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儿迫不及待地下了6路公交车体系

文章来源:丹阳文学网  |  2020-03-27

蛰伏了一段时期的雨中菡萏(我习惯叫她“可儿”),终于又出新作。一首《老爷子的歌》,唱得悠扬,唱得动情,唱得几分诙谐,唱得几份俏皮。

我是一口气读完这篇文的,几乎一个字没有跳过。这在“一目十行”的快餐时代,于急脾气的我,已是比较少见的阅读状态了。好文如斯,我甚至挑剔到从里面找出几个笔误来,才善罢甘休。

它给了我诸多的惊喜,而所有的惊喜都归结为“美好”。

首先获得的是一次没有障碍的阅读“愉悦”。这要归功于整个文章的“场”。是的,文章是有“气场”的。如果读者能够轻松进入这个“场”,便会被感动,直至与作者的心灵达成共鸣。这篇文章的“场”是轻松而明快的。虽然所反映的主题比较宏大且严肃——父爱如山、血浓于水、社会的老年化趋势等等,但这些主题并没有落入严肃而凝重的文字窠臼,而是寓于具体而可感的人物,依托于娓娓道来的抒情,叙述的节奏是慢板式的,轻松而又自如,一点没有咄咄逼人的强势作态,整个“气场”是那么柔和、舒缓。阅读这篇文字,我们很容易被这么一个温暖的气场所吸引并为之动容,读完之后好长时间还沉浸在文字的氛围里不愿出来。

形成这个“场”最重要的因素是文风。可儿的文字不追求华美,却也不将就平乏。这种文字风格正是网络文学所应崇尚与追求的理想目标。换句话说,散文也不应该是披着华丽外衣的仙女,它应该是缘自生活,亲切如家常的叙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字亲和力”。文字是用来表达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不是用来炫耀才华的,作者如果一味想“拽”,文字便可能失去应有的表达功效,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可儿这篇文秉承了她惯有的写作风格,而且更有甚之。阅读时会有种“似曾相识见故人”的感觉,字里行间都是心有灵犀的契合与感动。这些语言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手里,一经装扮,便是心底自然流淌出的清亮小溪,直教人心起涟漪。我讶异的是:可儿并不是学语言出身的,很难想像整天与刻板数字打交道的她,是怎样做到与文字如此亲和,对文字如此驾驭自如。

而所有的美好都要归结于叙述的角度。众所周知,写人的散文不太好把握那个度,特别是写自己熟悉而又关系甚密的人,弄不好便会写成“歌功颂德”,或者“自我娇情”。冰雪聪明又古灵精怪的可儿,用一个妙招回避了“写自己人”容易带来的误会——她将描述对象推了一个广角,而自己则从画面里游离出来,通篇用“画外音”的方式娓娓道来。从字面逻辑上,我们很难准确地判断她与“老爷子”的真正关系,只能从文字的偏向及表达时的立场隐隐猜测他们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她自己的身影,一点都没有在文中出现,她甚至也不是文中那个讨“老爷子”欢心与偏爱的“六丫头”。她选择这样的叙述角度,平添了大气的超然与洒脱,也增加了语言的风趣与情致。而叙述内容的真实性丝毫不会因为叙述者的“事不关已”而打上任何折扣。恰恰相反,正因为这样才更加客观——所谓“旁观者清”嘛。

这样的叙事角度,也给文字的表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挥洒空间。因为是“广角”,因为“事不关已”,所以,所有的写景、叙事、抒情都变得合情合理、伸缩自如。景物的出现不会显得突兀,言语的俏皮也不会显得不敬,一褒一贬都在情理之中,一抑一扬亦不为过。就连“老爷子”这么个北方人常用的称呼,也透出了作者对老人家格外的尊敬与喜爱。

阅读这样一篇散文,我们如同静坐影院,任叙述者用穿越时空的“画外”音作全程引领,由着一组组蒙太奇式的立体组画,还原一位老人几近一生的生活状态——年轻时的刻板、年老时的随和、丧偶后的落寞、对子女亦藏亦露的真情厚爱等等。在这些画面中,我们还可以还原一个大家庭中亲情的渐浓,他们一起喜乐并情长,从而释放内心最柔软的情愫。

可儿,我已被你的文字俘虏,有机会定要陪你一起去看望咱家“老爷子”,也为他奉上一杯暖茶,并跟他一道,唱一唱“常回家看看”……

小镇的春色,隐于寒气尚未褪尽的那颗杨树的树梢上,隔了灰褐的外衣,依然可见那零星的绿意正悄无声息地落于枝端,好似谁在绘画时不小心溅落的绿色颜料。仿佛遇见久违的故人,人们的心情也从暗哑了一个冬季中复苏,开着编织起桃红柳绿的梦。

————————————————————————————————————————

附:《老爷子的歌》(作者:雨中菡萏)

华老爷子的日子,过了冬,也于这新绿清淡的春里又开始冒出新的生机。

老爷子今年八十有二,自八十岁那年大病过后,每年的冬季末稍,老爷子定要反复念上几遍:今年怕是不行了,捱不过去了。初念的前几年,常惹得女儿们心神不宁,暗中落泪。而后念着念着,老爷子的精神越来越好,每年越冬的最后一张台历落下,老爷子的春又复始。那时的他,满眼带着欣喜与期盼,二十四个节气,就捂在他的心中呢,他的精气神儿也随立春到冬至而变化,刚打春,他的眼神便飘往窗外,落在门前那棵与他差不多般年纪的杨树上,一棵树,独自生长着,歪歪斜斜,孤独且随意。他说春天,要到树上找。看得高兴时,对着那棵树,嘴里还会哼唱几句,上至戏文,下到“时兴”歌曲。

所谓他的“时兴歌曲”,都是孩子们嗤之以鼻,不屑一听的过时歌曲,华老爷子没念几年学堂,记性却甚好,那些歌词只需听过,便牢牢记住了。你见他仪表装扮一丝不苟,脑袋浑圆,脖子修长,摇一摇,晃一晃,饱满的天庭挤出颤颤悠悠的声,抑扬顿挫,颇为自在。

其实华老爷子做党委书记那会,可真真是严肃地很,家规颇大,饭时无响声拨动,所谓“7不言,8不语”,夜不许自外逗留,更不得留宿她人。他若在家,别提唱了,就连小声哼哼也常惹得他一记“华氏生姜拐”,捂着火辣的脑门,噤了声躲进房内,谁也再不敢冒出半个音节来。家中也不乏胆大者,只是但凡敢大声唱几句的,肯定是他最偏爱的“六丫头”,他若是举起手来,六丫头冲他伸伸舌尖,手还没落下,人一溜烟早跑远了。

光阴麻利得很,点头伸腰的功夫,老爷子的女儿们一个个都嫁了,生了娃。那些娃儿,从怯生生地跑来叫外公,到大大咧咧地跑来替他捶后背,也一个个都成半大的人了。老爷子从前的光鲜亮丽不知何时起消然隐去,家中的气氛却越发温馨起来,他不再似从前那般板着脸,那些皱纹一个比一个叠得好看,笑起来,跟朵金菊似的。家中不再频频有人来访,商议公共事务,清静了许多。退了休的老爷子除了喜文弄墨、看书读报外,谁也不曾想,他竟爱上了他一直话为“搅人头疼”的唱歌。倘若老伴还在人世,定会隐着笑推一推,拍一拍他的后背,嗔骂上两声“老头子唉”,只可惜老伴早早地去了,舍他一人留下,细细听来,这歌声虽表面看似热闹,内里却透出更多的寂寞与孤独来。

他自独唱来,却从无人细听,只当他众多消遣的一个爱好罢了。女儿们也都各尽孝心,有捎好吃的,有给买衣服的。只是都有工作和家庭要照顾,无法留于家中陪老爷子天南地北地聊天,想那时老太婆在世时,一早上醒来,两人就能在床上嘀嘀咕咕地拉起家常来。倘若看个戏曲,老太婆不识字,老爷子就成了专职的讲解员,即便讲错了,老太婆也当是正确的听得津津有味。如今,一大早醒来,除了打开电视或对着漆黑的窗外暗自失神外,那些属于他人生中的热闹与繁华,已自这白昼黑夜中节节退去,就好像浓墨重彩的一幅画,收笔时,反到越发轻淡,意犹未尽。

直至一年春节后,六丫头因全家定居于武汉,所以陪了老爷子寥寥几日后便匆匆起程。临行前,与老爷子话别,说了再见后,在转身的瞬间,老爷子盘坐于床前,紧闭双目,挥挥手,不说再见,居然唱起歌来,这次在场的女儿们是听得分分清清,百感交集。老爷子唱的居然是一首陈红的《常回家看看》,这一字一腔地居然唱得不差分毫,六丫头不敢回头,那些词仿佛砸在心尖上,心里涌着一波一波的酸涩,她知道这一回头,她与这位曾经像棵大树般撑着整个家的老爷子定会失声痛哭,她举步再举步,只奈何她的生活已落在武汉,尽管老爷子是她心中永远挥不去,舍不下的一个牵挂,可她仍然必须踏向远方。回头再望一眼,老爷子还有那棵兀自生长的杨树相依相伴,远远地在身后,落成了一幅孤寂的画。

日子琐碎如蚕食,每个人都在逐渐迈向老年,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时常哼起这支《常回家看看》,陪伴我们的也只剩下一棵树或者一片空渺的天空。也会掬一捧漆漆的夜色来洗净昨日的繁华,听着儿女们在远方传来自已早已够不着的热闹与幸福,也会如老爷子的声音中一样含着哽咽,夹着不舍、牵挂、更有苦涩的滋味,令听的人内心五味杂陈。

六丫头回到武汉后,她的梦里梦外一直萦绕着老爷子的这支歌,歌声嘶哑苍老,透着深深的寂寞,仿佛穿透千里之外,一声一声扯拉她的心,于是,买票,坐车,她决定回家看看。。。。。。

共 4 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 它给了我诸多的惊喜,而所有的惊喜都归结为“美好”。首先获得的是一次没有障碍的阅读“愉悦”。形成这个“场”最重要的因素是文风。可儿的文字不追求华美,却也不将就平乏。而所有的美好都要归结于叙述的角度。这样的叙事角度,也给文字的表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挥洒空间。 阅读这样一篇散文,我们如同静坐影院,任叙述者用穿越时空的“画外”音作全程引领。——就这样,透过文章的表象。经过自己的细致品味,和理论上的深入过滤,于是,文章的画外音便显现出来。我们品味着作者赏读的深邃,也感受着原文的美好。推荐欣赏。----玉树临风

1 楼 文友: 2012-09-10 2 :19:44 洗炼的文笔,严谨的文风,这当是解读和评论的精神。

回复1 楼 文友: 2012-09-12 2 :22:02 感谢朋友来读并留言舒筋活络药水怎么样失眠健忘吃什么食物老年人脑梗死的症状

小孩脾胃虚弱吃什么
比较温和的调和阴阳补肾药
强生血糖仪和三诺血糖仪哪个好
友情链接