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童年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2-08
在回忆童年的梦境里,最难忘的还是我读私塾的那些日子。那栋土墙草屋的私塾,在一座城隍庙的旁边,说是城隍庙,其实只不过是一处早已庙宇的,在荒草丛中残留着一些破碎的砖瓦和斑驳的石墩,只是从老辈人那里知道这里原来是座城隍庙,庙里供奉的是城隍老爷,城隍是古代汉民族文化中普遍崇祀的守护城池之神。这些老人总是津津有味地给我们讲述正月城隍老爷出巡时的壮观,大街上彩旗飘扬,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城隍老爷乘坐八抬大轿,全副鸾驾,前呼后拥,从西街到东街,浩浩荡荡…。随着岁月的变迁,这里庙宇已经,往日缭绕的烟火早已经消逝在岁月深处。只留下动听的故事还在街巷里流传。
在残壁断垣的城隍庙四周零乱的长着几株桃树,紧挨在草堂的后面是一座低矮的小山,山上全是桃树,每当春天来的时候,满山桃花盛开,因此人们都称这座小山为桃花山。私塾就在桃树掩映景色宜人的桃花山下。私塾泥土筑的墙壁,稻草盖的屋顶,冬暖夏凉。晴天还好,落雨天从屋檐下过,屋檐水淋到身上象滴了酱油一样。最可怕的是刮大风,记得有个夏天的午后,天空骤然黑得象锅底一样,雷鸣电闪,私塾房顶上的稻草,被狂风卷起抛向天空,又纷纷扬扬的飘向无边的圹野,暴雨从被掀开的屋顶,像瓢泼似的浇在我们的身上,我们许多小同学吓得大哭起来,此时师母临危不乱。比先生还要镇定,大声喊着:别害怕,是龙过峡 快躲到桌子下面 ,我们一窝蜂钻到桌子低下,有几个大一点的孩子,拥抱着把我们围在中间,胆小的吓得瑟瑟发抖。师母拿出一杆大秤和秤砣一起挂在草屋中间的柱子上, 说这样能镇住狂风。好像真有点灵验,不一会儿,外面风停雨息,乌云散去,小草屋总算没被风刮倒。庆幸私塾这里是龙卷风的边缘地带, 风只把 把草屋顶掀了个大洞,让我们经历了一次暴风雨的洗礼 ,也体会到杜甫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痛苦心情。
在私塾里,同学们都惧怕先生,喜欢师母。喜欢师母讲些动人的故事:孔融让梨”孟母三迁”她虽然文化不高,却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时常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虽然这些先生已经讲过,但从她的嘴里说出来,却更加地动听。
下课玩耍的时候,师母就让我们围坐在她的身旁猜谜语。这些谜语好有韵味,无锣无鼓去打棰,无池无水去钓鱼,无箫无笛声音好,无云无雨雪花飞”不像琵琶不像琴,非曲非调自然音,颠狂柳絮随风舞,独钓寒江雪满身” 诗情画意的谜面,谜底就是弹棉花的行当。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些谜语我还记忆犹新,回想起来依然津津有味。
师母是小脚,我记得师母总会在冬日的正午,坐在太阳下用热水泡脚,小脚的神秘才会在我们的面前露出庐山真面目那是一双看一次就一辈子都忘不掉的小脚。长长的裹脚布慢慢解开,露出高高隆起的脚背,如果不是与腿相连,你能相信那是脚吗?短小的再也无法短小,像人们说的三寸金莲。踝关节那凸起的骨头更是显眼。没见了脚趾,只有脚面。四个萎缩的脚趾紧贴在脚心,早已失去了脚趾的模样,我们却如同参观奇异的景观,师母不时掰掰这个,摇摇那个,似乎那不是长在自己脚上的趾头,而是多余的枯枝干柴。从她笑眯眯的眼神里确乎没有看出她有丝毫的痛苦,仿佛拥有这双小脚有无荣耀。
春天的时候,桃花山的桃树开得粉红,草堂外的竹篱笆爬满了牵牛花,草丛里蝈蝈和树梢头上的知了鸣奏着好听的曲子。先生在草堂外,城隍庙的上开出几块菜地,栽着西红柿和黄瓜,春色浸润着小小的私塾也浸润着孩子们的童心。我在私塾读了两年,后来转到城关小学,从三年级开始读起。文革前我姨父的私塾就关闭了,但它留给我的回忆却难以抹去。
童年是短暂的,然而童年的生活对人生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也许这匆匆而逝的童年往事,值得我永远回忆。
文字池阳隐士。
地方新闻精选|江西严禁以“国学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
江西:严禁以“国学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日前,江西省教育厅发布了《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要求各地排查并查处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
《红楼梦》之秦钟:入贾府私塾,福兮祸兮?
还是从宝玉会秦钟说起吧。书中第七回,宝玉于宁国府见秦钟人品出众,若有所失,痴了半日。此前,凤姐边推宝玉边直言不讳地大呼:“比下去了!”秦钟到底怎样一个风神少年呢?竟惹得这嫂弟俩一咋一呆。且看曹公之描述...
上一篇:80多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