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北宋谏臣我以包拯为榜样随笔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2-16

摘要:仁宗是宋朝第四任皇帝,在任期间,两次鼻尖沾着大臣的唾沫,狼狈不堪,成为历史传奇。 一次,是包拯干的。

1

仁宗是宋朝第四任皇帝,在任期间,两次鼻尖沾着大臣的唾沫,狼狈不堪,成为历史传奇。

一次,是包拯干的。

当时,仁宗想提拔自己叔岳丈的官职,让其主管财政。至于原因,是自己爱妃张贵妃枕头风起的作用。大臣们一听急了,都劝,不行啊皇帝,这太过于假公济私了。

可是,仁宗偏不接受意见,偏要这么干。这下惹恼了包拯,几步站出来,指着仁宗的鼻尖,一通臭扁,唾沫如雨,喷仁宗一脸。仁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狼狈而逃,回到宫中,指着自己鼻尖对张贵妃说:“都是你,让我升你伯父的官,你就不知道我朝有一个包拯吗?”

也因此,包拯以鲠直出名,流传后世。

另一个将唾沫溅仁宗一鼻尖的,就是广东的余靖。

一次,仁宗又做了出格的事,而且,为了避免大臣群起反对,他一甩袖子,转身就想退朝。余靖站了出来,挡住去路,厉声指责,皇帝这次大错特错,并要求他立即改正自己错误决定。

元首当然不答应,坚持己见。

这位余老爷子毫不客气,吹胡子瞪眼,将元首好一腾教训,说他固执己见十分不该;说他不听群众意见,让人失望;说他昏头磕脑,缺乏民主。无奈,仁宗再次让步,收回主张。这位余大人不修边幅,一身汗味,唾沫四溅,犹如下雨。仁宗嗅着汗味,脸上溅满唾沫,跑回后宫,又好气又好笑地道:“被一汗臭汉薰杀,喷唾在吾面上。”

这次,仁宗是准备修一座塔。

因为余靖,仁宗只有作罢。

有人潇洒出尘,内心肮脏不堪,有人不修边幅,心却洁净如一朵莲花:余靖属于后者。

北宋谏臣:我以包拯为榜样。

2

余靖与包拯相比,在鲠直上,丝毫不输于包拯,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因此,他与同时代的欧阳修、王素、蔡襄并名,被称为“四名谏”。

公元10 6年,即景祐三年。

这时,是仁宗朝旧党与新党斗争最激烈的一年,也是火药味最浓的一年。旧党以宰相吕夷简为代表,因循守旧,任人为亲。新党,则以范仲淹为代表,首倡改革,广开门路,延用英才。为此,范仲淹上了一图为《百官图》,交到仁宗手中,直指吕夷简任人维亲。

吕夷简大急,唆使人上奏,说范仲淹拉党结派,离间君臣。

仁宗当然听宰相的,立马下旨,让范仲淹去地方工作,给予贬职处罚。而且,还下了一道诏书,“戒百官越职言事”。

此时,朝官寂寂,“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

然而,余靖拍案而起,矛头直指皇帝道,你这个皇帝,上任以来,多次处罚论及朝政之官,危害极大,“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

余靖开了第一炮。尹洙随之站起,要求和范仲淹同进退。欧阳修也怒不可遏,拿起笔,给谏官高若讷一封信,指责他身为谏言,不敢学余靖,不敢发一言以主持正义,并讥讽道:“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与高司谏书》

蔡襄更绝,写一首《四贤一不肖》诗,称范仲淹、余靖、欧阳修、尹洙为贤人,高若讷为不肖之人。

此诗一时传开,洛阳纸贵。

辽国使者闻之,也买了此诗,带回国内。一时,余靖之名响彻海内外。世人皆知其骨节之硬,铮铮如钢。

余靖不只是有敢谏之名,在外交上,这个书生则显得更为灵活,更注重实际。有时,他外交见识的敏锐,甚至在满朝文武之上,算得鹤立鸡群。

仁宗时,宋朝东北和西北有两大敌国,都虎视眈眈,面对大宋。

第一个国家,当然是大辽。

此时的大辽,已经与宋朝和平相处了。但是,做为一个敌对国家,它更愿看到宋朝时时有战争出现,有祸事发生,自己好看乐子。当时的宋国,也确实有战事发生,这个对手,就是西北的西夏。通过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次战役,宋人连败,死伤无数。但是,西夏毕竟国小力薄,长期战争消耗不起。于是,庆历四年,“元昊请和,愿对宋称臣”。

宋呢,准备下发文件,封其为夏国王。

辽国一听,大失所望,“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这是 裸的兵戎威胁,宋人被夏打败了,现在又面对大辽的铁骑,一个个心里咚咚乱跳,敲鼓一般,“朝廷患之,久议未决”。

这时,余靖站出来指出,大宋早已厌烦战争,可是,大辽相反,总希望大宋有点麻烦,“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他不但指出大辽的目的,而且自告奋勇,自愿出使辽国,阻止他们出兵。

当时,辽主率军十万,驻扎于九十九泉。

余靖一个书生,“从十余骑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态度安详,长长一揖,坐在那儿,口若悬河,与契丹人舌战,大有孔明舌战群儒之势,“辨析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

辽主辩败,理屈辞穷。

余靖大胜而归,宋夏讲和,多年战争结束,和平到来,西北出现了一片歌声和笑声。

余靖一次出使,几可抵十万精兵:这,算得书生出使的奇迹了。

他不但见识敏锐,而且外交手腕灵活。

当时的宋朝,在军事上虽不怎么样,可是,一直以正统自居,对大辽以蛮夷视之,很是不屑一顾。因此,一切有关大辽的东西,他们都认为不如大宋。辽国的辽兴宗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皇帝,听说和自己同为天子的宗仁宗也了不起,于是,好奇心起,很想知道宗仁宗长的什么样子。他想派人将仁宗的相画下来,带回去供自己瞻仰一番,可宋人坚决不答应:中原上国皇帝的真容,岂能让蛮夷观看?辽兴宗无奈,撑着下巴想了一会儿,想了一法,让人画了自己的相,拿到宋朝去交换,结果还是不行。

这是什么?这是盲目自大。

余靖这个读书人,则不同于其他读书人,他心胸开阔,见解远大,而且富有语言天赋。到了辽国,不几天,他竟然学会了契丹语,并能用契丹语与当地人交谈。辽人一看,这个大宋官员不是一副古板的样子,还是很和气的。因此,“契丹爱之”。

大概,在九十九泉谈判时,他能折服辽人,凭的就是契丹语吧。因为,不用翻译的交流,才是最为方便真实的感情交流。感情与感情的交流,没有什么消除不了的。

由于态度和蔼,入乡随俗,“及再往,虏情益亲”。

余靖这种灵活方法,在大宋的一些书呆子看来,是向大辽示弱,甚至是献媚讨好。尤其在出使中,余靖还用契丹语写诗,和辽国国君唱和。辽主看出他的诚心,更是高兴地多次拉着他的手,哈哈大笑,如同铁哥们儿一般。这,更让大宋上下官员十分不满。

别人出使归来,加官晋爵。

余靖呢,“还坐贬官”。

这些宋官,大概忘记了是谁折服十万辽兵,熄灭即将燃起的烽烟,还东北一片祥和的天空的。

有的读书人将书读死了,有的活学活用。明显的,余靖是后者。

北宋谏臣:我以包拯为榜样。

4

余靖,韶州曲江人,即今广东韶关人。

广东人,一般被人认为倔,言外之意,这儿的人认定了理,绝无转圜的余地。其实,这只是片面地看问题。广东人倔,但更灵活,更会根据形势灵活处理突变,余靖的外交策略,就可见广东人之灵活处。

余靖的灵活,不只是表现在外交上,更表现在料敌对阵上。因此,在那个时代,他有一种独居高峰洞烛先机的能力。

在对西夏战事上,他和所有宋人一样,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可是,当元昊提出讲和条件为岁币二十六万,满朝一致同意时,余靖却明锐地看出其中的危机:因为,当年澶渊之盟,宋予大辽岁币才三十万,此次给西夏二十六万,相差无几,会后患无穷的。

大家一时不解,瞪大眼珠子望着他,不知后患何在。

余靖分析,当时大辽铁骑如水,已到了澶渊,进入大宋腹心;而今天,夏在遥远的西北,并无多大祸患。其次,当年大辽兵精将勇,无什伤损;而今天,西夏虽大胜,可大宋通过“选将练兵”,西北大军已精悍之极,能够抗夏,甚至能“锐意解仇”了。此时,给夏二十六万,大辽听说后,一定会感到心里不平衡,会要求增加岁币的,“无厌之求,自此始矣”。

这话,确实点中要害。

当时如果答应了元昊要求,虽安抚了西夏,却更激起强大的辽的不满,如将防夏之兵调去防辽,等于没有讲和,甚至会将战争扩大化。那样以来,刚从西夏战场上抽身的大宋,浑身伤痕累累,是禁不住大辽一顿猛揍的。

余靖一番话,让一朝人醒悟。

最终,宋夏议和,宋岁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

宋减少一半损失,无战争之虞:这是余靖眼光的独到。

由于余靖明军事,观形势,善应变,因此,当侬智高事起,余靖就以一介书生身份,走上战争的最前沿。北宋以书生领军打仗亲临一线的不多,只有范仲淹、韩琦和余靖。范仲淹与韩琦对抗的是西夏,善于作战,以至于军中歌之:“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余靖的战功,也不低于他们。

侬智高事件,是北宋仁宗朝一次大兵变。侬智高挥军突起,连掠九郡,“以兵围广州”。朝廷急忙启用在家丁忧的余靖,“就丧次起靖为秘书监、知潭州,改桂州,诏以广南西路委靖经制”。也就是说,他当时担任抗侬军前敌总司令。

面对侬智高的兵锋,余靖采用的是釜底抽薪之法。

侬智高靠近交趾,余靖担心他“结 趾”,于是,抢得生机,和交趾国王李德政订约,“会兵击贼于邕州,备万人粮以待之”。也因为这样,自始至终,侬智高没能与交趾联手,一直孤军作战。

再次,侬智高起兵,靠的是当地一些酋长,为他出兵出粮。余靖再次抢先下手,“又募侬、黄诸姓酋长,皆縻以职,使不与智高合”。

这两招,可谓杀手锏,直插侬智高软肋。

侬智高没有兵源,没了后方,难以做强做大。这,为后来狄青出兵,大败侬智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侬智高被平定,封赏立功之人时,对于余靖的封赏,“御史梁茜言赏薄,又迁尚书工部侍郎”,对他予以肯定。

此乱已定,狄青马蹄得得,回京而去。而余靖仍留在广西,将侬智高余部彻底肃清,除去大宋的一颗毒瘤。

5

106 年,余靖六十四岁,已不复当年的意气风发,他已垂垂老矣。可是,他仍骨气挺立,高标于世。从他的身上,仍可见蔡襄当年诗中所言,“斩然安道生头角,气虹万丈横天衢。臣靖胸中有屈语,举嗌不避萧斧诛”的气概。

可是,他毕竟六十四岁了。

他发已白,牙已落,目已昏了。

时时的,他会遥望广东的方向,遥望故土的方向,会念及自己的老家风物,念及故乡的一切。

他渴望回归故乡。

可是,这竟然成了他的奢望。

一生为大宋奔波的他,注定会客死他乡的。

是年,英宗登基,拜其为工部尚书。第二年,他扶杖上车,回京述职,路染风寒,于江宁府的秦淮亭溘然长逝。

大宋朝的一个书生停止了呼吸,第一次,大宋朝感到了他的重要,感到了他人格的伟大,为之“辍朝一日”,以示哀悼。

一个书生走了,留下一段风骨,他却将南粤人的人格,如一块碑,高高竖立于历史的云烟里,供后人瞻仰,膜拜,赞叹不已。

他个人的人格,更如一朵莲花,洁净,清白,一尘不染,盛开在千年岁月里,从未凋谢。

共 410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北宋谏臣:我以包拯为榜样》这篇随笔,作者以洗练的笔墨,为我们介绍了历史上一个书生余靖的生平事迹。通过一系列典型的事件介绍及描述,呈现出了一个刚正不阿、直言不讳、不畏权贵和强势、处事灵活多变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了余靖高超的雄辩才能及卓越的谋略智慧,精神可嘉,令人钦佩!北宋谏臣,敢以包拯为榜样,不是包拯,胜过包拯,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极强的明鉴意义,予人回味和思考!文章夹叙夹议,叙述多变灵活,脉络清晰,主题鲜明,问好作者,感谢赐稿山水,推荐共赏。【山水神韵:孤漠一尘】【江山部·精品推荐16042 0010】

1楼文友: 19:05:4 文章予人回味与思考。问好老师,拜读佳作,感谢赐稿山水,期待新的精彩! 宠辱不惊,望天空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世间花开花落。

小孩子积食吃什么药

三岁宝宝不爱吃饭是什么原因

二岁半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

开发自己的小程序
肾精亏虚的运动方式
灯盏花药业都有哪些产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