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后新时期历史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09-22
我一方面喜欢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著作,另一方面也很喜欢如《十年谈》(吴小攀著)这种人物采访集子。前者正襟危坐,后者却任意而谈,如行云流水。这本书很吸引人,因为所采访的对象多是我们所熟悉的当代文化事件的亲历者,文字很快让我置身于那些熟悉的时光,并引起我对于那些历史和思想线索的重新思考。 采访始自上个世纪末,近至这两年,不过所涉及的事件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借用一个术语,可将其称为“后新时期”。“后新时期”不但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时期”的断裂,也是20世纪中国革命历史以来的一个转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口述”的形式,记录下这段历史,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年谈》的访谈对象主要是作家或批评家。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恰恰是一个热闹的话题。在启蒙主义失败后的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市场化。我们在这里看到,贾平凹在访谈中说的不是文学,而是卖画,为了生计;陈忠实也说,已经丧失了写作的欲望。还有据说占据了市场却没占据文坛的“80后”作家,小攀也没有放过。虽然韩寒以惯有的姿态拒绝采访,郭敬明倒是接受了采访,但看得出两个人的对话套路不太能接得上。 对于当代文学的不满意,炒红了德国汉学家的“垃圾论”,虽然顾彬一再声称自己并没有全面否定中国文学的意思。偏偏北大教授陈晓明不以为然,抛出了“中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王蒙也提出“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的时候”,结果受到了更为广泛的批评。批评派的阵容里,有南京大学的王彬彬、北师大的张柠、清华大学的肖鹰、广东的林贤治等。小攀所在的媒体是当时论争的主要阵地之一,他也是此论争专题的策划组织者,对此中的情况应该相当了解。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只不过泥沙过多,很不让人满意。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文学成为社会焦点;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经济转型,社会中心议题嬗变为制度变革、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等社会发展模式的讨论,文学已经沦为边缘,大概并非耸人听闻。 不过,中文写作仍然有一个新的亮点,未曾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海外中文创作的兴起。数年前,我曾应《中华读书报》之约,撰文谈十年来中国文学的成就,我认为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最值得瞩目的地方是文学自身视野的扩大,那就是将海外华文文学揽入视野,从中国文学走向了中文文学。1997年,由中国社科院在北京主持召开的“第九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首次以中国大陆文学、台港澳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为论述对象,形成了一种大的中文文学的概念。而到世纪末的时候,百年小说评选也开始将台港海外文学纳入范围。文学研究的领域不再仅仅局限于大陆,而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一种包括大陆内外的整体视野。 难得的是,小攀很注意采访海外作家以至评论家,采访对象包括白先勇、余光中、夏志清、虹影、赵毅衡、张羚、刘荒田等。台港澳及海外作家浮出历史地表,中文文学概念的兴起,事实上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成长为经济大国过程中必然的文化现象。由于海外作家、评论家完全不同的视野,采访中带出种种逸出我们研究视野的问题,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的 所在。 (实习:白俊贤)
怎样确诊骨质疏松
骨关节炎吃什么改善
女性睡觉每天腰酸背痛
小儿发烧怎么办月经颜色淡病因
悦而维生素D3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