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杂志是文学的救生船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2-31

文汇报许旸 莫言、贾平凹、苏童等 0多位作家齐聚探讨创作如何直面新挑战

原标题:莫言、贾平凹、苏童等 0多位作家齐聚沪上探讨创作如何直面新挑战 好的杂志,是文学的救生船

写作就像种稻子,在东北一年一季,急不得,我写小说也是这种慢腾腾的写法。 来自大兴安岭的作家迟子建至今记得,十几年前她写完70万字长篇小说 《伪满洲国》、获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王安忆看后写信告诉她, 只有 傻愣愣 的作家才甘于负荷如此重担 ,迟子建至今记得这份赞许与鼓励。昨天云集了中国文坛 0多位实力派作家的《收获》创刊60周年座谈会上,这番掏心窝子的话,引起不少作家共鸣:创作要耐得住风雨岁月,守着初心,负重前行。

萧瑟寒冬中,明亮的上海作家协会大厅暖洋洋的。在文学的召唤下,莫言、贾平凹、苏童、格非、余华、陈村、金宇澄、毕飞宇、李洱、弋舟、路内、张楚等作家从四面八方齐聚沪上。有作家谈到,当下文学创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读者的审美趣味愈发多样化,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不免遭到图像时代、大众流行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存在一定的 速食化 倾向。时间坐标上,优秀的定义有没有变化? 而面对纷纷扰扰,文学们又该如何发现、催生更多对得起岁月的佳作? 诚如作家王安忆所说:世界变化那么快,60年来风风雨雨,但《收获》的坚守似乎暗示着,生活再怎么多变,也有不变的内核,作家正是寻求书写不变的东西。

写作中化肥撒多了,土壤容易板结

迟子建用 大粮仓 比喻《收获》,每个作家通过自己的耕种方式 打粮食 。但她注意到一个现象:有的作品 化肥 撒多了, 有机肥 少了,土壤容易板结,作品显得乏味缺少生机。她提醒自己,要经常审视回望作品所扎根的土地,是否得到了精心耕作与呵护,这样才能结出饱满丰硕的瓜果粮食。

无独有偶,贾平凹也打了相似的比方,他自谦道: 《收获》的田园里生长着新时期以来的庄稼,我有幸是一颗土豆,也在其中。我在收获着,也被收获着,这是我的光荣。

也许,正是一代代作家与一份文学刊物,对文学的共通敬畏,造就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道道瑰丽风光。60年前,巴金和靳以先生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杂志。风雨六十载,《收获》这片文学的土壤培育发表了大量佳作。从老舍《茶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柯灵的电影剧本《不夜城》,到贾平凹《秦腔》、莫言《蛙》、苏童《黄雀记》、金宇澄《繁花》、王安忆《天香》、毕飞宇《平原》等,与《收获》二字交相辉映,熠熠发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作就是回家,文学就是家园。座谈会现场正红色背景板上, 文学家园 四个醒目大字,圈在 60 年一甲子岁月光泽中。在热腾腾的现场,能看到文学的 老当益壮 最年长的94岁作家黄永玉,说起自传体长篇小说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在 《收获》 长跑 连载了九年,感激中透着骄傲;也能一窥文学的 薪火相传 作家李锐笑称,自己和夫人、女儿都是 《收获》 的忠实作者与读者,算得上 一家两代三口人同为一份刊物写稿 ;迟子建则期待等到 《收获》 百岁时,自己能像黄永玉老先生那样笔耕不辍;还能触摸到文学的 惺惺相惜 作家格非和余华时不时想起文学起步路上,只要一声召唤,就会愿意 在上海多留一宿结伴去作协院子里的 《收获》 部坐坐,跟们聊聊稿子

不媚俗不跟风,营造有 美学辨识度 的健康文学生态

这种提醒背后,透着作者与刊物的 良好互动,也闪烁着积极的信号 正是有赖于创作者的锐意进取、文学的精益求精,一代代人的使命担当,才有助于营造具有 美学辨识度 的健康文学生态。苏童说过: 我觉得文学杂志跟我们这批作者的关系其实就是一条真正的救生船,在最茫然的所谓文学的洪水当中,我们很幸运修得了正果,跟 《收获》 从最初的结识到后来的互相了解,形成了长久关系。 而这份默契,离不开的慧眼,他们不迷信所谓的约定俗成,认真把握讨论尺度,令作家心服口服,赢得写作者的信任。恰如名誉主编李小林所总结的 《收获》 宗旨:不趋时,不媚俗,不跟风。

准确的文学艺术判断与大胆尝试,让《收获》推出了一批批文学新人。比如,自上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小说的叙事和语言崛起了新的美学原则,包括1988年、1989年《收获》两次青年文学专号推介,构建起文学的新景观。马原、余华、苏童、格非等都以非凡想象力和精妙的叙述语言,发表了引起重大反响的作品,《浮躁》《活着》《九月寓言》《丹青引》《许三观卖血记》等书写了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彰显了小说的精神力量。

小儿乙型流感病因

宝宝甲型流感怎么治疗

小儿甲型流感好治疗吗

热淋清颗粒治尿路感染吗
四磨汤治疗术后排气
男性尿频尿急尿痛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