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深的红尘里等你体系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3-29

在农村广阔天地里(下篇)

七。

一只胳膊受了风寒,很疼痛,连梳头都抬不起来。于是妈妈就让我给她扎针灸,扎了几天果然好了,不疼了,梳头也敢抬起胳膊了。于是,全家人都相信我会用针灸来治病了。像牙痛、头痛、关节痛、胃痛等等,都是我用针灸的方法来解决。妈妈年轻时就得了胃病,经常胃痛,我就坚持给她扎针,并在中脘、梁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配合艾灸,每次她都感到缓解很多,并且感觉胃脘部有明显的温热舒适感。

邻居们知道我会扎针灸,也来找我。我们生产队社员王业明,家里很贫穷,七八个孩子,常年患有类风湿病,腰、腿等关节痛,也没有钱治疗,我就坚持常年去给他扎针灸治疗,使他减少了许多痛苦,他从内心里很感激我。年轻社员刘运田患有二尖瓣和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也来找我给他扎针灸。我心里知道他这种病用针灸治疗解决不了问题,但是,他还是愿意让我给他扎,至少起到精神上的作用。

那时,农村缺医少药,用针灸的方法治疗一些常见病,确实会起到很好的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水平确实比那个时候提高了很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病普遍存在一个心里误区,就是对外科手术作用以及药物的作用产生了过分的心里依赖,而低估了机体本身对病变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抵御并战胜疾病的能力,对自身的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

其实人体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类对自身这个生命体的认识远远没有进入自由王国,就如同人类对整个宇宙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认识清楚一样。中医治疗原则,恰恰是以调节人体本身的各项机能,固本强基,扶正祛邪,提高对病变细胞的吞噬能力和对病变部分的修复能力以及对某些传染疾病的免疫能力,针灸疗法恰恰就可以起到这些作用,这一点是很容易被现代人忽略的。

在关于“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鼓舞下,1970年春天,沈阳军区派一支医疗队来到雅河公社卫生院,这支医疗队重点是在农村推广“耳针疗法”我也参加了这次培训,时间大约是一周。

给我们讲课的是一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军医,他利用挂图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耳针疗法”所依据的中医经络学基础。

在中医学看来,人的耳朵就如同一个人倒置于母腹内的胎儿,人的大脑、四肢、五脏六腑都可以在耳朵上找到一个相应的部位。一句话,人体的任何部位都能够在小小的耳朵上找到相应的穴位。所以,耳朵虽小,四肢皆有,五脏俱全,穴位多达好几百个。这些穴位的名称,主治的疾病都需要一一记住,那是需要下一些功夫的。

记得一起来参加培训的有一位是雅河公社大泉眼大队的,他叫马启凤,是村里的专职医生,当时叫“赤脚医生”个挺高,长得白白净净,仪表堂堂,举止文雅,彬彬有礼。他学习刻苦,记忆力超群,很快就把几乎所有的穴位都背了下来,这使我感到非常惊讶。但是我的成绩也不错,学习结束时,老师表扬了两个学员,其中就有他和我。

从1970年“耳针疗法”培训结束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面。1972年5月我离开了雅河公社,来到本钢石灰石矿,1974年10月又从本钢石灰石矿进入本溪钢铁学校读了两年书。就在我即将从本溪钢铁学校毕业的时候,学校搞了一次全体毕业生参加的毕业教育活动,地点就在当时的本溪钢校俱乐部,专门请来一位优秀大学毕业生给全校师生做报告。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作为嘉宾请来的报告人正是马启凤。

马启凤于1972年,经当地贫下中农推荐上了大学—沈阳药学院,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由于他在农村当赤脚医生时,就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经过三年的深造,又掌握了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毕业时,他主动放弃了在城市大医院里工作的优越条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农村,回家乡,回到缺医少药的雅河公社大泉眼大队卫生所。他的事迹令全场师生非常感动。

我和马启凤匆匆见了一面,后来再也没有见面了。

就在我写这篇回忆文章的时候,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告诉我,马启凤在农村呆了几年后,进入八十年代他就离开了农村,来到桓仁县中药厂科研科工作一段时间,又报考了沈阳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又到美国读了博士,博士毕业后加入了美国籍,就职于美国一家制药公司。

最近几年,本溪市政府在石桥子经济技术区建起了“中国药都”在全球范围内招商引智引资,马启凤以一位外国专家和外商投资者的身份,在石桥子区投资了一个制药企业,经营情况不得而知,据说后来又到广州去发展了。总之,他现在应该是一个美籍华人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的价值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当初,有志青年以选择到农村、到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八十年代以进城、进工厂,经商办企业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九十年代又以追求高学历,出国留学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进入新世纪“精英们”摇身一变,又以“外国人”的身份回国当老板获取高额利润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

曾几何时,多少有志青年被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念所绑架,折腾的晕头转向,以至于忘记了初心,迷失了来时的路,为了追求财富和“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不停歇地在奔跑。将来终有一天会突然发现,人成了一架为他为自己赚钱的机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过:“钱够用就行了,一天到晚都是金钱的世界,没什么意思”这句话代表了院士们对金钱和财富的看法。

当今中国社会需要一面镜子,来照射出时代变革里人们精神境界的标准,更需要一把标尺,来矫正时代迷茫里中国人追求的方向。

八。

1970年上面陆续开始派军宣队、工宣队来到农村宣传思想,协助开展农村教育。这些宣传队一般都是短期的,而被派下来长期住扎在生产队里的是“五七”所谓“五七”就是动员城里的国家,知识分子举家搬迁到农村来,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方面接受教育,改造思想,另一方面指导和帮助农村做好农村的各项工作。

我们董船营一队来了三个“五七”一位是李德明,另一位姓万,大家称他“老万”是个回族人。还有一位叫张启元,是个单身,没有带家属,住在老乡家。李德明和老万都是带着全家一起来的,被安排住在生产队的队部院里。

队部是个三合院,三间正房是队部,左厢房三间土房是住人的,右边一侧则是马厩和牛圈。他俩家就被安排住进了左厢房里,各自住一头,每家一间半,合用一个厨房。队里养了十匹马,一群牛,这些每天就和两家人一起进出和起居在一个院里。整个院子里到处都是牛粪,一年四季臭气熏天。到了夏天,院子里简直就是一个烂泥塘,稀泥里掺杂牛屎,鞋子陷进去都拔不出来,进院子需要仔细拣好道走才能进去。苍蝇、蚊子一群一群的,赶都赶不散。

李德明夫妇俩都是城里的知识分子,记得他们一家四口来到生产队那一天,妻子穿的是连衣裙,见到了这幅情景几乎都要哭了,两个孩子无助地站在身边,呆呆地望着这间即将成为自己新家的破房子和脏的下不了脚的院子,李德明只好耐心地劝妻子先住下来。

在社员们帮助下把行李和衣物从马车上卸了下来,安顿在这间破房子里,又把从城里带来的干净的被褥和大花床单,铺在了那连炕席都没有只好用稻草垫在下面的土炕上,那种巨大的反差真如同“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可见“五七”当时所面临的困难并不比下乡知识青年差多少。

李德明,老万,张启元三个人在生产的里相当于参谋部和智囊团,积极协助生产队领导班子出主意,想办法,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在我担任生产队长期间,在碰到复杂的情况时,也总是能够及时地听到来自于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处的特别好,可惜自从离开了董船营就再也没有见过李德明和老万。

张启元后来和我有一次见面,大约是在2008年,我在担任省期间,我写了一篇“关于整治私挖滥采矿产资源,保护辽东山区生态环境的建议”省政府把这件题案批转给了省国土厅和省环保局两个部门办理。有一天我接到省国土厅打来电话,说要和省环保局一起派人前来就上述题案当面向我反馈答复意见。结果前来答复题案的一行人,其中就有张启元。我们两一见如故,中午我留他们一行吃了午饭。

朴明谦是从本溪日报社作为“五七”下放到雅河公社董船营大队三小队。五队还有一个老郝,他有个女儿叫郝冬菊,她和我姐姐比较熟。那时农闲时节,利用晚上时间召集党员、团员和青年开会学习也是经常的事,就这样在一起开会时我认识了朴明谦。

那时朴明谦40岁左右,中等身材,不胖不瘦,白皙的脸上带一副宽边眼镜,讲一口流利的标准话,说话不慌不忙,底气十足,文学底蕴很深厚,一看就是一位有城府的新闻的范儿。

那时我的父亲、姐姐、和他接触都比较多,他们经常在家里谈论起他,对他都很尊重和敬佩,很欣赏他的才华。我和他见过几次面,很少交谈,只知道他是一个大,有学问,他在我的心目中,是需要仰视才能望其项背的。

大约是在2005年左右,当时我在民进本溪市委当主委、市副主席。有一天他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我是朴明谦,你还认识我不”我说:“当然认识了,你不一定认识我,但我对你的印象很深”于是他来到我的办公室,多年没见面的老朋友聊了起来,感到非常亲切。我介绍了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他也述说了过去这些年变化,回城后先是在市政府工作,是正局级,后来又到市工作,再后来自己办起了公司,地点就设在永丰农业银行大楼内。

这时的朴明谦已经接近退休年龄了,体态有些发胖,但是目光依然是那样炯炯有神,阅历更加丰富,观察问题,入木三分。讲话还是那样坚定而沉着,对自己的观点毫不动摇,极富感染力。

在本溪市工业遗产保护方面,朴明谦也倾注了不少心血,早在本钢一铁厂高炉闭炉前夕,他就在《本溪经济》等刊物上撰文,呼吁保护本钢一铁厂旧址。

朴明谦同志逝世的噩耗是由本溪地域文化研究会何国昌同志用信息的方发给我的。遗憾的是,我得到这个信息时就已经晚了,没有能够出席朴明谦的遗体告别仪式,竟成为终生遗憾。

朴明谦同志的去世,使我失去一位良师益友,本溪市新闻界失去一位有影响力的资深,本溪市地域文化事业失去一位忠实的守护者。

九。

1971年离开了生产队,到了离家一江之隔的南老台石棉矿干活,后来又转到了附近的桓仁县种畜场当工人。每天要往返十多里路回家里吃住。爸爸一直在雅河公社上班,家里有两个人需要通勤,而且还隔着一条浑江,来回都要乘坐小木船摆渡,很不方便,也很不安全。于是1971年春天我们又举家搬到雅河公社所在地。这样爸爸上班方便,上班也方便,姐姐的工作也从董船营学校转到了南老台学校当老师。而我就从董船营大队第一小队转到了雅河大队第五小队继续当农民。

到雅河后,爸爸先是找了一个房子先安顿下,花了400元钱买了一个没有盖完的房子,自己动手接着盖。那时我们姊妹几个也都长大了,具备了劳动能力,就利用业余时间,全家动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把四间新房子盖了起来。

人在十八九岁时,求知欲是最为旺盛的,况且受到当时艰苦环境的压抑,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我不甘心一辈子当农民,我渴望着能有机会继续读书,将来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在征得父母同意后,我就脱离了雅河大队第五小队,到雅河中学一个高中班去插班听课。学校校长是张中兴,是我们家的邻居,也就同意了,把我安排在高老师担任班主任哪个班。

那时处于文革期间,大量的五七下乡劳动改造,农村学校本来缺少师资,他们中有部分高级知识分子也就自然充实到农村的学校中来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可惜,文革后,这些优质的师资又离开了农村。

我记得雅河中学当时就有好几位名牌大学毕业生。有一位教政治的老师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有一位教物理的吴恒荣老师是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有一位教数学的王英姿老师是本溪市某高中一名著名数学教师,几何课讲的特别好。

当时那位北大毕业的政治老师,铿锵有力地引用反击他的政敌的一句话,令我欣赏不已,至今还经常回响在我的耳畔:“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激烈,发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我们家搬到雅河公社后的那一段时光,我对中医学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是受到我姑父的影响,姑父王正新,是祖上传下来的一代中医,在桓仁县华尖子一带很有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我在董船营二队劳动期间就经常给贫下中农扎针灸,积累了一些中医学兴趣。

那时,我们家后院有一个邻居,在公社卫生院当中医,我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去他家,听他讲中医的理论,从他家里借一些中医书籍来读,什么《本草纲目》《濒湖脉学》《脉学刍议》《伤寒论》《汤头歌诀白话解》等等,我都读。有些歌诀我至今还能背诵出来。

比如: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如水漂木,如捻葱叶。

体状: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主病: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寒聚在胸。当关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而得。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軟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主病: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病寒。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又比如:

中药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焯莫相依”

在农村当农民时,我最大的愿望是将来能考上医学院,当一名医生,可惜命运没有让我如愿以偿。

十。

我从1968年9月下乡回到雅河公社当农民,一直到1972年5月,因本钢到雅河招收民工去支援工业建设而离开农村,将近四年的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这段知青经历虽然很艰苦,但是也很难忘,它铸造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时也使我对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有了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群的生存状态,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了真实而深切的体会,这对于我人生最初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我后来在高校从事于教书育人工作,以至于再后来走上从政之路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我这段知青经历中,虽然也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磨难,但是和当年那3000多名大连甘井子区下乡到桓仁县的知识青年相比,我还是很幸运的。不管怎样,我的家就住在农村,有父母的呵护和兄弟姐妹的陪伴,大家在一起再苦再累也是温暖的。而大连甘井子区的知识青年,那么小的年龄就告别了父母,离开了家,从美丽的海滨城市来到了偏僻的辽东山区,在青年点里度过那段艰苦的岁月。劳累、孤独、想家,他们所经历困难和磨难不知要比我大多少倍。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从大连来桓仁下乡的知识青年中至今还有400多人留在了本溪,其中一部分留在了桓仁,在那里工作,在那里安家了,成为了永久的本溪人、桓仁人。其中我认识的就有原桓仁县的主席黄柏栋等。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桓仁,也把自己的全部人生都献给了桓仁。

他们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可爱的人。国应该记住他们,历史更要记住他们。

完。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农村

农村,指乡下,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相对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膝盖痛怎么治疗小孩汉森四磨汤的功效深圳牛皮癣医院咋样

远大医药立可安治疗腹泻怎么样
哪种血糖仪比较好
月经有血块怎么回事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