为了把忧伤苦痛沉淀给文字,而把从容和果敢传递给心灵。从这个角度讲,文学已经以不经意的方式回馈给我很多很多,此回报不关乎物质,只关乎心灵,为了永葆这心灵世界的澄澈清凉,我也会一息尚存、从吾所好吧!
2.想念村庄
彭栋的小说,总是汹涌着情感的力量,所有娓娓道来的故事,都有着体察人心的温度。他的叙事漫不经心却又如此精微,信手拈来的细节描写,绵密悠长;他冷静的笔调,曲折的情绪,夹杂着痛楚的文字,徘徊在古老村庄的角角落落里,也许这样的一种回望就叫做想念!
他笔下的故事大都发生在村落乡镇,例如《山乡旧事》、《谷雨》等小说从名字上就可体味到乡土风韵。只要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在他笔下,村庄的四季如此美丽,河流、山川、树木、庄稼、房屋无不具有生命的悲欢离合。悠远的村庄在他深情的描绘里,充满了醉意,却又显得苍凉。《失落》中的十四岁少年何处,在乡间水鸟飞旋的水库边,在女老师刘迎的陪伴下,觉醒了他的青春之梦。他的梦像极了乡间的田野,躁动不安,充满澎湃的悬念,欲望的流动之下绝不只是邪念,更多的是与成长有关的忧伤!
还有《故里杨花》里的村庄,跌宕起伏中见证了一个家族生老病死的传奇。那些无法言说的生与死在大地上发出的回声,那些爱恨纠结、善恶交织的燃情岁月,令我们唏嘘感慨!那些艰难活着的生命之花,只数日暴晒,便枯萎零落;只一夜狂风,便片瓣不存。无从把握的命运,防不胜防的遭遇,构筑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作者在结尾处这样自语:“我们热泪盈眶,无依无靠地活着,像永不落地的杨花。”……
村庄的故事有着村庄的质朴天真,村庄从远古走来,却在通向未来的路上渐渐凋敝;村庄是人类的出发点,但却不是人类向往和最终停靠的终点。久居村庄的人诅咒着村庄,从不为背叛村庄而道德愧疚,村庄的背影在生存的压力中渐渐远了,远了……彭栋有不少小说就反映了变化中的乡土中国的焦灼,《野百合有没有春天》中的晓兵与任云,纵然是有缘相遇的有情人,但因为如芒在背的农村出身和贫穷处境,终究各奔东西。他们以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方式,叩开了城市的大门,为过上体面的生活苦苦挣扎。生活在城市的日子,也许天宽了,地遥了,心阔了,却不知道幸福到底在哪里了?
同样,小说《盛夏》也是表现农村人的生存困境。因为穷,所以抠抠搜搜,所以抬不起头、挺不直腰,所以丧失了尊严。乡村在时代的变迁中,已成为了破败、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失去了吸引力。作者曾这样描述他们的心情:“农村在她们的眼中是那样的不堪,甚至连回首都是错误。”所以有太多的农家青年,要义无反顾的离开农村,坐汽车走,坐火车走,坐轮船走,即使坐着手扶拖拉机也要走,村庄已满是白发,苍老的再也留不住它的子民了。
村庄就这样在寂寥中,变得哀伤,但我还是在彭栋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浓郁的乡土情怀!他的根深深扎在乡村的土地上,那些得意时的欢笑,失意时的泪光,都烙印在乡村的底片上。他用文字想念着村庄,凝望着村庄,解读着村庄;红尘俗世的喧嚣里,他的灵魂在村庄的气息里本真地沉默,那丝丝味道,芳香无比!!
附注:彭栋的个人作品
主要作品目录:
中篇小说: 《故里杨花》——《山西文学》1997年10期
《举人巷》——《黄河》2005年4期
《祖父的信》-------《黄河》2007年4期
《山乡旧事》——《黄河》2008年4期
短篇小说:《失落》——《山西文学》1999年
《盛夏的烦恼》——《佛山文艺》2006年 月上
《谷雨》——《黄河》2007年1期
《意外的平安》——《山西文学》2009年1期
《青云寺下好烧香》——《佛山文艺》2009年 月下
电影剧本:《野百合》——《新剧本》2004年1期
散文:《那一年,在针织厂》——《山西文学》2008年4期
《奶爸》——《山西文学》
.往事深沉
彭栋先生所著的新书《平遥往事》终于在九月出版面世,作为他的朋友,很是为他高兴;作为他的读者,却是在熟悉中感受到了陌生的阅读体验。与其以往的小说作品相比,《平遥往事》的叙事不温不火,所有的表达都显得清醒沉静。作者似乎是让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所以那些重重的悲伤才能被这样轻轻地放下!这是一部记录平遥人在黎明破晓前的悲歌,有屈辱,有绝望,有生死,有难诉难断之情。这是一杯功夫茶,需在层层过滤中仔细回味,才能走进这部低调至极的书,从而品出它的千滋百味。
有人说,小说家有三种基本的可能性:他讲一个故事,他描写一个故事,他沉思一个故事。单纯地讲故事,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复制;描写一个故事,是对世界的诠释;而沉思一个故事,则是创造一个世界。不过用如上理论来解读《平遥往事》这部小说,似乎很难对号入座,《平遥往事》是一部具有散文气质的小说,它在选材上不猎奇、不娱乐、不煽情,对小说的要素几乎作了减法处理。
在人物设置上,作者的笔下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英雄,他写的是再寻常不过的一群人,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再寻常不过的残酷命运,平民的情怀,平民的视角,平民的故事,举重若轻地流淌在纸页间,彰显着克制中的压抑,内敛中的沉重!
在情节处理上,小说也呈现出了低调节制的气度。日军入侵后惨绝人寰地杀戮,刘先良一家人的命运起伏,宋老师的舍生取义,土改运动及清算中人性嬗变等一系列动人心弦的情节,作者皆有意地放弃了大篇幅地议论抒情,他力求真实地还原历史;他力求使他描绘的平遥城和平遥人客观可信;为此他加入了史料的介绍,力求使呈现的历史细节更加真实。也许这就是作者对于过往历史的严谨态度,过往的历史,在我们走向它的时候,永远需要怀着虔诚的心,怀着敬畏的心,怀着审视的心,怀着探求的心,怀着警戒的心,因为唯有历史的真实,才有震撼和警醒后来者的价值!
除此以外,小说的语言描写也值得称道。小说大量使用平遥方言、俗言俚语,使得作品字里行间充满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另外小说用语简洁洗练、深沉优美、细腻流畅,节奏的控制和分寸的把握,更是恰到好处,即使是描写大起大落的冲突和痛不欲生的悲怆,作者的用语都显得淡定从容!
《平遥往事》是一部洗尽了铅华的小说,也许它并不完美,但至少我们读到了作者的诚意。作者把至深的疼痛隐在苍茫之中,所以他笔下的往事是如此深沉,深沉到藏而不露。写到此处,突然间想起了书作者彭栋问过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阅读小说?小说带给了你什么?”此刻,就让我郑重地做出回答:“梁文道说,读书是一种精神体操,我很赞同。我想在阅读中寻找对于崇高的敬畏,对爱的虔诚,对人道的情怀和对信仰的热忱。”《平遥往事》中刘氏兄妹等小人物在阴霾忽起、劫难骤临时表现出了人性中的美好良知,这是在悲凉背景下我们所感受到的明媚,这丝明媚最终照亮了往事的苍茫,让我再一次从阅读中获得了对于人类自身的信心!!!
4.我有这样一个朋友
认识彭栋其人,算算还不到三年时间,但感觉与他已是相识多年的故人了。书上说:“最好的交往,不是双方有意识地吸附与黏合,而是彼此间无意识地渗透与融入。”我不敢妄夸海口说我与彭栋的交往是最好的交往,但也自以为我们的交往是最简单的交往,以文会友,诚实无欺,坦诚相见。相聚时,舒服自在;离别后,天地淡然。
2011年9月,彭栋出版了长篇小说《平遥往事》,文风苍凉深沉,生命的高低贵贱,战争的血腥残酷飘荡在古城墙的骨骼血脉里。坦白说,他小说中的黯淡与苍茫,最令我心醉神摇。因为一直觉得我自己就是飘零煎熬在惘然之中的微弱生命,所以与这样的文字相逢,最能产生字字惊心的命运与共之感!
2011年底,彭栋以技校机械班的称谓入驻印象平遥吧,从此,此地成为他思想情绪的又一跑马场。从连载的《咱平遥家的这些事儿》到《古城黄昏》再到《四十怀旧(看图说话)》,可谓帖帖精彩。我终于在他的漫不经心中重新看到了他对写作的欲望,而写作的欲望本身就包含着对于生活的热情。在这些图文并茂的帖子中,他似乎更加惜墨如金,但即使是寥寥数语,也掩饰不住满腹的才情。他的文字散发出了浓烈的平遥家的街头巷尾气息,却又是如此的颓而不废,如此的活色生香。这种接地气的写法自然带来了人气,他与吧友们礼尚往来、插科打诨、拆拳过招,玩得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细细品咂个中滋味,既有被洗耳恭听的幸福,也有得到真正的赞赏和鼓励时的小小窃喜。这些人情中的美好善意,值得好好珍惜!!
我最喜欢的一组帖子是《四十怀旧(看图说话)》,恋恋怀旧的彭栋,坐在时间的深处思量,哪些是幸福,哪些是忧伤。本以为他只是胸腔中的心变得斑驳,哪料到岁月像硫酸一样毁了他的容颜。青春求学时代的他,眉清目秀,眼神纯洁不懂得遮掩,浑身上下散发着儒雅闪亮的文艺范儿。他那时的小说也充满了如梦似幻的青春气息,阅读中你能感受到他自身的疼痛和冲突,还有拒绝被现实吞没时的悲伤与恐惧!而今岁月催人胖,发福的身体承载着他深藏不漏的内心,眼神粗糙浑浊,显得过于平静,笑容再不纯真热烈。他或许早已与内心的冲突达成了和解,他或许在妥协中散失了挣扎的勇气。昔日忧郁孤傲的金刚已变成了今日敛眉圆融的中年男子,这就是老吗?这就是成熟吗?这就是生活对人的改造吗?当我们开始面对生命中不可回避的痛苦时,才明白命运这个词汇身上那难以承受的分量。不过,我不希望我的朋友彭栋老去,我希望老去的只是时光,而不是我们;又或者说我希望他在文字中保持着年轻的记忆!
只可惜彭栋始终与我不同,他进入了生活,体验着生活,把诚挚裹挟在嬉笑怒骂背后描写着生活;而我,一直只是生活的旁观者,所以我的心依然是我身体里最寂寞的地方!!!
共 5 69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友以文字交心,这篇散文四个章节从四个角度介绍了彭栋其人和他的作品,把一个虎虎生气的年轻作家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读着作者的文字,看到彭栋的文学追求,我是心潮起伏,倍受鼓舞。平遥作协活动上,他的写文指导是那么现实,那么真挚,那么动人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立足于现实的作家,一个本色的作家!这篇文章先解读彭栋的中短篇小说,再解读他的长篇小说,把彭栋对乡村的关切情怀,把他对乡村生存状态的思考,对小说的创新追求,写作风格,都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让我们深深地感动。文章还介绍了彭栋在吧里的活动情况,把一个谦虚,把一个幽默,把一个 的作家形象表现得很感人。这篇散文,语言流畅,用语幽默和亲切,把人物形象展现得逼真感人。漂亮的散文!推荐!【:春雨阳光】 【江山部·精品推荐1201 0001 】
1楼文友:- 0 08:59:09 这样的文章不容易处理好,可作者处理得很漂亮,既有冷静客观的介绍,又有深情涌动在文字里面;选材组材都很漂亮。 语文教师
回复1楼文友:- 0 22:57:15 谢谢您的鼓励
宝宝缺钙怎么办
怎么解决骨质疏松
散步预防骨质疏松
肠易激综合征怎么改善成年严重缺钙的表现
心绞痛要注意些什么
上一篇:春秋思念是一条河散文
上一篇:文化佐料还是良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