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白露初生秋意渐浓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1-04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今年白露时间为9月8日00时29 农历七月廿九,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进入“白露”以后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有曰:“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白露三候

我国古代习惯将节气分为三候,白露同样也有三候。

一候鸿雁来

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即鸿雁在天气转凉后飞往南方过冬。

二候元鸟归

玄鸟解见春分,此时自南而往北也,燕乃北方之鸟,故曰归。即燕子是北方的鸟秋季自南往北回归故地。

三候群鸟养羞

三兽以上为群,群者,众也,《礼记》注曰:“羞者,所美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过冬,如藏珍馔。

白露习俗

白露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规模为最大。

白露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相传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可以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

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白露酒

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城里酒店里还有零拷的白露米酒,后来逐渐消失。

十样白

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这“十样白”是10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白露的人文含义:教化启蒙

白露时节,更是“教育”、“学习”之重要时节。古典中国人到了白露,就意味着人们进入了一年辛苦后的收获季节。人们在此季节里有了交换生活日用的资本,给王公大人进贡,王公大人也会回赐礼物。从义务的层面讲,这是一个尽责尽义的时期。后来演变为社会交往的礼仪,上下之间要有规矩,要礼尚往来。

对成年人来说,白露不能露,夏天穿戴随性,如光膀子一类的赤身露体,到了此时,自然天气告诫不能露了,社会人情也告诫需要讲究一些了,要注意自己的德行。对孩子们来说,打架、游泳、摸鱼儿、掏鸟儿等夏天自在狂野的日子结束了,即使硬着头皮也要接受管教了。就是说,这是需要学习、启蒙的时候。

巧合的是,国际扫盲日(9月8日)也在白露节。国际扫盲日(International Literacy Day)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5年11月17日召开的第14届代表大会上所设立的,日期为每年的9月8日,旨在动员世界各国以及相关的国际机构重视文盲现象,与文盲现象做斗争,促进世界各国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初等教育的水平,使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达到能够识字的目标。最终达到增进人际沟通,消除歧视,促进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白露的诗意

白露对中国人来说是诗意的。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名篇《蒹葭》即提到了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见古典中国人对物候观察的细腻,他们对天地与人情的关系既随时起兴,又明心见性。

白露读诗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秋露

唐·雍陶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

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南湖晚秋

唐·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

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衰荷》

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夏木)

弥勒灯盏花药企怎么样

弥勒灯盏花药业产品

灯盏花药业经营产品

尿路结石剧烈疼痛怎么办
早上后背疼起床后缓解
宝宝健脾的食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