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水边少丽人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0-18

摘要:每每于灯下读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的诗句,我就想起故乡的赊店,想起赊店水边的朝朝暮暮,便引发莫名的伤愁。

每每于灯下读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的诗句,我就想起故乡的赊店,想起赊店水边的朝朝暮暮,便引发莫名的伤愁。

不为别的,就为古镇赊店与古都长安的差距,为这块土地长久以来的单调和冷落,而感到内心的不平。

同样有着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同样有着美丽而传奇的故事,甚至同样有着离城郭咫尺的一汪清水,然而,长安却是“这边风景独好”,一派诗情画意:“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而赊店河边清静得只有满目的萋萋芳草了。

水与女人可以澄清一个城市的灵魂。

漂亮的女人,如一只敏感的候鸟,可以检测一个地方环境的优劣与兴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刷新着社会视野,感知着时代风向。

可我在赊店,在赊店的水边,却难得一见丽人的芳容。

丽人者,美女也。

对于“美女”的概念,我个人的感觉是,首先要身材窈窕、皮肤白腻、脸蛋光鲜、眉清目秀、头发柔美,其次要有文化、涵养高、体贴人、懂生活、会浪漫。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一定到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知为何,满脑子疑问符号的我,内心里总有一个世俗的创意,把一个古老的赊店与一个时尚的名词——美女,温暖地联系起来。哪怕是一种不靠谱的猜想,对赊店来说,也并非“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虽然我也顾虑重重,担心这种“美化”,也许会给赊店背上“风流”和“好色”的骂名。但我对这样的“冒险”,依然抱着极大的兴奋和满足。虽然,兴奋和满足的背后掺杂着莫名的苦涩。

疼并快乐着。一边是,把一安静沉稳的古镇,与美女这个惹眼的人物拉一起,实在显得不伦不类,毫无规矩,“老夫少妻”的感觉痛苦地密布心头;一边是文化“意淫”,希望赊店这个“老古董”被一些新事物涂抹得年轻起来,美妙起来。尽管,这样的组合不够协调。

但至少表明,赊店古镇绝对是个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角色!

古有“宝马赠英雄”之壮举,今有“美女配帅哥”之美谈,可是谁听说过“赊店出美女”的奇闻?

是不是看到赊店老去了,囊中羞涩了,便没了来往?这种做法,也太势利,太不地道了吧!

我们常常会在书刊屏幕上看到,美女摆着腰肢傍“大款”、住红楼、泡温泉,披金戴银,灯红酒绿,就连喝酒,也是柔指微翘,送往樱桃小嘴的不是那浓烈单调的白酒。

把温婉如玉的美女与一个浓情如酒的古镇放在一起,难免荒诞而玩味。

曾有外地朋友好奇地问我,赊店出美酒(赊店老酒),是不是也出美女?

我听了很吃惊,笑笑说,不一定。

为什么会说这样模棱两可的话?

我想,一定是朋友把“琼浆佳肴”搞成“琼浆佳人”了。

这不能说朋友无知。恰恰相反,是一种想象的丰富和文化的延伸。

把佳肴看成了佳人也不出格,毕竟饭局上还有“秀色可餐”这个词儿。

依我看,他们能把美酒和佳人联系在一起,也许是认为越是没落的千年古镇,越有令人心动的“桃色故事”。他们大概认为,像赊店这样在中国版图上沉寂了千百年的小城,那里生活的人们一定都很特别,很有另一番情调和味道。因为,对独特风情的体味和诠释,莫过女人。

从这个角度和层次上,来解读赊店,体味历史,审美世界,应该说是一个很有意味的颠覆和突破。

厚重而不失温情的赊店,在一步步地刷新着我陈旧的思路和浅薄的目光。

随着与赊店的亲近,我像探险家考察尼斯湖怪物一样,意象中的美丽符号开始渐渐升腾水面。

我们知道,一个讲信义、重感情的地方,从来是离不开女人的。美丽的女人,从来都是社会的磁场,生活的花朵,人类的尤物,更是一个时代经济繁荣发展的见证。

于是,女人的眼泪,女人的微笑,女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姿态,就有了特别的意味。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时,都将牵引着社会的神经,充满着惊心动魄的牵绕。

今天,面对一段曾经改变整个中国商业格局的商埠传奇,美女这个角色怎能轻易地绕过?

曾几何时,社会上流行一种不成文的口号,叫“美女经济”。

过惯了苦日子的中国人,能够大大方方地把美女和经济笼络在一起,而且放在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并驾齐驱的位置,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眼光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美女已经成了现代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从饭店的服务员到飞机上的空姐,从服装公司的模特到电视节目主持人……甚至,有些爱美成性的男士还公开声称:“酒店没有漂亮的服务员吃饭就没胃口!”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比较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人类潜藏着不同层次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我们对美女的态度,也正是追求更高层次生活质量和心理需求的体现。一个地方经济发达、丰衣足食了,人们必然要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浪漫和情调。

世上什么事,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当赊店凭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做到从“豫南巨镇”到“社会主义一面旗帜”的时候,美女文化就和赊店历史,水 融到一起了。

历史上,赊店镇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齐名,为全国的四大商业重镇之一。建国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名,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社旗县,寓意“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

据清光绪三十年《南阳县志》载:“育水以东唐泌之间赊店亦豫南巨镇也,在城东北九十里。”清乾隆、嘉庆年间商业兴隆,繁荣异常。水运发达,南通荆楚,北达幽蓟,东连闽浙,西接雍凉,为中原、江南数省货物集散之商埠。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赊店巡检司、设营讯、把总署。鼎盛时期,镇内流动人口达十三万之众。二十一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四十八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临暮,船上楚湘歌舞达旦,岸上交易灯火如昼。五百多商号总集百货,七十二道街分行划市,相聚经营,生意兴隆。

城内七十二条古街道保存完好,构成中原最大的清代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大的清代一条街尤为完整。首批国家文物一级保护单位山陕会馆,造型奇特,气势恢宏,木石雕刻精妙绝伦,集中外建筑雕刻之精华,堪称全国一绝。

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当然与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有关。

赊店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的型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有史记载以来,无特大洪涝、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适宜永久性居住及投资。

尤其是,赊店古镇正好在水陆交接处,潘河与赵河在这里交汇汇入汉水。南方水路来货到赊店改走陆路,北方陆路到赊店转水路,使这里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码头。

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工商业开始发展之际,便注定了一段精彩故事的开始。

一段精彩的故事,若与女人无关,似乎也“精彩”不到哪里去。问题是,千百年来,人们一提起美女,便无端地把“烽火戏诸侯”、“从此皇帝不早朝”、“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掺和在一起,不免令人生疑。

其实,何止“生疑”,简直谈“美”色变,望而生畏!

细细一想,这都是几千年来“男尊女卑”思想惹的祸!

从今天赊店古镇遗存的戏楼、厢房、茶馆等消费场景看,历史上的赊店也曾经美女如云,争奇斗艳,而且充满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只是,时过境迁,我们离那一层美轮美奂的诗意愈来愈远了。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诗人温庭筠的这首词,堪称典型的赊店版《望江南》。

一位思妇独自倚楼望江,希望看到远行的夫婿乘船归来。无奈何,征帆过尽,夕阳西下,她的期望却成空,好不伤心!

这在赊店的往昔岁月,应该是司空见惯的的画面:“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唯见分手处,白频满芳洲。”(赵徵明《归思》)。

这长满苹草的“白苹洲”,何尝不是赊店女子与情哥哥们含泪分手的赵河桥和湖心岛?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美女是宠出来的。那么,宠美女靠什么?

当然,首先得有钱。有钱的男人才有资本向女人炫耀,才能给女人足够的保障。

漂亮的女人除了要钱,更要安全感。而钱和安全感,相对来说,大多在富人身上。

依这个逻辑推理,盛极一时的赊店,在过去的辉煌年月里是不缺美女的,那些腰缠万贯的巨商大贾金屋藏娇,身边妻妾成群、美女如云,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仅赊店作为中国万里茶路水陆中转站这一“资本”,不知当时要引多少帅哥美女竞折腰!

据史料记载:清雍正年间,正是晋商在商界叱咤风云之时。一天,一位山西商人来到了这个中原小镇,他看到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可以将自己的生意扩展到全国,于是便在这里设立商号,构筑他的商业王国。这位商人就是清代著名的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山西常氏家族的常万达,他将赊旗镇作为万里茶道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以常氏家族为首的晋商垄断了中国南方数省转运俄罗斯、外蒙的茶叶贸易。

从南方采购的茶叶,形成批量后,大都由水路运抵汉口,再由汉水北上达赊旗,从赊旗改陆路,用马匹驮运至洛阳,入太行,再经太原、大同分别到张家口或归化,然后穿越戈壁大漠到达恰克图或库仑,最终到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或莫斯科。

赊店山陕会馆,俨然一个举世瞩目的国际俱乐部。可以想见,每到华灯初上时,南来北往的美女帅哥把古城赊店搅得多么喧闹!

这就是赊店人“栽下梧桐树”的效应。

其实,赊店人栽下的不是金碧辉煌的建筑,烟波浩渺的码头,而是诚信为本的商业理念,博大深沉的情怀和福海连天的梦想。

那时那地,谁能说赊店水边无丽人呢?

美女用亮丽的姿色升温着经济,经济又用强大的力量包装着美女。

美的元素,已经通过商人的眼球和高贵的建筑,深深地镶嵌在古色古色的记忆中。

人与建筑,美与文化,二者相得益彰,内外呼应。

只是到后来,梦想还在,理念老去。

提起赊店,我们便会不由自主想起它以往的金碧辉煌,想起它陈藏经年的琼浆玉液,浮想联翩之后,再加上一个“美女”招牌,便更风情十足和有姿有色了。

但不管是“瞎想”还是“乱想”,现在,我们站在赊店之外看赊店女人,就会发现这里的许多“美中不足”,慢慢地,竟让人有些脸红。

平心而论,美女不是赊店的“特产”,赊店自从经济衰落后便风华不再了,仅有的几家商铺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昔日依靠的“梧桐树”没了,花枝招展的美女只好“孔雀东南飞”另攀高枝。于是,赊店年轻漂亮的姑娘出现“断层”。

何况,赊店在历史上也未曾出过像褒姒、西施、貂蝉、赵飞燕、王昭君、杨玉环、李师师这样惊艳世界的人物,甚至连宋祖英、巩俐、范冰冰、王小丫、林志玲这些重量级的明星都没有一个。

所以,现在硬把美女往赊店身上扯,简直就是给一个千年古镇制造“绯闻”。

这样的做派,赊店肯定不愿意!

于是,就有一个疑问荡漾心头:一个修建九座城门和皇城有一样的规制中原古镇,在商业繁荣与衰败的背后,赊店的那些年轻女子,在一个以男权为势利中心的世俗舞台,曾经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们与一个社会体系的命运如何?

我还很想知道,一个名扬天下的历史文化古镇,缘何会出现“谈女色变”的问题?还有,即便今天那些相对条件优越的家庭成长起来的90后姑娘,能配上“天生丽质”的有几?

按说,赊店水质也不差,气候也不错,是应该出美女的。水土丰饶、四季分明,却偏偏与“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丽人无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问题。

细品赊店,我们发现,此地自古至今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传统的农耕经济,带给赊店人的是思想保守,“三从四德”的观念在这里的妇女头脑中根深蒂固,恋家守旧的赊店人,思想里压根就没“名媛”意识和“淑女”观念。

而且,我还知道,在赊店,有不少家庭对孩子的管教,尤其是对女孩子的教育是不够重视的,认为女孩子早晚是“泼出去的水”。因此,对女孩子平时的穿衣打扮也不舍得投资,总是处于“穷养”状态。

有一个我实在不想在这里说,却又忍不住不得不说的事实,就是在今天赊店的不少家庭里,依然存在着家里来了尊贵客人女人不能“上桌”(坐席)的风俗。

我曾经细心地留意过,在赊店的大街上,那些说话嗓门大、穿着齐整、面目严肃的女人,不用问,十有八九都是赊店人。有些家里女孩子比较多的,这个家庭的父母,一般在自己女儿十四五岁的时候,就会找各种理由使其结束学业,开始托亲求友帮着给孩子找工作、寻出路,且美其名曰:“趁着孩子年轻好找事干!”

共 7714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赊店是河南省四大著名古镇之一。文章把赊店与丽人联系到一起,是源于杜甫《丽人行》中的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作者固执地认为,长安贵为皇城,堪称风景这边独好,而赊店却是芳草萋萋,难得一见丽人的芳容。实属不公。当然,对丽人的评定,每人有每人的标准,在作者的文字中自有衡量的标准。文章重墨谈论赊店与美女的话题,可谓语言、语句诙谐、幽默,很吸人眼球。在谈论美女之时,也介绍了赊店的历史和人文地貌以及今天的发展变化。好文共赏,值得推荐。【:紫气东方】【江山部精品推荐0140 2919】

1楼文友: -28 22:54:19 文字非常吸引人,让我一口气读完。文章非常有趣,读着有味道,有品味。话题虽小,内容却不同寻常。实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问好郑长春,期待拜读更多更好的文章。

儿童抗病毒的药排名

宝宝抗病毒的药有哪些

小孩积食是什么症状

夜尿增多临床症状
微众商城
D3滴剂什么牌子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