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往事4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4-15
我的家乡往事(4)
十年树木,十里矿山传诵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美好佳话。
百年树人,百年老矿奏响着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壮丽凯歌。
撑起一片蓝天的矿山教育。
回忆家乡办教育的往事。
我生在蛟河,长在矿山,亲眼目睹了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亲身经历了家乡教育模式的形成,亲自参与了由学生到教师的身份的演变过程,也亲情感受到了家乡教育成果给家乡人民带来的巨大变迁。可以说,是家乡的山水养育了矿山人民,是家乡的父老教育了矿山儿女,是家乡的教育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矿山人。所以家乡企业办教育的成果,撑起了矿山头顶上的蓝天!
呵,那撑起一片蓝天的矿山教育!
难以忘怀呵,伴随着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声,蛟河矿务局成立了!紧随其后,局职工子弟第一小学校,第二小学校,第一中学校也相继成立了!局教育处,矿教育科的和老师们,大都是从部队转业来的和地方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有在地方曾经做过地下党工作的有志之士。他们带着还没有消失殆尽的硝烟炮火的余味儿,匆匆的来到了学校的课堂上,看看他们为之奋斗的成果;他们来不及把行装放到宿舍里,就急切地到各校查看师资配备,培训情况;他们还没能适应从地下工作转入地上工作的环境,就被马上调去从事一摊新的工作。
难以忘怀呵,曾经的放羊娃,曾经的放牛郎,曾经不是上山抓野鸡,逮狍子,就是下河捞鱼,抓蝲蛄的野孩子,曾经寸步不离父母身边的,帮父母干活儿的矿山妹子…此刻都被集中到了课堂上,学习识字,算术做题。刚刚建国后的那番普及中小学教育,让所有适龄儿童都上学受教育的情景,着实让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永远难忘!因为在一个年级里,有的学生之间年龄的差距竟然是将近十岁!这都是旧中国造成的。
那时上学是免费的,直到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后,国家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逐渐好转了,才开始收学费了。现在我还保存着1965年我交学费时的一张收据,上面是我那时的班主任常维娴老师写的贰圆伍角整的学费数额。至于其它费用,除了交书费,再没别的了。当时,有的人家孩子多的,矿上给予了三免一五免二的政策,即家里有三个孩子上学的可以有一个免交学费,有五个孩子上学的,可以有两个免交学费,保证都能上得起学。
难以忘怀呵,那时矿上不但开办了学校教育,还开办了职工扫盲教育。因绝大多数职工都不识字,就是当时全国四万万五千万的人民,也有95%以上的人没有文化,不像现在上演的有些电视剧里胡编的那样,所有中国人都认识字。因而,矿上就分期分批地安排职工们到矿上的南大坝职工教育基地去学习文化。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全矿没文化的职工都去学习培训了一期,明显的提高了职工的文化层次。
我还记得父亲参加早,有一定的文化,就被派到吉林市参加了两期中,高级文化培训班学习,领回了两套书,当时我最爱读的是朱总司令写的《母亲的回忆》一文。
而我们学生的课本,则是国家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的正规课本,至今我还保留着那时我上小学时用过的6本语文课本。
翻开那些已被时光磨损过的,浸透了时代痕迹的书页儿,依然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
打开小学课本第一册的第一页是一幅画:背着书包上学校,见到老师行个礼。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光荣传统。翻过图配拼音,图配汉字之后,就是课文《公社送我上学堂》《永远向着党》《做的好学生》《好》等课文,奠定了爱党爱的思想基础。而再往后的课文《我穿棉衣要爱惜》《扫雪》童话课文《萝卜回来了》更是培养爱劳动,爱互助,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好习惯的经典课文。
再打开课本第二册的第一页,又是一幅画:黑白油画《开国大典》那是让和我一样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长大的青少年,感受到像父辈们一样的中国人在世界上站立起来后的扬眉吐气的情感。后面的课文《我们的教室》《皮球浮上来了》《谁做的对》《孵小鸡》等课文充满了热爱生活的气息,而《乌鸦喝水》《小猫钓鱼》等童话课文,更是符合少年儿童天性的传世之作。
再打开其它的课本,《秘密学习》《宁死不屈》《六个墨水瓶》《把牢底坐穿》《一个粗瓷大碗》等课文又一次的撞击着我的心扉,因为从那时起,我和我的同学们就深深地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道理。
呵,那撑起一片蓝天的矿山教育!
永远忘不了,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努力,到最后,矿上已发展到了具有小学11所,初中6所,高中1所,职业中学1所的规模。
那些为矿山教育事业付出过大量精力与心血的教师们,无论是教过我的,没教过我的,还是我的同事,我的同志,或是从未谋过面的,从未共过事的同行们,从矿务局建校就开始的,一直到矿山破产为止的所有教师,他们在矿山的教育工作中,曾呕心沥血地,勤勤恳恳地为矿山子弟打好基础教育的根基而辛勤的工作过的经历,事迹,我和每个矿山人,都是铭记在心,永远忘不了的!
我清楚地记得,那些小学老师们从握笔写字的姿势开始教起,从起笔落笔的笔画讲起,到字的结构,字的含义,字的应用,直至造句,组段,成文的训练,最后考试验收,达到知识落实为止,无不达到精益求精,兢兢业业的程度,无不显现出成果丰硕,让人喜悦的效果!他们极其负地教好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差点的学生也从不放弃。
我清楚地记得,为了提高矿山学校的师资力量,矿教育科在1959年曾经与长春东北师大进行过一次以煤炭换教学的举措,使矿山的教学水平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详情见下文)
我清楚地记得,六十年代中期,从全国各地的高等学院给我矿分配来了一大批具有高等学历的教师。哈工大毕业的张广春,福建大学的陈,北京体校的田学全,上海的朱亦效,天津的贺军,江西的叶立成,的陈士林,吉林的孙洪旺,张云志,付兴华,刘文野,朱明淑等等教师,都分到了各中学任教。他们来的时候,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他们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矿山教育事业,还有的甚至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矿山教育,如陈老师。这个海外华侨的后裔,不仅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都献给了自己忠诚的事业,还通过在新加坡的实业家姑姑为家乡做了很多事情,这是矿山人永远也忘不了的。
我清楚地记得,在矿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师资力量曾紧张的时候,从生产单位抽上了一批工人,充实到了教学一线。在当时教师具有国家24级的职务性质的情况下,抽上来的工人一时上不了如此性质的工种,就被定性为不辞不退人员”如此看来,矿上这样做,即稳定了当时的教育工作,又使得被调人员能够安心工作,同时也证明了不辞不退人员”政策制定的极具特色!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矿上的大批工人下岗,纷纷带着家人迁移到外地打工,矿内生源急剧下降的情况下,矿一中的最后一任校长司广儒立刻制定了从农村招生的措施,扭转了学校招生难的局面。今天看来,可以证明了那一举措在当时来讲,是把办学方向由为矿职工子弟服务转变为面向全社会,面向农村进行教学的求生存举措,是开了矿山学校面向农村,扩大招生的先河的大胆举措。
可以说,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无论是哪一时期的矿山教师,矿山的教育工,都是这样地把矿山的教育工作当作自己最神圣的事情来完成的。
直到我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的时候,乃至到了矿山临近破产的前夕,我已成了一名老教师的时候,矿山的教师们的工作依然是那样做的,他们的工作劲头,他们的呕心沥血的精神依旧是那样。由此,矿山的教育工作年年硕果累累,考入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年年都是桃李满天下!
呵,那撑起一片蓝天的矿山教育!
永远忘不了,矿教育科的领导们,对各校教学工作的真抓实管。他们从来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经常到各校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并在每个学期都要至少搞一次大型的教学公开课的比赛,鼓励教师们把精力都用在一堂课的45分钟内,极大的促进了教师们钻研业务,争创佳绩的积极性。他们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大型文艺汇演活动,评出最佳优秀节目,送去参加省,地,市,县的文艺汇演。每年都有获得大奖的节目问世,极大的激发了教师和学生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他们还经常组织各校学生们进行各类知识竞赛,安排各校带领学生们走出校门,参观家乡的造纸厂,化肥厂,选煤厂等工厂;清明节组织学生们瞻仰家乡烈士墓;有纪念性的节日来到之际,请老红军,老八路,老抗联给学生们讲述战争年代前辈打的故事,请老矿工讲述旧社会受过的苦难与压迫,组织学生们吃忆苦思甜饭…这一系列的活动,把光荣的传统教育深深地根植于一代又一代矿山儿女的心中,使他们大都成为了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了。
永远忘不了,矿党政领导对教育的重视。从建局有了学校开始,那些领导就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年年总是把矿上的教育经费第一个如数地拨款到位,再计划其他单位的资金预算。年年庆祝六一”儿童节,主要党政领导都亲自参加庆祝,按时出席,讲话。年年矿上高考之后,矿上主要领导都要组织高考庆功会,并宴请高三老师,給教育有功人员发放奖金给予鼓励。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次矿各界积极分子上的餐桌上,同我分在一桌用餐的时任矿党委书记的徐全,副矿长韩锡元端着盛满白面馒头的盘子,递给当时还是学生的我,说你吃吧,你年轻,多吃点儿!”没想到,在过了20多年后的又一次矿领导举办的高考庆功的会餐上,时任矿党委书记的王炎,矿长邢志恒为我敬酒,祝贺我取得的成绩…回忆起来,真感觉到矿领导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令人震撼,让人动情!
呵,那撑起一片蓝天的矿山教育!
之所以是撑起一片蓝天的矿山教育,是因为矿山的教育工作,为矿山的父老乡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能力的矿山后代,遍及全国各地,遍布世界各国,正在创造着他们美好的前程,书写着他们美丽的人生篇章!
蛟河煤矿已经破产多年了,至于在六,七十年岁月里的矿山教育工作中,究竟培养出了多少人才,多少大学生,已无从查起;究竟涌现出了多少国家级别的,省部级别的,市县级别的先进,优秀,劳模等人物,也已无详细资料。但矿山各界领导所做的教育工作,矿山教师们那些为托起无数的太阳而付出的辛勤劳动,矿山人民是永远会铭记在心里的!
呵,那撑起一片蓝天的矿山教育!
矿山教育工作中的一笔。
家乡那难忘的记忆。
在我的家乡蛟河煤矿曾经极其的成就中,曾有过铭记矿山史册,不可磨灭的一笔,至今老一辈的矿山人提及起来,还都是记忆犹新的,那就是用煤炭换教学的举措。
2015年的夏季,受蛟河市部门的委托,我通过走访,电话请教,上门调查等方式,访问,调查了生活在外地的原矿山的几位老人,向他们了解了上个世纪的59年,蛟河煤矿曾经与东北师大进行过的一次以煤炭换教学的工作,即蛟河煤矿捐给东北师范大学一定数量的煤炭,东北师范大学就派来十几个教师到矿上的几所中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工作。所说的矿山教育工作中的一笔,指的就是这件事。
上个世纪的1959年,正值新中国刚刚成立10周年,百业复兴。教育工作也是如此,面临着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质量亟待提高的状况。矿务局教育科领导班子经过研究,请示了矿,局党委,直接与东北师大协商,制定了这样的计划。如此工作,不仅使东北师范大学解决了冬季取暖的烧煤问题,而且也解决了蛟河煤矿的教学师资力量紧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东北师范大学老师的到来,帮助了矿山的老师们提高了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成绩,推动了矿山教育事业的发展。
那时候,他们分别到了几所初,高中,与矿上的老师们一起讲课,听课,评课,研究,探讨,提出建议,毫不保留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一时间,几所学校的教师们人人谈教学,个个讲方法,立刻刮起了教学研究之风,还引来了小学的老师们前来听课,评课,学习,请教。
一年后,当这些东北师大的老师们到期返校的时候,矿不少领导和老师表现出了极大的依恋不舍。最后经过个人自愿申请,东北师大校方和蛟河煤矿领导研究批准,东北师大的物理教师岳忠富,语文教师宗玉章,化学老师张德芳等几名老师留了下来,在矿一中任教。有的一直在矿一中工作到退休。
这件在当时被传为佳话的事情,之所以被记载到矿山教育工作的史册上,就因为它促进和推动了当时蛟河煤矿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然而,今天看来,此事也是颇有前瞻性的。为了谋求发展,实现双赢,实施一些打破常规的举措,不正是今天的发展理念吗?这在半个多世纪之前,蛟河煤矿做到了,实属一种教育工作史册中的大胆创新哪!
矿山的优秀教师代表史秀兰的事迹。
蛟河煤矿,这个有着近一个半世纪历史的老矿在它漫长生命的长河中,曾经创造了无数的,无数的成就。企业办教育,就是众多,众多成就中的一个侧面。因为在企业办教育方面,它取得了极其成功的经验与灿烂的硕果。可观而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它打造了一个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队伍,史秀兰老师就是这个优秀教师队伍中的突出代表。
在数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她把炽热的爱心都献给了自己所教的学生。
从她当老师的第一天开始,她就把满腔的爱心倾注到了学生的身上。
一个住在远离矿区的大兴区的学生,入冬之后只穿着一双飞了边儿的旧单布鞋来上学,到了学校赶紧脱了鞋,把脚放在煤炉子旁边烤火取暖。当史秀兰老师看到了他那冻得通红的脚时,很是心疼。下了课后,急忙跑到百货商店买了一双新棉鞋拿到了学校,给了那个学生穿上了。
一次讲授四则应用题的分析时,班上理解问题能力最差的两个学生,怎么也没学会,而那时早已打了放学铃了。史老师就毫不犹豫的将那两个学生领回了家,在家里耐心地给他们讲解,还给他们做饭吃。直到他们学会了,才让爱人把他们送回了家。
在年复一年的岁月里,她把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每天的工作之中。
她在多年的授课中,养成了处处都要把工作做到完美,满意的程度,如果有一丝的差距,有一点儿的不满意,她也不会罢休。久而久之,铸造了她不把工作做好誓不罢休的性格。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别人让学生练一遍的,她得让学生练两遍;别人布置一月写一篇作文的,她却让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这样的话,批改量就无形中加大了。但是她却不怕,常常都把学生的作业本,作文本带到家里去批改,而且经常批改到深夜。在她看来,只有认真的批阅,才能完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授课计划,这就是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这得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但是,史老师不怕困难,起早贪黑,始终是以旺盛的精力工作着,而且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每个节假日,史老师都很少休息,不是到校批改作业,就是给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无偿的补课。只要还有时间,她就去学生家家访,向班级的每位家长介绍学生近阶段在校的学习进步情况,并与家长制定好老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进步成长的计划。正由于此,学校和家庭都能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进步成长的情况,能对学生及时的实施多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样对学生的教育成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她整个的教育生涯中,她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都倾注到了无私的奉献之中。
史秀兰老师和其他所有的矿山优秀教师一样,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从来都是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不懂得索取,只讲着奉献。不管多上多少节课都无所谓,不管补多少知识都是无偿的;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能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它。在她心里只有一个担心,那就是唯恐学生没有学会。因此,在每天的授课中,她始终把教书与育人放在第一位,个人,家庭从没有耽误和影响过她的工作。85年她被评为吉林省的劳动模范,那一年组织上让她去北戴河疗养,当时正值学生们临近毕业之时,教学工作很紧张。她毅然放弃了那次疗养,把名额让给了别人,最终把那届学生完好的送走,以优异的成绩让他们升入到了中学。
80年代末,由于工作的需要,她被提拔为小学校的副校长。走向领导岗位后,她更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把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都毫不保留地传给了年轻的教师们,让那些年轻的教师,继承老教师的精神和干劲,为自己的家乡—百年老矿的振兴,做出着自己的贡献。
虽然史秀兰老师已年逾古稀,且已退休多年,但她曾经为矿山的教育工作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记载在百年蛟河煤矿的史册上!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矿山
矿山:有一定开采境界从事采掘矿石的独立生产经营单位。主要包括一个或多个采矿车间(或称坑口、矿井、露天采场等)和一些辅助车间,大部分矿山还包括选矿场(洗煤厂)。矿山规模(也称生产能力)通常用年产量或日产量表示。年产量即矿山每年生产的矿石数量。
冠心病喘不过气来经期小腹胀痛怎么调理引起腹泻的原因
贵州治疗癫痫病最新方法经期延长的几种原因
大同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