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只问耕耘随笔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2-27

牛教授刘自然兄来自河南新县,其令尊1979年时任公社书记。我来自农村,也知道公社书记的权威和份量,立志毕业后也要成为一名公社干部。宿舍里7人中,有大都市来的,也有从村里来的。刘兄不土不洋的似来自城乡结合部,有一个铝饭盒和四个口袋的中山装,看上去又像我乡下的老师。人身材墩实,两个牛眼很大,如牛般皮实厚道,体态又那么肥壮,于是有人叫他老牛。

其实,这刘兄仅比我强些,是吃商品粮的城镇户口,上大学前也没坐过火车,更没出过新县的圈儿。刚开始同学还讲究城里人和乡巴佬,刘兄是结合部的,在各厢都能谈得热闹,显得活泛灵动。四年里,几乎热闹事没少他的份儿,与外班打群架有他,足球排球队里有他。看热闹从不嫌事大,乐在参与。毕业后才发现,刘兄认识外专业许多校友,还是四年里不打不相识的缘分。

据说某次刘兄出差去外地,有人拦住他问你是那个刘叉叉,当年我记住你了,打架挺卖力的。二人相认把酒言欢,一杯浊酒喜相逢。刘兄毕业后分到了郑州一所学校,在后来的院校重组整合中成了河南工业大学的机械学院副院长、教授。于是大家便改称他牛教授了。教授的取得也是踏实奔出来的,上过研究生,熬了二十一年后才晋升为教授的,已成为机械行业中的专家。

上学期间,那时还不是教授的刘叉叉在灯光球场听了场交响乐后,迷上音乐,时至今日,从发烧友到骨灰级,也算是刘兄最为儒雅的喜好了。刘兄的生活是充实的,除了正业外还有着广泛的爱好,比如桥牌、摄影、排球、台球等。心态年轻,知识面广,朋友多,酒场多,当下活得忙碌而滋润。

有人说近些年社会上有反串现象,教授越来越像商人,商人越来越像教授。刘兄却怎么也不是商人的样子,心中没有太多对利益的算计,总念叨把学生教好尽到本分。这一点也牛,他不去寻机发财,便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活得大气坦荡。刘兄虽外形粗壮,却是很有智慧的。我一直敬仰他的管理艺术和“稀泥理论”。他认为人在一起共事便是有缘,要随缘惜缘,不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争斗。作为管理者,要善于抹稀泥,不可偏护一方,要双方彼此包容,这路才长远的。再说许多的纠纷争议都是茶壶里的风波,且也上不了书更摆不上台面的。他当领导,主张以慈带兵,以仁交人。我赞同这个理论,并非赞同为官不做为,而是要分清何时有为何时无为,看来刘兄为官多年已拿捏得很到位了,这也是门艺术。

大学同学中牛教并不十分显眼,名头地位和财富积累等有不少人都超过他的,但刘兄的乐观知足和精神状态却有很多人超不过去。“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还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刘兄是“插秧”的高手,看似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埋头于学问、置身于专长爱好,却养就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着一个优美的姿态,这在浮躁的当下是难得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重要的是享受这过程中的滋味,心里便充实而丰富了。牛教授是大智若愚的高人。

共 114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写人物写印象的随笔!作者语言凝练,点石成金,在很短的篇幅里,把昔日的同学今日的教授刘兄,刻画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而且文内信息量非常大,有人物的背景和影像,也有过去和现状,还有其为人和性格、爱好和事业……林林总总,在周虎子的笔下呼风唤雨,信笔由疆,组成一篇优美耐读的好文章。曾几何时,我在西安《美报》任副刊时,就时常编发他的文章,与那时他略显稚嫩的文笔相比,经过岁月的砥砺,他现在变得更成熟更老道了。推荐大家欣赏!【:扬眉出鞘】

1楼文友: 12:51:55 扬眉出鞘,我现在陕西广电报,您是斜阳吗?

2楼文友: 15: 5:5 是的,我是斜阳,你文章不错。你在广电报具体做什么?

社群新零售

新零售门店

新零售白酒

小孩眼屎多
老年人腹泻原因
CT显示有缺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