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地球的绿飘带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2-13


“地球的绿飘带”,这词在我的脑中一闪,我就决意离开团队,拽着拉杆箱,独自踏上“滇缅公路”的征程。
只有行走在滇缅公路上,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艰苦卓绝?众多博友可能从著名的盘旋在崇山峻岭“24拐山路”的照片上,了解到工程建设的艰难。其实,艰难悲壮远甚于此,近代以来,中国没有任何一项工程与之匹比。
修建滇缅公路,难在经过的80%路段是悬崖峭壁,难在经过的12%路段是湍急江流,难在经过的滇缅地区“瘴气”流行横溢,难在抗战形势的日益紧迫,工期骤短,难在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难在缺乏必要的施工机械,难在资金的高度匮乏。20万人中华最优秀的儿女,为了人类的尊严,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民族的生存,边勘测边施工,自带干粮工具,夜以继日,人挑肩扛,“蚂蚁搬家”,挖填土方112 .26万立方米,石方1102. 万立方米,修建大小桥洞20 2座,硬是用自己的血肉身躯修筑一条世界最崎岖的千里公路,硬是用自己对祖国的忠诚筑成“中国第二条万里长城”。
参加修建的每一个人,都无愧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滇缅公路在纷飞的炮火中修建,从一开始,日本就专门成立“滇缅路封锁委员会”,处心积虑要把滇缅公路切断。1941年1月2 日,日军飞机14次轰炸昌淦桥,但大桥巍然屹立。每次轰炸之后,驻守在桥边的工程抢修队就及时对大桥进行抢修,有时炸弹仍然在爆炸、战火仍在燃烧,就开始抢修。缅甸华春旅行社的小猫导游用中文告诉我,有天日本轰炸以为把一座大桥彻底炸断,东京的电台洋洋得意地宣称:“滇缅公路已断,三个月内无通车希望”。中国大后方的很多人,在日本广播中得知此事,一下子紧张起来,国民政府交通部急电工程人员昼夜抢修,务必尽快通车。但戏剧性一幕出现,在交通部的急电刚发出,就收到了来自大桥抢修队的电报,说滇缅公路全线畅通。原来早在两个月前,工程技术人员就预计大桥有可能被日军空袭,他们找到空汽油桶,每70个连在一起,铺上木板,搭成了一只简易的渡船,汽车开上去之后,用钢缆将渡船在两岸拉来拉去,直到大桥修复。
这样的传奇,这样的故事,修建的每一个人,这里的每一块石头,只要你写出来,无论是什么文体,都豪迈有力,大气雄浑,磅礴冲天,绝不会有一丝的婉约和缠绵。现在,我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重温这段体验悲壮的旅程,仍有一种浩然正气激荡于胸。仅仅是上面的这两段文字吗?不,有很多很多。引发我个人震憾的,还有,还有那70多年前飘响在滇缅公路上的歌声!
是的,唯有飘响在滇缅公路上的歌声,才能诠释清楚什么叫气慨,什么叫做气壮山河!
我在大学读书时,曾听说二战期间,德国一副战前元帅,看到被德国轰炸得千疮百孔的法国防空洞,但见到在饥寒交迫的防空洞一个小窗前,竟然还种养着两盆鲜花。他突然意识到,这个民族是无法战胜的。在灾难面前,能保持乐观向上心态无比宝贵,老天不会让这样的民族灭绝!
不错,滇缅公路20万筑路大军,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因青壮年大部分都应征入伍。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支筑路大军,也是世界上最羸弱的一支筑路大军。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民族,他们穿着用蓝色土布制作的衣服,孩子们都带着自家的宠物,狗、鸡和长尾巴的小鹦鹉。在傣族地区,那些做工的孩子还带着猴子。
在这样的筑路过程中,处处洋溢着劳动的歌声!有时,歌声整齐而有节奏!
有歌声在,希望就在,明天就在。不屈服于任何兵燹国殇、天灾人祸,上苍不会让这样的民族灭绝!
这歌声啊,一定会永远真实记录着最艰难岁月中华儿女保家护国的热情,一定会永远真实地纪录几十万筑路民工舍身捐躯的从容洒脱,一定会永远真实地记录筑路民工为支援抗战所表现出的大无畏风度气慨。这歌声啊,从诞生那天起,就将永远响彻在中华民族的心头,挥之不去,并将永远响到茫茫天宇的时空尽头。这歌声啊,为那些修筑滇缅公路做出巨大贡献的无数生命,为民族自立自强,树起了一座永恒的历史纪念碑。
在中国西南,自近代以来,最悲壮的事件是什么?是修筑滇缅公路;最恢宏的事件是什么?是修筑滇缅公路;最壮烈的牺牲是哪一次?是修筑滇缅公路;最巨大的贡献是哪一次?是修筑滇缅公路。当著名作家魏巍将红军长征比喻为“地球的红飘带”时,我手里捧着缅甸导游送我的美国档案局解秘关于滇缅公路的记实书籍《中国记忆》时,感到用“地球的绿飘带”来形容滇缅公路,非常贴切妥当。因为,她,连同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驼峰航线,构成了地球上象征人类和平与正义胜利的那最充满希望的几抹“绿色”!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原以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幅国外的油画。画面的情景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农妇弯着腰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身后是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后来知道,这是法国米勒的油画《拾穗》。
又以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国外的电影。女主人的婚姻进入到“七年之痒”。丈夫整天与他的朋友沉醉在大麻的虚幻世界。在这个麻木的地方,女主人公有了外遇,两人从开始分享感想与故事,慢慢变成在汽车旅馆里分享刚刚发掘的欲望。后来被丈夫发现,女主人在人生的路口,十分迷茫地不知道应该回到原来那乏味的生活,还是应该毅然地背离那昔日的平庸,做一个不回头的麦田守望者。后来一查,这是一部美国很著名的电影《麦田守望的女孩》。
不是油画也不是电影,《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一部长篇小说。情节非常简单。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全书通过琐碎的描写,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霍尔顿的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他受环境影响而颓废而没落。
我很想把这部作品推荐给广大青少年读一读。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说明:每个人都有青春期,而青春期间所表现出的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哪怕是尔虞我诈、争名逐利、怨天尤人、走投无路等等,都极其正常。相反,如果在躁动的岁月季节,没有过破釜沉舟的生命选择,没有过血泪斑斑的漂泊壮举,没有过杳若黄鹤的孤寂匿藏,他的成熟就会慢得多,他的成熟不会健康强壮,甚或,可能会变异,可能会夭折。
稍稍留意一下,文章中其实已交给了霍尔顿走出青春期的三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尊重委琐。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委琐和崇高之间徘徊。既然青春的躁动可以剥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茫无失措,那么青春的躁动也就能反衬我们生命的阔大和无限选择。过去的既已远逝,但只要目前已然清醒,面对着过去的荒唐和眼前的残垣,我们都有机会再来与今后的生命周旋。勇敢地和过去再见,化委琐为崇高,今后的日子定会诗情沛然。
第二把钥匙,尊重学校教育。作者塞林格对学校教育的理解颇具匠心,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仅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校园这个空间里,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发现自我头脑中的尺寸,省得瞎试一些对你不合适的不贴切的尺寸。因你知道和别人的区别而有针对性将自己恰如其分的武装起来。
第三把钥匙,就是文章最核心的关键,文章以老菲苾的口吻,讲了自己的愿望: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那么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有读者认为此段话类似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呐喊,我认为可能不是这个意思,菲苾更多的是提醒人们,只要找一片纯净的麦田,所有的幸福就并非遥不可及。这一段名言生发出的意思确实很多,告诫人们要有责任的生活,博爱的生活,热忱的生活,乐观的生活,坦然的生活,宽容的生活,幸福着别人幸福的生活,诸如此类,归纳为一点,就是:简单的生活。
简单的生活,这应该是由古以来人类生活中最灿烂的花朵,是纵横阡陌的津渡驿站通向理想的最便捷通道,也是直面廖廓苍宇追索生命韵致的最纯洁的乐音,人们梦寐以求念兹在兹的生活的自由,生活的 ,生活的恢宏气象,全在其中,不会类外。这可能正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世界名著的命门所在。
如果说法国米勒油画《拾穗》、美国电影《麦田守望的女孩》和这本小说有关联,那就是都在评说:人们啊,学会过简单的生活!

共 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中国记忆,记录我们民族抗战时期时,筑起的一条千里公里,当时的青壮年都已经参军去抗日了,参军修筑公路的,就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可就这样的一群人,竟然在悬崖绝壁之上,修筑起一条崎岖的公路,堪称奇迹。对这条公路的维护,中国人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却始终保持了这条公路的畅通,使抗战时期,这条唯一通向国外的交通线,得以源源不断地为国内输送物资。它见证了我们民族永不屈服的意志。所以,我们应该永远记住那些为了民族的事业,付出一切的人们。欣赏。问好。【编辑:兰陵美酒】手指戳伤如何固定
宝宝健脾胃的药有哪些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混合斑块形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