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就看过有好多才子才女以九张机为词牌体系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3-25

去年二月,家乡组织诗歌朗诵会,邀我参加,并请我点评他们的诗作。我自知没有那本事,就在会上朗读了这篇文字,并在六月份发在家乡的网站上:

披发仗剑的屈子

纵身一跃的时候

你咋没在瞬间

蒸发掉自己

沐浴过诗魂的江水

注满历代骚人墨客的笔管

可谁的犀利能抵达

一条江的伤痛

这首诗叫《汩罗江》,作者桑恒昌。是我国著名诗人,出版了十一本诗集。被称为“新时期意象抒情诗”领军人物。

我们在赏读一首诗时,一般是这样一个艺术推导流程:话语——意象——情感——思想。这与诗歌创作可能是反向的。读一首诗,“感觉首先是对语言的感知。词语明白了,进而是对诗歌意象的感受与捕捉,所谓‘瞻言而见貌’。意象的组合与空间架构,浸透着诗的情感,从而在读者心目中呈现鲜明的映象、画面和整体的意境。读者留连其中,以自己的生存经验主动去领会诗人的心理波动,由此获致一种心灵的认同感。这就是审美情感的高峰体验。然后,掩卷沉思,从艺术体验进到审美判断,也即是由感性世界上升为理性世界。此时,要追问和思考:这首诗是一种怎样的美,为什么这样美?应该给这篇作品以怎样的价值评判?鉴赏的创造性表现为:自觉的身心投入,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暗示空白的填补,以及哲学与美学的观照……”(苗雨时《简谈诗歌赏读》)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个人主体性诗歌创作的第一人。歌颂屈原的诗,古往今来怕也汗牛充栋了吧。然而诗人避开了正面写屈原,却把诗情投向了他投水自尽的汨罗江,用它来衬托诗人对屈原崇高品格的怀念和追思——这是诗人的高明处。诗的第一节,是完全情绪化、非理性地质问。“披发仗剑的屈子”“纵身一跃的时候”,诗人责怪甚至是斥责了汨罗江,也像是乞求汨罗江:“你咋没瞬间/蒸发掉自已”?!难道你就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屈子葬身你的江水么?难道你,真的比我们的屈子更伟大么?如果不是,你蒸发掉自己,我们的屈子不就得救了么?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这种“错乱”,带来的是怎样巨大的艺术效果。你还用正面去指出屈原存在的价值吗?不用了。这就叫奇峰突起,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诗人的情绪之中;这就叫以偏为正,就是不讲理,然而却令灵魂震撼。

诗的第二节,诗人终于冷静下来,他在现实的汨罗江边漫行,望着翻滚的江水,体悟着,沉思着,他想到“沐浴过诗魂的江水/注满了历代骚人墨客的笔管”,那些诗人、文人承继屈原传统,该写下多少诗词文章……,但是哪一个能超越屈原呢,于是,诗人发问:“可谁的犀利能抵达/一条江的伤痛”?……汨罗江是历史的象征、生命的隐喻,也是屈子诗魂的化身,它的“伤痛”,是历史的、生命的和灵魂的。人们永远也无法“抵达”……

这是苗雨时老师的解读。但是我,好像还有另一种诠释。诗的第一节,诗人责难汩罗江;诗的第二节,诗人反过来同情、理解甚至感同身受地为汩罗江说话:屈原毕竟是在我这里沉沙的啊,你们,历来文人骚客的辞章,你们再怎么沉痛,痛惜着屈子的自沉,可是,你们谁知道我汩罗江的创伤多长——两千多年啊!你们谁有我汩罗江更痛?他是在我怀里完成了由生到死的全过程啊。你们谁又知道我的伤痛?!诗人,借人格化了的汩罗江这个意象,融入了“错乱了的情绪”和“汩罗江的呼号”两种火热而激越的情感,完成了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我们应当注意到两个小节,前抑后扬,作了一个大的跌宕起伏。在这个跌宕起伏的架构中,诗人两次情感的喷发,前者火热,后者深沉。而且,后者也正是诗的核心意象之所在,那就是江——之——痛!

至此,由话语,到意象,到情感,到思想,我们完成了对一首诗的审美感知。赏读一首诗,“是心对心的侵入,是灵魂对灵魂的探险。如此,诗人的诗性世界,就转化成为读者创构的自足的精神世界。”是“直抵诗歌的生命本体和艺术本质。”(苗雨时语)

说实话,我非常喜欢桑恒昌的诗,是一看就喜欢,读来就心灵震颤,没有一点“隔”。

在家乡的网站上,有位叫“泰山贼”的朋友对这个帖子提出了批评:曾经有段时间热衷于诗文,后来绝缘了。我觉得诗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既然如此,应当寻求最简单的那种,所以我现在并不写诗,也很少读诗。虽然如此,我仍然觉得诗是写给我们这些不写诗的人看的,并不局限于写诗的那个小圈子,这才是诗的价值所在,如果象我这样的人并没有心情看下去,这样的诗应当毫无价值。当然这样的话有点绝对,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并不相同,每首诗对个体的感觉也会有差异,但离散分析总是向中间靠拢,也就是人类所共有的普世价值。从我个人理解,屈原是个很矛盾的人物,选择的是没有选择的那条路,他的自沉是儒家文化的失败,也是大一统思想的失败。所以我并不认为这首诗是上乘之作,因为他并没有写出这种矛盾,所以和千百年来写屈原的诗的价值取向相同,并没有什么新意。而且从文字上来说并不直白,韵律上讲也不合拍,落入晦涩难懂的下乘。诗人总是用情绪化的方法去抒发自已的感受,但读者并不会情绪化地去读诗,所以读写双方思维上并不同一,好诗会使双方韵律一致,若出现背离则难免是一首失败的作品,所以从我个人来讲,这是首诗无疑是失败的,也相信不会有太多的读者。

有位叫“邵官屯”的朋友提出如下反批评:“所以我并不认为这首诗是上乘之作,因为他并没有写出这种矛盾,所以和千百年来写屈原的诗的价值取向相同,并没有什么新意。而且从文字上来说并不直白,韵律上讲也不合拍,落入晦涩难懂的下乘。”如果我对这一段话做个总结,大概有如下三方面的意思:一、立意陈旧没有新意。二、文字不直白晦涩难懂。三、韵律不合拍。所以不但算不上上乘作品反倒落入了失败的下乘。

儒家文化理想和政治理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这一命题的确够大够有震撼力的。但我觉得这一矛盾不是诗歌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具体到一首短短的小诗,情绪化的小诗,更无需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否则就是拿大型史诗或史论的标准来苛求诗歌。将这一矛盾说成普世价值,更有一厢情愿的嫌疑,关于屈原问题的普世价值究竟是什么,恐怕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几千年来,诗人们几乎在同一意义上吟咏屈原,难道这么长时间这么多人所共同信守的就一定不是普世价值?

说这首诗文字不直白,我一直有点奇怪这位朋友为什么用直白这个词来要求诗歌。就诗歌而言,直白即便算不上缺点至少也就是个中性词。童谣、歌词、格言、曲词都接近诗歌也更直白,但都算不得诗。主流理论要求于诗歌的也是贵在含蓄而非直白,否则李商隐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更不用说现代诗的众多流派和作品。从受众角度讲,诗该有小众和大众之分。床前明月光应该是大众的,蜀道难却只能算小众的了。白居易作诗求七十老妪也能解,是伟大的诗人,黄庭坚作小众的文人诗也不妨碍他是伟大的诗人,何况白居易的伟大也并不是因为作老妪能解的诗,否则张打油就更伟大了。而以晦涩难懂来评价这首诗就更匪夷所思了。我觉得大部分喜欢新诗并某种程度上读过新诗的人都能读出它的大概意思,可能在理解的程度上有深浅而已。同当下的现代诗相比,这一首在语言上已经相当简洁和直接了,它的含蓄和冲击力来自于形象化意象的巧妙设计,这在酸风眸子老师的鉴赏中有详细论述。

说到韵律不合拍,因为这位朋友从创、读双方的情绪上也用了韵律这个词。所以我有点弄不清他所指的是形式上的还是情绪上的。从形式上讲,关于诗歌的韵律讨论的太多了。我觉得韵与不韵至少没有优劣之分。以古诗作比便如律与古风,各有其美都不能舍弃。何况新诗理论还有从诗歌的内在情绪上寻找节奏和韵律之说。常读新诗的人我想大多会有一种体验,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常常没有留意到它形式上整饬押韵与否,而是更关注语言、意象、情感等因素带来的综合感受的流动。在这位朋友提出韵律说之后,我特意注意了一下这首诗,发觉它的第一节反倒大体上入韵的,分别押了“子”和“己”。下一节的“水”字也同上一节有了虽断还连的效果。但我想这倒并非作者有意为之的。

情绪上的韵律之说指什么?双方感受上的不一致甚至相反?作者感动了自己却没有感动读者?这个怎么说呢,作者有个水平问题,读着也有个艺术鉴赏水平问题,还有这位朋友自己所说的个体感受不尽相同的问题。这位朋友感到了自己情绪和诗作者力图传达的情绪上的背离,我和酸风眸子老师却都被作者成功地调动了自己的情绪。这么看,就这一点无法争论,林妹妹美与不美在贾宝玉和焦大眼里会有很大差距的。

一首情绪化的重在表意的小诗,短短数行,咫尺之间,抓住了刹那间的感受,以形象化和具有冲击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枝不蔓,空间感和 十足,这一首小诗是相当成功的。

(201 -5- 0整理)

共 9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我读《汨罗江》】作者如此认真,将区区几十字的诗拆骨析魂。从这里,可以了解到诗的真味。一首好诗应当有思想有见解,不能拾人牙慧,从别一个层面上来说便是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诗如果写得晦涩难懂,失了太多的读者,也不是一首成功之作。从文章里,有我们好好借鉴的学习榜样。在想像里,诗应当简洁易懂,满眼风景里忽地溪头路转。诗可以动情却不能煽情。可以超越夸张,却不能天马行空。在这里,作者给了一个正解。欢迎老哥,问好夏安。【山水神韵编辑:风转海角】【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 05 145】

1 楼 文友: 201 -06-01 06:57:55 夫子所论,别出心裁,且精到耐人寻味!问候夫子!六一快乐!

2 楼 文友: 201 -06-01 19:54: 2 来学习老师的鉴赏美文,祝您愉快!

 楼 文友: 201 -06-02 10:45:27 拜读老师的鉴赏佳作,问好老师创作开心,期待您的长篇尽早出炉!安好老师!呼和浩特治疗妇科医院孕妇钙片有哪些牌子的好济宁男科医院

静心口服液和安神补脑液哪个治失眠好
经期延长可以吃什么调理
意可贴与西瓜霜哪个疗效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