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语文路在脚下随笔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19-11-17

步入小学语文教坛后,我就踌躇满志,决心在语文教学上有番作为。但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也不能闭门造车、异想天开,那如何起好步、开好局呢?我心急如焚。年逾古稀的陈校长不愧是有几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她很快就察觉到我追求教学创新的渴望和无从下手的迷茫。于是,她向我推荐了几本书,要我在暑假里好好读一读。

夏日炎炎,一本书,一杯茶,顿觉少了车马喧,心远地自偏。读一本好书,如同享受一场精神盛宴。读完吴忠豪老师所著的《语文,路在何方》后,我心中五味俱全感触颇多,脑海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虽然未能亲耳聆听吴老师的教诲,但纸墨间的神交足以震撼我的心灵。他带给我的除了语文理念上的冲击外,更多的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颠覆,的确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毫不夸张地说,《语文,路在何方》,的确给了传统语文应试教育一记重锤。

我初出茅庐,没有过多的教学经验,故只好以上学阶段接触的语文课程,来谈谈我对《语文,路在何方》的感受,如有谬误,还请方家指正。

一、语文教学,海峡两岸差别大

吴老师在《语文,路在何方》里举过一个例子:大陆语文老师与台湾国文老师同授《太阳》一课,面对同样的文本,两岸教法却截然不同。大陆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带着学生研究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等,而台湾国文老师则更加注重课文本身的内涵,突出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课文的表达方式。课文表面的东西与实质内涵相比,简直相差甚远。数学界有万变不离其宗之说,语文课文又何尝不是呢?如若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课文表面的浮华,那么如此以往,便徒劳无益。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语文老师似乎是最忙最辛苦的老师,每天翻教参、查词典、写教案,课堂上口干舌燥地讲,课堂下逐个把关背诵,但学生学习语文成效却不大。一个学生一两个月不上语文课,他的成绩不会浮动太大,而如果一个月不听数学课,那么他便跟不上,甚至要倒退。

很可惜,我上学阶段,语文老师不可能有台湾的国文老师。我的小学语文老师里,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会在某些擅长的人文课文里,融入自己的情感,加入自己的理解,从而增强了我们对课文的印象。教学水平弱的老师,注重的只是字词练兵与课文背诵。当然大体上,大家除了担任语文老师之外,还兼任了地理、科学、历史等学科,不是因为学校老师不足,而是语文课程里涉及到这些学科而已。到头来,学生除了能记住语文课文里表面的东西以外,其余的大都是略知皮毛而已。

二、语文教学,死记硬背为应试

中学时代,因为有中高考这两座大山压着,语文老师不敢、也不想把心思精力用在其他地方,教学的目标便只是应试、应试、再应试。那时语文的难点是文言文,按常理说,新课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乃是古籍之精华,可语文老师们却将精华浓缩,教文言文的方法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且是照着标准答案去背。记得当时一遇到文言文,老师便要求背诵三要素,原文、注释、译文,而通常这些知识都是考完就忘。一毕业,连《出师表》的作者与《隆中对》的作者都可以搞混,更别提其他优秀散文了。

记得上初一时,有次默写《说虎》。我将作者刘基写成了刘伯温,因为我认为刘基字伯温,二者其实是一人。可无奈的是,老师愣是认为我没有按照标准答案去默写,故判为错误。大家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了应试是多么的刻板教条,从而使学生忽略了许多珍贵的东西。

或许在初中阶段的考试,文言文出题不涉及课外内容,平时的死记硬背还管用,但高考的文言文命题,会让你为曾经的死记硬背付出沉重的代价。据了解,高考文言文涉及面十分广,大多是从《史记》、《资治通鉴》等这些耳闻能详的史书里选取,中华五千年任何朝代的人物传记都可作为素材。基于此,如果不掌握文言文语法知识,单凭死记硬背会有效果么?于是我们听见了教育界常抱怨的话:高中老师抱怨初中老师把学生灌昏了,初中老师抱怨小学老师把学生教死了。至于小学老师的委屈,难道要倾诉给幼儿园阿姨么?

三、语文教学,高考偶有骄子出

可以看到,当前不少地区高中语文已经开始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文学素养的沉淀。君不见数年来,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者层出不穷,但语文不及格者也大有人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或许只能归结于语文能力的差别。对于阅读题来说,语文素养与能力高的学生拿的分数要比语文能力一般的学生高出许多,作文更是如此。笔者从上查阅近十年来高考满分作文,一些孩子在高考考场里写出的作文足以惊艳世人。比如,2001年江苏卷的《赤兔之死》一流传开来,“三国体”便在络走红。再比如2009年湖北卷的《站在黄花岗陵园门口》,考生以不凡的诗词功底被评为当年最牛高考满分作文。2010年江苏卷《绿色生活》,考生以生僻的《康熙字典》里的文字去撰写文章,主题突出、字词达意,就连阅卷老师、古文专家也自叹不如,批改作文注释竟写了17页,让这些前辈们连连赞叹:后生可畏。

四、语文教学,高考一过丢脑后

对于许多人来说,高考一过,不是本专业的学科便“刀枪入库”“马归南山”。语文学科也同样如此。高中时代为了多考几分,便背诵语文诗词。但没有几个人真心情愿的选择汉语言专业,走投无路时方才选语文专业。君不见,现今中文系应用文、诗词、文言文一知半解者甚至一窍不通者,比比皆是……

语文乃国之精粹,语文乃国之根本。语文蕴含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承载了众多取精去糟的深厚底蕴,容纳了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世事物理。语文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然而语文在应试教育里正渐渐褪去原本灿烂的色泽,沦为考试加分的工具,成为今天学习明天忘记的对象。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难道不感到悲哀么?

那么,语文路在何方?

通过认真阅读吴老师的大作,我认为吴老师已经给出了答案,我领悟的是,语文,路在脚下。

1、正本清源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

小学阶段的语文是汉语的启蒙期,起着基础性作用。故小学语文老师的使命非常重要,因为如若孩子小学语文“根基不牢”,在以后的学习阶段便会“地动山摇”。

那么小学语文该如何教授才会有成效呢?

一是,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

我们都听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如果语文方法语文素养从小培养,那么还会出现高考语文不及格的悲哀么?吴老师认为,语文课堂的重心在于孩子们学会了什么,而非老师们讲了什么。讲课模式也应由“教过”向“教会”上升华,只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从学过向学会上转变。如果一味地分析课文、分析教材、分析与语文不搭边的东西,语文便缺失了语文味,我们便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

虽然《语文教学大纲》里指出,语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一目标应该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渗透的,应该注重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应该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客观上接受思想情感教育,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认同。古诗所言的润物细无声,便是此道理。

二是,统筹好语文课文与语文本体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语文承载的东西太多,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语文课文与语文本体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宛若鱼水的,二者缺一不可。那么,如何把握这二者之间的度呢?

在一节课、一篇阅读教材上,是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应俱全的,应该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有所选择的讲授。吴老师认为,要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每一项知识能力,都需要我们教师尽心地培养,耐心地拓展。然而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只要做到一课一得就好了。如一篇说明文,可根据其文体特点,学习、迁移、运用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至于其中的物品特性等科学知识,那是科学课讲授和学习的任务。再如,对文本动作描写出色的,就可引导学生感悟这些动作的传神生动,并加以解释其写作之妙,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是,自觉在教学中践行吴老师的四种语文本体方法

作为即将步入小学教育圣坛的我来说,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按照吴老师总结的四种语文本体方法,来教育引导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①从理解到运用:关注儿童语言积累;

②从内容到方法:提高语文课程意识;

③从教过到教会:强化学生语文实践;

④从课文到课外:促进课外阅读课程化。

2.返璞归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选择

文章到此本该结束,毕竟我是小学语文教师,将读到悟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与方家商榷,就达到目的了。可关于整个语文学科教育,我还想多说几句。

我认为中学语文的教学也该由应试回归传统。据闻,今年我省中考风格大变脸,导致众多中学生目瞪口呆,众多语文老师苦不堪言,自己三年教的东西在考试中大都无用武之地。既然这些东西应试没有价值且学生厌烦,倒还不如改进方法风格,推陈出新,让学生乐于学,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事实上,中学阶段的语文是继承经典与发展文学的重要阶段。纵观各类中学语文教材,均可发现,编者对中华优秀文学越来越注重,优秀的传统诗词与文言文占的篇幅越来越大,并要求学生理解地背诵,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阶段的老师基本任务,那就是让学生由接触语文到爱上语文。欲如此,老师就必须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与深厚的文学素养,言传身教,影响、引导、带动学生博览群书、热爱写作。

至于高中而言,除了需要为备战高考而增强文言文与古诗词的阅读量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文言文、古诗词的赏析能力。可以写些散文与小说,以此来强化写作深度和语文应用。对于语文素养好的学生而言,高中基本就可以独立掌握文言文和诗词格律的运用,应该尝试写一些诗词古韵。如果说中考的作文水平差距不大的话,那么高考作文的差距的确很大。这一阶段,如果老师由教过转为教会、教对、教好的话,我想大多数学生也会由学过变成学会、学好。

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艺繁荣,若不改语文教法,不变语文模式,不提高全民的语文水平,文艺复兴谈何容易?

好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可喜的是当今有不少有识之士和有的教师在大声疾呼加强语文教育的同时,积极投身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的研究实践中,有社会的重视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教学前景光明。

加强语文教学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刚走进教坛的年轻教师,我将勤学习、重沉淀;勤思考、重总结;勤探索、重创新;勤写作、重示范;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力争在推进语文教学创新、提高语文教学成效上有所作为。

语文,路在脚下,贵在探索实践。

语文,路在脚下,重在坚守奉献。

语文,路在脚下,真在溯本求源。

共 421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创新是民族进步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更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命脉和灵魂。现如今,文化做为“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做为文化的重要部分,更是对文化发展起着关键性地作用。从隋唐沿袭而来的科举制度,虽然经历过无数次地改变与完善,但依然难以跟上形势。作者做为小学语文老师,在亲身实践中体悟到现今语文教育方式的缺陷与不足,与海峡对岸教育风格的差异与落后。经过一番思索与探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古言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应试教育的框架结构下,难有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完成这三点。高考结束,各自选了专业与前程,对于学科知识的深究与自觉学习更是少之又少。作者对现今教育形式的深省与反思,对于教育改革的提议和倡导。值得重视、尝试、应用。文章语言流畅自然,结构新颖。问好作者,推荐共赏!【:清雅若诗】

1楼文友: 11:46:22 是的,路在脚下。我们国家教育总是唱高调,而实际沉下去做的事情则少得可怜。教育乃国之根基。没有良好的教育,一切都将是空谈。作者作为一位辛勤的园丁,除了教育本质工作外,又呕心沥血的为教育事业出高召,这种难能可贵的高风亮节和无私的高尚情操真让人感动啊!但愿老师的建议能够被教育部门重视。同时,作为一切关心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都为教育创新改革而呐喊呼吁!

2楼文友: 11:50:02 更正评论两个字 本质 改正为 本职 ; 高召 改正为 高招

楼文友: 12:16:10 语文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其实觉得我们的教育还是存在很多弊病的。现在好像更多的是 为了考试而读书 ,背书是为了考试,看书也是为了考试,好像完全没有了纯粹的味道在其中。另外一个特别想说的就是高中的作文,基本上都是要求写议论文,原因是高考议论文容易拿高分,作为一个高中被说理性议论文束缚了三年的人,我真的非常赞同作者所提倡的 学习写一些散文和小说尝试填词来提高语文素养 。

4楼文友: 12:20:15 挺喜欢这篇文章的,剖析现状,举例,提出见解和方法,思路清晰,有条有理。真的希望国家的教育事业能改善些,真的,任重而道远。

5楼文友: 16:20:27 看你洋洋洒洒的说了这么多。我只想说,关键在学生,而不在老师。而你本末倒置,片面强调老师的重要性。学生的关键在记忆力,感受力,理解力。这三个力不行,咋学也是白扯。 一个写诗的人。

冠心病的临床特点

冠心病的具体表现

冠心病喘不过气来

高血压与脑中风
灯盏花领军企业经营产品
小便发黄好治疗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