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仍然是电影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0-02

编剧仍然是电影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文艺报郝杰梅 截至目前,2016年国产电影故事片的立项超过2000部,今年国产电影的生产规模也有望达到700部;同时国产电影的投资主体达到1500家(高峰时期达到2000家),其中可持续从事电影创作生产的主体超过 00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电影编剧新力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产力架构,为中国电影的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在资本市场与中国电影充分嫁接的新格局下,编剧仍然是电影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今年4月以来,电影票房增速放缓,市场上缺少能够把观众召唤回影院的好作品。如何在资本的 要求 下拒绝迷失,在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避免浮躁,潜心创作,是对电影编剧、尤其是新生代编剧的考验。日前,国家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组织了一场在京部分电影编剧座谈会,与会者认为,面对电影市场出现的新变化,电影剧本要摒弃低俗、媚俗的低级手法,用中国文化特色和个性来讲中国故事,在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同时,传递出中国电影所具备的正能量。

电影要担负起开启民智

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重任

张宏森(国家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

中国电影在2015年超高速发展,给予人们新的期待和厚望。在向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现代化强国迈进的过程当中,人们思考的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也包括一些重大的精神命题,希望有艺术品种能够承担一种,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参与到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日常状态当中,因此把更多地寄予电影身上 希望电影在娱乐和满足梦想的同时,更多担负起开启民智,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重任。由于中国电影在产业道路上经验尚浅,我们对类型化的掌握、对高科技大片的把握、对原创性大剧情片的推进都有待加强;同时,中国电影与时代、与生活、与民生在结合度上又有所松懈。这都给电影提出了新的审美期待、提出了新的文体意识。我们聚焦提高电影创作质量和水平,聚焦在新时代怎样把电影推向一个新的审美和创作境界,重新建立中国电影和中国百姓、和中国观众之间新型而紧密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我想从三个层面谈谈对目前电影创作的一些看法。

首先,要在价值观层面上重新确认。 总书记在两年前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以人民为中心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方向、弘扬真善美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价值等很多非常经典的、非常宝贵的论断。为什么一些电影作品屡屡被误读?是因为这些影片的价值观在凸显过程中不那么坚实有力,不那么伟岸高大。我们看到,任何一部优秀作品打动观众,依靠的还是它的价值观系统,这个问题毋庸置疑地摆在我们面前。

其次,是方法论问题。当中国电影拥有了美好的价值观的时候,是否还具备实现价值观的方法论?我认为,我们在方法论训练上有所欠缺。比如在类型影片的训练上不够完整、不够系统,没有对它的比例和配方进行深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我们在作者化体系上,也需要认真思考中国化本土移植的问题,如何与中国现实主义一脉相承的传统对接?如何和中国的现代性对接?需要认真思考。与此同时,掌握规律是为了超越规律,我们超越规律就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叙述文体,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和电影语言,我们只有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超越了规律才能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更大的生存空间,所以方法论的训练非常紧迫、非常必要。

再次,与时俱进的现代性。我们不仅面临好莱坞的挑战、面临互联的挑战,同时也面临与自己的挑战。如今,电影与视频站的窗口期越来越短,怎样保证电影的影院特质?因此必须要建立大银幕优势,必须用现代叙述文体、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的优势与互联观看形成区别。另外,要在互联时代、碎片化阅读时代聚集起观众,必须要强调电影的社交功能,从而与互联产品构成区别。对剧作来说,与时俱进的现代性可能弥漫在每一个分场、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文字背后预留的工业空间和科技空间里。电影的叙述语法、语态在未来会呈现出什么状态?我们必须要深入思考,墨守陈规、回头看都没有出路,要有成为新经典的勇气。

中国故事的前提是中国题材

张 冀(代表作《中国合伙人》《亲爱的》)

中国编剧现在缺少 忧患思维 。我见到很多新编剧,一上来就和我聊剧作方法论、节奏、高潮点等等,认为有技术、有结构就可以了。单用技术和技巧堆出来的剧本,中国观众为什么要看?如果只是纯技术的展示,中国观众完全可以看更成熟的好莱坞电影、韩国电影、日本电影以及中国香港电影。编剧希望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的前提就是中国题材,只有发生在中国、属于中国人的题材,才能衍生出中国故事,目前,一些年轻编剧在题材上确有些 懈怠性 ,他们认为只要技术练好了,就可以写一个电影剧本,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找题材、练技巧上,这样才对得起写剧本带来的 挑战 ,如果编剧想和大导演长期合作,必须要交出好作品。希望编剧同行不要放松,不要懈怠,电影市场不是 你给什么,就能回馈你什么 。同时,目前我们对于 类型化 仍处在学习的阶段,类型的本土化是最重要的,要兼顾话题性和社会性。

观众需要的是真情实感

袁 媛(代表作《滚蛋吧!肿瘤君》)

谈到电影类型化,即便是好莱坞也在面临类型化新突破的困境,而我们已经逐渐够到了电影类型的 边 ,从《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等作品中,我鲜明地感觉到好莱坞剧作的套路,并且融入了生活化的情感和本土化的元素。其他一些国产电影虽然也借鉴了一些套路化的创作,但充斥了虚假的情感,这是观众不能接受的。我们的编剧应该在动笔之前,思考清楚观众究竟需要怎样的作品。近两年,不少印度电影的品质非常高,甚至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叙事系统,这也是印度电影年观影人次超越我们的原因。

写剧本要清楚作品的 灵魂

陈 舒(代表作《恋爱中的城市》《绣春刀》)

我在写作时,更愿意谈作品的 灵魂 。编剧写得越多,自发性的创作越多的时候,越会喜欢深入探讨作品的 灵魂 ,这个 灵魂 ,其实就是写这个作品的初衷。对于编剧而言,由于电影是工业化产品,需要团队合作,也需要满足资本、演员的要求,有时写着写着就会觉得偏离了自己的初衷。因此,创作者应当在写剧本时不断追问自己,作品的灵魂究竟在哪里,这是写剧本的前提。

市场需要接地气、有深度的作品

黄 丹(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编剧)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和学生强调,作品一定要落地,要接地气,在创作过程中要接触社会,抓住社会热点,抓住社会上的矛盾。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当中,娱乐化的作品符合刚刚进入城市生活的观众对电影的想象,亮丽、堂皇、绚丽 但真正有深度、有灵魂、有热度的作品确实不多。实际上,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着非常丰富的故事,从、朋友圈都能看到有趣的故事,观众不只需要魔幻片,更需要接地气、有深度的电影;而电影作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更需要这样的作品。现在的电影生产,投资方对于题材的判断和把握,更多考虑的是安全感和投资回报,忽略了电影的艺术属性。还有版权问题,目前编剧都是 一把卖 ,几乎没有后续的版权收入。希望在法律、制度等多个层面,能够对编剧进行保护,我相信这会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探寻中国故事的独特性

冉 平(代表作《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画皮Ⅱ》)

有些情况下,编剧正逐渐沦为导演的 工具 。早先编剧都是自己写,靠着情怀和兴趣创作,现在变成了 码台词 ,纯技术性的创作,这不是编剧需要做的事情。但当下比较好的现象是,编剧和导演、主创的合作更加密切,自身影响力也更强。想要影响到合作者,编剧就要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同时要有对故事思考的能力。我和一些 90后 导演有过合作,和他们的合作、交流、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从年轻创作者身上,我了解到如何实现作品的现代性。现代性不是表面文章,它还包括情感方式、价值判断等等。但不管如何表达、如何处理信息,最后留下来能够打动人心的,一定是有人类共通情感的作品。在这个基础上,编剧应该寻找到中国故事、中国好人、中国英雄和好莱坞有哪些不同,找到独特性,如果在这方面能够和导演、投资方形成合力,我们就可以在行业里走得更深、更远,让自身的想象力有更充分的发挥空间。

保护编剧创造性的劳动

赵葆华(代表作《守护童年》《邓小平登黄山》)

电影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在制作上有些过分倚重市场效应,逐渐变成 以票房多寡论英雄 的局面;在创作上则过分看重娱乐题材, 凭笑声多少论短长 ;在题材上缺少独创性,跟风、模仿等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曾经风光无限的几种类型片也暂时沉寂了。编剧应该从时代精神中寻找选题,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编剧是电影的第一生产力,为电影作品提供基座。就在编剧都为自己维权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电影的媚俗化、平庸化,也和编剧有密切的关系。编剧队伍需要进行生活充电、艺术充电、思想充电。编剧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基座,要想夯实基座,不但要从思想层面,还要从组织层面、政治层面夯实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热情的呼唤和美好的期待中。另外还要壮大我们的队伍,竭力保护编剧创造性的劳动。

编剧应加强 主动创作 的意识

白铁军(代表作《没完没了》)

好的编剧,应该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然后市场还能够接受,这比 命题作文 要好很多。但目前,70%-80%的编剧都是 给啥吃啥 ,做不到 想啥吃啥 。即便是 委托创作 或 命题作文 ,成片的品质都不是编剧能够把控的。在创作方面,编剧的机会仍然不多,自己想写的内容写不出来,这是很难受的一件事。一般都是 不管想不想,必须完成 的命题作文。编剧应该有更多主动创作的意识和机会,哪怕两三年出一部作品,也是值得的。(郝杰梅)

小便刺痛不治疗方法

什么原因造成小便后刺痛

上尿路结石手术方法

儿童感冒吃优卡丹可以吗
糖尿病胃轻瘫消化不好怎么治疗
生物谷灯盏花药企怎么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