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流年散文依靠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0-04

我们吃的每一顿饭几乎都是父母合作的。有一次,父亲因为去别人家里帮工,没有给母亲烧火,结果母亲做出的饭就糊锅了。还有一次,母亲不在家,父亲笨手笨脚地为我们自己一边烧火一边为我们做饭,结果忙得满头大汗,饭却做得一塌糊涂。 1.

父亲前列腺增生做了手术,住院的时候,我们几个儿女轮番陪护,母亲每天都要来,她身体不好,每次来都很费劲,来了之后,也不和父亲说什么,就那么长时间地坐在父亲的病床上,偶尔困了,还会打起盹来。

妻子看她来了也是遭罪,不让她来,她却早早就把自己收拾妥当,非来不可。妻子不理解,我说,父母一辈子都没分开过,他们可以一整天一句话都不说,但必须彼此能够感受到彼此的呼吸。

这就是依靠。

2.

这是他们一生的习惯了:一个烧火,一个做饭。

我们吃的每一顿饭几乎都是父母合作的。

有一次,父亲因为去别人家里帮工,没有给母亲烧火,结果母亲做出的饭就糊锅了。

还有一次,母亲不在家,父亲笨手笨脚地为我们自己一边烧火一边为我们做饭,结果忙得满头大汗,饭却做得一塌糊涂。

当屋子里没有食物的香味,我知道,父母不在。

当屋子里重新有了食物的香味,我知道,父母回来了。我迷恋上屋子有食物的香味,那样会让我踏实下来。

每次母亲做饭,父亲都会在灶膛边蹲下来,一根一根地往灶膛里添柴火,那火光映到父亲的脸上,像镀了一层灿烂的霞光。他们有一句没一句地唠着家常,张家长李家短,闲言碎语串成了他们的一个个简单的日子。

父亲烧火,母亲做饭,这就是他们单一的爱情,最简单的幸福。

这就是依靠。

.

赵伯又上路了,风雨无阻。跟在他那疯疯癫癫的婆娘后面,丈量着贫苦琐碎的光影流年。他不知道他这辈子会跟着她走多久,他只知道,他必须跟在她身后,做她的一把伞,一根拐杖,或者是一树荫凉。

是从他们的儿子在矿难中丧生开始的,阿婆开始疯癫。开始到处游走,走到哪里,都要问,看到俺儿子了吗?

阿婆见到什么都想买,赵伯只好当面给她买下了,回头又和卖主赔着笑脸,把东西退回去。很多时候是退不掉的,所以,总能在大街上看到这样的景象:阿婆在前边兴奋异常,引吭高歌,而赵伯跟在后面,拎着大袋小袋,汗流浃背。

阿婆在夏天也会围着头巾,穿着厚厚的呢子大衣。令人奇怪的是,看不到阿婆流汗。倒是跟在后面的赵伯,穿着个背心还大汗淋漓的,仿佛天上的太阳故意为难他,往他的身上多拨了几朵光焰似的。

每次见到他们,我都会很远就打招呼。阿婆照例还是千篇一律的那句:看到俺儿子了吗?赵伯则憨憨地对我笑笑,不说什么,脸上亦看不出悲苦。

终于,有一次我忍不住劝赵伯,不如送阿婆去精神病院吧,你也好歇歇。赵伯摇摇头说,不妥,现在这样很好啊,我一点不觉得累。在家里窝着也是一天,在外散步也是一天,还能呼吸到野外的新鲜空气,看看没有被污染的云彩,顺便欣赏欣赏山里的风景……一辈子没陪阿婆郊游过的赵伯,把这些当成了是对阿婆的弥补。

我看到赵伯握着一束山花,那灿烂的花,握在他苍老的手心里,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却又那么自然。

后来的一个早晨,我看到了赵伯心急火燎地走着,手上拎着一袋子新买的棉花。我问他怎么没见到阿婆。他说阿婆快不行了,看来这次要真的走了。他买了很多棉花,他说阿婆一辈子都怕冷,要给她做件厚厚的棉衣。

“走吧,让她能够暖呼呼地上路。”赵伯说这些的时候,脸上依旧没有悲苦的颜色,只有淡定、从容,仿佛前来引领阿婆的不是死神,而是幸福。

赵伯就这样陪着阿婆,慢慢把苦难的人生走尽。

这就是依靠。

4.

邻居一对老两口几乎同时去世,前后相差不到5分钟。

那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关于两个残疾人的真实故事:

他是一个孤儿,或许是因为自己残疾,父母将他遗弃,或许是别的原因,反正他不知道父母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有人问起,他就干脆叫自己“吴名”。从懂事的时候开始,他就与垃圾为伍了。每日里在一个个垃圾箱里翻来倒去,捡拾些可以卖钱的东西,艰难度日。15岁的时候,他在一个垃圾箱旁,看到一个10来岁的女娃,在那里翻垃圾吃。他有些心疼,就带她回了他自己的小窝棚里。从此,他就像对待自己亲妹妹一样地,照顾她。

女娃有点轻微的弱智,而他瘸腿,这两个被苦难腌制的生命,从此谁也离不开谁。

如果捡到了一点好东西,比如别人吃剩的半截火腿肠或者破碎的茶蛋什么的,他都舍不得吃,给她留着。她也是,捡到了好东西也给他留着。有一次,她在另一个垃圾箱里捡到了半瓶酒,她兴奋地跑过来,递给他。那是他生平第一次闻到酒的味道,很难闻,但他不明白那些男人为什么喜欢喝酒。他尝试着将它们喝了下去,结果醉得不行,她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拖回家去。

女娃一点点长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没想到,她哪也不去,就认准了他。她说要嫁也是嫁给他。就这样,他们结婚了。

靠着捡垃圾,他们竟然一点点盖起了自己的房子,虽然很简陋,但毕竟是自己的。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是健康的,他们依旧是靠着捡垃圾把孩子供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苦了一辈子,到了该享福的时候,两个人却一起离开了人世。

他们一辈子形影不离,哪怕是死,仿佛都约定好的一样。

这就是依靠。

【和生命拉钩】

那时我在医院做阑尾炎手术,五岁的女儿像个小大人似的跑前跑后地照顾我,让疼痛不知不觉地渐渐远离了我。她就像一个小小的太阳,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点燃一个春天,那里就会春意盎然,鸟语花香。女儿的乖巧使得病房里的每个人都很喜欢她,尤其是邻床的一个老太太,看来是个重病患者,行动很不方便,连说话都很吃力的样子,可是每当看到我的女儿的时候,她的一双眼睛便闪着光亮,跟着她的身影不停地转动。

女儿也喜欢她,偷偷跟我说她像她死去的奶奶。她常常爬到老人的床上去,缠着她讲故事。老人的故事很好听,就连我们这些大人有时候都会听得入神。但是很显然,她很累,每讲完一个故事,额头上都会沁出一颗颗豆大的汗珠来。但每隔一会儿,她还会把女儿叫过去,接着给她讲故事,她知道这是她唯一可以让孩子坐到她床边的办法。在讲过第5个故事之后,她咯血了。护士一边批评她一边给她按摩,她憨憨地笑着说:“俺只想跟孩子多说会儿话。”

医生说她的病情非常严重,现在就是靠药物来维持着。当初是一个好心人救了她,把她送到医院来的,她靠拾荒为生,一个亲人都没有,拿不出钱来治病。医院已经为她垫付了2000多元了,医院召开了紧急会议,就是否继续为老人提供无偿治疗展开讨论,最后大多数人都认为那是一个“无底洞”,而医院毕竟不是慈善机构,都同意给老人停药。

停药就意味着宣判了她的死刑。在拔掉那些针管之前,几个善良的医生凑钱给她买了新衣服。在给她穿上新衣服的时候,护士们低声和我们说,或许那是她的最后一个夜晚了。

她也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她和护士说出了她的心愿。

谁都没有想到,她最后的心愿竟然是想搂搂我的女儿。连她自己都觉得这个要求是那样“过分”,谁会和一个将死的人躺在一个被窝啊!当医生向我们转达了她的愿望的时候,我们甚至来不及思考就一口回绝了,女儿不明就里,大声嚷嚷着要去,原因是可以听奶奶讲很多很多好听的故事。我完全可以理解一个没有亲人的老人将死的时候那种孤寂,那是比死亡更可怕的黑暗,可是我不能,也不敢让小小的女儿那么小就那么近距离地懂得死亡的含义。我叫家人把孩子领回家,孩子撅着嘴,很不情愿地跟着家人离开了。忽然,她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又跑了回来。她来到老人床边,在老人耳边小声嘀咕着什么,还神秘兮兮地把手伸进老人的被窝里。我们看到,老人微笑着向她点了点头,仿佛她们之间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一样。

小小的太阳走掉了,病房里顿时变成了萧瑟的秋天,处处弥散着衰败和哀伤的味道。

那个夜里,我很难入睡。我在想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想得到哪怕是片刻的那一份亲情,而我没有给她,我掐灭了她生命里最后一丝火苗。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愧疚起来,朝她那里望过去,借着月光,我看到老人的身子不停地抖动着,但是没有一声痛苦的呻吟,我想她是在死亡的边缘挣扎着吧,却没有一个人,没有一双手可以帮帮她。那个夜晚很平静,没有因为死亡临近一个生命而感动惊惧,窗外的月光反而有些美丽,我不停地在想一个问题:女儿和老人偷偷地说了什么呢?

第二天早晨,护士来给老人把脉,发现老人的脉搏跳动正常,老人还活着,而且呼吸还比前些天顺畅了许多。

第三天,老人说她有饿的感觉了。她喝了我的家人为她熬的鸡汤。

接下来的几天里,老人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能自己支撑着坐起来了。这在我们这个医学落后的城市,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一周后,女儿来了,她给老人带来了一个毛茸茸的布娃娃,她说那个布娃娃就是她,让奶奶晚上搂着睡觉,就和搂着她一样。老人的眼睛又开始闪着光亮,跟着她的身影不停地转动。

女儿忽然“严肃”了起来,她握住老人的手,当着所有人的面,对我说:“爸爸,我又有奶奶了,我想让奶奶回家去住。”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郑重决定”弄了个措手不及。女儿说她离开医院的那天,跟老人许下了一个诺言,她让老人等着她再来。她要给她一个大布娃娃,还要认她做奶奶。“说话就要算数,我们还拉钩了呢,”女儿怕我不同意,强调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我使劲地点了点头,眼里含满泪水。为老人,也为我的女儿。那一刻,我感到小小的女儿是那样伟大,她让我们这些大人们感到汗颜,无地自容。

院长听说了女儿和老人拉钩的故事之后,又一次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尽全力医治老人的病。“就算是为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愿。”那是院长在会议上说的最后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奇迹发生,但我亲身经历的这个奇迹,更加让我刻骨铭心。它是由一个孩子和一个老人共同创造出来的。

老人出院,住到我们家来。女儿终于如愿以偿地睡到了老人的身边,她又缠着老人讲故事了,老人有些累,说明天给你讲两个,把今天的补上。“好,拉钩。”我又听到女儿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这个五岁的小小的太阳,将她的世界照耀得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夜里的时候,我过来给她们盖被子,我看到那双嫩嫩的胖乎乎的小手和那双骨瘦如柴的苍老的手握在了一起,像一幅摄影作品,极尽和谐之美。像这个世界某个地方正在完成的某种仪式,向我暗示着一种生命的真谛:生命需要爱来传递。爱,会让生命生生不息。

共 404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依靠】父母之间夫妻情深,父亲住院,身体不好的母亲一直去陪伴,母亲是病中父亲的依靠;平日里,父亲烧火,母亲做饭,烹饪着他们简单的幸福,蒸煮出家的味道;赵伯陪着疯疯癫癫的阿婆,慢慢把苦难的人生走尽;邻居两口子,一对被苦难腌制的生命,平日里你恩我爱,形影不离,离去时居然相差不到5分钟。日子不管是苦难还是幸福,他们都是对方的依靠,相互搀扶,相互关爱,一起跋涉在人生路途。【和生命拉钩】五岁的女儿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和生命拉钩,使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她的善良之举感动了大人,一起为世间贡献出自己的爱心。正如作者所言:生命需要爱来传递。爱,会让生命生生不息。两篇文章,让人读罢泪滴,这是感动的泪水,为世间真情,为人间真爱。愿我们也用自己的真爱为亲人撑起一片蓝天,为社会献出一份温暖。【:风逝】【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0 20:40:51 【依靠】

父母之间夫妻情深,父亲住院,身体不好的母亲一直去陪伴,母亲是病中父亲的依靠;平日里,父亲烧火,母亲做饭,烹饪着他们简单的幸福,蒸煮出家的味道;赵伯陪着疯疯癫癫的阿婆,慢慢把苦难的人生走尽;邻居两口子,一对被苦难腌制的生命,平日里你恩我爱,形影不离,离去时居然相差不到5分钟。日子不管是苦难还是幸福,他们都是对方的依靠,相互搀扶,相互关爱,一起跋涉在人生路途。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楼文友: -0 20:41:1 【和生命拉钩】

五岁的女儿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和生命拉钩,使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她的善良之举感动了大人,一起为世间贡献出自己的爱心。正如作者所言:生命需要爱来传递。爱,会让生命生生不息。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楼文友: -0 20:41: 2 两篇文章,让人读罢泪滴,这是感动的泪水,为世间真情,为人间真爱。愿我们也用自己的真爱为亲人撑起一片蓝天,为社会献出一份温暖。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4楼文友: -04 10:01:52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5楼文友: -04 12: 0:2 真情美文,让人感动,欣赏学习。问好作者!

6楼文友: 10:17:10 [依靠]老一辈人的爱情总是那样质朴,平凡中见爱的真谛,一个烧火一个做饭,倘若哪一日没有了饭香,便知父母亲是不在家的。一个烧火,一个做饭,这便是依靠。矿难的不幸带走儿子年轻的生命,母亲终于疯了,而父亲一路不顾艰辛追随在母亲身边,权当是年轻时少有的郊游吧,直至生命的尽头,他为她穿了了保暖的衣裳,这也是依靠。同样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群,同样的境遇,让他们惺惺相惜,连死亡好像是约好的,这更是依靠。三则故事,均来自生活,没有任何美丽华丽的辞藻,讲述的却是最为动人的故事,为之动情。【和生命拉钩】孩子童真善良的心灵,温暖着一个即将离世的老人的心。一个许诺,让生命垂危的老人看到了生的希望,世界如此美好,一个五岁孩子给了爱一个完美的诠释,和生命拉钩,用爱将生命传递,爱,让生命生生不息,感人之作,欣赏。 一个热爱文字而不靠文字过活又不甘平凡的伪小资,一个不断在文字中寻找自我完善自我的80后母亲。喜清宁,崇尚简单。

7楼文友: 19: 8:01 此作用饱蘸真情的笔触,抒写了人们司空见惯的生命现象中存在着的人间真爱,壮写了生命的真正依靠是爱这个真理,文笔流畅,语言简洁朴实,给人真善美的享受。

8楼文友: 19:54:11 恭喜朱老师美文称绝!这篇文,是用真情撼动人心的。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9楼文友: 20:41: 2 恭喜朱老师美文成绝。 没有什么比相信更像爱。

10楼文友: 08:18:21 爱,是人间的依靠!祝贺朱老师美文称绝!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厌食症的治疗药物

幼儿厌食症的原因

宝宝腹泻的原因

咽喉肿疼特别厉害如何缓解
云南特色植物 灯盏花疗效如何
小儿流鼻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