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策划体系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3-21

  “香港就像希腊的雅典城邦,所有人不管是什么文化身份,到了这里可以各自把盔甲脱掉”。22日下午,来自深圳的资深媒体人胡洪侠与香港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马家辉,台湾作家朱天心齐聚香港书展,卸掉自己的“文化身份”,共话“我们的60年代”。

  “香港的‘80’、‘90’后,很多都对上世纪60年代搞不清楚,不知道发生过什么事件。”马家辉谈及拟定这次讲座的初衷时称,要通过两岸三地作家学者的经验,呈现出个人化的“60年代”。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马家辉成长在港英时期的上世纪60年代香港,他自言香港的年轻人历史感最弱,对那个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已经“遗忘”。

  实际上,这场讲座还是吸引了老中青三代听众。“听到这个题目,90年代的人会说,没有什么好讲的。80年代的人会说,谁能代表我?70年代的人说,我们的年代要抓紧了。60年代的人会说,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胡洪侠讲述了自己成长那个年代的公共阅读和私人阅读,为香港读者呈现了内地上世纪60年代的缩影。

  “我上世纪90年代写作的一个动力,几乎都源于上世纪60年代在眷村的生活。”朱天心已经在内地出版了《击壤歌》、《想我眷村的兄弟们》等作品,身为台湾文坛的一员大将,她从个人视角,回忆了从2岁到12岁间亲历的台湾。“我绝不讲官方的历史,也不讲Google上能查到的台湾历史。我只讲我自己,我一个小孩儿对上世纪60年代的想法。”在朱天心看来,那个年代,台湾的外省人是“在场的缺席者”,有血有肉,但他们都尽可能遮掩自己的外乡人身份,而这一段历史至今都对台湾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

  (编辑:郭婧涵)

子宫内膜炎如何治疗青少年便秘怎样治疗方法低血糖有什么症状

瘦身产品销量排行榜
慢跑可防骨质疏松
失眠多梦心悸女性更年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