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笔记br喜欢读红楼梦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2-20
红楼笔记
喜欢读红楼梦,每读一遍理解总是不一样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来,感悟也是不一样。曹雪芹先生那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直在耳畔,想来我辈是解不了其中味的。现将这几年读红楼梦的笔记整理如下。
我觉得谈红楼梦,不得不谈牡丹亭。作为上呈西厢,下启红楼的牡丹亭。历来是备受争议的,一度被列为禁书。小说第四十回,行酒令,黛玉那句:“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出。便有了四十一回的蘅芜君兰言解疑语。黛玉自不比说,小说里明确写了宝黛读西厢的情景。可见宝钗也曾读过牡丹、西厢的。
我是看了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后,才读得牡丹亭。我对昆曲这个古老的艺术确实不懂,但是它以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舞台上展示这样一个离奇而又真实的爱情故事的时候,我是深深的感动了。尤其是那处,当杜丽娘披着大红袍子,手上拿着那束梅花,缓缓地走向死亡的时候,我泪流满面,那种无奈、与心酸,我突然间就理解了黛玉。
牡丹亭序里有这样的句子:“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冥冥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杜丽娘是青春女性在那样一个时代觉醒的代表。而黛玉亦是,她渴望拥有自己的爱情。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小说中黛玉情深处病加重的写法,也就不难理解她的死,其实也如杜丽娘般为情而死。可惜红楼梦后四十回遗稿,我们无法知晓作者原意。假设黛玉为爱而生,我想我也是能理解的。不管怎样真正的爱情他们都得到了,宝玉所爱的人就是黛玉。“庄生晓梦迷蝴蝶”这样看来似乎所有的美好都离不开梦。这样的梦黛玉有,丽娘也有的。只是牡丹亭是才子佳人大团圆的结局,而红楼梦是以女性悲剧结束的。
前面提到宝黛爱情,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简单的将宝玉理解为“多情公子”,我想这是对红楼梦的误解。就像小说前言部分所说的那样,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它以一个优秀男儿的角度来歌颂大量的青春女性。在宝玉眼中的这些活泼可爱的女孩们,不仅外表美,其实内在更美。这是红楼梦最震撼人心之处。
而身处那样一个时代的贾宝玉,只能是格格不入的。宝玉挨打就说明了这点。作者以“意淫”这样一种说法来解释宝玉对青春女性的大爱,恰恰体现了作者“假语存真实隐”的写作手法。宝玉是一个觉醒的新人,而这种觉醒是人对社会的一种觉醒。而他本身又何尝不是悲剧?
理解了这点,再去读小说,宝玉对晴雯、宝玉待妙玉等,就不能不有所触动。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十九回写宝玉去小书房看见茗烟按着一个女孩子,也干那警幻所训之事。茗烟见宝玉忙跪在地上哀求。宝玉一面看那丫头,倒也白白净净有些动人之处,在那里羞得脸红耳赤,低首无言。宝玉跺脚道:“还不快跑”,宝玉因问:“那丫头十几岁了?”茗烟不知,只知她叫卐儿,宝玉道:“连他的岁数也不问问,就作这个事,可见他白认得你了,可怜,可怜!”。你看宝玉这个人,对一个他从来不认识的女孩,都有这样的同情、尊重,真的特别难得。
不知为什么,我读宝玉的时候,就想起了纳兰,似乎他们身上有某种联系。细想来他们身上是有共同点的。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最难得就是那份对女性的尊重、那份执着。
小说写宝黛爱情,其实运用了好多侧写。比如写林红玉(小红)和贾芸的爱情,写小红传手帕,递情意。这样含蓄美好的画面宝黛也有。比如写龄官和贾蔷的爱情;比如宝玉写祭芙蓉女儿诔,实则在祭黛玉。?读过小说的朋友都知,小说里的晴雯、小红、妙玉的个性都跟黛玉是特别相像的,小红的伶牙俐齿,晴雯的高傲、孤芳自赏,与黛玉相媲美的容貌,她和宝玉本是清清白白的两个人:龄官在小说里明写了跟黛玉长得极像;我最喜欢的就是妙玉这个人物,写妙玉听琴那段文字写的极好,算来她和黛玉也是知音了。
宝玉是有爱情的,他把真正唯一的爱情给了黛玉。
前面写到宝黛爱情,写他们的爱情在大观园众儿女身上是有投影的。写龄官,写晴雯、写小红(林红玉)、妙玉,写得何尝不是黛玉?
下面,我就谈谈在我眼中的黛玉。
(一)黛玉的才。
宝玉初见黛玉,作者从宝玉眼中看黛玉。“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拂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用西子比她的貌,以比干比她的聪明。再看黛玉初进荣国府的种种表现,她的聪明是不言而语的。她的判词“堪怜咏絮才”,写的就是晋代才女谢道韫的故事,她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有天下雪,谢安就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有个侄子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后世多用“咏絮之才”来形容女子的才能。这里就用谢道韫来比黛玉的才。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她和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冷月葬花魂”这样的诗句看得出她的才华。
元春省亲看了众姊妹的诗后赞的也是薛林二人的诗;还有黛玉替宝玉的那首 杏帘在望? ?,也得到了元春的赞扬,可见黛玉的文才确实是不一般的。
我们再说黛玉的口才。
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用“母蝗虫”三个字形容她在大观园里的表现,小说通过宝钗对黛玉的赞美之词,一方面写黛玉的直率,一方面写的就是口才。第八回宝玉在薛姨妈处吃酒那回,小说是怎么写的呢?
宝玉要吃冷酒,宝钗劝酒,宝玉听了便放下酒。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听了这话,便心中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先忙的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嬷嬷不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你这算了什么。”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这是小说里黛玉口才的一次正面展示?。再这就是通过写小红,侧面写过一次。
林红玉除了和黛玉名字只差一字外,最相似处之处,就是口才。大家还记得那段描写王熙凤初见她时的欢喜,赞她口齿伶俐,随后就从宝玉身边把她挖走。王熙凤的那张嘴,用宝钗的话说:“世上的话到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王熙凤这样能言善辩的人,都欣赏小红,可见小红确实是有口才的。我觉得从这点上说王熙凤也是喜欢黛玉的,这点成立的话,后四十回王熙凤使用调包计,似乎并不合情理。
(二)黛玉的情
黛玉的情主要体现在她对宝玉的爱情和对其他身边的人的人情上。黛玉待宝玉,从宝玉挨打就可窥见一斑。她是从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宝玉深知这点,“林妹妹何曾说过这样的混账话,若她也说这样的话,我早和她生分了....”作者在黛玉身上是倾注了太多感情的,她是真正懂宝玉的一个人,是宝玉精神层面的知己。宝玉挨了打,她去看他,眼睛都哭肿了,只一句:“从此就都改了吧”。也就是这句,让多少红谜爱好者为之痴迷。
都说黛玉尖酸、刻薄,我想是委屈了的。林黛玉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而这恰恰体现了她的真、她的可爱。如果真如宝钗那般圆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会来事,她就不是黛玉了。再者仅从香菱学诗看来,黛玉其实比宝钗更好相处,她孜孜不倦,认真对待香菱学诗这件事,宝钗是怎么说香菱的呢?“这个人是真疯了...”可见黛玉是同情弱者的。
黛玉给刘姥姥起“母蝗虫”,好多人都认为这是黛玉对最底层民众的歧视。我不这样认为,刘姥姥在大观园里的“窘态”归结于王熙凤和鸳鸯等人的“唆使”,只为博得老太太一乐。黛玉只是形象的用这一词说了出来,这是她直率的一面。说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所有的人都乐了,可见好多人只是不说,再者也没有黛玉这样的智慧,所谓幽默是要建立在智慧之上的。
黛玉和丫鬟紫鹃。紫鹃,好多红学专家都说过,?杜鹃也,忠贞之鸟,有啼血之意。她与黛玉是紧密相连的,黛玉写杜鹃诗,实则写自己。紫鹃是懂黛玉的,这是极难得的。所谓知己一二,可抵百人。这不是普通的主仆情意,也不是普通的友情。
黛玉是孤独的,在那样一个俗世。“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妙玉也罢,黛玉也罢,他们本是一个人。不知为何,我个人是比较欣赏妙玉的,读她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仅是唐朝女诗人李冶,遁入道门,更名李季兰,据说诗才要比同时代的薛涛高很多。她的身世也不详。后人多记得她的八至诗,却不知她的前半生到底经历了什么。“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读这样的诗,眼前不自觉的浮现妙玉的身影,这个孤傲、清冷的女子在那样一个俗世曾温暖过黛玉的心。
(三)黛玉的文人情怀
黛玉的文人情怀,其实也是曹公的刻意安排,我前面说过,曹公在黛玉身上是倾注了太多感情的。或者,说我们能从黛玉身上应该能看到他的某种情怀。
东坡先生曾说:“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元春命宝钗等人住进大观园时,宝玉给黛玉选住处,选的就是潇湘馆,其原因就是院子里有竹。其实,古代文人与竹是有种某种联系的。除了它精神上的一种象征以外,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贴近自然的享受。生在北方,我是未见过竹的,第一次被竹林吸引,还是在电影《卧虎藏龙》里,看章子怡和周润发的那场打斗。想来,多数的文人墨客都是在那样一个环境里真切的品味过“清欢”的。
第四十九回里,写大家吃烤鹿肉。湘云和宝玉吃的最欢。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黛玉,她笑道 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 湘云冷笑道: 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宝琴嫌脏不吃。宝钗道: 你尝尝去,好吃的.你林姐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他也爱吃. 宝琴听了,便过去吃了一块,果然好吃,便也吃起来。
湘云说:“是真名士自风流”。她不知这样的情怀黛玉也是有的。她其实不懂黛玉。这里宝钗劝宝琴的一席话,其实道出了黛玉不吃鹿肉的真正原因。不是嫌脏,她是身子弱,吃了不消。所以才拿那样的话打趣湘云,更显出黛玉的豁达情怀。
第四十回,众人随贾母游园。宝玉见湖中扰乱了景致的残荷。便商量要拔了去。黛玉道:“最不喜李义山的诗,独爱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却不留着残荷了。”李商隐的原句确是:“留得枯荷听雨声。”残荷、落花在黛玉眼里还是值得品味的美景。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悲物的文人情结。
共 46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价值挖掘不尽的文学巨著,先不谈其思想性,但就其艺术性来说,独居文学顶峰,无人可及。俱多的红学会,都孜孜不倦的探讨欣赏着其光彩夺目的艺术价值。无数红学迷,各具慧眼,总是从红楼中挖掘出无尽的新意。本文作者在研读红楼巨著的过程中,将理解和领悟行之于文,自己获得裨益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智慧的启迪。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引用得当,通过对林黛玉的才和情两个方面的探讨解析,一方面体现出原作高超的艺术魅力,一方面也体现出本文作者对红著的深研和痴迷。佳作推荐赏析!【编辑:云水之间】
1 楼 文友: 2015-05-15 14:01:2 期待作者更多优秀作品赐稿作品赏析栏目。祝写作愉快!
2 楼 文友: 2015-05-24 18: 5:59 幽默是建立在智慧上的吗?非常否定。你让凤姐情何以堪?你让那些没有才华的人情何以堪?实话跟你说吧!林黛玉是最愚蠢的,凤姐才是最有智慧的,凤姐就想不到 母蝗虫 ?恐怕凤姐一出口比 母蝗虫 还要令人喷饭吧! 一聚牛山多少泪,人生何处不忧伤?
回复2 楼 文友: 2015-05- 0 15:40:28 谢谢指点
回复2 楼 文友: 2015-05- 0 15:42:10 谢谢指点,我想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值得所有人为之痴迷
楼 文友: 2015-05-24 18:46:27 豁达?你是要为她 翻案 吗?所有人都说她尖酸刻薄,豁达这个词我看得留给湘云,如果她豁达,何来那整日哭哭啼啼的闲愁?还有她不喜欢李义山的诗是因为爱情太过敏感,李义山的诗大部分都是爱情,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要提呢?不喜欢就是喜欢,这不都是女孩子的通病吗? 一聚牛山多少泪,人生何处不忧伤?广东男科专科医院淮安白癜风医院哪家好通心络治疗哪种心绞痛好
喜欢读红楼梦,每读一遍理解总是不一样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来,感悟也是不一样。曹雪芹先生那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直在耳畔,想来我辈是解不了其中味的。现将这几年读红楼梦的笔记整理如下。
我觉得谈红楼梦,不得不谈牡丹亭。作为上呈西厢,下启红楼的牡丹亭。历来是备受争议的,一度被列为禁书。小说第四十回,行酒令,黛玉那句:“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出。便有了四十一回的蘅芜君兰言解疑语。黛玉自不比说,小说里明确写了宝黛读西厢的情景。可见宝钗也曾读过牡丹、西厢的。
我是看了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后,才读得牡丹亭。我对昆曲这个古老的艺术确实不懂,但是它以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舞台上展示这样一个离奇而又真实的爱情故事的时候,我是深深的感动了。尤其是那处,当杜丽娘披着大红袍子,手上拿着那束梅花,缓缓地走向死亡的时候,我泪流满面,那种无奈、与心酸,我突然间就理解了黛玉。
牡丹亭序里有这样的句子:“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冥冥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杜丽娘是青春女性在那样一个时代觉醒的代表。而黛玉亦是,她渴望拥有自己的爱情。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小说中黛玉情深处病加重的写法,也就不难理解她的死,其实也如杜丽娘般为情而死。可惜红楼梦后四十回遗稿,我们无法知晓作者原意。假设黛玉为爱而生,我想我也是能理解的。不管怎样真正的爱情他们都得到了,宝玉所爱的人就是黛玉。“庄生晓梦迷蝴蝶”这样看来似乎所有的美好都离不开梦。这样的梦黛玉有,丽娘也有的。只是牡丹亭是才子佳人大团圆的结局,而红楼梦是以女性悲剧结束的。
前面提到宝黛爱情,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简单的将宝玉理解为“多情公子”,我想这是对红楼梦的误解。就像小说前言部分所说的那样,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它以一个优秀男儿的角度来歌颂大量的青春女性。在宝玉眼中的这些活泼可爱的女孩们,不仅外表美,其实内在更美。这是红楼梦最震撼人心之处。
而身处那样一个时代的贾宝玉,只能是格格不入的。宝玉挨打就说明了这点。作者以“意淫”这样一种说法来解释宝玉对青春女性的大爱,恰恰体现了作者“假语存真实隐”的写作手法。宝玉是一个觉醒的新人,而这种觉醒是人对社会的一种觉醒。而他本身又何尝不是悲剧?
理解了这点,再去读小说,宝玉对晴雯、宝玉待妙玉等,就不能不有所触动。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十九回写宝玉去小书房看见茗烟按着一个女孩子,也干那警幻所训之事。茗烟见宝玉忙跪在地上哀求。宝玉一面看那丫头,倒也白白净净有些动人之处,在那里羞得脸红耳赤,低首无言。宝玉跺脚道:“还不快跑”,宝玉因问:“那丫头十几岁了?”茗烟不知,只知她叫卐儿,宝玉道:“连他的岁数也不问问,就作这个事,可见他白认得你了,可怜,可怜!”。你看宝玉这个人,对一个他从来不认识的女孩,都有这样的同情、尊重,真的特别难得。
不知为什么,我读宝玉的时候,就想起了纳兰,似乎他们身上有某种联系。细想来他们身上是有共同点的。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最难得就是那份对女性的尊重、那份执着。
小说写宝黛爱情,其实运用了好多侧写。比如写林红玉(小红)和贾芸的爱情,写小红传手帕,递情意。这样含蓄美好的画面宝黛也有。比如写龄官和贾蔷的爱情;比如宝玉写祭芙蓉女儿诔,实则在祭黛玉。?读过小说的朋友都知,小说里的晴雯、小红、妙玉的个性都跟黛玉是特别相像的,小红的伶牙俐齿,晴雯的高傲、孤芳自赏,与黛玉相媲美的容貌,她和宝玉本是清清白白的两个人:龄官在小说里明写了跟黛玉长得极像;我最喜欢的就是妙玉这个人物,写妙玉听琴那段文字写的极好,算来她和黛玉也是知音了。
宝玉是有爱情的,他把真正唯一的爱情给了黛玉。
前面写到宝黛爱情,写他们的爱情在大观园众儿女身上是有投影的。写龄官,写晴雯、写小红(林红玉)、妙玉,写得何尝不是黛玉?
下面,我就谈谈在我眼中的黛玉。
(一)黛玉的才。
宝玉初见黛玉,作者从宝玉眼中看黛玉。“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拂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用西子比她的貌,以比干比她的聪明。再看黛玉初进荣国府的种种表现,她的聪明是不言而语的。她的判词“堪怜咏絮才”,写的就是晋代才女谢道韫的故事,她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有天下雪,谢安就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有个侄子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后世多用“咏絮之才”来形容女子的才能。这里就用谢道韫来比黛玉的才。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她和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冷月葬花魂”这样的诗句看得出她的才华。
元春省亲看了众姊妹的诗后赞的也是薛林二人的诗;还有黛玉替宝玉的那首 杏帘在望? ?,也得到了元春的赞扬,可见黛玉的文才确实是不一般的。
我们再说黛玉的口才。
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用“母蝗虫”三个字形容她在大观园里的表现,小说通过宝钗对黛玉的赞美之词,一方面写黛玉的直率,一方面写的就是口才。第八回宝玉在薛姨妈处吃酒那回,小说是怎么写的呢?
宝玉要吃冷酒,宝钗劝酒,宝玉听了便放下酒。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听了这话,便心中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先忙的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嬷嬷不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你这算了什么。”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这是小说里黛玉口才的一次正面展示?。再这就是通过写小红,侧面写过一次。
林红玉除了和黛玉名字只差一字外,最相似处之处,就是口才。大家还记得那段描写王熙凤初见她时的欢喜,赞她口齿伶俐,随后就从宝玉身边把她挖走。王熙凤的那张嘴,用宝钗的话说:“世上的话到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王熙凤这样能言善辩的人,都欣赏小红,可见小红确实是有口才的。我觉得从这点上说王熙凤也是喜欢黛玉的,这点成立的话,后四十回王熙凤使用调包计,似乎并不合情理。
(二)黛玉的情
黛玉的情主要体现在她对宝玉的爱情和对其他身边的人的人情上。黛玉待宝玉,从宝玉挨打就可窥见一斑。她是从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宝玉深知这点,“林妹妹何曾说过这样的混账话,若她也说这样的话,我早和她生分了....”作者在黛玉身上是倾注了太多感情的,她是真正懂宝玉的一个人,是宝玉精神层面的知己。宝玉挨了打,她去看他,眼睛都哭肿了,只一句:“从此就都改了吧”。也就是这句,让多少红谜爱好者为之痴迷。
都说黛玉尖酸、刻薄,我想是委屈了的。林黛玉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而这恰恰体现了她的真、她的可爱。如果真如宝钗那般圆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会来事,她就不是黛玉了。再者仅从香菱学诗看来,黛玉其实比宝钗更好相处,她孜孜不倦,认真对待香菱学诗这件事,宝钗是怎么说香菱的呢?“这个人是真疯了...”可见黛玉是同情弱者的。
黛玉给刘姥姥起“母蝗虫”,好多人都认为这是黛玉对最底层民众的歧视。我不这样认为,刘姥姥在大观园里的“窘态”归结于王熙凤和鸳鸯等人的“唆使”,只为博得老太太一乐。黛玉只是形象的用这一词说了出来,这是她直率的一面。说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所有的人都乐了,可见好多人只是不说,再者也没有黛玉这样的智慧,所谓幽默是要建立在智慧之上的。
黛玉和丫鬟紫鹃。紫鹃,好多红学专家都说过,?杜鹃也,忠贞之鸟,有啼血之意。她与黛玉是紧密相连的,黛玉写杜鹃诗,实则写自己。紫鹃是懂黛玉的,这是极难得的。所谓知己一二,可抵百人。这不是普通的主仆情意,也不是普通的友情。
黛玉是孤独的,在那样一个俗世。“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妙玉也罢,黛玉也罢,他们本是一个人。不知为何,我个人是比较欣赏妙玉的,读她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仅是唐朝女诗人李冶,遁入道门,更名李季兰,据说诗才要比同时代的薛涛高很多。她的身世也不详。后人多记得她的八至诗,却不知她的前半生到底经历了什么。“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读这样的诗,眼前不自觉的浮现妙玉的身影,这个孤傲、清冷的女子在那样一个俗世曾温暖过黛玉的心。
(三)黛玉的文人情怀
黛玉的文人情怀,其实也是曹公的刻意安排,我前面说过,曹公在黛玉身上是倾注了太多感情的。或者,说我们能从黛玉身上应该能看到他的某种情怀。
东坡先生曾说:“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元春命宝钗等人住进大观园时,宝玉给黛玉选住处,选的就是潇湘馆,其原因就是院子里有竹。其实,古代文人与竹是有种某种联系的。除了它精神上的一种象征以外,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贴近自然的享受。生在北方,我是未见过竹的,第一次被竹林吸引,还是在电影《卧虎藏龙》里,看章子怡和周润发的那场打斗。想来,多数的文人墨客都是在那样一个环境里真切的品味过“清欢”的。
第四十九回里,写大家吃烤鹿肉。湘云和宝玉吃的最欢。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黛玉,她笑道 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 湘云冷笑道: 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宝琴嫌脏不吃。宝钗道: 你尝尝去,好吃的.你林姐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他也爱吃. 宝琴听了,便过去吃了一块,果然好吃,便也吃起来。
湘云说:“是真名士自风流”。她不知这样的情怀黛玉也是有的。她其实不懂黛玉。这里宝钗劝宝琴的一席话,其实道出了黛玉不吃鹿肉的真正原因。不是嫌脏,她是身子弱,吃了不消。所以才拿那样的话打趣湘云,更显出黛玉的豁达情怀。
第四十回,众人随贾母游园。宝玉见湖中扰乱了景致的残荷。便商量要拔了去。黛玉道:“最不喜李义山的诗,独爱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却不留着残荷了。”李商隐的原句确是:“留得枯荷听雨声。”残荷、落花在黛玉眼里还是值得品味的美景。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悲物的文人情结。
共 46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价值挖掘不尽的文学巨著,先不谈其思想性,但就其艺术性来说,独居文学顶峰,无人可及。俱多的红学会,都孜孜不倦的探讨欣赏着其光彩夺目的艺术价值。无数红学迷,各具慧眼,总是从红楼中挖掘出无尽的新意。本文作者在研读红楼巨著的过程中,将理解和领悟行之于文,自己获得裨益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智慧的启迪。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引用得当,通过对林黛玉的才和情两个方面的探讨解析,一方面体现出原作高超的艺术魅力,一方面也体现出本文作者对红著的深研和痴迷。佳作推荐赏析!【编辑:云水之间】
1 楼 文友: 2015-05-15 14:01:2 期待作者更多优秀作品赐稿作品赏析栏目。祝写作愉快!
2 楼 文友: 2015-05-24 18: 5:59 幽默是建立在智慧上的吗?非常否定。你让凤姐情何以堪?你让那些没有才华的人情何以堪?实话跟你说吧!林黛玉是最愚蠢的,凤姐才是最有智慧的,凤姐就想不到 母蝗虫 ?恐怕凤姐一出口比 母蝗虫 还要令人喷饭吧! 一聚牛山多少泪,人生何处不忧伤?
回复2 楼 文友: 2015-05- 0 15:40:28 谢谢指点
回复2 楼 文友: 2015-05- 0 15:42:10 谢谢指点,我想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值得所有人为之痴迷
楼 文友: 2015-05-24 18:46:27 豁达?你是要为她 翻案 吗?所有人都说她尖酸刻薄,豁达这个词我看得留给湘云,如果她豁达,何来那整日哭哭啼啼的闲愁?还有她不喜欢李义山的诗是因为爱情太过敏感,李义山的诗大部分都是爱情,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要提呢?不喜欢就是喜欢,这不都是女孩子的通病吗? 一聚牛山多少泪,人生何处不忧伤?广东男科专科医院淮安白癜风医院哪家好通心络治疗哪种心绞痛好
上一篇:夜醒觉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