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解密越界的信息自由容易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1-05-26

维基解密利用了全球化络和区域性制度之间的脱节,游走于制度缝隙。尽管阿桑奇爆料无数,惹怒了白宫,但美国的保密法还是拿一个在互联揭秘的澳大利亚人没有办法。技术的发展已经把制度抛在了后面,阿桑奇以解密的形式把问题醒目和尖锐地提了出来。越界的信息自由将把人类带向哪里,值得深思

美国政府和军方的眼中钉、华尔街大佬们的噩梦、肯尼亚大选的操控者、各国外交机密的爆料者、全球变暖阴谋的揭露者所有这些头衔,都归于澳大利亚人朱利安阿桑奇和他创办的维基解密站。自2007年上线以来,维基解密在上公布了数万份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内容的各国机密文件。借助互联的传播优势,这些被刻意隐藏的秘密,一夜间大白于天下,引发了一系列丑闻和危机。

维基解密的做法是不是正当?它的解密行为是否可取?公众的知情权有没有边界?

维基理念与黑客文化精神

建立后方基地 维基是一个理念。维基解密也好,维基百科也罢,都是这个理念的践行者。维基(Wiki)是个缩略词,来自英语What I Know Is(我所知道是)。它是一句鼓励的口号,鼓励人们在上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分享知识,那便是维基百科;分享秘密,则是维基解密。主张信息自由的维基理念,继承的是黑客文化精神。

事实上,维基解密与黑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基解密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一个以某位知名黑客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而阿桑奇在虚拟江湖上的外号是黑客罗宾汉,他早年正是一名黑客:16岁组建黑客组织颠覆国际,20岁入侵加拿大电信的络系统,26岁著书立说宣扬黑客主张他创办的维基解密是一个平台,一个展示世界各地黑客入侵成果的博览会。

盗亦有道。在黑客看来,破解和入侵人家的电脑系统,非但没错而且应该鼓励因为入侵为的是找出系统中的漏洞并打上补丁,而要写补丁程序,必须看系统程序的源代码,因此信息必须公开。实际上这是科学研究的要求和准则,而黑客的发源地正是电脑科学实验室:上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孕育了最早的黑客;黑客原是程序员间的相互戏称,他们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互相攻击来测试和改进完善程序。在这群黑客看来,攻击、入侵、共享、开放完全是理所当然的,是工作的要求。

时代变迁,技术进步,摩尔定律把电脑变得越来越小也越来越便宜。PC走进了千家万户,互联又连起了千家万户。电脑和络走出实验室,步入了社会。社会不是实验室,但黑客们显然不是这么想的,在他们心目中,连结着庞大社会的电脑系统和互联照样还是可以供自己玩入侵游戏的实验室。

从实验室到社会的越界

缺少了伦理制约的技术会对社会造成伤害。对技术进行伦理规范的一个关键,就是区分实验室和社会。生物学家拿羊做克隆实验,没问题;用人的胚胎做克隆,就是禁区。早期在实验室里,黑客们共享信息,是程序员之间的技术信息交流;而今,黑客们把信息自由和信息开放的维基理念扩展到了社会,所有民都是共享对象,所有信息都能上共享这就越界了。近日阿桑奇扬言,如果自己遭遇不测,死亡开关将自动引发一枚藏有海量机密的信息核弹在互联空间无限度地解密,和把城市当做原子弹试验场,二者在本质上没有不同,都是不计社会后果的行为。

从实验室到社会,这是维基解密在信息自由名义下实施的第一重越界。但同样是维基理念的践行者,维基百科却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乃至赞扬。因为它谨守社会规范,它的自由有原则、负,通过巧妙的制度设计,它避免了对版权的侵犯;同时借助开放的特性,迅速而良性地发展,取得了足以媲美大英百科全书的骄人成绩。可见,只有遵行规范、自我约束之下,信息自由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重越界和制度缝隙

维基解密不同,它斗胆实施了第二重越界从规范之内到反规范的越界。这是由解密行为的特质所决定的。保密是一种制度。虽然保密也会被滥用,有时被权势者用来替自己遮丑和营私,剥夺公众应有的知情权,但多数情况下,这项制度是合理和需要的,合乎公共利益。况且,保密在广义上也包括保护经济活动中企业的机密,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随心所欲、不顾一切地揭秘,是对制度的挑战;这种挑战也可能促成一些社会进步,但更多时候将给社会制造混乱。

互联又称际。在物理上,它串联起的是世界各地的络;在文化上,它串联起的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种社会规范和制度。维基解密利用了全球化络和区域性制度之间的脱节,游走于制度缝隙。尽管阿桑奇爆料无数,惹怒了白宫,但美国的保密法还是拿一个在互联揭秘的澳大利亚人没有办法。技术的发展已经把制度抛在了后面,阿桑奇以解密的形式把问题醒目和尖锐地提了出来。越界的信息自由将把人类带向哪里,值得深思。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南京医院哪家妇科医院好台州治疗妇科好方法牡丹江医院牛皮癣哪家医院好心衰高血压怎么治
北京哪家治男科医院好
合肥治疗男性功能障碍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