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白矿地区风景线体系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3-13

癸巳暮春,从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群信息中看到一则消息,曰沙龙成员出了一套文丛,其中有一本《掬水向月》,匆匆入眼,顿觉这书名好浪漫。后来得知该书是大沙龙会长 峰所著,于是有了拜读的念想,想知道一个大男人何以能够写出如此柔美情调的书名,这样的名号下,又涵盖着怎样的思想情怀?是年仲夏,终于见到了这本披着浪漫风情外衣的《掬水向月》。

呈现于面前的文集,装帧设计简约、清新、雅致。素净洁白的封面底色,左下方有淡淡的写意水月倒影图,书名采用中规中矩的黑体字,整体给人感觉淡雅而宁静。封面上唯一与我想象中相异的,是书名的字体。窃以为,如此柔美浪漫的字眼,应该用潇洒飘逸的书体才显得协调吧。稍凝眸方明白,是我落于俗套了,作者更有妙思。或者,他是要用这“刻意的形”来达意,用横平竖直的“坚硬”来表现无形水月的内在精神。是呵,水固然柔弱无形,却能胜过至刚至强;月纵然轻逸薄凉,却能涵摄万物、光明黑暗。

端详着这赏心悦目的清雅,仿佛皎洁的月光在静静地流泻,又似清澈的水流在柔柔地漫漶,直要浸入人心里去,让人不由得想要走入这书页的内部世界,它一定蕴含丰富、宁静而华美吧。

触 摸 月 光

展卷阅读,开卷之作即是同样名为《掬水向月》的一篇小文。读完该文,不禁由衷地赞叹:月光原来这么美!也即刻明白了作者将这篇文章放在首篇的用意之妙,它既为《掬水向月》书名的由来作一注解,又为一整本书点明主题,反映了作者的主导思想和情感基调。

月亮作为人类古老的精神家园,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似乎越来越为人们所忽略或淡忘了,尤其是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绝大多数人已经好久没有抬头看过月亮了,而作者却牢牢地用月亮寄托着自己的情怀精神。读他的文字,那种“掬水在手,朗月心头”的浪漫主义情怀,灵动毕现;“只要心里有,月色漫无边……月亮看不见了,月辉依然……”几句话,把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诗意观照,也跃然于纸上。

“……水龙头里居然还有一滴一滴的水在滴答,我用手聚拢一起,接了好大功夫,才接满一拢,正想撩向脸颊,却发现月光明晃晃地就映在我的手里,天上一轮,手上一轮,此时我的心里骤然又升起一轮,天上的月在手,手上的月在心,心里月飞到了家乡……我还要什么呢,有如此曼妙的月色,有水可掬,有月盈手……”读到这里,感觉自己仿佛触摸到月光了,那般柔美曼妙,不可言传!这样一些极富画面感的优美文字,仿佛是作者用触摸过月光的手写出来的,你的心顷刻被感染,甚至,你已经不自觉地站立于月光下,在自己的手心里也还原出作者的水光月色,然后,跟着作者一步步浸淫于“掬水在手,朗月心头”的浪漫情境中,用心去感触月光,而让“我的脸沐着皎月,无限暖意醉心间”了。

进入《掬水向月》的阅读,清晰地感觉到,月亮是无法忽视的第一要素,快乐或伤感,作者都绕不开投向月亮的目光。除了首篇专写曼妙月色的《掬水向月》,另一篇以美丽的《红月亮》为题,写了作者于懵懂青涩年纪时,曾经拥有过的纯真美好情感,作者自言自语般地问“若干年后,你是否还会记得今夜的红月亮,还有月亮下的你和我?”那情那景,的确如朦胧又灿烂的红月亮般美丽。而在《那年那月的商洛》一文中,月亮是诗意的忧伤,“那夜很冷,月如钩。……在瘦月夜的山城转了半天才找到这家馄饨馆,像孔乙己一样……五毛钱买下的,还有倒映在碗中那弯弯的月亮……五毛钱买下的馄饨真好吃。碗里的月亮被我喝碎又复原,复原又喝碎。”几个简短语句,就勾勒出了作者其时处境的辛酸狼狈,然而,这种现实中原本尖硬的艰辛,因为有了月光的照拂,便也具有了几分婉约的美,发出诗意的光芒。

有人说,喜欢月亮的人,是骨子里藏着浪漫的人,是有大情怀的人,是真性情的人。望着月亮会真心动容的人,在一碗清汤素面里,也会照出七彩风姿;即使于艰涩的尘世中打滚,也永远不会沉沦潦倒;在平淡的寻常日子里,也总有爱的暖流如溪泉奔涌。读过《掬水向月》后,由衷觉得,作者 峰先生,显然是一个有月亮情结并具望月情怀的人。

娘 亲 亦 月

《掬水向月》中出现的另一个明确意象,亦即作者的第二个精神指向,是母亲,是那亲亲的娘。或者可以说,娘,是作者心头的另一轮明月。除了以《娘》为题的,其它很多篇章里,作者的笔尖似乎是在无意识中就自然而然地滑到娘身上了。我们透过作者的文字看到的,是一个勤劳朴实、坚韧刚强、善良忍耐,令人可感可念的传统农家妇女。在《娘》里,娘的一生是苦难艰辛的。因为父亲的早逝,原本柔弱贤惠的娘要独自支撑一个家,撑起五个孩子的天空,因而,娘不仅“是个闲不住的人,自打我记事起,娘几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务,天天总是第一个起来,忙前扫后,做好早饭等着一家人。晚上总是最后一个睡觉,收拾好一切,准备好明天需用的。”而且,“娘是个倔强且不易与人相处的人。……娘不受人话,吃过农具坏了的苦头,因而万分珍惜,才把自家的东西看得很紧”。在作者这些朴素平常的文字里,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个单身母亲的自尊自强和坚忍不拔精神。

文中所现另一些场景,却让阅者即刻感同身受,“……麦袋子跌落水里,我也滑倒在地上,娘大喊着,吃力地抱起湿重的袋子,袋子口却挣开了,麦子洒在地上水里,娘跪在地上,用手掬,刨,雨湿透了她的头发衣衫,我分明看见娘凄哀绝望的神情。……那年月,粮食就是生命,这种眼神,若干年过去了,我依然不能遗忘……娘受的苦如这般的,还很多很多……”我的心被攫住了!每个字于此时仿佛化成了一道或若干道细细的电流,一道道电流交织成密集的网,从你微细的神经和血管一扫而过,瞬间,你便泪湿眼眶了。作者的寥寥数语,既为母亲所受的苦难做了形象的刻画,为母亲的刚强坚韧做了有力的注解,又为母亲的“倔强且不易与人相处”找到了充分的理由,是啊,看到这里,谁还会在意母亲的倔强难处呢!没有这份倔强,如何成就那样的坚韧刚强,又拿什么支撑那沉重异常的日子。

这段话所凝聚的感情真挚而浓烈,这样的情感表达在作者的整个书写中很少见,或者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其它地方的娘是这样的——“娘说,娘的声千里之外儿都能听见,儿的声千里之外娘也听得见。”《娘》“……一道星河,让我依偎在娘的怀里,遐想万万千。……娘说不了很多,可娘会拍着我,给我念儿歌。……娘虽然没文化,可为了哄我睡觉,又学来了新的……”《葡萄架下的歌谣》;“娘识字不多,不会说别的,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吃饱穿暖好好看书去……娘说,不管你将来走得多远,老家总是你的挂念……”《烧稿子取暖》;“娘呆在老家,自己做自己吃,干点小活,她高兴,我不放心,便生痛苦”《中秋漫笔》。每一言词都可以看出,娘是传统意义上贤惠、温和、隐忍的女人,并且有着普通人那不动声色的智慧,日复一日地,娘用她的慈爱不着痕迹地教导着自己的孩子。

事实证明,“娘”的教育是成功的。《娘》里面写到:“那时我只恨我太小啊,帮不了娘。那年月,粮食就是生命,这种眼神,若干年过去了,我依然不能遗忘,尽管我后来不愿再提到此事,娘也不愿提,可每想起这件事,我就眼睛湿湿的……”;“我好想吃娘做的那碗然面,我知道,娘也愿意一如既往地做给我。看着我大口大口地吃下,娘肯定心里很高兴。”《心病》里“我出门时,娘还是一如既往地让我照顾好自己,繁琐而啰嗦,我一如既往地说知道了。……儿对娘一辈子都是愧疚,娘对儿一辈子都是包容。”一个个细微的家常情景,再现了“我”与娘的贴心和懂得,以及母子连心这一人间至真至纯至亲的情感。温暖与慈爱,便是娘给予“我”的最好的教育。这恒定的温暖,是“我”一生的心灵卫衣,是“我”闯荡世界的最大资本。

淳朴坚韧的娘,是高悬于“我”心头的另一轮明月,她那淡定宁静的光辉,始终恒定如初,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急不躁,无边无涯……

月亮山下醉吟

自古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谁不说俺家乡好,而“我”的家乡在终南山下,终南山不仅苍茫博大、钟灵毓秀,而且被认为是人类神秘力量的凝聚处,有“月亮山”之称(见波尔的《空谷幽兰》),“我”仿佛也因此而更多了些爱恋故土的理由,状写家乡的一山一水,莫不倾情倾力。

抒写人物,需要作者的敏锐观察力和语言驾驭能力作支撑;而写景状物,重点则要考察作者的为文态度。因为,真正写好山水地理等景物,仅仅靠写作者的真情实感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翔实的资料作基础,这就要靠为文者的认真负责精神来作保障。动笔写一个地方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从《掬水向月》中可以看出,作者 峰的文风,显然与他的人品一样,扎实而严谨。他的语言力求朴实干净,三个字能说清楚的,绝不写五个。对于笔下的每个地方,他都是了然于胸的,足见,他在动笔之前用过心思,动过一些感情之外的感情。这种负责任的为文态度,实在难能可贵!时下有许多写作者(包括本人在内),往往对一个地方只知道一点皮毛,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便凭借一时热情而盲目下笔,企图“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其结果往往是满腔热忱造出一片朦胧模糊。我等当向这位认真的写作者学习,扎实功夫、严谨为文。

叙写家乡的山山水水, 峰同样遵循了用最少的文字完成最详尽的介绍的原则。他写某个地方,必阐明其历史和现状,从空间上的纵横定位,至时间卷轴上的自然发展,如画坐标一般清晰明了。写它的客观存在时,捎带着用聊聊几笔交待清楚“我”与该地的因缘纠葛、来龙去脉,还有“我”由这个地方生发出的种种感怀和哲理思辨等等。在这样的叙写过程中,作者赋予每个地方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也使得他的文本具备了相当的可读性。

如《引镇往事》一文,行文不过两千来字,即把这个与“我”有着特殊关系的古镇的过往今昔交待得一清二楚,“引镇像一位满脸沧桑的老者,虽寡言少语,却满腹故事。”作者将这个有着满腹故事的古镇的框架不急不慢地徐徐道来——“关中四大古镇之一、素有‘万人集’之美誉”,老街的布局地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它的古称和今名的由来,它在历史上的辉煌,它在兵家眼中的重要地位,它的商贸链、商号以及贸易兴衰史等;捎带着把“我”那朦胧的情愫和模糊的就业过程,梳理得脉络分明;末尾,用了三百多字,将一个生长于斯的老文学爱好者那落魄中夹杂着得意的人生状态,抒写得活灵活现,令人动容“……他和他的第四任妻子,住在引镇附近一个破得能顺着房顶窟窿找见星星的屋子里。……文学的梦在他身上如夏花般美丽,也如同引镇的过往般让人回味……一段寒窑戏文直到我们离开还回荡在院子里皂角树的顶上,随着一只在树顶绕匝的乌鸦飞远了。”作者的语言,总是画面感极强,跟着这些文字,不需要想象力,便可轻易还原出当时的情景境域。作者躲在一旁不动声色,读者却早已获得身临其境之感。

《醉在樊川》是作者写景类文章中篇幅较长的一个,因为,“长约十五公里”的樊川道上,“景点如繁星璀璨”。樊川“是被少陵和神禾两塬夹出的一条川道……一条潺潺的潏河蜿蜒其上……”,川塬上分布着大小八座寺院:牛头寺、华严寺、兴教寺、观音寺、洪福寺、兴国寺、禅经寺、法幢寺等,一个个法相庄严,不能不说道;还有历史悠久的著名杜公祠;民族英雄杨虎城将军的陵园;“顺着樊川道再向东,过杜曲,就到了桃溪堡……”这些都是值得说道的地方;还不止呢,“樊川的瑰丽景色还有很多”,竹园村的《大公报》主编、无冕之王张季鸾墓;“世以‘赈灾将军’呼之”的陆军上将朱子桥墓等等,“虽然多为小景小点,倒也星罗棋布于川塬间”,不由得人想要多留些文字。

那种“站在少陵塬脑,远眺巍峨终南,近俯秀丽樊川,北是悠悠凤栖山,南是雄浑神禾塬”的雄阔,“潏水共两塬于一色,落霞与八寺相辉映”的壮丽,置身其中,感受着“历史的博大深厚,川塬的雄浑壮阔,终南山的钟灵隽秀,竹林、麦浪,繁花,澈水……”等等丰富内涵,哪一处都值得说道,哪一处都堪费笔墨。丰饶美丽的樊川,引得作者醉吟其间,醉得忘了他一贯的矜持,连同他的文字也不自觉恣意起来。

其它如《最美是杨庄》、《终南归隐》、《汤镇水事》、《凤栖塬的颜色》、《水文山庄》等等有关终南山水的篇章,莫不是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篇篇读来皆属精品。

共 10884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很多散文集多以其中一篇文章之题目命名,代表作者的风格和精神,展现全书的内涵和韵味。这篇赏析文章《以月亮的名义》很好地解读了原书作者的思想情怀,开篇就从书本的精装封面,书的名字进行表述,一本“披着浪漫风情外”的书,封面是赏心悦目的清雅,彷佛皎洁的月光静静流泻,如诗如画,宁静而华美,谁看到这样柔美清雅的封皮和浪漫情调的书名,没有一读为快的欲望呢?本文作者用几个小标题,为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地分析了作品的可读性,剖析出作品中不是单调地描述月光的柔美,更多地沁入人的情怀,原文用俊美的语言,触摸七彩月亮,触摸那些月亮一样闪烁着宁静的光辉的亲人。这篇赏析文章更多选取了书中呈现作者心灵的文字,引领读者欣赏原作强大的精神底蕴,深广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思想情感,以及优美的语言艺术。赏析全文文字柔和如月,笔调优美,显示作者超凡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对语言的处理娴熟技巧,推荐阅读此文。【编辑:琴声悠扬】

1 楼 文友: 201 -12-04 16:47:44 这篇文章赏析角度全方位,最主要的是能够解读原作中蕴含的月亮情怀,和那些月亮一样闪烁着柔美光辉的人们,亲人,朋友,艺术家,经过作者解读,可以看出原文浪漫的笔调,极强的画面感和作品中蕴含的文化。这篇赏析文章悠长深刻,耐人回味,无论解读方式,还是语言的艺术魅力,都值得学习。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回复1 楼 文友: 201 -12-04 17:47:29 这篇解析文章写完后,仍感觉意尤未尽,未能畅叙感怀思绪。然它已足够冗长,不敢再费笔墨,且把那未尽的意韵,留待伟大的读者们去发现、去感悟,本文愿作 引玉 之 砖 。

有感于编辑老师的辛苦敬业,感谢!

2 楼 文友: 201 -12-1 14:10: 7 《掬水向月》一书,由表及里仿佛都蒙着一层淡淡的月光,宁静而华美。阅读之后感慨万端,遂著文略抒胸怀。

《以月亮的名义》分别从五个方面对全书进行了赏析。以 触摸月光 、 娘亲亦月 、 月亮山下醉吟 、 月光下有你 、 裁月成诗 等五个小标题,将文本的情感思想脉络贯通一气,通篇融会后,该书的主旨思想、气质内涵便清晰显现,于是,题目自然流泻而出。行文中本着 尽可能以原作中的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怀 的原则,笔者只用少量的文字,把原作中的精华语言巧妙串联起来,读起来自然轻松,又充分彰显了原作的语言特色,突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西藏自治区作协会员。从事文学刊物编辑工作多年。咬文嚼字以律己,慈心善意以解人。敬读诗书以阅世,慎作文章以净心。石家庄九州医院电话不含防腐剂的止咳药好使吗儿童补钙什么产品好

口腔治疗应该用什么药治疗
小儿便秘是什么原因
乳腺癌饮食建议和食疗菜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